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对东营凹陷油气运聚古地下水动力场剖面数学模型的建立、古水文地质参数的再造、模拟初始值的恢复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东营凹陷油气运聚古地下水动力场剖面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已知油田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推断的东营凹陷油气聚集有利地段,可以作东营凹陷油气田进一步勘探开发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需要,分析了用电磁参数分辨油水的特殊优越性,介绍了电磁波法在油田的应用现状,探讨了跨孔电磁波法在碳酸盐岩类和沙泥岩类油气储集层的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前提和可能性。并对应用于油田的地下电磁波法仪器及软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辽河断陷源内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油田经过50余年以寻找圈闭为主的源外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86年突破年产原油10.0 Mt大关,成为中国第三大油田。进入21世纪以来,油田产量逐年下降,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确保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积极拓展勘探视野,寻找新的后备勘探领域,提出了油田发展的巨大潜在资源——源内油气资源的勘探新思路。可望带来新一轮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高峰。源内油气资源是相对于源外油气资源的概念而提出的。源内油气资源就是滞留在烃源岩中尚未排出或难于排出的油气资源。在长期的源外石油勘探工作中,摸索、总结了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石油地质理论和较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系列,有效地勘探开发了地下的油气资源。源内石油勘探,是对油田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前瞻性思考。但这是一个难度较大、常人难以理解的新领域和新观念!特别是面对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下滑的困难局面,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如能突破对这种新观念的种种束缚和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积极组织研究源内油气资源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开展相应的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将会带来新一轮油气资源量和储量增长高峰。对油田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文分析了在石油勘探领域中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必要性,结合核心业务性质,阐述基于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SGIS的油田业务数据三维可视化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价值,并对油田业务数据三维可视化的资源整合、应用工作平台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油气勘探开发地上地下一体化信息展示系统实现了油气勘探开发地上地理信息与油气地下地质模型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地上生产运行、管理与对地下地质对象分析的动态关联。为数字油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非稳态成藏理论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油气从生成到散失全过程作为时间域内一个连续而统一的系统,并将其分为前油藏、油藏及后油藏等三个阶段,定义了非稳态油气藏的概念,建立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框架。非稳态油气藏是指油气处于充注或调整过程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油气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下的油气富集单元,主要特征表现为在相互连通的储集体内出现多个或大幅度倾斜的油气水界面,或者出现油气水关系侧向倒置等特殊现象。对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油藏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探讨了后油藏阶段油气的富集类型,拓宽了油气勘探开发对象。将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应用于哈得逊地区和塔中4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实践,后油藏的概念得到了勘探的证实,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非稳态油气成藏理论为塔里木盆地油藏滚动勘探开发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值得重视的海域海相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海域油气的勘探领域和勘探层位大部分局限于新生界,而对古生代海相地台沉积、特提斯海相沉积、南海生物礁、南海和冲绳等深水盆地领域的勘探涉足不深。通过海域海相油气的地质调查与研究以及新区评价,认为在我国海域拓宽找油的战略选区,力争海域海相油气勘探获得突破、发现储量规模大的整装油田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东北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老油田开发程度已进入中后期,亟需新的油气区接替。三江盆地作为松辽盆地外围7个一级远景盆地之一,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最近在三江盆地前进坳陷开展了一系列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在中生界泥页岩、晚古生界暗色泥岩地层及硅质岩生烃潜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与认识,对评价该区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我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富满油田断控油气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走滑断裂具有控储层、控圈闭、控富集的作用。但在富满油田哈得区块发育的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油气藏的高效开发。为此,文章在分析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哈得区块逆冲断裂及走滑断裂的展布特征,明确了两者平面展布、纵向切割关系和活动时期。结合区域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明确了逆冲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形成于中奥陶世末期,即中加里东期,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期在海西期,晚于走滑断裂形成期;(2)富满油田主要为3期成藏(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逆冲断裂可对晚海西期、喜山期充注成藏造成影响;(3)逆冲断裂与走滑断裂具有3种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哈得区块受逆冲断裂影响的3种油气成藏输导模式。结论认为,逆冲断裂与油源走滑断裂交汇点在上寒武统一间房组时,对油气成藏最为有利,具有多源供烃、多期成藏特点,对同类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西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绍甫  高智 《广西地质》2001,14(4):41-45
文章根据广西多年来油气勘探开发的最新成果,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广西境内陆地及海区新生界第三纪盆地,中-上古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资源潜力,同时依据现代油气勘探地质论并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广西面向新世纪油气资源勘探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及发展层次,展望了广西油气勘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认识微生物油气勘探原理的基础上,对微生物油气勘探常用指标进行了分析。油气田上方的微生物异常与背景区有明显差异,油田与气田上方不同指标的异常特征亦不同,表明地表微生物可应用于油气勘探。研究发现,甲烷氧化菌、丁烷氧化菌、专性烃氧化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在油气田上方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顶端异常特征,专性烃氧化菌在气田上方显示稍弱,甲烷氧化菌在油田上方显示稍弱。  相似文献   

11.
关于钻井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钻井工程对"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科学技术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取得地球深部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最好方法.从世界地质工程学科发展的高度,对钻井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4条建议:参加大洋综合钻探计划;开发属于中国的海底固体矿产资源;共同研究中国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钻采技术;勘探开发非生物源油气,扩大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领域.  相似文献   

