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台站测报业务普查中发现,部分站进行大型蒸发观测时,加(汲)水无标准,“原量”值随意性很大,有的接近50.0mm(溢流桶进水口高于蒸发器溢流嘴),有的只有几毫米,多数长期保持在十几毫米。由于蒸发桶内水位高低相差过大,“原量”值超过规定的允许范围,致使蒸发失真,失去比较性和准确性。《规范》规定:“观测后应立即调整蒸发桶内的水面高度,水面如低(高)于水面指示针尖1cm时,则需加(汲)水,使水面恰于针尖齐平。”E-601型蒸发器内装有水面指示针,E-601B型蒸发器虽没有水面指示针,但在桶碧划有一圈红…  相似文献   

2.
针对台站E601B型蒸发器观测后加水与汲水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出主要原因是蒸发器蒸发桶内标准水面高度的位置确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中,我们发现测得的蒸发量,除了受气象要素的制约外,由于仪器本身的特点,比起小型蒸发器,人为因素对蒸发量带来的误差更多。在观测中如不注意,将直接影响记录的“三性”,甚至使记录面目全非。这些因素主要有: 1.应统一保持相对稳定的水面高度。蒸发与水温直接有关,蒸发桶内水面过高水体温度低则使蒸发偏小;水面过低水体温度高而使蒸发偏大,使记录失去代表性和比较性。所以蒸发桶内水量必须保持相对稳定。因蒸发和降水,使桶内水面高度不在规定范围时,必须加(或吸)水。我们感到,一般限制在每天观测时若读取的余量≤40.0mm(或≥60.0mm),则在观测后必须加(或吸)水,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些台站将地温。蒸发观测的时间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之间进行,有些台站安排在正点后10min内进行。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进行,虽然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但有时会给观测记录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在20时云的观测前忙于在灯光下观测地温、蒸发,待到云天观测时,肉眼一时很难适应在黑暗条件下,细致地分辩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尤其当出现较为复杂的云时,容易造成云的观测质量降低。又如有些台站地温、蒸发项目较多,在观测地温、蒸发时若遇到较强降水,不仅给观测带不便,也相应增加了操作的时间,使观测员心理负担加重…  相似文献   

5.
在 E-601型蒸发器的观测中,我们发现测得的蒸发量,除了受气象要素的制约外,由于仪器本身的特点,比起小型蒸发器,人为因素对蒸发量带来的误差更多。在观测中如不注意,将直接影响记录的“三性”,甚至使记录面目全非。这些因素主要有:1.应统一保持相对稳定的水面高度。蒸发与水温直接有关,蒸发桶内水面过高水体温度低则使蒸发偏小;水面过低水体温度高而使蒸发偏大,使记录失去代表性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从 2 0 0 2年 1月 1日起 ,我国结束小型蒸发器与E60 1 B型蒸发器的平行观测 ,E60 1 B型蒸发器正式替换小型蒸发器的观测。总结过去大型蒸发器观测出现的各种问题 ,笔者发现测针松动和观测员处理不当是导致大型蒸发数据失真的主要因素。  测针出现松动造成蒸发量失真有两种 :一是测针的固定螺丝没有旋紧到位 ,使测杆变长 ,测针针尖过早接触水面 ,测得当天蒸发余量偏大 ,由于该余量又做为第二天的蒸发原量 ,导致第二天的蒸发余量也偏大。处理办法 :观测前注意检查测针针的固定螺丝 ,发现松动应将测针针的固定螺丝拧紧到位后再进行观测 ;二…  相似文献   

7.
台站地面观测工作常见问题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自动气象站应用于地面气象观测,台站观测员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对于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和自动站硬件的维护成了观测员的主要职责。本文将实践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做好台站地面观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雪峰 《气象科技》1987,(1):95-96
本文介绍的是美国1983年批准的一项测量蒸发和降水的发明专利。专利号是US 4380248,发明人是匈牙利的Valeria Ambrus等。目前,测定蒸发是采用观测蒸发皿的水面高度的方法。因无法实现自动测量,故至今仍由观测员定时观测。这种方法既不能连续测量蒸发,也不能连续测量降水。此外,还  相似文献   

9.
梅松 《气象》1993,19(3):57-57
在地面气象观测中,绝大部分县(市)台站普遍用口径为20cm、高约10cm的小型蒸发器来测量蒸发量。冬季结冰期间用称量法测量。 在观测的实际工作中,曾遇到观测员有以下的作法:按《规范》有关章节的规定,在第10天的20时更换完蒸发用水称量完毕后,  相似文献   

