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换域离散度排序的高光谱图像快速压缩算法。该算法针对高光谱数据在Hadamard变换域的特性,自适应地选择有利的排列顺序,将变换域光谱矢量的各维度按照离散度进行重新排序,不仅使光谱矢量的大部分能量和差异集中在低维部分,而且把高信噪比的分量调整到低维空间,并据此构造出高效的码字排除不等式,最后结合LBG(Linde Bazo Gray)聚类算法,通过矢量量化快速完成高光谱图像的编码。在不同压缩比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高光谱图像压缩算法能在保证良好的图像恢复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计算复杂度,实现快速压缩。  相似文献   

2.
小波变换块自适应矢量量化压缩SAR复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宏 《遥感学报》2010,14(1):38-48
随着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的快速发展,SAR系统中所含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必须对大量的复图像数据进行压缩,SAR复图像数据的压缩不同于SAR实图像的压缩,通常对相位特性的保持要求很高,所以压缩SAR复图像成为研究中的难点。在分析复图像数据经过小波变换后的相关性变化,研究了使用小波变换块自适应矢量量化(WT-BAVQ)压缩合成孔径雷达复图像的理论依据及具体方法。对一幅复图像进行压缩和解压缩,计算其平均空域相关值和平均相位相关系数,给出了解压缩之后的图像。与块自适应矢量量化(BAVQ),小波变换矢量量化(WT-VQ)小波变换块自适应量化(WT-BAQ)进行了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压缩比的条件下,小波块自适应矢量量化算法的平均空域相关值最高。  相似文献   

3.
曾尚春  朱兆达 《遥感学报》2007,11(4):481-486
本文研究了如何使用基于小波变换的块自适应量化(WT-BAQ)算法压缩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结合一组实测SAR原始数据,进行了压缩和解压缩,并计算了数据域及图像域评价参数,给出了压缩算法最终所成的图像。并与块自适应量化(BAQ)、块自适应矢量量化(BAVQ)以及小波包变换块自适应量化(WPT-BAQ)方法进行了性能比较。实验表明,在相同比特率条件下,本文算法得到的数据域信噪比和图像域信噪比均比另外三种算法高。本文算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最后文章给出了结论和将来进一步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矢量量化是近年用于图象数据压缩的一种高性能的方法,它把信号作为矢量而不是作为标量来编码。在矢量量化器的设计过程中,过程的初始化对于整个设计的计算代价(收敛速度)以及所达到的指标(平均失真)有重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误差函数初始化”(EFI)的方法,这种方法直接针对失真准则,通过求“误差降低函数”的估计量的最大值而使“种子”的选择最佳化。实验结果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表明了EFI作为初始化方法的优点,并且显示了其作为实时矢量量化器刷新算法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的纹理图像压缩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阳  杨红颖 《测绘学报》2004,33(3):239-243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与自适应混合量化的新图像压缩算法.该算法首先用小波包变换对纹理丰富的图像进行完全分解,并用一种与后续编码器相关联的成本函数(CostFunction)进行最佳小波包基搜索;然后依据图像内容,自适应确定小波包系数的扫描次序;再对小波包变换后的最低频子带进行DPCM无失真编码,对高频子带实施矢量量化编码;最后对所形成的二进制符号流进一步实施自适应算术编码.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小波包图像压缩算法是一种比较好的编码方案,其压缩效果不仅明显优于JPEG算法与SPIHT算法(特别是纹理图像),而且优于已有的其他小波包图像压缩算法.  相似文献   

6.
高光谱图像数据变换编码压缩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三维DCT变换编码包括谱段方向的一维DCT变换和由此产生的特征值图像的二维DCT变换编码。谱段方向一维DCT变换的主要作用是去除光谱方向的数据相关性,并产生由DCT系数构成的并与各个谱段相对应的特征值图像。特征值图像的压缩由JPEG算法完成,图像的压缩比由JPEG的量化因子q控制。图像边缘特征对高光谱图像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高光谱图像的压缩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图像的边缘特征。我们设计了具有图像  相似文献   

