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基于CUDA的地震相干体并行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全 《地质与勘探》2020,56(1):147-153
相干体技术在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相干体技术处理的对象是三维地震数据体,所以算法运算时间较长。为了缩短解释周期,本文充分发挥GPU并行计算优势,对C3相干体算法进行并行化分析。从硬盘读取数据到GPU上计算相干值并写入硬盘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剔除了冗余数据的读取,完成了C3相干体算法的并行化设计与实现。最后分别对串行算法与并行算法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并行算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达到了16倍左右的加速比,对加快地震资料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C1相干算法及其在三维地震勘探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文中详细讨论了二维和三维C1相干算法,根据三维C1相干算法的特点,结合二维地震数据体的特点,考虑到三维地震勘探在各大矿区的全面普及,针对三维地震资料开发出了一套实用的应用程序进行相干处理和解释,通过对实际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C1相干技术对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岩性解释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凤云  杭远  康建林 《物探与化探》2006,30(3):250-253,257
研究了相干数据体的C3算法以及方差数据体算法,编制开发了利用相干和方差数据体技术进行地震资料处理的数据处理系统,利用相干和方差数据体的时间切片和顺层切片来分析相邻道地震信号的相似性,进而探测小断层和分析地质构造。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解释可以看出,相干和方差数据体技术对断层解释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提高解释精度,缩短勘探周期。  相似文献   

4.
C1相干算法是计算每道的横测线和相邻纵测线的互相关,依据相干值来判断地层和岩性的横向不均匀性。根据互相关原理,提出了相干体算法中二维和三维C1算法的内容及其具体实现。通过对实际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证明C1相干技术在三维地震资料的断层解释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已经进入岩性油气藏勘探阶段,其中致密碳酸盐岩或页岩油气勘探具有远大前景。这类致密储层中裂缝是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用模拟地震子波的小波函数对原始三维地震数据体作小波变换,可以得到不同频带(分辨率)的地震数据体。分别对具有不同分辨率的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C3相干处理,其中低频相干体突出了断裂的信息,而高频相干体则突出反映了受断裂控制下的小断裂或裂缝的发育信息,通过合理的融合系数有选择地对C3相干数据进行融合,获得了能够高精度分辨裂缝发育特征的相干数据体,由此提高了裂缝检测和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地震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使反射同相轴容易被识别和追踪,这里提出了一种应用小波算法及C3相干算法检测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新方法。利用小波算法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减少大部分随机噪声,再运用C3相关算法和倾角扫描法检测地震剖面同相轴。应用该方法对模型数据进行了试算,证明了可行性,然后检测实际地震剖面同相轴,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同相轴品质及连续性都有了明显改善,信噪比增强,分辨率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7.
第三代相干体算法(C3算法)具有分辨率高、压制噪声能力强的优点,但是该算法需要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所以耗时较多。为提高大矩阵特征值分解的运算速度,提出了一种估计最大特征值的快速收敛算法,通过运用A2k矩阵的迹来构造一种收敛速度更快的特征值估计方法,并给出了这种方法的误差估计表达式,实现计算精度的有效控制。文中还讨论了地震数据体边缘补地震道方法,解决了将递推算法应用到平面方向时空间窗越过边界的问题。实例表明,本算法的计算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的C3算法。  相似文献   

8.
相干体技术在煤田三维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相干体技术是一种用于描述断层和地层特征的解释性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偏移后的三维地震数据体中,通过对每一个道每一个样点求得与其周围数据的相干性值,来获得一个表示地震数据相干的三维数据体。地层出现的不连续性在相干体上表现为低相干体值。相干体上的低相干值通过相干时间切片和相干层拉平切片来反映。应用实例表明,使用相干技术在解释落差3m左右的小断层,分析断层的平面分布,加快大断层的解释速度,探测巷道,  相似文献   

