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晚唐的李商隐为我们遗留了600多首诗,其中咏物诗就占了110多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值得人们认真研究。运用情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知识,从借物抒怀、知觉认知、人格个性等三方面去解读李商隐的咏物诗,从而了解到其借物抒怀的心理原因,艺术手法的产生过程和个人性格对其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商隐咏物诗的独特之美。  相似文献   

2.
晚唐咸通十一、十二年,以皮日休、陆龟蒙为代表的诗人群在松陵(今苏州)地区展开唱和活动,仅一年的时间创作诗歌698首.陆龟蒙将其结集为<松陵集>.该诗集主要以皮、陆二人的交往诗为主,间以诗人之间宴饮游戏之作.这一方面是诗人之间情谊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唐末士人的好尚.该诗集的总体艺术成就并不高,但也不乏佳作,诸多咏物篇什体现出唐末咏物诗的特点.从群体之构成、诗集概貌、诗集中的咏物诗及诗人的末世心态等角度对该诗歌群体作一概述.通过对该群体及其作品的分析,透视处在时代交替之际士人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3.
地下人间     
正我们常说天上人间,就是幻想着人世间的各样事情,在天上也同样存在着。人离开了凡间,还可以到天堂再度相逢,继续着人间未完的日子。不然,大诗人白居易怎么会写:"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人们的注意力除了人世间外,更多的是聚焦到遥不可及的天空,想象着种种奇珍异宝、良辰美景,因而往往忽视了我们立足的  相似文献   

4.
正杭州西湖在历史上几经疏浚,每次都如铜镜新磨光更多。如今,西湖的西部水域大大拓展,漫步在苏堤上,看西南诸峰影入水面,整个境界为之一宽。苏堤几乎成了西湖的中轴线,正好比美人团扇上的那根竹柄,把堤东、堤西刚好分成团扇的两半。这与大诗人白居易把白堤比喻为"草绿裙腰一道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把西湖比作西子,在意境上似乎不无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一、隋运河没有失踪纵览中国地图,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祖先以如椽巨笔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万里长城是那阳刚、雄健的一撇,而大运河,则正是那阴柔、深沉的一捺。当然,提起长城,人们不免会联想到秦始皇的暴政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而说到运河,人们也就自然会联想到隋炀帝的淫奢,以及白居易"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  相似文献   

6.
现代地图与地图学概念认知及学科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地图与地图学是传统地图与地图学发展到现代阶段的必然结果。本文重点探讨现代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文章从现代地图的特性、功能、构成要素/基础及拓展,以及地图科学分类及拓展等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现代地图与地图学概念定义的发展演变,给出了现代地图与地图学较为精练、准确的概念定义;讨论了现代地图学的学科结构体系和由传统到现代过渡时期的学科基本名称与研究内容;最后展望了未来地图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本蕴含大量隐式地理空间信息,为地理知识获取与知识服务提供了巨大潜能。地理知识图谱是将传统地理信息服务拓展到地理知识服务的关键,也是网络文本蕴含地理信息采集与处理的终极目标。本文系统评述了开放地理语义网、开放地理实体及关系抽取、地理语义网对齐、知识图谱存储方法等地理知识图谱相关主题的研究进展,从网络文本蕴含地理空间信息量与质量评价、地理信息语义理解、空间语义计算模型和异构地理语义网对齐等方面剖析了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钱起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诗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钱起的感时伤乱题材诗歌是对唐诗现实主义诗风的发展与延续,他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与情思浓烈、浑化天成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相比缺少了一份恬淡、冲和与浑厚之感,其边塞风貌题材诗歌与盛唐的边塞诗歌相比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钱起的诗歌在意境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宏大浑成,表现为狭小、内向并显露出"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其与晚唐诗歌意境的狭小、纤弱一脉相承;钱起诗歌的抒情方式不同于盛唐诗歌的激扬奋发,而是偏于幽怨深婉;钱起的诗歌体式韵律和谐、富丽精工,对盛唐诗的诗歌体式有所发展,并在推动唐律诗的成熟、完善、创新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9.
2010年11月20~21日,我有幸参加了商丘市国土资源系统组织的拓展训练,这次拓展活动使我深深地体验到了团队精神的力量,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只要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完成.  相似文献   

