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内蕴含大量的天然气,为该区主力储层之一。长兴组生物礁类型有台地边缘礁和浅缓坡生物礁,均出现在高位期,主要分布在梁平-开江陆棚两侧。陆棚东侧是以普光地区为代表的台地边缘礁,西侧是以元坝地区为代表的浅缓坡生物礁。与浅缓坡生物礁相比,台地边缘礁具有规模大、期次少、造礁生物相对单一的特点。生物礁类型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和沉积作用,构造作用的差异决定了生物礁发育的潜力,而沉积作用则决定了生物礁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口-鄂西海槽西侧地区详细的露头调查、钻井资料分析,结合古生物、古生态以及地层对比,对研究区晚二叠世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沉积相及其演化进行详细解剖,得出区内台地边缘骨架礁-凝块石灰泥丘生态-沉积演化对碳酸盐台地边缘构筑具有积极作用的认识。研究表明区内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礁滩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碳酸盐台地边缘坡折带尚未形成,台地边缘礁滩欠发育,且台地前缘斜坡坡度较缓;第二阶段,碳酸盐台地镶边开始形成,发育骨架礁及滩相沉积,垂向上构成进积-加积组合序列,台地前缘斜坡变陡;第三阶段,微生物逐渐占据后生造礁生物生态空间,发育台地边缘凝块石灰泥丘,与上覆台地边缘滩构成垂向加积组合序列,促进了台地边缘正向地貌的发育,使区内台地边缘更加陡峭,台地前缘斜坡发育滑塌角砾岩。造礁生物生态演替及相对海平面变化共同影响并控制长兴期碳酸盐台地边缘构筑过程。  相似文献   

3.
湘西渔塘早寒武世生物礁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湘西渔塘早寒武世清虚洞期生物礁为国内外罕见的规模较大的堤状藻礁,发育于川滇黔碳酸盐台地南东边缘。造礁生物为表附藻、尼科尔森藻及葛万藻等,具明显的生长生态及分带性特征。该生物礁的形成及演化受同沉积断裂控制,发育三个造礁旋回,每个旋回由四个依次向上变浅的沉积阶段组成和相对应的礁基、礁核、礁前、礁后及礁顶亚相。礁后藻砂屑灰岩系渔塘铅锌矿极为重要的控矿岩相。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扬子台地及其南缘早奥陶世道保湾期生态地层的研究,划分出了7个生态相域,即:Batostoma-Calathium群落台地生物礁生态相域、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台地生物礁生态相域、Sinorthis群落内陆棚生态相域、Cameroceras群落中一外陆棚生态相域、Endoceras群落深水斜坡生态相域、Tatragraptus群落盆地边缘生态相域、Didymograptus群落深水盆地生态相域。根据生态相域的组合特征,建立了4个生态相区和1个生态相体系。生态地层研究的结果揭示了中扬子台地及其南缘道保湾期的生态特征、古生物地理和古构造及沉积古地理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黔南宾夕法尼亚亚纪生物礁类型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南宾夕法尼亚亚纪海域广大,普遍发育了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该区碳酸盐台地浅水非常适宜生物生存,特别是底栖生物大量繁盛,生物造岩作用十分强烈.宾夕法尼亚亚纪地层中含有极为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其中包括多种造礁生物并建造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礁,主要礁体有:Fomitchevella 珊瑚骨架礁、叶状藻骨架一障积礁、Ivanovia cf.manchurica珊瑚骨架一覆盖礁、未名造礁生物骨架礁、黏结生物Tubiphytes黏结礁.生物礁不仅种类较多,而且数量可观,反映了该时期生物礁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应该是石炭纪生物礁发育的一次高潮期.  相似文献   

6.
杨振  张光学  张莉 《地球科学》2016,41(8):1349-1360
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是南海南部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但目前对万安盆地生物礁的识别及碳酸盐台地沉积相带的划分尚不够深入.基于钻井和地震数据对该区的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进行了精细刻画,万安盆地中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发育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早中新世时期,碳酸盐台地初始发育,台地规模小、数量少,零星分布于盆地中部;中中新世台地发育进入繁盛阶段,主要分布于北部隆起、中部隆起及隆起周缘的斜坡之上,横向上呈东、西带状展布,此时期的生物礁以台地边缘礁和块状礁为主;至晚中新世时期,碳酸盐台地开始衰退,而生物礁类型全、数量多,包括台地边缘礁、块状礁、塔礁、点礁等;上新世以来,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全面被淹没,盆地内部不再有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构造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古近纪基底断裂产生的地形控制了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初始发育位置及后期发育的空间分布,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沉降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台地的衰退及淹没过程.   相似文献   

