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娃利  张英礼 《地震地质》1996,18(4):349-357
河北磁县西部北西西向南山村-岔口活动断裂为北西西向磁县活动断裂西段,全长35km,又可再分为东西两段。全新世时期该断裂有多次活动,活动方式以具左旋性质的正倾滑为主。1830年磁县7.5级地震时,南山村-岔口断裂带出现新的地表破裂,地表垂直位移多处为2~4m,最大约7m。据目前资料,该断裂带最新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3500a。最近获取的位于磁县最高峰老爷山庙宇碑文资料,补充说明了邻近岔口活动断裂带的古建筑物在1830年地震中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2.
1830年河北磁县强震区活动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航片判读及野外调查,提出河北磁县存在北西西向全新世隆起,该性起北缘的北西西向南山村断裂带是本区的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为正倾滑。活动依据有错断山体的基岩陡崖,河床中晚全新世地层的陡坡沉积及沿断裂带展布的线性黄土,碎石楔。该断裂带被认为是1830年磁县地震的地震断层。  相似文献   

3.
江娃利  张英礼 《中国地震》1994,10(4):356-362
本文介绍了磁县西部山区新近发现的最新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带近东西走向,长约7km,由断层崖及地表沟槽组成。在地表粉末状灰岩破碎带中保存大量坚硬灰岩岩块,并见断层破碎带碎石盖在古腐植土之上。断层北盘下降,最新事件的最大垂直落差约7-10m,以正倾滑为主。个别地点断层显示左旋位移。该地表破裂带沿岔口活动断裂带分布,可认为是1830年磁县地震的地表破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与1830年磁县7.5级地震有关的下列问题:1、区域构造环境,指出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南部被隐伏的北西西向构造带阻隔,形成应力集中区,构成磁县7.5级地震的区域构造条件;2、根据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地壳应力测量资料,讨论了华北平原地区的北东东(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3、介绍了朝城—大名—磁县—涉县隐伏断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4、磁县7.5级地震的前震活动,发震一年之前5个5级地震形成包围圈;5、磁县7.5级地震的极震区等震线为北西西向,与同向隐伏断裂的展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磁县大名断层分段特征及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邯郸市活断层探测的最新资料,结合野外调查和石油地质的研究成果,对磁县—大名断层的分段性进行了研究;根据探槽开挖及测年结果的分析,对其活动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磁县—大名断层从东向西可分为3段:大名—临漳段、磁县—峰峰段和南山村—岔口段,3段呈左阶展布。研究表明:磁县—峰峰段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的证据;西段活动性较强;大名—临漳段沿线有多次中强震发生,其活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上覆沉积层的影响,磁县—峰峰段未见明显的地表破裂带,因沉积物厚度逐渐减薄而表现为上断点由东向西逐渐变浅,在南山村—岔口段表现为明显的地表破裂带。  相似文献   

6.
磁县断裂带的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县断裂带是华北地震区中重要的断裂之一,1830年该断裂带发生了M7级地震.从分析该带的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特征出发,在结合历史地震活动和现今地震活动基础上,利用震级-时间模型对磁县断裂带未来强震活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该段中南的总体活动水平维持在5级左右.  相似文献   

7.
张路  谢新生  郭慧 《地震》2020,40(3):83-98
1830年河北磁县M71/2地震发生于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 该断裂地震破裂和活动性的研究受到地震研究者关注。前人研究着眼于1830年磁县大地震的地表破裂,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断层活动性。应用卫片、 航片解译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等方法开展研究, 重要地点进行探槽开挖或野外地质剖面剥落以及采样测年, 确定了断层各段落破裂事件的发生年代。该断裂西段分为3个断层段落: F2为磁县—峰峰段落, F3为东田井村—陶泉乡段落, F4为韩家沟村—甘泉村段落。F2断层段大部分隐伏, 为早中更新世断层。F3断层段东端在东田井村南断错距今22 ka地层, 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 F3断层段在鼓山南山村一带为全新世断层, 从张家楼村到陶泉乡为推测全新世活动断层。F4断层段为全新世断层。F4断层段全部位于基岩山区, 可见多处基岩断面、 地震沟槽及断层眉脊等断层破裂; 一些破裂面发育地衣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 (Link.) Th. Fr.], 使用地衣测年方法确定这些破裂面为1830年磁县大地震地表地震遗迹。磁县—大名断裂带终止于F4西端。综合分析断裂带各个分段的破裂事件, 得到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活动事件时空分布, 估计磁县—大名断裂带西段的晚更新世地震复发周期在60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江娃利  张英礼 《中国地震》1997,13(3):263-270
讨论了华北平原周边1975年海城地震,1937年荷泽地震及1830年磁县地震3次强震的地表地震破裂特征以及这3个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3次强震地表破裂显示较弱,断续分布,仍反映了存在北西向地表破裂带,活动方式呈左旋走滑兼正倾滑。  相似文献   

9.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杰  牛娈芳 《地震地质》1996,18(3):193-198
地震构造研究往往注重那些形成历史长且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带。实际上还存在一种与现代地质环境和区域应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新发育的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地震活动与这两种构造带关系密切。根据地震和地质构造等资料分析认为,唐山-河间-磁县地震带是一条晚第三纪开始发育的新生地震构造带  相似文献   

