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西耿庄金矿FeS2-Fe(Ni,Co)S2晶须的发现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山西耿庄金矿区含金隐爆角砾岩体的晶洞内发现重晶石晶体中大量晶须构成了明显的环带状。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研究了晶须的物理性质、形态特征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晶须属FeS2-Fe(Ni,Co)S2类质同象系列。根据地质背景,结合同位素、岩石化学分析结果和包裹体研究成果等,讨论了FeS2-Fe(Ni,Co)S2系列晶须的成因,认为耿庄FeS2-Fe(Ni,Co)S2系列晶须是在浅成、低温条件下由幔源岩浆期后热液和大气水热液经沸腾和混合作用形成;晶须结晶的溶液饱和度低于临界过饱和度,晶须形成后经历了二次加厚过程。深入研究晶须生长原理和条件,对进一步了解耿庄成矿热液的演化和相关环境有实际意义,同时对研究矿物形貌与生长环境条件的相关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山西耿庄金矿区含金隐爆角砾岩体的晶洞内,发现了含FeS2晶须环带重晶石巨晶,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重晶石及其所含FeS2晶须的矿物特征。结果表明,重晶石化学成分单一;晶体结构标准;发育完好;晶须为FeS2 Fe(Ni, Co)S2的类质同象系列。根据地质背景,结合包裹体研究成果,运用晶体生长和地球化学理论,讨论了重晶石巨晶及所含晶须的成因。认为重晶石巨晶是该区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的期后热液演化到后期阶段时,SO2-4与围岩中的钡反应而形成;所含的FeS2晶须是持续进行的火山隐爆作用所产生的大量H2S、SO2等与热液中分解出的Fe2+、Ni2+、Co2+反应而形成的;富碱、H2S溶解度增大,S2-增高有利于晶须的生长;重晶石和晶须生长的地质环境具有宏观上的一致性和具体条件的差异性。当pH值为1~8.5、lgfO2为-31~-38时,优先进入FeS2生长的优势场,形成FeS2晶须矿物。当pH值为5.5~10、lgfO2在-25~-36时形成重晶石;FeS2环带和重晶石的共生现象是两者共结晶交互生长的结果;重晶石的套叠生长和晶须环带特征,是耿庄地区隐爆作用脉动性和周期性作用的结果。耿庄含晶须重晶石巨晶,明确标示出所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地质作用过程,为深入研究隐爆作用和理解该区成矿作用提供了矿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山西耿庄黄铁矿晶须形貌的显微观测及其标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铁矿的晶须状生长是一种特殊的结晶类型,本次运用激光显微镜,对耿庄重晶石晶体中不同部位黄铁矿晶须,进行了微形貌三维观测.数据显示:在重晶石晶体的不同部位,晶须尺度差异较大.长度一般150~1700μm,直径3.504~113.720μm;晶须表面起伏程度从0.349~35.128μm.从a到d区表现出晶须长度逐渐均匀,...  相似文献   

4.
山西耿庄金矿重晶石巨晶中多相态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山西耿庄金矿区发现的重晶石巨晶,包含有富镍黄铁矿、FeS2-Fe(Ni,Co)S2系列晶须和气液包裹体。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研究了重晶石和固体包裹体矿物的形貌、成分和物理性质。用激光拉曼光谱仪研究了气液包裹体成分、均一温度。结果表明:重晶石成分单一,结构发育完好;FeS2-Fe(Ni,Co)S2系列晶须成分随着晶须加粗有明显变化;富镍黄铁矿成分较为稳定。固体包裹体矿物的结晶程度高,晶体形态标准。热液为低盐度流体,其成分主要为H2O,含少量CO2,其总体密度为0.79~0.95 g/cm3。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大,为134.7~269.5℃。根据本次研究成果,结合地质背景,运用晶体生长和地球化学理论,讨论了耿庄金矿重晶石形成时期的热液活动特点及方式、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重晶石和固体包裹体矿物的形成条件等。认为该期热液活动中沸腾作用和混合作用表现强烈;并且热液活动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原位叠加特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成矿理论及野外地质实测,对耿庄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床成因的进一步研究,探明耿庄金矿床位于中生代吕梁太行断块五台山块隆恒山五台山穹状隆起上,矿体全部产于隐爆火山构造内,胶结疏松的崩坍角砾岩及其与爆破角砾岩、钾钠花岗斑岩的接触带是赋矿的主要部位,矿体受次级小断裂和小裂隙控制,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多重控制。耿庄金矿床是与次火山隐爆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成矿环境是高压、中低温、弱酸性、低氧逸度,金、银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岩浆。  相似文献   