7.
周路  李东  吴勇  钟斐艳  任本兵  李飞  张欣吉 《岩石学报》2017,33(4):1189-1203
井下钻探结果和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发育,通过对典型井长兴组岩性与电性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生物礁的岩性与储层发育特征。根据井下生物礁及围岩岩性与电性资料并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特征,建立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正演数值模型,通过对比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记录与实际生物礁地震剖面,建立针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模式。依据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地区连片二、三维地震测线开展地震相分析,通过已有钻井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指出了长兴组生物礁在该地区的分布规律。四川北部地区地震相与沉积相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存在环台棚-海盆相的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上生物礁的外部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内部为杂乱反射特征;礁盖白云岩具有亮点反射特征,生物礁底界面出现上凸或者下凹反射现象,生物礁的上部地层具有披覆反射结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在台棚-海盆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大于2000km~2,生物礁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自泥盆纪埃姆斯期, 广西受陆内裂陷影响, 形成碳酸盐台地与台沟间列的构造格局.吉维特期开始, 六景及相邻的黎塘一带逐渐形成孤立台地的沉积背景.吉维特期, 六景剖面的民塘组为以竹节石为特色的礁前斜坡生态系, 尽管目前没有出露生物礁, 从礁前角砾岩可以恢复曾经存在的礁生态系.而黎塘一带塘家湾组为以珊瑚、层孔虫、腕足类为主要特色的台地生态系.弗拉斯期, 六景剖面的谷闭组则为少量珊瑚、腕足、层孔虫为特色的局限-半开放台地生态系.黎塘一带的桂林组仍为以珊瑚、层孔虫、腕足类为主要特色的台地生态系.六景、黎塘地区自法门期开始发生生态系突变, 六景剖面的融县组和黎塘一带的东村组发育藻礁丘或藻席为特色的藻生态系.该生态系的突变是F-F生物群集绝灭造成的生物类群突变的结果.生态系的特征也与吉维特-弗拉斯期烃源岩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塔中地区礁滩储集体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奥陶纪时期,塔中地区发育生物礁、丘和滩等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建隆生物礁丘发育层位主要集中在上奥陶统.塔中地区的礁滩相包括灰泥丘、中物礁、粒屑滩和地质异常体等4种类型,沉积古地理、构造作用、陆源碎屑物注入和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生物礁发育的主要因素.塔中地区生物礁的分布环境主要有2个相带:一是台地内,尤其是半局限台地与开阔台地的转折处或台内缓坡上,如塘参1井、塔中23井上奥陶统的生物礁:另一个是台地边缘,如塔中45井-塔中44井-塔中24井-带为台缘外带,以发育中高能粒屑滩和骨架礁组合为特色,而大致在塔中35井-塔中12井-塔中15井-塔中161井-带为台缘内带,发育中低能粒屑滩、灰泥丘及障积礁组合.  相似文献   

10.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属碳酸盐台地相,可细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和台盆等四个亚相.其中开阔台地相发育的鲕粒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为主要的储集层.该组地层可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界面平整,上下整合接触,在工区范围内展布较好.高位体系域沉积环境为高能鲕滩、介壳滩及生物礁,而海侵体系域初期则可形成处于蒸发环境的云坪.  相似文献   

11.
西成地区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石类型多,相变急剧。本文以结构成因分类为基础,将本区碳酸盐岩归纳为四类26种微相,并分析了每种微相的基本沉积条件和形成环境。据区内微相的相邻和共生关系,建立了10个主要微相组合,并解释了各种微相组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根据微相组控矿,提出半开阔台地凹陷盆地和生物滩(层)礁后浅水盆地是本区碳酸盐型铅锌矿成矿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2.
根据西成矿田中泥盆统安家岔组和西汉水组具有多旋回性的特点,运用马尔科夫链分析法对其进行沉积相的划分,总结出中泥盆世处于海洋环境,并可划分为4个相带:陆缘碎屑岩相带、碳酸盐台地相带、台地边缘相带及浅海陆棚碎屑岩相带,进一步分为11个相和22个亚相。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至,国内外对肾形藻的研究还很少,而且研究多集中在寒武纪泥丘相(Pratt,1984;James&Klappa,1983;王剑等,1990)和泥盆纪泥丘相(Mountjoy&Jull,1978;高健,1991)中,还未涉及到前寒武纪。近年来,通过对滇东北地区震旦纪灯影期中大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研究,作者首次发现表附-肾形藻不仅发育于古生代,而且更发育于震旦纪灯影期(距今约为650Ma)。这是全球范围内发现的最古老的肾形藻生长层位。灯影期肾形藻的发育程度,包括肾形藻的含量及其功能、空间展布和分布于相剖面上的纵向厚度等,均远超过古生代的任何一个时期。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震旦纪灯影期缺乏食藻类动物,从而  相似文献   

