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北西部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地区发现大量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引起了我国的重视 ,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此类型铀矿的找矿工作。我国北西部是寻找类似中亚地区层间氧化带后生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最理想的地区 ,本文在论述了区域大地构造特征、地壳演化与区域铀成矿带形成的基础上 ,着重阐明了区域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源条件、盆地类型与结构及富铀性对形成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影响 ;并以区内已有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为例 (伊犁盆地、二连盆地与测老庙盆地砂岩型铀矿床 ) ,论述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水文地质与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对铀成矿的影响 ;并阐述了本区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亚地区发现大量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引起了我国的重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此类型铀矿的找矿工作。我国北西部是寻找类似中亚地区层间氧化带后生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最理想的地区,本文在论述了区城大地构造特征、地壳演化与区域铀成矿带形成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区域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源条件、盆地类型与结构及富铀性对形成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影响;并以区内已有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为例(伊犁盆地、二连盆地与测老庙盆地砂岩型铀矿床),论述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水文地质与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对铀成矿的影响;并阐述了本区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为例,根据各层间分带中铀存在的形式和状态、铀成矿的条件及各阶段相应的化学变化及气体扩散所引起的氧浓度梯度变化,对砂岩型铀矿床上方氧的分布模式做了初步探讨。通过在已知矿床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应用实例,指出野外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认为该法在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中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砂岩型铀矿分带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勇  魏帅超  金若时  李建国  奥琮 《地质学报》2016,90(12):3519-3544
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砂岩型铀矿床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铀矿床类型之一。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砂岩型铀矿在国内外的分布特征及占比情况,并对外生地质作用矿床类型中表生流体作用形成的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进行了讨论,发现层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在外表颜色、矿物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分带现象,此外,矿床内部还具有细菌分带现象。颜色分带在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以及还原带之间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矿物组合在不同分带之间各不相同;地球化学分带表现为U、TOC含量以及Fe~(2+)/Fe~(3+)、Th/U比值在各分带之间差异较大。此外,硫酸盐还原菌、硫杆菌、铁细菌及硝化菌等细菌在不同分带之间的数量相差悬殊,而且硫酸盐还原菌数量与TOC呈明显正相关性。通过矿化带内的碳、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硫酸盐还原菌参与了成矿过程,推测其可能是导致碳、硫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因素。总体来看,颜色分带、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分带以及细菌分带均与氧化-还原分带呈耦合关系。本文通过总结层间渗透砂岩型和潜水渗透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式和当前分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由细菌、地球化学反应参与的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机理,以及未来亟需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带现象在物、化、探、遥等领域的异常响应对寻找砂岩型铀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可地浸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的成因是基于水成铀矿成矿理论 ,其形成与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有关。铀的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是在层间氧化带中进行 ,其形成中伴随着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表明 ,层间氧化带型砂岩型矿床上可观察到明显的自然电位异常 ,其起因不同于电子导电体形成的氧化还原电场 ,而是在于发生在层间氧化带中一些非平衡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混合电位。层间氧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按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条件等的不同 ,顺着水流方向 ,一般可将层间氧化成矿带分为 3个亚带 :氧化带、氧…  相似文献   

6.
我国伊犁大型砂岩型层间氧化带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伊犁大型砂岩型层间氧化带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魏观辉,陈宏斌(西北地勘局203研究所陕西咸阳712000)适于地浸开采的砂岩型层间氧化带铀矿床,是当前国内外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一类矿床。地浸法采铀,既有极高经济效益,又有极好的社会效益。寻找此类矿床...  相似文献   

7.
谈成龙 《铀矿地质》2000,16(2):121-122
目前,世界上业已证实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及已实施地浸方法开采的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型、古河道型)多为隐伏盲矿,铀矿体的原生晕、次生晕欠发育或不发育,含矿主岩以疏松、充水为特征,地表找矿特征不明显,目前尚没有普遍适用且非常有效的物化探方法用于勘查该类型矿床。因此,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中,钻探就成为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手段。笔者对世界上十余个著名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包括层间氧化带型和古河道型铀矿床)的调研结果表明,钻探工作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1)。表1 世界主要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钻探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罗梅 《铀矿地质》1996,12(4):197-203
本文从中国北西部地区实际地质情况出发,着重阐明了区域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源条件、含铀建造的形成与分布、盆地类型与结构及富铀性对形成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影响;并以区内已有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为例,论述了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及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盆地古水文地质与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对铀成矿的影响;同时,从含铀盆地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岩相古地理条件、含矿主岩的地层时代和铀成矿时代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四方面阐述了本区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分布规律与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以 《新疆地质》2002,20(2):141-145
研究表明,在伊犁盆地南缘产出一条东西长达近百千米的铀及伴生元素成矿带,在我国境内依次产出有509、510、511、513及512铀矿床,此外还有多个铀矿化异常点,其中511、513、512等矿床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受层间氧化带控制非常明显,从巳知矿床的成矿环境和特征出发,阐述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分布及控矿规律,通过不同层位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及同一层位不同地段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总结出了伊犁盆地南缘含铀矿层间氧化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权志高 《矿物学报》2011,(Z1):287-288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北方地区中新生代盆地铀矿找矿的主要工业类型,经过近20年的地质找矿实践,已陆续发现并探明了伊犁盆地库捷尔泰、乌库尔齐,吐哈盆地十红滩,鄂尔多斯盆地皂火壕等大型、超大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和找矿模式证实,该类铀矿床形成所满足的基本条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HAB地区层间氧化带铀矿化的含矿层具有渗透性和铀源条件较好的灰色砂体,含有一定量有机炭作为还原剂、层间氧化带的规模和分带性都比较好。受层间氧化带翼部过渡带控制的铀矿化规模大、层数多、品位富,显示出本区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建议今后将进一步控制延安组和直罗组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的展布形态、追索矿体规模应为将来找矿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巧生  李占游 《中国地质》2003,30(2):186-191
通过对近几年来十红滩地区铀矿勘查资料及找矿成果的综合研究,系统阐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矿床的地质构造、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砂体分布、层问氧化带发育特征等铀成矿条件,对矿区南、北矿带控矿层间氧化带分带性、矿体形态、规模、空间展布、铀存在形式、成矿年龄及铀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区域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指出吐哈盆地西南缘随着找矿工作进展可望成为大型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并对指导天山造山带及类似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潘蔚 《铀矿地质》2000,16(1):19-25
作者对伊犁盆地的铀矿化同位素年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矿化期开始的时代与盖层间最新一个不整合面上覆地层时代相吻合的地质事实。在对铀成矿机制进行期的基础上,提出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阶段应在盆地经历最新一次构造不整合运动后的盖层演化阶段(本文称之后构造不整合阶段)的认识。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伊犁盆地轴成矿条件与矿化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认为控制成矿空间的关键因素是后构造不整合  相似文献   

