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种能大幅度提高脉冲测距系统分辨率的测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精密脉冲测距系统测定时间间隔的不完全同步计数测时法。初步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在简单的软硬件环境中提高测距分辨率数百倍,仪器测距精度可望达到若干厘米。文章还就系统软硬件设计的要点作了简要说明,并指出这种测时法也可用于重复周期不由系统本身决定的外部方波序列脉宽的相对测定。  相似文献   

2.
在精密工程测量中,为实现测量机器人的精密测距首先要测定其测距加常数,通过四段法与工业测量系统比较法对TS30的加常数进行了测定,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业测量系统比较法测定加常数的方法且达到了更高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3.
首先介绍了MS50全站扫描仪的各项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和软硬件配置,分析了MS50应用的各项先进技术及其原理。通过多测回多目标法对MS50的一测回水平方向标准差进行了检定,结果表明测角精度符合标称值;通过六段解析法对仪器的测距加常数和测距中误差进行了检定,结果表明测距加常数和测距中误差均符合标称值。利用MS50在3个测站点对8个相同目标分别进行扫描,并将扫描坐标与基准坐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S50的扫描精度符合标称值。  相似文献   

4.
1995-GPS     
1995-GPS谢世杰一、卫星概况1.GPS系统1973年,美国国防部(DoD)将海军的TIMATION计划和空军的721B计划合并为NAVSAR/GPS系统(意即“测时测距/全球定位系统”),开始执行GPS计划。五年后,即1978年2月22日发射第一个实验卫星。11年后,即1989年2月14日发射第一个工...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提高野外测时精度是实用天文测量中的主要问题。唯有从改良测量方法和仪器着手才可能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在经差测定的历史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应用时钟搬运法,时钟搬运法在经度测量中起过一定的作用。由于电讯事业的发展,此法为有线电进而无线电法取而代之,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里程,经差的测定因而起了划时代的改变,直到现在仍沿用无线电法,而精度的提高则借助于测时方法和仪器的改良。野外经差测定由于流动性很大,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如气温气压和湿度的影响,致使天文表的表速每每发生不规则的难于掌握的变化,因而经差的测定不得不受到一些限制。  相似文献   

6.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测距的基础是测时,而定轨和定位的前提是各观测量的时间同步,因此,时间同步技术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基础之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时间同步技术包括卫星与地面(星-地)和地面站间(地-地)的时间同步。在本文中,根据伪距与激光测距法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详细推导了地心惯性系中伪距与激光测距法时间比对的基本计算模型,为实现星地之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精密工程测量中全站仪测距加常数的两种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分析目前各种测距加常数测定方法的不足,指出精密工程测量中可利用两点法及比对法进行全站仪测距加常数的测定,通过公式推导对测定精度进行估算并用实测数据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测距的基础是测时,定轨和定位的前提是各观测量的时间同步,因此,时间同步技术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基础之一。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时间同步技术包括卫星与地面(星-地)和地面站间(地-地)的时间同步。在本文中,根据卫星共视法时间比对的基本原理,分别从数学角度和几何角度详细推导了地心非旋转坐标系中卫星共视法时间比对的基本计算模型,从而为实现站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靳薇 《北京测绘》2012,(5):51-52,66
精密工程测量中,高精度全站仪配合棱镜要实现精密测距首先要精确测定加常数误差。野外常用的加常数测定六段法不适合近距离范围,本文针对TDA5005全站仪及精密角偶棱镜CCR1.5″的加常数测定,提出四段法和MetroIn工业测量系统比较法。实验结果指出,两种方法都能有效地测定加常数,可靠性好,精度高,过程简单,容易实施。  相似文献   

10.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时间同步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测距的基础是测时,而定轨和定位的前提是各观测量的时间同步,因此,时间同步是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建设的关键。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时间同步技术包括卫星与地面(星-地)和地面站间(地-地)的时间同步,主要时间同步方法有用于星-地时间同步的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法(TWSTFT)、倒定位法等,以及用于地-地时间同步的TWSTFT、卫星共视法、搬运钟法等。本文重点介绍TWSTFT和卫星共视法进行时间同步的基本原理、精度分析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钟差预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利用PC-1500计算机进行陀螺经纬仪固定照准部状态下多点测时法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的不同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对原有的测时定向软件进行了修改,并利用野外试验网对所编软件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2.
高精度GPS测时与时间传递的误差分析与应用研究聂桂根 /作者 刘经南陈永奇 /导师摘要 :在扼要地介绍了GPS测时的几种方式之后 ,回顾了GPS在时间分发和时钟同步领域近几年的发展 ,讨论了GPS时间传递的不同方式以及在科学和工程技术各个领域的应用 ,系统地研究了GPS测时及时间传递的理论和方法 ,包括GPSC/A码、单频、单通道 (一颗卫星 )共视时间传递和所有在视卫星的多通道的共视方法 ;影响GPS测时的各种误差 ;GPS测时精度和系统完备性监测 ;测地型GPS接收机在测时及时间传递中的应用。同时 ,对地面及近地空间卫星的时间同步的相…  相似文献   

