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蒙古哲斯地区早二叠世地层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内蒙古哲斯地区早二叠世地层剖面沉积构造的观察及珊瑚动物群的研究,认为哲斯剖面是一正常的单斜层序,未发生大规模的倒转;剖面上早二叠世地层均应划归哲斯组,哲斯组可划分三段;哲斯组为冷、暖水交替出现的浅海环境下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锡林浩特宝力根苏木乌勒吉图剖面哲斯组灰岩中发现大量腕足化石,共计18属23种。该腕足群落以长身贝目、石燕目为主,化石组合面貌具有典型的哲斯动物群特征。可将其由下至上划分为2个组合:ⅠYakovlevia mammata-Anidanthus rugousa组合;ⅡAnidanthus ussuricus-Rhombospirifer zhesiensis组合。其中,组合Ⅰ地质年代为Kungurian期—Roadian期,组合Ⅱ地质年代为Wordian期。通过对腕足冷暖属性特征研究,发现组合Ⅰ属于凉水型-分异型,组合Ⅱ属于凉水型-微渗型。对比其他地区的哲斯腕足动物群可以看出,Kungurian期—Wordian期哲斯腕足动物群由单一的凉水型向混生型演化,造成该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的构造运动和晚古生代冰期作用。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锡林浩特二叠系哲斯组腕足动物群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兵  张雄华  杨欣杰  夏浩东 《地质通报》2017,36(10):1683-1690
内蒙古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哈尔呼舒剖面哲斯组灰岩中发现了大量腕足化石,经鉴定计有22属42种,以长身贝亚目和石燕贝亚目为主,化石组合面貌具有典型的哲斯动物群特征。根据其与邻区的腕足生物地层对比,确定该腕足生物群时代为中二叠世Wordian期。哲斯动物群中凉水型分子共计10属26种,约占种级总量的61.9%,暖水型分子仅1种,约占种级总量的2.4%,体现了典型的凉水型动物群特征。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此外,哲斯组碳酸盐岩中颗粒组合属于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动物组合,代表凉水沉积环境,也印证了哲斯动物群的凉水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前人(张研等,1983)曾将珠斯愣海尔罕地区的泥岔系分为4个组:珠斯楞组、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和西屏山组,分别属于埃姆斯期、艾菲尔期、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本文描述了该区中、上泥盆统4个剖面,将其划分为4个沉积旋网,每个旋回构成一组,自下而上依次为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下西屏山组和上西屏山组。根据四射珊瑚组合和其它共生化石,把依克乌苏组上部到下西屏山组下部归入吉维持期,下西屏山组上部相上西屏山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木区缺乏法门期的沉积。 关于珠斯楞海尔罕地区所在的北方槽区泥盆纪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尚无统一认识。作者根据四射珊瑚动物群的地方性分子含量,Otsuka相似性系数和构造古地理,将中同泥岔纪的珊瑚分为3个大区:北方大区、北特提斯大区和南特提斯大区。这种划分方案也非常适用于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 吉维持期到弗拉斯期,巴丹吉林区和扬子区珊瑚群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北天山——准噶尔区和内蒙古——兴安区共同的属很少。因此,广大的北方槽区属于两个不同的生物大区,北方大区和北特提斯大区,二者的界线是居延海——林西地壳对接带。这种认识与王鸿祯(1981)所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单元一致。  相似文献   

5.
恩格尔乌苏处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位,发育恩格尔乌苏断裂。恩格尔乌苏断裂的性质和带内地层特征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关注。前人认为在恩格尔乌苏断裂带,地层主要是上石炭统阿木山组,形成构造混杂带,发育蛇绿混杂岩,是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的分界。笔者在恩格尔乌苏北海尔汗剖面发现了腕足类动物群,该动物群属冷水和暖水混生的"哲斯动物群"。据此,把前人认为是阿木山组中段的地层重新厘定为下-中二叠统双堡塘组。双堡塘组沉积环境为裂谷环境下的三角洲-滨岸相,不是洋盆环境,暗示在早-中二叠世恩格尔乌苏断裂不是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缝合带。  相似文献   