14.
古层间氧化作用是发育于盆地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某一阶段的层间氧化作用,由此所形成并被保存的铀矿床被称为"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柴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的广泛发育,为古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相应类型铀矿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的强烈隆升剥蚀是层间氧化带及相应类型铀矿化的发育期。喜山期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使原层间氧化带及相应成矿系统遭受强烈改造,保存并形成古层间氧化带和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古层间氧化带型根据其改造、破坏或保存特点的不同,划分为褶-坳保存型、褶-断保存型和抬升破坏型3种改造亚型。褶-坳保存和褶-断保存2种亚型使得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能以盲矿形式有效保存,是今后重点找矿方向,如北大滩和冷湖石地26铀矿点。抬升破坏亚型使得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呈残留状或被剥蚀掉,找矿潜力不大。在总结不同改造亚型地质构造特点和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典型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成矿模式,并综合分析了其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15.
层间氧化带精细结构的量化表征对揭示砂岩型铀成矿规律至关重要.利用系列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编图对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层间氧化带结构进行了量化表征,发现该矿床层间氧化带主要由红色砂岩、浅黄色砂岩、灰白色砂岩、灰色含矿砂岩和原生灰色砂岩构成,分别对应于强氧化亚带、弱氧化亚带、微弱氧化亚带、过渡带和还原带.铀矿化与层间氧化带内部结构关系密切:工业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过渡带,微弱氧化亚带矿体连续性相对较差,弱氧化亚带发育零星铀矿化,还原带靠近过渡带一侧发育低品位的零星铀矿化.铀储层内部结构和沉积相对层间氧化带发育具有重要制约作用:辫状河砂体及辫状分流河道砂体是氧化带发育区域;辫状分流河道边部及分流间湾中决口扇砂体是过渡带发育区域.   相似文献   

16.
十红滩铀矿床首采段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保侠  李占双 《铀矿地质》2003,19(4):193-202
本简述了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的区域、矿区地质特征,重点对矿区、首采段层间氧化带空间展布规模、分带性、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做了研究;对首采段含矿砂体的空间分布、结构构造特征和铀矿体的展布规律、形态特征、厚度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以及铀矿石物质组分、铀存在形式等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赋矿位置及矿床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朱建才  史维浚 《现代地质》2002,16(4):418-422
砂岩型铀矿主要产在层间氧化带的尖灭地段 ,在地表无露头 ,因此有必要对层间氧化带尖灭地段的确定方法进行研究。为了能较为客观地反映铀矿的成矿环境 ,更准确地确定铀矿层间氧化带尖灭地段的位置 ,利用水岩体系Eh pH法在新疆伊犁 5 12砂岩型铀矿床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Eh值在氧化带为高正值 ,在过渡带与还原带为低负值 ;pH值在氧化 还原过渡带接近中性 ;结合水 铀平衡区间图解 ,以水岩体系Eh值作为主要的分带指标 ,可以划分出层间氧化带的 4个分带的Eh值范围 ,从而可以精确地确定层间氧化带尖灭地段即铀矿石带的位置。该方法在国内砂岩型铀矿床中首次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卡姆斯特地区侏罗系铀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卡姆斯特地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西山窑组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运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重建了该区铀成矿模式,初步认为铀矿化、异常符合层间氧化带控矿理论,受层间氧化带及不整合面控制,总体上遵循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规律。指出区内铀矿找矿目的层主要为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次为西山窑组,主要找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次为不整合面砂岩型、煤岩型,明确了今后该地区找矿方向,可为准噶尔盆地今后铀矿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乔海明  宋哲 《地质论评》2015,61(1):229-236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氧化带铁的生物氧化作用催化了铀的氧化、溶解以及迁移,为铀成矿提供了重要的铀源条件。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其中分散元素Re与Se的超常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分散元素Re与Se在空间上与砂岩U矿体密切共生,但其超常富集又具有独立性;在矿源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层间氧化作用可以促使分散元素Re与Se超常富集并独立成矿,是一种潜在的分散元素成矿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