7.
为了使影像地图跨媒介传递色彩失真最小,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影像地图色域映射算法。首先,使用双边滤波对影像地图进行预处理,分解出低频和高频图像,根据人眼空间域视觉感知理论,对低频图像采用保护彩度裁切法,对高频图像采用保护明度压缩法,最后融合两幅映射后图像并再次映射至目标色域,使用图像结构相似度和S-CIELAB色差模型进行客观评价,并与HPMINΔE法、SGCK法及Bala提出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面向影像地图色域映射算法在图像结构相似度和图像色差上都比其他算法稍好。因此,面向影像地图色域映射算法能提高影像地图的映射质量,可同时保护影像地图影像细节和矢量符号色彩。  相似文献   

8.
陈颖  舒宁 《国土资源遥感》2005,(4):32-37,i0001
基于多光谱纹理“映射模式”概念,提出了基于光谱数据相似性的多光谱、高光谱数据的编码方法。利用光谱相似测度对不同类型的纹理进行编码,表征地物的全局纹理特征,将纹理提取的算法扩展到多维光谱图像分析中,提出了多尺度纹理组合算法。试验证明,该方法合理有效,可大大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9.
佟德宇  朱长青  任娜 《测绘学报》2018,47(11):1518-1525
针对小数据量矢量地理数据的版权保护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和多段量化调制的矢量地理数据水印算法。水印信息生成中,对二值水印图像分块稀疏表达并运用压缩感知理论进行测量,构建量化表将测量结果调制为量化值,从而压缩水印信息并保证水印信息的可重构性。在水印嵌入过程中,提出基于角度的多段量化水印嵌入机制,建立水印量化值和角度量化区间的映射关系,对矢量数据相邻节点形成的夹角进行多段量化调制并嵌入水印,提高每个节点承载的水印容量。试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对100个点的矢量数据嵌入并检测水印信息,水印容量达每节点7 bit,且对增点、删点、排序、平移、旋转、缩放等攻击具有好的稳健性,有效解决了水印容量与小数据量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光谱相似性测度用于高光谱图像分类方法。通过将光谱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将计算得到的欧氏距离与光谱角余弦的值域归化到相同区间,得到光谱角余弦与欧氏距离联合测度值(SAC-NED)。在对图像像元进行分类时,以距离加权的方式将邻域像元参与中心像元SAC-NED值的计算,将像元分到SAC-NED值最大的类别。通过与其他5种常用相似性测度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该算法能够提升高光谱图像分类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小波低频子带预测的遥感图像分布式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遥感图像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信息量日益增大,给遥感图像的存储和传输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图像编码策略难以适应这种基于上行的遥感图像应用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低频子带预测的分布式遥感图像编码方案,利用预测插值的方法得到用于解码Wyner-Ziv的辅助信息,图像的低频信息采用小波零树编码方案,而预测误差图像采用基于均匀量化和位平面的Turbo混合编码方案;在解码端,以预测误差图像的码流作为辅助信息,将其与图像的低频信息码流进行联合解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具有编码效率高、失真率小、压缩比高、抗误码性强和码流具有质量可分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2.
We propose a new lossless and near-lossless compression algorithm for hyperspectral images based on context-based adaptive lossless image coding (CALIC). Specifically, we propose a novel multiband spectral predictor, along with optimized model parameters and optimization thresholds. The resulting algorithm is suitable for compression of data in band-interleaved-by-line format; i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Airborne Visible/Infrared Imaging Spectrometer (AVIRIS) data shows that it outperforms 3-D-CALIC as well as other state-of-the-art compression algorithms.  相似文献   