6.
前人(张研等,1983)曾将珠斯愣海尔罕地区的泥岔系分为4个组:珠斯楞组、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和西屏山组,分别属于埃姆斯期、艾菲尔期、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本文描述了该区中、上泥盆统4个剖面,将其划分为4个沉积旋网,每个旋回构成一组,自下而上依次为依克乌苏组、卧驼山组、下西屏山组和上西屏山组。根据四射珊瑚组合和其它共生化石,把依克乌苏组上部到下西屏山组下部归入吉维持期,下西屏山组上部相上西屏山组的时代为弗拉斯期,木区缺乏法门期的沉积。 关于珠斯楞海尔罕地区所在的北方槽区泥盆纪的生物地理区系特征尚无统一认识。作者根据四射珊瑚动物群的地方性分子含量,Otsuka相似性系数和构造古地理,将中同泥岔纪的珊瑚分为3个大区:北方大区、北特提斯大区和南特提斯大区。这种划分方案也非常适用于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 吉维持期到弗拉斯期,巴丹吉林区和扬子区珊瑚群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北天山——准噶尔区和内蒙古——兴安区共同的属很少。因此,广大的北方槽区属于两个不同的生物大区,北方大区和北特提斯大区,二者的界线是居延海——林西地壳对接带。这种认识与王鸿祯(1981)所划分的中国大地构造单元一致。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西南乌恰群基干剖面及时代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乌恰群可划分为3个组,自下而上为克孜洛依组、安居安组、帕卡布拉克组.基干剖面包括天山山前喀什区乌恰剖面,西昆仑山前英吉莎南区伊里亚斯沟剖面,昆仑弧弯叶城皮山区甫沙剖面.划分对比标志主要有沉积物粒度旋回、标志层、岩性颜色组合、矿物和微量元素、古生物等.通过野外观测对比,结合古生物组合及接触关系等,重新厘定了克孜洛依组底界并论证乌恰群时代为新近纪中新世.  相似文献   

8.
前人将杜101井1 662. 2~2 200. 0 m井段自下而上划分为"杜尔伯特组"和"一心组",但两组之间的自然电位(SP)、自然伽马(GR)、深感应电阻率(RILD)和中感应电阻率(RILM)曲线没有出现明显突变,应合并为一组,依据岩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段:下段(砂砾岩段)、中段(砂砾岩-泥灰岩段)和上段(泥灰岩-粉砂岩段)。其中,上段产双壳类化石Casmogoriophora sp.、Parallelodon cf. tenuistriatus及Parallelodon sp.,腕足类化石Spiriferella persaranaena、Spiriferella sp.、Lamnimargus peregrina、Stenoscisma cf. zhesiensis及Athyis sp.等,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该井段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可与松辽盆地西缘乌兰浩特—孙吴地区的哲斯组对比,因此,将松辽盆地西缘的哲斯组引入盆地内,作为松辽盆地井下哲斯组的次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干清  张维杰 《现代地质》1995,9(2):149-161
本文讨论了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二叠纪地层单元的划分及其接触关系,认为本区二叠纪地层应包含大石寨组与哲斯组,缺失晚二叠世沉积;描述了代表本区地层序列演化的典型剖面,并对各单位在区域上的延伸及其对比关系进行了简述,认为本区二在纪地层的区域对比应以火山事件沉积为主线,以地层序列演化及生物化石为标志,而不应以岩性相及厚度为主要依据;根据区域地层序列演化分析,认为大石寨组与哲斯组之间的不整合是本区构造事件的代表性界面。  相似文献   

