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沙牌坝址基岩场地地震动输入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菊芳  温世亿  胡晓 《岩土力学》2011,32(2):387-392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地震动输入参数必须根据专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来确定。目前由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一致概率反应谱具有包络的意义,不能反映实际地震的频谱特性,输入“一致概率反应谱”可能导致地震作用偏大;拟合设计反应谱人工生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频率非平稳性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得到与坝址地震危险性一致、具体地震的输入参数,结合沙牌大坝提出了一套适用于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基岩场地地震动输入参数确定方法:通过以有效峰值加速度为参数的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分析,确定坝址不同超越概率下的有效峰值加速度及对坝址贡献最大的潜在震源区;在最大贡献潜在震源内利用震级空间联合分布概率最大法确定坝址设定地震,依据加速度反应谱衰减关系确定与坝址设定地震对应的设计反应谱;根据设定地震结果和时变功率谱模型参数衰减关系确定时变功率谱,将时变功率谱和最小相位谱按三角级数叠加法进行强度和频率非平稳地震加速度时程合成。在对沙牌坝址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及地震构造环境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上述方法,得到了坝址基岩场地不同超越概率下的有效峰值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强度和频率非平稳地震加速度时程等地震动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2.
根据工作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动衰减关系, 进行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 得到不同概率水平下场区相应地震烈度和基岩水平加速度峰值及其反应谱。根据场地工程地震条件划分不同地质单元及相应的场地类别, 进行不同概率水平的地震反应分析计算, 确定地震动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3.
绥中某电力设备站场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绥中某电力设备站是东北地区较重要的电力设施,场址位于长期隆起的绥中剥蚀丘陵上。通过现场实地勘察,获得区域、近区域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等资料,并对工程场址进行了地震危险性分析。按工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要求,分别给出了50年63%、10%和2%超越概率水平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计算出地震动参数,为该电力设备站建设提供了抗震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建达  高俊锁  董卫国 《岩土力学》2007,28(Z1):769-772
与岩土工程相关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规定分散在各行业的工程设计规范之中,比较了主要技术规范中设计地震动参数规定之间的差别,讨论了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与设计中确定地震动参数的方法和内容,分析和研究了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时不同规范之间需要协调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在目前岩土工程中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方面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参数选择的合理性,提出了具有地震工程专业基础(注册地震安评工程师)的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确定具体设计地震动参数应更符合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典型黄土由于其特殊的大孔隙架空结构特征,在强震作用下具有强烈的震陷性。陕西富平县地处渭河盆地和鄂尔多斯地台的连接带,区内地震构造背景复杂,黄土分布广泛,黄土场地的震陷危险性较高。文章以富平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和富阎新区规划范围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研、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确定研究区的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确定研究区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地震动参数,基于大量黄土动三轴试验确定区内不同地貌单元及不同地层黄土的震陷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富平县强震作用下黄土场地的震陷进行评价,50年超越概率10%条件下,研究区内轻微、中等震陷区分布于浮塬和渭河二级阶地。50年超越概率2%条件下,研究区内轻微及中等黄土震陷区主要分布在石川河三—四级阶地、浮塬和渭河二级阶地。严重震陷区主要分布在渭河二级阶地、石川河三—四级阶地和浮塬。根据震陷等级给出了研究区50年超越概率10%和2%水平下的黄土震陷小区划。研究结果可为富平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天津软土场地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市区的场地条件为很厚而松软的第四纪沉积物,覆盖层较厚,地貌属海积—冲积平原,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很大。本文以海河东岸的天津嘉里中心工程场地为例,通过场地地震动效应分析,研究场地特征对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得到的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与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有明显的差别,抗震设计中的根据场地类别调整地震动的方法不足以完全描述场地地震反应特性,也难以反映天津厚软土场地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对于天津软土场地,采用经场地土层地震动效应分析所得地震动参数更为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钟紫蓝  史跃波  李锦强  赵密  杜修力 《岩土力学》2022,(7):2015-2024+2033
研究等效线性化方法中土体动力参数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提出了可考虑土体动力特征参数间相关性的土体动剪切模量和动阻尼曲线随机样本生成方法,基于Matlab开发一维等效线性化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程序,用于开展场地地震反应随机动力分析。以Ⅱ类成层场地为例建立一维自由场分析模型,采用不同地震设防水准下露头基岩场地加速度反应谱为目标反应谱,合成人工地震记录折半后作为场地下卧基岩处的输入。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土体动力特征参数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具有较大的影响,且影响程度与地震动强度、频谱成分及场地基本周期均密切相关;场地最大峰值加速度和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波动范围随地震动强度等级的增加而变大,且最大峰值应变和最大峰值加速度的波动范围可达10%和14%;目标反应谱平台段及场地基本周期处对应的场地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波动范围超过20%。  相似文献   

8.