6.
热液矿床矿物微形貌与晶体生长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场效应扫描电镜(FEG SEM),对取自山西义兴寨金矿等4处热液矿床的黄铁矿、方铅矿、赤铁矿等矿物的表面生长微形貌进行了观察研究,并与实验合成的黄铁矿、方铅矿等矿物的微形貌特征进行对比。发现了自然矿物结晶三维成核成因的黄铁矿微球状晶,在合成和自然矿物的晶面观察到漏斗状晶和胞状结构等生长形貌。合成黄铁矿表面发育平整光滑的生长台阶,反映静态无扰动、接近平衡的晶体生长环境;而大量产于热液矿床的黄铁矿、方铅矿等晶体普遍发育胞状或拉长的胞状结构表面,并总体呈台阶状排列的表面结构,证明自然成矿热液体系的高过饱和度和流动生长环境。研究表明,热液成矿过程中矿物结晶作用有从成核、台阶状晶体生长、到形成“平衡”多面体生长的一个演化过程;形成于复杂条件的矿物晶体表面微观结构,包含丰富的成矿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7.
王力  周丽  张帅  王春垚  周文戈 《矿物学报》2021,41(2):139-149
重晶石(BaSO4)是自然界常见的硫酸盐矿物,它既可以作为矿石矿物供开采利用,同时也是热液矿床常见的脉石矿物.开展重晶石的水热合成实验对于揭示其形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重晶石的水热合成主要采用室温混合钡盐和硫酸盐溶液成核、后续加温生长的实验方法(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法).为了更好地模拟重晶石的热液形成环境,本文开展了高温原位混合钡盐和硫酸盐溶液(高温原位混合法)而合成重晶石的探索性实验,并同室温混合实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2种不同方法合成的重晶石晶体大小不一样,形貌截然不同.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法合成的重晶石主要为近等轴的粒状晶体,而高温原位混合法合成的重晶石为长短轴比很大的树枝状.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形成的重晶石,在室温成核阶段,成核温度较低,产生的晶格缺陷或空位少,有利于沿晶体构型生长,且在后续的高温熟化生长阶段,由于己有大量晶核形成,生长环境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过饱和度条件,晶体生长较慢,主要沿原有晶面生长,不发生定向生长,从而形成晶面发育良好的近等轴的粒状晶体;而高温原位混合形成的重晶石,高温下成核与生长近乎同时进行,没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完美晶核,且晶核周围处于过饱和度相对于室温混合较高的环境,晶体择优生长,从而形成长短轴比很大的树枝状,并且与海底热液喷口因流体混合作用而形成的树枝状重晶石的形貌特征很相似.实验结果表明树枝状可能是重晶石在高温流体混合条件下形成的重要形貌标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黄铁矿晶体形貌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黄铁矿晶体形貌学、黄铁矿晶体表面微形貌学的研究内容;黄铁矿习见晶形在金矿床研究中的标型意义;近年来黄铁矿晶须形貌学研究进展;黄铁矿形貌的生长机制研究内容等.根据前人黄铁矿习见晶形研究成果的理论实践意义,分析认为纳-微米黄铁矿晶须形貌成因和生长地质过程研究,不仅在矿物结晶生长理论研究中有意义,在认知纳米矿物,理解纳米矿化现象等方面有启示,纳-微米黄铁矿晶须形貌学研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北大西洋Logatchev热液区产出的黄铁矿形貌丰富、成分各异,极具特殊性和代表性.运用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系统观测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发现粒状黄铁矿粒径不一,具高Fe、S,低微量元素的特点;草莓状黄铁矿见有松散莓体、球形-次球形莓体和自形结构莓体,其Cu含量总体较高,不同晶体特征的莓体成分存在差异;胶状黄铁矿见有多层环带,内核到环带由纳微米晶体聚合生成,由内到外成分具有S/Fe比、Zn含量减小,As含量增大的趋势.分析认为早期粒状黄铁矿是在较高温度下的热液体系中直接形成,随热液作用衰减,生成的粒状黄铁矿多呈纳-微米晶产出;草莓状黄铁矿是由松散纳-微米晶逐步聚集形成,受溶液过饱和度影响,莓体粒度和聚集程度存在差异;胶状黄铁矿多晶聚集环带生长方向是由内向外的,聚集程度差异指示沉积环境的反复交替.研究区多形貌黄铁矿具有由分散的微晶→多晶聚合体→自形单晶的完整演化系列特征,对于解读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方式和特点,揭示纳米晶体-宏观晶体的演化过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文魁  甘正梅 《地球科学》1992,17(6):638-646
简要论述了典型热液裂隙充填钨—铋—钼石英脉矿床地质及其以黑钨矿—辉铋矿—辉钼矿为主的矿物组合纵向逆分带现象。重点测量研究了黑钨矿晶体的宏观形态特征和微形貌,及其成因演化机制。以现代光学微分干涉(DIC)显微镜观察测量了黑钨矿端面(102)等的螺旋生长及[010]晶带等的层生长现象。提出黑钨矿晶体的螺—层混合生长概念。  相似文献   