9.
利用小波分析的分频特性及C3相干数据体比常规振幅数据体具有更高的构造分辨能力的特点,将小波分析与C3相干体两种方法相结合,用来识别煤矿采区小尺度构造,特别是识别小断层.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小波分析与C3相干体可更加精细地揭示断层等构造信息,提高小断层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王琦  夏玲燕  柏冠军 《江苏地质》2007,31(4):367-369
介绍了C3相干体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法.通过对实际资料的分析解释可以看出,相干体切片能清晰地展示陷落柱、断层的空间属性信息,是一种有效的断层、陷落柱解释方法,可以提高解释精度,缩短勘探周期.与传统解释方法相比,相干技术在陷落柱检测中有着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刘海燕  刘财  刘洋  张营  高凤霞 《世界地质》2013,32(1):144-152
地震相干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压制连续性,突出不连续性,比地震切片的地质解释更直观,能更细致地进行断层解释。基于Manhattan 距离的相干体技术,与传统的C1 相干算法进行比较,该技术不仅在断层识别能力方面要强于C1 相干算法,而且当利用两种算法获取断层信息的效果相当时,该技术的相关时窗长度要比C1 相干算法所用的相关时窗长度小,这恰能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提高了地震相干体技术的运行效率。此外,该相干体技术也能近似计算出每道在纵横测线方向上的视时间倾角。  相似文献   

12.
地震相干体算法的改进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相干体技术在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方面的应用有着重要突破。由于相干体处理的对象主要是三维地震数据体,传统的方法计算需要运行较长时间。为缩短解释周期,在研究算法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递推算法、乘幂法等,对传统的相干体算法进行了改进,大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这里介绍了相干体技术的改进算法,在微机上开发出相干体分析软件,并在实际的三维地震体储层评价上得到成功的应用。测试证明,运算速度较常规方法提高了5~7倍,这充分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存在断层、角度不整合面等不连续结构的地质体的自动识别在地震构造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地质特征的地震响应为同相轴不连续。常规的地震数据不连续性识别方法应用范围有限,参数设置依赖于人为经验,易导致识别结果辨识度差。本文将一致性作为新的不连续性识别方法引入到地震数据处理中。首先利用定位精度高、易于扩展的Facet模型梯度算子计算一致性,其次对一致性数据作阈值化处理,最后利用数学形态学中的腐蚀、膨胀及细化算法作进一步处理,实现了对地震数据不连续性信息的自动识别。经过理论和实际资料测试,并与C3相干算法和方差算法对比分析,证实了本文所提方法在地震数据不连续性识别方面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辨识度,可以作为地层不连续性识别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针对岩石颗粒边缘模糊、结构复杂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识别颗粒边缘,在基于特征值的C3相干算法的基础上,融合多尺度和多角度的特征表达,提出了一种改进的C3相干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岩石薄片图像角度域光学特征、空间尺度信息和各向异性信息,能更有效地表征颗粒边缘特征,表现出对复杂矿物结构的适应能力。在采集的岩石薄片正交偏光图像上验证提出的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原生C3相干算法相比,改进后的C3相干算法在全局图像上的方差和灰度差分乘积分别提升了68.41%和22.91%,信息熵下降了21.61%。  相似文献   

15.
C2相干体在断层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C2相干体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法。实例表明,相干体切片能清晰地展示断层的空间走向、倾向、倾角等属性信息;用相干体切片来检测断层,可提高解释精度和效率;与传统解释方法相比,相干技术在断层检测中有着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地震多矢量属性相干数据体计算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对相干分析算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新的相干分析算法-基于特征值结构的地震多矢量属性相干算法.该算法克服了单一属性相干算法的信息量不全的缺陷.既充分利用多属性的多方位信息,又要使其相互之间不发生矛盾,最大限度提高地质体边界的分辨率.经实际资料分析验证,结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ew Barrier recognition algorithm with learning, designed for recognition of earthquake-prone areas. In comparison to the Crust (Kora) algorithm, used by the classical EPA approach, the Barrier algorithm proceeds with learning just on one “pure” high-seismic class. The new algorithm operates in the space of absolute values of the geological–geo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objects. The algorithm is used for recognition of earthquake-prone areas with М ≥ 6.0 in the Caucasus reg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rust and Barrier algorithms justifies their productive coh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