工程场地土层地震反应模型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给定基岩地震输入的情况下计算实际场地土层不同深处的地震动反应谱,然后修改实际土层模型参数,在考虑土层厚度和软弱夹层变化的情况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工程抗震理论,结合场地实际状况,论述了某电力扩建场地的区域构造条件和区域地震环境,确定了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并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法对扩建场地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从而为该工程建设提供合理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0.
香港地区地震风险评价和设防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港地区隶属于中国板内地震区中的东南沿海块缘地震带。港-九块体为晚中生代至早第三纪以来以持续稳定上升为主的块体, 块体活动性明显地低于其周边相对下沉的中新生代盆地。为此, 赋予港-九块体为最大可信震级M=5.5级潜在震源区, 而其周边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则为最大可信震级M6.0潜在震源。从大陆地震构造成因的环境、潜在震源可信震级范围M=5.0~7.5和近源地震动饱和等三个方面的可比性, 结合中国大陆地震震源破裂尺度和地震烈度影响场, 所建立的反映中国地震构造和震源破裂及地震烈度影响场特点的PGA和反应谱地震动衰减预测关系式可用于香港地区。以50%概率时的中值对中国强震记录的对比, 本研究所提供的经验期望预测关系式, 能包络实际的资料。因此, 用此地震动衰减预测模式对香港地区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 将会得到相对保守地震动预测值。通过香港地区基岩地震动危险性分析和计算, 参照中国大陆地震设防标准, 进行了基岩设计参数确定和区划。以年概率P=0.02、P=0.002、P=0.0004三个概率标准, 对应的地震动重复周期大约分别约为50a, 500a, 2500a的基岩PGA和反应谱, 作为香港地区基岩上构筑物和建筑物可选的基  相似文献   

11.
毕冉 《地质与勘探》2016,52(4):712-717
地铁已成为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和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预估和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以西安盾构地铁区间隧道为例,建立了地铁隧道区间三维计算模型,进行三维抗震时程响应分析。采用粘弹性局部人工边界模拟地基结构的半无限性,利用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参数作为参考,考虑相位随机性影响,拟合地震动时程样本,建立了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地震发生时,顶部、底面、侧面、以及联络通道处虽产生变形影响,但均在规范规定范围内;位移时程曲线、位移分布云图、拉压应力云图清楚显示区间结构在地震持续时的抗震情况,数据表明结构最不利位置在联络通道处,而内力和变形均满足规范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土工结构地震滑动位移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文琪  王刚 《岩土力学》2011,32(Z1):520-0525
土工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滑动位移是评估结构安全性能的重要参数。采用一种新型的地震波选择方法,在强震数据库中选择修改地震波,以有效地在结构动力分析中引入不同特征地震波的影响。通过一个简单的土工结构地震滑移模型,系统地分析了结构基本周期和滑动面屈服系数对地震滑移概率及相应滑移距离的影响,并提出了滑动体在不同地震场景和基本周期条件下的滑移概率和累积滑动位移的统计模型,对基于性能的土工结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军海  陶连金  蒋录珍 《岩土力学》2022,43(5):1277-1288
开展了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砂土模型地基的水平位移、地表变形、加速度、土压力反应及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应变等。结果表明:模型地基-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对中低频成分发育的地震波反应更为强烈;强震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地下结构的存在将会改变模型地基表面变形的分布模式。小震时模型结构中柱的加速度反应自下而上逐渐增加,而大震时其反应规律变成先增大后减小;车站结构中板的加速度反应最大、底板次之、顶板最小;小震时,同等深度处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与模型地基土的加速度反应大小相当,侧墙的动土压力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大震时,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明显大于同深度处模型地基土的加速度反应,动土压力的最大值发生在扩挖隧道的拱肩和中间部位。基于震后模型结构的宏观现象和拉应变幅值,给出了砂土地基中盾构扩挖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填方地基的广泛应用,使得对在不同高填方地质情况下,开展研究地震动参数的变化规律有着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根据某机场高填方工程的地基参数,分别概化建立了不同填方厚度、不同压实度、不同厚度原土基的土层计算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场地地震动反应结果。对比研究计算结果,得出了不同高填方地层地质情况下地震动参数的变化特征。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数和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拟建西安地铁2号线穿越10条地裂缝,地裂缝活动将影响地铁2号线的安全运营。应用三维离散元程序3DEC建立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裂缝带错动对地铁区间隧道盾构管线的影响,得出了不同错距工况下隧道衬砌的变形和应力。通过计算得知,当土体上下盘底部竖向错距由10cm增大到93cm时,引起的衬砌竖向变形量由0. 712cm增大到13. 99cm,且最大变形均发生在沿纵向约35~36m处,距裂缝带距离约为9. 5~8. 5m;引起的管道纵向最大拉应力则由0. 65MPa增大到18. 43MPa,最大压应力由0. 611MPa增大到16. 9MPa,且最大应力区与最大变形区一致。这一结论的获得可为地铁设计、施工及其安全运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及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吴志坚  王兰民  陈拓  王平 《岩土力学》2012,33(12):3736-3740
通过汶川地震震后科学考察发现,汶川地震局部场地的震害和地震动放大效应明显,地震对甘肃省境内远离震中的黄土地区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结合钻孔波速测试,运用二维等价线性时程响应动分析法对甘肃省平凉市典型黄土塬进行了地震动力响应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黄土塬具有地震动放大效应,随着塬高的增加,加速度、速度、位移均出现放大效应;随着地震动在黄土覆盖层中的传递,卓越频率向低频移动,高频成分被吸收,加速度反应谱中长周期分量逐渐增大。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吻合,其结果对黄土地区进行合理的抗震设防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建设的地铁二号线,为轨道交通南北方向骨干线,线路穿越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古迹明城墙和钟楼以及地面沉降区和地裂缝发育区。在工程建设和运营期,均需要进行精密水准测量。为此西安地铁公司专门建设了两座深层水准标。通过对特殊环境地质条件下深层标建设场址的选择及稳定性评价、深层标结构科学设计和精心施工,建设的深层标不仅满足特定的地铁工程建设和运营的需要,对于在复杂环境地质条件和深厚覆盖层地区建设高精度测量网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铁隧道开挖引起过大的地表沉降会对隧道工程本身及地表建筑物造成危害。