10.
萨拉乌苏动物群有关属种的修订与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同号文  李虹  谢骏义 《第四纪研究》2008,28(6):1106-1113
随着地层学和年代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萨拉乌苏河地区的地层划分愈加仔细;原含萨拉乌苏动物群的地层现在被划分为下部的萨拉乌苏组和上部的城川组。相应地,过去的萨拉乌苏动物群也被划分为萨拉乌苏动物群和城川动物群;而萨拉乌苏动物群又被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组合和上部组合,下部组合含王氏水牛和诺氏古菱齿象化石,与欧洲的末次间冰期对应;上部组合以野驴和披毛犀为主,与末次冰期第一阶段对应。但对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中有些属种的分类命名问题,一直未达成共识,有些甚至存在错误认识。关于萨拉乌苏动物群是否含有肿骨大角鹿的问题,争论持续了近20年。最新研究表明,在萨拉乌苏组中发现的两件有肿厚现象的大角鹿下颌骨,应当归入河套中国大角鹿(Sinomegaceros ordosianus),而非肿骨大角鹿。因为,下颌骨肿厚是大角鹿类所有种的共有特征。过去很多文献中提到萨拉乌苏动物群中有"蒙古鹿",经笔者核对,该名称最早被用于"大角鹿蒙古变种"(Cervus megacerosvar.mongoliae)和"蒙古马鹿"(Cervus mongoliae);但这两个名称后来均被弃置不用。关于萨拉乌苏动物群中的恰克图转角羚羊,后来曾有人将其转入许家窑扭角羚,经笔者研究,认为萨拉乌苏河地区的转角羚羊应保持原有名称,即恰克图转角羚羊。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苏尼特左旗地区二叠系地层单元的划分与时代归属,认为该区二叠系地层应包含大石寨组,哲斯组与林西组底部,重新厘定了该区二叠系剖面序列。通过对大石寨组火山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的分析,认为大石寨组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汇聚时期应为早二叠世中期。  相似文献   

12.
羌塘盆地北部马料山侏罗纪布曲组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兵 《地质通报》2002,21(7):415-420
详细描述了羌塘盆地北部乌兰乌拉湖地区马料山侏罗系剖面,将剖面划分为雀莫错组、布曲组和夏里组3个岩石地层单位,其中布曲组出露齐全,化石丰富。根据沉积环境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布曲组划分为2个沉积层序,并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依据马料山剖面布曲组的生物组合及分布特征建立了1个双壳类生物组合带即Chlamystipperi-Protocardiastricklandi组合带,并细分为3个组合亚带,其时限为中侏罗世巴通期。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二叠系的重新厘定及大地构造演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探讨了苏尼特左旗地区二叠系地层单元的划分与时代归属,认为该区二叠系地层应包含大石寨组,哲斯组与林西组底部,重新厘定了该区二叠系剖面序列。通过对大石寨组火山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的分析,认为大石寨组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最终汇聚时期应为早二叠世中期。  相似文献   

14.
蒋干清  高德臻 《现代地质》1995,9(2):162-169
通过岩相类型、沉积组合、垂向序列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对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下二叠统哲斯组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演化序列进行了讨论。认为哲斯组下段主要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以及泻湖-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哲斯组上段主要为滨岸(潮坪)沉积、泻湖-水下重力流沉积以及浅海沉积。哲斯组由下段的陆相砂砾岩、砂泥岩转变为上段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反映了一个小的海侵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研究区哲斯组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结合泥岩微量元素和饱和烃有机地球化学等地球化学参数,综合研究索伦地区哲斯组的沉积环境,进而解释海平面的相对升降,为研究区哲斯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哲斯组沉积环境的水体为半咸水,古盐度范围为18.55‰~28.72‰,古气候以温湿为主。B(硼元素)和微量元素比值Sr/Ba、B/Ga等可以反映的古盐度与古水深的变化,两者受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利用定量计算的古盐度和反映古盐度的Sr/Ba值、B/Ga值和Rb/K值等编制了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显示研究区哲斯组剖面发生了2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海侵发生在哲斯组底部和中部。据沉积相分析,结合地球化学指标V/(V+Ni)值、稀土元素Ce异常值饱和烃气相色谱,表明研究区哲斯组主要为缺氧、还原的浅海陆棚沉积环境,该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和烃源岩发育。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奥陶系对比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鲍志东  李儒峰 《地质论评》1999,45(4):375-38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可分为两个地层分区,即中东部地层分区和西部地层分区。两个分区奥陶系的划分和对比,是一个长期未决的问题。本次工作在露头剖面的古生物组合及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剖面的岩石古生物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奥陶系进行了划分和对比:中东部分区奥陶系划分方案与华北地台的基本一致;中东部及西部的下奥陶统均可划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西部的三道坎组相当于中东部的马家沟一组  相似文献   