10.
观测大型蒸发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风速很大时,蒸发器内的水处于上下波动状态,调整针尖与水面恰好齐平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测得的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提高准确性,我们在五金建材店用铝订做了一个无下底的圆柱型蒸发罩,其结构为:顶盖直径62.8 cm,比蒸发筒直径大1 cm,上面有一个与其同圆心直径为10 cm的圆形口(带盖),用于给蒸发器加水或取水.在顶盖上边缘处做一个半径为6 cm的扇形缺口,面积比净水器稍大一点,为的是不影响针尖与水面的调整.蒸发器罩高为7.5 cm左右,以与水圈边缘相接为宜.为了在观测蒸发量时安放蒸发罩方便,最后在顶盖合适的位置安上了一个把手.这样,一个大型蒸发罩就做成了.在大风天气条件下应用这种大型蒸发罩,针尖与水面调整非常容易.  相似文献   

11.
<正>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投入地面气象观测业务7年多来,极大地减轻了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但由于观测员对各类仪器的原理、操作、维护知识掌握不够,加之业务软件本身的功能不足,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观测资料的完整和台站测报业务质量。通过几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处理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浅谈自动站数据的维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业务实践工作中总结了一些关于确保自动站数据资料安全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自动观测的程序、参数设置、数据资料的安全,可供台站维护人员及观测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面气象观测任务繁重,时间性很强,尤其是有航危报任务的台站.为保证准确无误地观测发报,观测员的神经随时都处在戒备状态,思想压力很大.地面气象观测自动语音报时提示系统,可帮助观测员监视时间的变化,定时提醒观测员有哪些应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观测员的思想压力,促进了测报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地面最高温度人工与遥测数据差异的原因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结合河源站地面观测资料,从仪器构造、埋土状况、日照影响等方面,分析台站地面最高温度人工值与遥测值产生差异的原因,指出日常工作中观测员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减少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重要天气是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可能产生影响或造成危害的天气现象。正确观测、编发重要天气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大风、龙卷、冰雹、沙尘天气、积雪、雨凇、雷暴、雾等重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掌握台站重要天气出现情况,开展短时天气、特别是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服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员对一些常见重要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编报规定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观测数据错误、多发报、少发报等错情。  相似文献   

16.
地面气象记录月数据的台站级预审和省级审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国自动气象站建设的进行,台站由单一的人工观测逐步变成人工和自动双轨运行、自动站单轨运行,自动观测最终将逐步取代人工观测。但由于部分台站对于新增自动站记录的预审不太熟悉、部分观测员从未从事过预审工作等,迫切需要了解预审和审核流程;同时,省级审核员的审核流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检查台站地面仪器使用、维护情况时,常发现地面最高温度表毛细管内液面以上的剩余容积的顶部有累积0.2℃左右水银中断现象(以下简称“顶部水银”),这一现象并未引起观测员的足够注意。最高温度表出现“顶部水银”是由于仪器制造本身没有采取抑制感温液蒸发措施而产生的。实际观测中,百叶箱内的最高温度表没有这种现象,即使是夏季高温在38—40℃时,也未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研究自动观测系统的算法要从“在观测中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来开始。很明显,联邦气象手册第一部分(FMH~#1)的地面航空观测指南是立足于人工观测员的能力和局限性。虽然人工观测员是“万能”的,但他们受所选定的观测场地的限制(气象台地点不总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地点)。而且对状况变化的反应能力由于其它任务及人体固有的缺陷(例如:夜间的视觉适应)而受到限制。美国天气局于1946年沿着佛罗里达Keys建立起三个自动气象站,用以探测逼近台站的飓风,从而迈出了自动观测的第一步。Stone详细描述了国家天气局(NWS)对观测的客观部分实行自动化所作的努力。其中包  相似文献   

19.
我站每天都要进行20时大型蒸发项目的观测.规范规定,观测时要调整测针针尖与水面的距离,使之恰好相接,然后读数.  相似文献   

20.
1原理根据超声波测距原理,选用高精度超声波探头,对E601B型蒸发器内水面高度变化进行检测,转换成电信号输出。传感器能够自动测量蒸发桶内水面高度的连续变化。对于实时数据,每分钟获得1个蒸发水位,然后减去前一分钟的蒸发水位取绝对值,得到本分钟的蒸发量;对于定时数据,每个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