10.
1976年盐源—宁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四昌  王绍晋 《地震》1995,(3):275-279
使用地震活动图象和震源机制资料的构造分析方法,研究盐源-宁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结果认为:6.7级地震破裂面是北北东向左旋走滑断层,5.6级6.4级地震破裂面是两条北西西向右旋走滑断层,构成以北北东向断为主干的共轭破裂组合,该序列受弥渡-木里地壳深部活动断裂带控制。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地表断层破裂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彦斌  王永  李建成 《地震地质》2000,22(2):97-103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 ,1999年 9月 2 1日台湾集集大地震是由车笼埔断层发生逆冲作用造成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约 80km ,具有明显的挤压逆断层特征 ,其活动方式为具左旋性质的逆倾滑动。实测逆冲断层以 30°~ 50°的角向西北逆冲而上。断层的垂直位移量 ,南段约 2~ 3m ,北段约 3~ 8m ;断层的水平位移量 ,南段 0~ 3m ,北段 3~ 5m ;垂直断层的水平缩短量 ,南段 2~ 3m ,北段 3~ 6m。从台湾西部麓山带的地质构造剖面分析 ,地震震源恰好位于台湾西部麓山带中生代基底与其上的沉积盖层的界面的深度 ,而西部麓山带第三纪地层和其下的基底的分离面为一滑动面 (decolle ment)。在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作用下 ,沿该区中生代基底之上滑动面的错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历史记载的公元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震级及其发震构造目前仍存有争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沿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分布一条长约75km的左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其最大同震水平位移约2.1m。综合分析该地表破裂带特征、探槽揭露信息、测年结果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等资料,认为当江段应为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发震断层,基于震例类比和经验公式估算该次地震的震级为71/2级。沿甘孜-玉树断裂的历史地震破裂分布显示,玉树段在隆宝镇以西存在近50km长的破裂空段;当江段距1738年地震的离逝时间也可能已经接近其地震复发周期,上述两个段落未来均存在大震危险。  相似文献   

13.
玛多—甘德断裂甘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玛多—甘德断裂是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活动断裂。 通过野外调查发现, 在玛多-甘德断裂的甘德段保留有一条较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破裂带整体走向NW向, 长约为50 km。 野外获得的最大左旋水平位移7.6 m, 最大垂直位移4 m。 沿破裂带有大量地震活动的遗迹, 地表破裂类型十分丰富。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认为该破裂带形成时代较新。 断裂带在地貌上发育有线性排列的垭口、 断层三角面、 断层陡坎、 断层泉、 断错水系、 山脊扭错、 断塞塘、 鼓包等现象。 根据野外考察并结合现有资料分析, 该破裂带可能是该区域内历史上一次较为强烈地震的产物。 据此推断, 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甘德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可能有过强烈的活动并至今活跃。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北缘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位于祁连山北缘的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该断裂西起玉门青草湾,向东经老玉门市、大红泉止于骨头泉,全长约80km,整体走向NWW。根据断裂的几何结构及活动习性可将其分为三段:东段构造形态简单连续,为逆冲断层陡坎为主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中段结构复杂,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以逆冲扩展为主;西段未出露地表而成为盲断裂-褶皱带。通过对断层陡坎差分GPS测量及相应地貌面年代测试,得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逆冲速率约为(0.73±0.09)mm/a。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1/2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相似文献   

16.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obtains new evidence of the later Quaternary activity and recent large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Garzê-Yushu fault. The average left-lateral slip-rate along the fault is determined to be (12±2) mm/a for the last 50000 years from both offset landforms and ages of the correlative sediments. This result is very close to the estimated average left-lateral slip-rate for the Xianshuihe fault, suggesting that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along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Sichuan-Yunnan active tectonic block and the northeastern boundary of the Qiangtang active tectonic block has been basically harmonious during the later Quaternary period. Remains of ground ruptures of recent large earthquakes have been discovered along all 3 segments of the fault, of which, the 1896 rupture on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is at least 70 km long, and its corresponding earthquake could be of moment magnitude 7.3. The latest rupture o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fault has a length of about 180 km, and was produced by an unknown-age large earthquake that could have a moment magnitude of about 7.7. Along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the latest unknown-age rupture is about 65 km long and has a maximum left-later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 of 5.3 m, and its corresponding earthquake is estimated to be as large as about 7.3 of moment magnitude. Based on relevant investigation, an inference has been drawn that the later two large earthquakes probably occurred in 1854 and 1866, respectively.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e individual segments of the studied Garzê-Yushu fault are all able to produce large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Manyhlstoric andrecent eaythquakes occurred along the Zhan9lakou-Penglal fanfaut zone situatedIn h。northern part of North China seismic regl()n(Fig.l),Including Sanhe-Pinggu MS.0 earthquakeonseptemberZ,1679 and Tangshan M7.8 eal’thquake on July28,1976.Afterthe Tangshanearthquake,a seismic quiescence along this zone lasted for 20 or more yeas without M 3 6.0eafthquake.Butonjanuary20,1998 theZhangbel M6.2 eafthquake occurred·Then the seismicactivity tends to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