10.
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土地整治,是指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对未利用或者未合理利用的土地进行整理、垦造和开发,包括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垦造为农用地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活动。多年来,土地整治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其力度、深度、广度均在不断拓展,从农用地整理到土地开发整理再到土地整治,从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实施的范畴、运用的手段、采用的方式、实现的目标不断综合,土地整治的内涵逐渐发展为土地综合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对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发挥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高骈的心态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效忠朝廷,积极镇压;第二,等待观望,握兵自保;第三,背叛朝廷,割据称雄。前期,他不断被加官晋爵,位高权重;后期,他权柄既失,众叛亲离,最后被部下斩首。高骈在晚唐农民战争中的心态表现与命运,既与他的思想、地位等主观因素有关,也与晚唐社会和农民战争的现实等客观因素相关,颇具典型意义。高骈流传下来的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而且表现了晚唐社会的一些重要史实,大体可分为遣兴言怀、边塞闺怨、酬赠送别、纪事写景、咏史怀古等几个方面。他的诗尤其是早年仕途顺达时创作的,多表现建功立业戍边报国的雄心社志,一些诗作还表现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但具有较浓的忠君恋阙思想,晚年失意时更多地表现饮酒作乐流连光景的消极情绪。高骈诗歌思想的复杂性与其人生行迹、心态命运的复杂性互为表里。在艺术形式上,他的50首诗多是近体尤以七言绝句居多,一些诗如有关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韵味悠长,不失盛唐之风;一些写景小诗则写得细致入微、清新可喜。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诗人卞之琳的《旧元夜遐思》和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代赠》均是忧愁之作。但在诗学主张上 ,一个注重理智 ,一个注重情感 ;意象体系上一个呈复杂化、多样性 ,一个呈定型化、相似性 ;审美标准、结构形式等都有较大的区别。从这两首诗的具体比较可看出新旧诗歌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3.
解析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信息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于理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尝试利用2类方法解析古诗词文本空间信息,即“基于古今地名关系的明确定位法”和“方位推测定位、近似替代定位、时空推测定位等近似地名定位方法”;设计了能表达古诗词作者、诗词文本、诗词地名和相关地理空间信息的数据库,以唐李白诗词为例,收集诗词967首,对其中563首的创作地、所描述的地名或景观进行了空间定位,初步建成了诗词地理数据库。在GIS中,对于李白诗词创作的地点、诗词中描述的地名及作者联想到的地名等位置信息进行地理制图,并归纳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能清晰展现李白的创作空间和诗词文本表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应用GIS技术对文学作品进行空间分析是可行的,从地理空间视角研究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吏隐”作为大历十才子的生活特征之一,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这与当时方外隐逸诗人因其不同的人生观照所创作的诗作相映成趣。方外隐逸诗人又可分为隐士诗人和诗僧两个群体,大历十才子和方外隐逸诗人之间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方外隐逸诗人对真隐精神的写作与十才子的“伪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后者来说,现实的功利主义态度和价值上的物质取向使其隐逸诗作之精神内涵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化吸纳了前此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而皮毛落尽 ,精神独存 ,不仅各个文化领域、各类文化形式、各种雅俗文化百花齐放 ,更以独树一帜的北宋文化精神卓然自立。苏轼的诗歌正是在北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起来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 ,苏轼通过其二千七百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 ,展现出了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历时性的“清明上河图”。尤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 ,对苏轼诗歌产生了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影响 ,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又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典型地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 90年代中国诗歌创作在离经叛道中呈现出非线性的、多元多向发展的、自由散漫的生存状态。一是加强个人化写作 :诗人们以现实生活和个体生命的原生状态为切入点 ,以口语入诗 ;二是凸现逃亡主题 :诗人们进入非主流的、反审美的、对大写的“人”的精神逃逸性写作 ;三是注重心灵剖析 ;诗人们勇敢面对不完美的现实 ,更重视内省 ,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都选择了归隐自然,希望藉大自然的幽静来摆脱社会的束缚,追求心灵的宁静,维持心理的平衡,因此,他们的诗歌中都表现出好静的特色。然而,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两人对"静"有不同的感悟,他们的诗歌中达致宁静的方式和所表达的"静"的内涵也有所不同。从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入手,探讨他们的"静"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柳永词集的编辑与流传情况,勾勒与描摹柳永词传播的总体轮廓与宏观史况。柳永词的传播在整体上升的趋势之中,又呈现出宋之始兴、元之滞涩、明之复苏、清之繁盛的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