17.
徐严  颜林杰  张佳明  栗进  姚仲伟 《岩石学报》2018,34(10):3051-3070
本研究从沉积学与年代学角度切入,聚焦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末期的演化历史。以内蒙古双井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陆源粗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剖面实测、岩相古地理分析及锆石年代学测试等方法,厘定其沉积时限与沉积构造环境,以探讨晚古生代末期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哲斯组的2个砂岩样品的最年轻谐和锆石组的谐和年龄分别258. 1±1. 9Ma与261. 6±1. 7Ma,在误差范围内相等,限定了研究区内哲斯组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约为260Ma,处于中二叠世末的Capitanian期;其主要物质来源包括华北板块太古代至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弧及中-晚泥盆世西别河组。碎屑锆石年代学与沉积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哲斯组所处沉积盆地类型为伸展构造环境下的裂谷盆地,早期具有短时间内快速充填巨厚层粗碎屑沉积的补偿盆地特征,并伴有活跃的同沉积火山与构造活动,发育近岸水下扇相沉积;晚期逐渐转变为过补偿盆地,发育陆相干旱型冲积扇相沉积;表现出沉积环境由海相变为陆相、碎屑物供应充足且近源低成熟度碎屑增多的盆地充填过程。根据沉积相组合及展布、沉积年龄与碎屑锆石主要结晶年龄间隔等特征,结合研究区存在双峰式火山岩及碱性岩带等证据,哲斯组应代表晚古生代末期的裂谷盆地沉积。上述研究提供了中亚造山带东段二叠纪发生陆内伸展过程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林西地区二叠系哲斯组和林西组分布广泛,发育一套暗色泥板岩、砂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是区域上重要的烃源岩。利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方法,对林西县官地镇哲斯组与林西组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林西组/哲斯组界线上、下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构成差异明显。哲斯组稀土元素(∑REE+Y)总量均值为40. 51×10~(-6),明显小于林西组的均值82. 12×10~(-6); PAAS标准化后,二者均具有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和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且哲斯组碳酸盐岩相对于林西组显示更明显的δEu正异常和δCe正异常,与正常海相和湖相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哲斯组/林西组界线碳酸盐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呈现突变特点。其中表征陆源混染作用的Cu、Zn、Rb、Zr等微量元素含量在界线之上显著增大。Sr/Ba1、V/Cr 4. 25和V/(V+Ni) 0. 54等特征参数表明研究区中、晚二叠世之际沉积主体为海相、强还原环境。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和岩浆作用及其产生的极端强还原环境和热液影响,是导致研究区哲斯组/林西组界线碳酸盐岩δEu显著正异常和δCe普遍正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富财  李鹏  杨文  刘显川 《地质通报》2018,37(7):1197-1201
通过西藏春哲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西藏谢通门北部春哲地区新发现一套整合于下拉组(P_(1x))的钙质碎屑岩岩石组合,并首次获得中二叠世Yatsengia珊瑚化石,地层剖面位于谢通门县春哲乡北部白察不拉一带;通过剖面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化石资料及区域对比,认为该套岩石组合应单独建组,为进一步完善冈底斯中段古生代地层系统及盆地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李述靖  高德臻 《现代地质》1995,9(2):130-141
本文概述了在苏尼特左旗地区进行8幅1:5万地填图过程中所取得的新发现和重要进展。在变抽地层方面:发现了早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系,划分出中元古代浅变质地层,重新厘定了湿都尔庙群的内函;沉积地层方面;测制了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和哲斯组的连续剖面,发现其底界与下无古界呈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