13.
在地形测量中,一般应用经纬仪望远镜中的视距丝,以测读距离,但精度甚低,当倍乘数k=100时,通常的测距精度很难超过1/500(测距中误差与距离之比),在作较精密的大比例尺测图及视距导线时,即不甚适合。若在仪器物镜前装置一种特制的光楔附件,附件并有测微设备,则可应用重叠的双像来测距,而得较高的精度,但仪器厂家过去所出品的该类光楔,由于所用标尺是等距分割,当距离增大时,所见分割即显现愈过愈小,因此其测距的范围即不能超过200公尺,又测时标尺需横置,持尺不便。  相似文献   

14.
原西安天文经度基本点系于1953年所测定,并为我国最主要的天文基本点之一,由于该点不便保管和使用,故需于国家测绘总局西安分局范围内重新测定一个高精度的天文经度以代替原西安天文基本点。新天文点的测定依据是按原天文点为起始点,精密测定二点间的经差。测定工作所用的主要仪器测时用4架Wid T_4型天文全能仪。测时的方法采用金格尔星对法,守时用3架ROHDE & SGHWARZ厂出品的XSZ型石英钟,接收无线电时间讯号用ZZE型收讯机,时钟比对用自制的二台对钟计数器,等等。测定纲要如下表:表中A,B,A',B'分别代表固定的—个观测员和仪器。观测分四个单元进行,每一单元的经差测定不得少于分布在六个夜晚的12个独立结果。在二个测站上所观测的星对完全相同,接收的时间讯号亦为同一电台所发播。二个测站上将测时所得钟差化算至同一瞬间的时号上,故可比较钟差之差而直接得到二点间的经差,此次测定中误差为±0~s001_7。此次测定工作的主要优点在于已尽可能地消去了恒星坐标系统误差、标准时刻的半系统误差、高层大气条件影响等,同时也使半系统性质的人仪差趋于具有偶然性。还有下面二种误差影响仍保留在最后结果中1.局部地区的环境影响,特别是低层大气条件的影响,2.人仪差的残余影响。这二种误差  相似文献   

15.
PMS_2是一种光电测距系统用于在固定站上以极坐标法测定断面。测量范围是1—10米,测距精度δ≤0.5厘米,测角精度是1gon。测定一个点的时间是40毫秒。对一个需要测定400点的断面大约需要30秒钟。本文将叙述PMS_2的测量原理、科研样机、系统的组件、测量程序、数据输出(显示)、精度和系统误差以及该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机载激光扫描测距技术,使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本文在介绍机载激光扫描测距原理、系统组成、技术特点的基础上,对机载激光扫描测距系统进行了试验性研究,并得出了机载激光扫描测距系统的试验精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天文测量中的测时工作,自1958年开始已经广泛地采用了利用接触测微器按金格尔双星等高法进行。这种方法在量取东(西)星和西(东)星的记录时刻时要注意的问题,韩天芑同志在“以全能经纬仪威特T_4利用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法(金格尔法)测定表差”一文中已作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浮子式液位计原位校准系统的要求与苏州第一光学仪器厂合作生产出一款短距离高精度测距仪,它采用相位法测距原理,在使用其配套棱镜时,10m范围内测距精度可达0.3mm。本文在分析和评定测距仪内符合精度的基础上,利用双频激光干涉仪校准系统,对仪器的精度进行了检定和分析,并通过三次样条插值等方法对测距误差进行拟合分析,利用拟合函数对测距误差进行改正,进一步提高测距仪的精度。最后通过验证,经过改正后的测距仪精度可达0.1mm。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法在带有测距系统误差的导线网中的应用,说明了当系统误差比较显著时.采用附加系统参数平差法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吴原华  张学庄 《测绘学报》2002,31(Z1):123-127
简要介绍用高精度测距系统,结合周日观测和实时基线校准来完成1.86 km,605 m,311 m 3条空中基线边的量测过程,并精确测定出此组空中基线边的长度,测边误差分析后的结果表明空中基线边长度达亚毫米级测距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