11.
1.IntroductionIt is indicated by research that all kinds of reservoirs are very easily damaged by water flooding, water injection rate, acid, alkali and salinity, but the mechanism, manner and extend of the damage are differen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such as drilling, well completion and production, the reservoir will contact with the outer fluid and the solid particles in it.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nges will occur in the formation so that the reservoir pore space will shrink and…  相似文献   

12.
新平大红山铜矿二期基建探矿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期基建揭露的断层按其产出方向分为四个组:NWW向的正断层,NNE向的平移正断层,NE~NEE向的正断层,NW向的矿区断层F3;按形成时间可分为早期断层和晚期断层,除边界断层F3外均为早期断层。早期断层又按其切错关系,可分为5个活动期次。断层构造将矿体沿走向切错成条块状,沿倾向切错成阶梯状排列,形成堑、垒式构造,对矿床开采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岩石钾质变化及钾交代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钾质高低及变化可反映岩石演化程度和钾交代作用。发生钾交代的岩石为成矿有利岩石和找矿标志。岩石钾交代与钾质升高归根于富碱的地幔流体活动。上升的地幔流体交代上地幔和地壳岩石形成富碱岩石和碱交代岩,并活化迁移不同围岩中成矿元素形成各种矿床。大地构造单元边缘与陆内张裂活动带是地幔流体交代活动场所和大型矿床形成地。许多矿床包括金矿床和钾交代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atigraphical variables from a succession of coal-bearing cycles deposited in a subsiding basi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factor analysis,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simple relationships undetected by conventional qualitative methods. Knowledge of such relationships will undoubtedly be useful in future computer simulation studies of cyclical sediment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yield similar results, which confirm and amplify those of the trend surface analysis described in Read and Dean (1967).  相似文献   

15.
北京石花洞内CO2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张蔷  赵淑艳  赵习方 《中国岩溶》1997,16(4):325-331
本文根据石花洞CO2翔实的监测资料,给出了洞内CO2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评价标准,并根据给出的评价标准,对已开放洞段进行了客观评价,其结论对保护游人身健康和洞穴旅游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综合利用烃源岩地球化学、薄片分析、常规物性、测井曲线、流体包裹体及试油等资料,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大路沟区长2油藏油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年代及油气富集规律. 结果表明: 大路沟区发育长7优质烃源岩, 黑色页岩有机碳平均为4.57%, 有机质类型为以生油为主的Ⅰ—Ⅱ1型, 并已达到大量生油阶段, 可为长2油藏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长2油层组河道砂坝砂体储层物性较好, 面孔率平均高达11.4%, 储油能力强. 长2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复合型, 具有油水界面; 矿物颗粒内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揭示出油藏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 时间约为115 Ma; 长2油藏分布和富集主要受圈闭发育位置与规模、储盖层有效配置及储层物性的综合控制. 该研究可为靖边油田长2油藏的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山西组山2段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间湾沼泽及席状砂,河道由北向南展布,各沉积期河道的发育具有良好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SO2-4,Ca2+,Mg2+等组分含量增多的原因,并定量地探讨了SO2-4,Ca2+,Mg2+的各种来源比例。研究表明,含水层中石膏溶解及硫化物氧化是造成SO2-4,Ca2+,Mg2+高含量的主要原因,控制硫化物氧化水进入含水层,对水质改良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