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建中 《地质论评》2010,56(6):838-840
汶川地震的伤痛尚未抚平,玉树地震的灾难又接踵而至,叫人好不揪心!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我又一次因不能为地震预报出谋划策而愧疚.唐山地震后我曾在学院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做过一次呼吁,汶川地震后我又写了一篇短文<地震预报的关键在于监测断层>(孙建中,2009)进行呼吁,现在,玉树地震又一次刺痛了我,我还要呼吁!呼吁有关人士把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推向正确的高速轨道上去.  相似文献   

2.
5.12大地震对国家造成了一次重大的损失,则对地震预报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地震发生的机理是板块挤压破裂学说。在地震动发生前后都会出现一些宏观或微观异常,在地震发生前其微观异常主要表现为电磁波、地壳倾斜、地应力等异常。本方通过对低频电磁波和地倾斜进行测量和研究,可通过数据多台站共享来进行地震预报分析。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使每一个地震工作者又一次感到肩负的使命。此次地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同时也再一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地震信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信息,在地震预报研究上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4.
地应力预测地震的全称应该是:地应力状态变化预测地震。中心思想是研究地应力状态的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地应力与地震地质相结合,这是李四光提出的实现地震预报的一条技术途径。本文主要是重温李四光先生在地应力与地震预报方面的讲话,并将我大半生所从事的地震预报科研领域的主要活动以及所经历的地应力地震预报研究发展历程做一番回顾。一、李四光论地应力变化(1)1966年10月,李四光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所的几位同志谈地震预报时提出:压磁电感法测值“下降很厉害就可能是地震的信号。从三月十几号以来,在…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和地震预报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前缘与热点;由于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日益为全人类所关注。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6.
在对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与对甘肃省震情的动态判定过程中,笔者成功地把握了甘肃震情、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发展变化并对5月18日发生在四川省江油市的6.0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测。此次成功的地震预测实践为甘肃省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科学依据,为减轻地震灾害和稳定被地震扰乱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中国地震预报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从中笔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地震预报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尚未被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如果预报思路和方法得当,要实现一次乃至数次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这对地球科学家们如何认识地震预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运动形式。目前我们对地震地质的研究还很不够。在地震预报中,地震地质工作还多局限于对地质构造性质、晚期断层活动等方面的描述,从而提出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以及划分地震区等。但地质背景的变化是很缓慢的。从地质背景不能显示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因些在地震预报中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着更有效地作好地震预报,地震地质除研究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外,还应该注意到  相似文献   

8.
海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 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我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了一次7.3级强烈地震。由于这次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的成功极大地减少了伤亡损失,取得了预报和预防破坏性地震的一些很有意义的经验。它充分显示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地震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新成就。 这次海城地震是我国东北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七级以上的浅源地震。在宏观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先后两次对震区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地震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9.
孙建中  李慧琴  马媛 《地质论评》2013,59(3):593595-600
1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周恩来总理立刻亲临灾区,领导了抗震救灾工作.周总理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相信群众、相信科学.在听取了大量关于地震前兆的反映和一次小震预报成功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勉励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说,"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周总理当即指派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教授主持攻破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国地震预报历程、地震震例的总结研究和汶川地震的概要同顾,表明我国地震预报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海城地震等事例说明至少一些地震是存在前兆的,依据前兆进行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但地震预报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探索研究.目前,依靠地震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是小现实的,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大约平均每三年发生两次7级以上的强震,1966—1976年间仅在大陆就发生八次强震,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面对着这样频繁的地震活动和几乎接连不断的地震灾害,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地震工作。我国的地震水文地  相似文献   

12.
基于IPV6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下一代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下一代数据网的基础核心技术——IPV6 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数字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广泛得到应用。2003年国家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计划—— CNGI,应用IPV6技术,实现与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和蒙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国土规划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施“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必须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先导,发展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IPV6的网络环境为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抓住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契机,研究基于IPV6环境的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大幅度提高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创造我国地震科学领域数字信息时代的新技术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叙述了苏联、日本、美国地震预报工作的近况与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的发展历程,强调地震预防的主攻方向是抗震,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应加强地震危险区划的研究工作,以及继续重视短期及临震预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是人类的又一场灾难,也震惊了全世界。悲伤过后,我们痛定思痛,在科技发展到今天的21世纪,人类对地震科学的预报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尽管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但是,面对地震,我们不能坐等地震预报的奇迹瞬间发生。我们要发挥所有潜能主动出击,在地震预报上尽全力做得更科学、更理性。本期我们刊登美国和日本的地震预防经验,以期对我们的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震前几十个小时的动态重力场变化信息。这些信息再现了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初步揭示短临阶段“基本稳定→闭锁蓄能→震前平静→能量释放”的强震物理机制,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为实现对短临地震“时-空-强”的准确预报,提出通过动态重力场变化组网观测和分布式前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动态重力信号响应规律,建立强震发生概率、时间、震中位置及震级预报模型的可行性路径,渴望破解强震短临预报的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16.
北欧合作研究冰岛南部地震带的预报研究计划是由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国的地震工作者组织实施的。其目的是为尽量减少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并增强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这项计划是由欧洲地震联合会于1980年在理事会上通过的。会议着重强调了地震预报研究的重要性,确定了欧洲的五个研究地区,其中之一是冰岛市部地震带。即北纬64°~66°、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岛弧的火山喷发和地震预报问题,岛弧是地球上地震活动及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在勘察加(Kamchatka)几十年来累积起来的长期经验可以用于说明预报类型及其效率。长期地震预报(几十年和几年)。长期预报应用地震历史、地震模式及长期大地测量观察结果。地震空区方法(如Fedotov,1965)可使我们预料下一次大地震最可能发生的地区,其概率为0.8或更高。在Tokai和Petropavlovsk Kamchatsky地区的地震对策国家项目是实际应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1.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灾害属突发性自然灾害,大地震在顷刻间造成各种生命线工程的破坏,切断灾区与外界的各种联系,极大地影响到地震应急指挥与抢险救灾。1995年的日本坂神地震、1999年土耳其7.8级地震、1999年台湾的7.6级地震等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大地震都暴露出这些问题。因此,如何迅速、全面地获取灾区的灾情信息成为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技术。 2.目前减轻地震灾害工作研究水平分析地震预报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地震预报在短期内难以发挥巨大的减灾效益。目前,我国的抗震设防水平较低,国家也不可能在抗震设防上花费太多,因此,在地  相似文献   

19.
鉴于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本世纪第五个地震活动期,探索地震的发生规律,是个很重要的地学问题。作者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取了不同分量、不同阶次的区域地磁异常的特征线,并对比了 20 世纪以来大地震( Ms≥60)的分布,发现大地震多数分布在特征线上,特别是交叉点处。说明这些特征线反映了地壳深部构造特征,故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地震科学某种意义上是一门观测科学。没有精确、可靠的地震观测资料,地震预报及相关的地球科学研究就缺乏基础。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主要的多地震国家都在大力发展大动态、宽频带、高精度的数字地震观测台网。西太平洋很多国家也正在计划加强或建立新的数字地震台网。本综述根据1998年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地震台网》专题会议的上交流的论文,介绍了该地区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及其某些应用的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