12.
李红梅  赵毅  马振锋  景丰 《探矿工程》2016,43(7):107-110
延长油田页岩气储层埋藏较深,地质条件复杂,页理构造发育,岩石物性极差,页岩易膨胀、分散。由于孔缝并存,页岩气储层比砂岩油藏具有更严重的微粒运移损害、储层应力敏感损害、水锁损害等特性。鉴于延长页岩储层太过致密,不能用常规方法进行渗透率测定。通过采用人造裂缝法测定钻井液对储层裂缝的污染程度来表征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率。经人造裂缝法测定,延长油田现场使用的白油基钻井液体系对页岩气储层的污染渗透率恢复率达到91.060%,初步证实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可在延长油田进一步推广使用并验证。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非常规油气藏开发及复杂地层安全钻井的需要,为解决水平井井壁稳定、摩阻、携岩及地层污染问题,开展了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乳化剂、有机土、降滤失剂、封堵剂等处理剂的研选,形成以柴油、白油为基础油的油基钻井液配方、循环损耗量控制技术及现场施工工艺。在涪陵页岩气田应用了100余口井,满足了现场施工需要,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结合涪陵区块的具体情况,不断深入研究,2015年研究并现场试验了粉状乳化剂、无土相油基钻井液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核技术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怀渊  刘宪斌 《现代地质》2000,14(2):223-229
通过对在已知油田上方应用钋法 ( 2 1 0 Po)、氦法 ( 4 He)、地面伽马能谱法、热释光法( TLD)等核技术及地面磁法所测得的两条综合剖面的分析研究 ,论述了这些方法在已知油气田中的综合应用效果 ,建立了几种典型油气藏上方的放射性核素异常模式  相似文献   

15.
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年平均地温最低、冻土层相对较厚的地区,所处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环境极其复杂。由于勘探程度低,深孔钻探的实钻资料较少,缺乏对该区深部岩层的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因此,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取心和实验测试结果对QK-7孔钻遇地层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并对冻土带异常孔隙水压力极复杂地层孔壁稳定泥浆工艺技术进行总结和探索,以期为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战略开发深孔钻探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沾化县采油区土壤环境污染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他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污染周边土壤环境。本次调查以沾化县境采油区为重点,采用了专项地质环境调查、人力浅钻、渗水试验、淋滤试验及土壤监测等方法;查明了油气污染物的污染类型、污染机理、污染程度和迁移变化趋势,并提出治理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孟光 《世界地质》2010,29(2):305-309
对气体、泡沫等欠平衡钻井条件下测井方式进行阐述,通过不同钻井液电阻率下对感应测井进行数字模拟,发现气体、泡沫等介质对感应测井影响较小。天然气介质和原油介质条件下感应测井现场实验的资料分析说明,感应测井在气体、泡沫等欠平衡钻井条件下可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国在深层、超深层领域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准噶尔盆地深层的勘探尚处于初期阶段,有必要对准噶尔盆地深层油气形成条件开展系统研究梳理。在前人研究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新钻井资料对深层源岩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1)深部存在多套烃源岩并且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受到多期构造运动、异常高压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深部源岩的生烃过程复杂,但整体生烃潜力大,能够提供充足的油气;(2)在深埋条件下,深部致密的储层受到多期构造活动叠加造缝、风化淋滤、烃类生成造成的有机酸溶蚀及早期充注、异常高压4个方面改善作用的影响,依然存在优质储集层;(3)油气的成藏受控于深部源岩的成烃及成储过程,表现为多期油气充注的特点,油气的富集类型受控于源岩母质的供烃类型,不同深层领域的油气成藏有其差异性;(4)盆地富烃凹陷内及斜坡区的深大构造与地层岩性目标,以及盆地深部含致密油、致密气资源的二叠系与盆地腹部含致密砂岩气的侏罗系煤系均具有利的成藏条件,是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领域。  相似文献   

19.
The Judith River Formation forms an important regional aquifer in southwestern Saskatchewan, Canada. This aquifer is used for domestic and agricultural purposes in some areas and supports oil and gas production in other areas. As a result, the available data come from a range of sources and integration is required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aquifer characteristics. Here, data from oil and gas databases are combined with data from groundwater resource assessments. Analysis of cores, drill-stem tests and pumping tests provide a good overview of the physical hydrogeology of the Judith River Aquifer. Water chemistry data from oil and gas databases were less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chemical hydrogeology due contamination of samples and unreliable laboratory analyses. Analytical modeling of past pumping in the aquifer indicates that decreases in hydraulic head exceeding 2 m are possible over distances of 10s of kilometers. Similar decreases in head should be expected for additional large withdrawals of groundwater from the Judith River Aquifer. Long-term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should be limited by low pumping rates. Higher pumping rates appear to be possible for short-term uses, such as those required by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冻土区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的油气显示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孔DK-2孔为例,对含油气显示岩心样品进行了储集岩热解分析,结合野外观察到的含油气显示现象,讨论了油气显示性质及其对水合物的可能指示意义。野外观察到的油迹、油斑、油浸、油染等不同级别油气显示现象大多产出在细砂岩、中砂岩中,部分产出在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接触面及裂隙中,它们均得到室内储集岩热解分析结果的证实。油气显示所指示原油性质以中质油、重质油为主,少部分为超重油,甚至为沥青。钻孔中油气显示现象与水合物密切伴生,特别是水合物产出深度段或下部常见具中质油特征的油气显示,或可作为水合物一种指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