14.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处于印度板块被动边缘一侧,共划分9个沉积相带、9个沉积亚相.日当组由南而北,海水由浅变深,可划分3个相带;陆热组总体处于陆棚环境;遮拉组处于陆棚-深海盆地环境,沿绒布断裂以北,发育拉张环境下的中-基性火山岩,总体沿断裂-带呈中心式喷发,其沉积背景为深水盆地相,发育放射虫硅质岩等;维美组为深水背景,在硅质岩、泥质沉积的陆棚-盆地区,有浅水物质的夹层,发育深切河谷的水道沉积物与浊流沉积物共存现象,并对下伏地层产生强烈的下切;桑秀组区内再次表现为强烈的伸展拉张,绒布断裂可能初现,沿断层发育中心式的中-基性火山喷发,出现火山爆发角砾、枕状熔岩、柱状节理发育的安山岩,并在断裂北侧形成滑塌角砾岩,而南部相对平静,沉积-套陆棚相的泥质沉积物;甲不拉组显现“一隆两坳”的地貌单元,北侧绒布断裂以北为开阔海陆棚环境,洛扎以南为闭塞潟湖环境.  相似文献   

15.
川中—川南过渡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划分为局限台地相、蒸发台地相、开阔台地相3个相,8个亚相(开阔潮下、台内滩、台内雏滩、局限潟湖、台内洼地、局限潮坪、蒸发潟湖、蒸发潮坪)和18个微相。区域上嘉陵江组二段纵、横向沉积相对比结果表明:嘉陵江组二段沉积相横向上较均一、相变化较小;沉积相垂向上变化在较大范围内具有同步性。嘉二段共分5个作图单元,采取单因素法和优势相法相结合,并融合了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较精确地展示了嘉陵江组二段不同层段的沉积相展布和演化。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和碳酸盐台地内隆坳相间古微地貌共同控制着沉积相带展布和演化。嘉陵江组二段以局限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为主,储集体有利发育相带是台内雏滩亚相和局限潮坪亚相,台内雏滩发育于潮坪与潟湖的过渡区附近相对高能带,局限潮坪则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研究了西秦岭南带中志留统“硅、灰、泥岩”型层控铀矿含矿岩系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查明了本区中志留世各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着重讨论了铀矿田内控矿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期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提出了不存在“开江一梁平”海槽的认识。笔者等认为在“开江梁平海槽”区域内,长兴组只是水体相对台地较深环境(台棚环境)的产物,为碳酸盐缓坡,不宜称为海槽。指出台地边缘浅滩及生物礁是储层最有利相带,礁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等是储层的有利微相。研究区的生物礁为碳酸盐台地边缘缓坡点礁群,沿着台地边缘断续分布。  相似文献   

18.
章学刚 《地质与勘探》2023,59(6):1347-1355
为明确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长兴组地震相及沉积特征,运用地震岩性学和地震地貌学的综合分析技术,开展井-震结合及礁体三维识别研究,以阐明长兴组生物礁滩储集体的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仪陇-平昌地区长兴组主要为四个沉积区带,开阔台地相对应平行-亚平行席状中弱断续地震相、台地边缘相对应平行-亚平行丘状或透镜状中弱地震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对应前积席状弱地震相,海盆相对应平行-亚平行席状中强地震相,可细分为台缘礁、台内礁和台内滩亚相;30 Hz振幅调谐体切片揭示海盆岸线为北西向展布,25 Hz调谐体切片对于海盆线西侧的台缘带礁体和台内礁滩体反应明显;生物礁滩体的平面展布特征、发育规模受控于长兴组沉积期西南高、东北低的古地貌形态,台缘礁生长发育的有利区域为台地相带两排北西向凸起带。  相似文献   

19.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西秦岭西城铅锌矿田秦岭型铅锌矿床产于中泥盆统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系中,经热液沉积或热液沉积改造而成。厂坝—李家沟特大型铅锌矿床附近安家岔组地层受区域变质和接触热变质作用的影响,变质程度较高的黑云母石英片岩分布广泛。对厂坝—李家沟特大型铅锌矿床赋矿安家岔组黑云母石英片岩开展碎屑锆石U-Pb定年,查明安家岔组地层时代应晚于(401±6) Ma;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其沉积构造环境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可能为早—中泥盆世扬子板块北缘断陷盆地沉积的产物,沉积碎屑物源来自扬子克拉通与北秦岭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