有效预计并合理控制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武汉地铁虎名区间隧道开挖工程为背景,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MIDAS/GTS建立隧道断面开挖的数值模型,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量,与实测沉降量进行拟合; 根据隧道开挖过程中对应地表及临近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优化开挖断面围岩预处理方案,建立优化后的断面开挖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优化后地表沉降仍在安全范围内,可以为类似工程沉降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Seismic hazard and site-specific ground motion for typical ports of Gujarat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Economic importance of major ports is well known, and if ports are located in seismically active regions, then site-specific seismic hazard studies are essential to mitigate the seismic risk of the ports. Seismic design of port sites and related structures can be accomplished in three steps that includ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seismicity, geotechnical hazards, and 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In the present study, site-specific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is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seism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four typical port sites of Gujarat state (bounded by 20°–25.5°N and 68°–75°E) of India viz. Kandla, Mundra, Hazira, and Dahej ports. The primary aim of the study is to develop consistent seismic ground motion for the structures within the four port sites for different three levels of ground shaking, i.e., operating level earthquake (72 years return period), contingency level earthquake (CLE) (475 year return period), and maximum considered earthquake (2,475 year return period). The geotechnical characterization for each port site is carried out using available geotechnical data. Shear wave velocities of the soil profile are estimated from SPT blow counts using various empirical formulae. Seismicity of the Gujarat region is modeled through delineating the 40 fault sources based on the seismotectonic setting. The Gujarat state is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i.e., Kachchh, Saurashtra, and Mainland Gujarat, and regional recurrence relations are assigned in the form of Gutenberg-Richter parameters in order to calculate seismic hazard associated with each port site. The horizontal component of ground acceleration for three levels of ground shaking is estimated by using different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 (GMAR) including one country-specific GMAR for Peninsular India. Uncertainty in seismic hazard computations is handled by using logic tree approach to develop uniform hazard spectra for 5% damping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specified three levels of ground shaking. Using recorded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of Bhuj 2001 earthquake as the input time motion, synthetic time histories are generated to match the developed designed response spectra to study site-specific responses of port sites during different levels of ground shaking.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Mundra and Kandla port sites are most vulnerable sites for seismic hazard as estimated CLE ground motion is in order of 0.79 and 0.48 g for Mundra and Kandla port sites, respectively. Hazira and Dahej port sites have comparatively less hazard with estimated CLE ground motion of 0.17 and 0.11 g, respectively. The ground amplification factor is observed at all sites which ranges from 1.3 to 2.0 for the frequency range of 1.0–2.7 Hz. The obtained spectral accelerations for the three levels of ground motions and obtained transfer functions for each port sites are compared with provisions made in Indian seismic code IS:1893-Part 1 (2002). The outcome of present study is recommended for further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port structure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performance levels.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十五期间福建省将要实施建设的数字强震观测台网 ,着重从项目的必要性和方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结合福建省的地震监测台网现状进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建成的强震观测系统能初步实现福建省属重点城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及典型场地强地震动记录获取双重功能 ,增强福建省的地震监测能力 ,为福建省地震灾害的减轻、有效救灾措施的实施以及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 ;同时 ,也将为其他省市区域数字强震观测台网的建立提供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