13.
苏令华  万建伟 《遥感学报》2007,11(2):166-170
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单邻点、多波段预测-熵编码的高光谱数据无损压缩方法。根据谱向特征,进行高光谱图像矢量聚类。对各个分类,采用单个空间位置邻点、多个波段作为预测数据,训练预测系数,进行三维预测。残差采用Golomb-Rice编码。实验证实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基于DNA计算的高光谱遥感数据光谱匹配分类新方法。该方法利用DNA编码提取各类地物光谱所携带的物理吸收与反射特征信息,将地物光谱特征转换为DNA编码空间特征,通过DNA计算基因操作寻找各类地物最典型的DNA信息链。在此基础上,利用DNA计算原理建立一系列模糊规则,对高光谱数据进行光谱匹配分类。通过与传统的光谱匹配算法(二值编码,光谱角,光谱差分特征编码)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证明该算法分类精度优于传统高光谱数据的光谱匹配分类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分类K—L变换的多波段遥感图像近无损压缩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林 《遥感学报》2001,5(3):205-213
去除空间和谱间相关性是多波段遥感图像压缩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得到更好的去相关效果,将矢量量化方法引入多波段遥感图像压缩中,以去除对应同一地物的波段矢量间的相关性,再通过分类K-L变换去除量化误差图像的变间相关性,对K-L变换后的特征图像采用预测树的方法进一步去除谱间结构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压缩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波分量特征值匹配的高光谱影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量特征值的高光谱影像分类算法。针对每个像素构建一个能反映该分量特征的函数,得到其特征值。再利用这些特征值与参考光谱的特征值进行匹配,从而对整幅影像实现分类。实验证明,该方法比传统的光谱角制图法和交叉相关系数法的分类精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矢量C-V模型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相海  周夏  方玲玲 《遥感学报》2015,19(3):443-450
高光谱遥感影像除了包含普通2维影像所具有的空间信息还包含了1维光谱信息,传统的针对2维影像的分割方法不能很好地应用于高光谱遥感影像。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能够同时处理多波段影像的高光谱遥感影像矢量C-V模型分割方法。首先选出高光谱遥感影像中目标与背景对比度较大的波段,并通过计算波段相关系数,去除其中的冗余信息形成新的波段组合,进而根据所确定的波段组合构建高光谱遥感影像矢量矩阵;在此基础上,构造基于该矢量矩阵的矢量C-V分割模型。模型中通过引入基于梯度的边缘引导函数,在保留传统C-V模型基于区域信息进行影像分割的基础上,利用影像的边缘细节信息,增强了模型在异质区域和复杂背景情况下对目标边缘的捕捉能力,提高了对高光谱遥感影像的分割精度和速度。最后利用HYPERION数据进行仿真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和传统C-V模型和相关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分割高光谱遥感影像,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分割精度更高运算速度更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多光谱和高光谱影像的纹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提出了一种新的纹理概念 ,指出纹理是地物目标光谱空间到二维投影空间的映射模式 ,以表述多波段影像或高光谱影像的纹理 ,并蕴含了单波段或黑白影像纹理概念。同时 ,提出了实现空间映射的几种编码方式 ,即基于光谱相似性分析的编码、基于光谱空间密度分析的编码、以影像主成份分析为基础的编码、空间相关性的编码等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In geological imaging spectrometry (i.e., 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 surface compositional information (e.g., mineralogy and subsequently chemistry) is obtained by statistical comparison (by means of spectral matching algorithms) of known field- or library spectra to unknown image spectra. Though these algorithms are readily used, little emphasis has been given to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various spectral matching algorithms. Four spectral measures are presented: three that calculate the angle (spectral angle measure, SAM), the vector distance (Euclidean distance measure, ED) or the vector cross-correlation (spectral correlation measure, SCM), between a known reference and unknown target spectrum and a fourth measure that measures the discrepancy of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between two pixel vectors (the spectral information divergence, SID).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spectral similarity measures is compared using synthetic hyperspectral and real (i.e., Airborne 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Spectrometer, AVIRIS) hyperspectral data of a (artificial or real)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system characterised by the minerals alunite, kaolinite, montmorillonite and quartz. Two statistics are us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ectral similarity measures: the probability of spectral discrimination (PSD) and the power of spectral discrimination (PWSD). The first relates to the ability of the selected set of spectral endmembers to map a target spectrum, whereas the second expresses the capability of a spectral measure to separate two classes relative to a reference class. Analysis of the synthetic data set (i.e., simulated alteration zones with crisp boundaries at 1–2 nm spectral resolution) shows that (1) the SID outperforms the classical empirical spectral matching techniques (SAM, SCM and ED), (2) that SCM (SID, SAM and ED do not) exploits the overall shape of the reflectance curve and hence its outcomes are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affected by the spectral range selected, (3) SAM and ED give nearly similar results and (4) for the same reason as in (2), the SCM is also more sensitive (again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nse) to the spectral noise added. Results from the study of AVIRIS data show that SAM yields more spectral confusion (i.e., class overlap) than SID and SCM. In turn, SID is more effective in mapping the four target minerals than SCM as it clearly outperforms SCM when the target mineral coincides with the mineral phase on the 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