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3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威  罗程飞  刘建章  田金强  吕波  丁亮 《地球科学》2015,40(9):1517-1528
莺歌海盆地异常地层压力的分布状况、异常地层压力条件下的流-岩相互作用以及其对储层成岩演化影响方面的研究尚未展开, 综合应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等技术, 系统分析了莺歌海盆地LD区现今压力分布特征、超压环境下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超压流体活动对储层成岩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地层超压驱动深层热流体向上释放, 富含碳酸盐类离子成分的热流体运移到超压顶界面附近时由于温压条件变化而重新沉淀, 形成高含量的碳酸盐胶结物致密层; (2)地层超压通过抑制粘土矿物的转化来减少碳酸盐胶结物的生成和石英次生加大, 使原生孔隙得以有效保存; (3)LD区块储层普遍富含CO2, 在超压环境下CO2在流体中溶解度增大, 会大量生成H+; 另外一方面, 超压增加了LD区块有机酸的释放空间和时间, 促进溶蚀作用的产生.由此可知, 造成研究区中深部超压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的主要因素为超压抑制了胶结物的生成, 其次为超压降低了机械压实作用及促进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相似文献   
2.
利用成矿理论及野外地质实测,对耿庄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床成因的进一步研究,探明耿庄金矿床位于中生代吕梁太行断块五台山块隆恒山五台山穹状隆起上,矿体全部产于隐爆火山构造内,胶结疏松的崩坍角砾岩及其与爆破角砾岩、钾钠花岗斑岩的接触带是赋矿的主要部位,矿体受次级小断裂和小裂隙控制,矿化富集受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多重控制。耿庄金矿床是与次火山隐爆有关的岩浆热液型矿床,成矿环境是高压、中低温、弱酸性、低氧逸度,金、银等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岩浆。  相似文献   
3.
郭振华  陈红汉  赵彦超  刘建章  陈雷 《现代地质》2007,21(4):712-718,737
流体包裹体是保存在储层中的微小流体样品,包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18口井的6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地层共发生过6期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二期—第六期的天然气充注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190~150Ma的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150~124Ma的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124~101Ma的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期,101~86Ma的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末期和86~70Ma的早白垩世中末期—早白垩世末期。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为油气充注的初始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为轻质油的主要成藏时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末为研究区内目的层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  相似文献   
4.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 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 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 结合埋藏史分析, 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 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 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 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 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 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 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 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 气势西高东低, 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 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 早白垩世末至现今, 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 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相似文献   
5.
6.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68口井110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60口井75块样品的显微测温、测盐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发生过6期热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2~6期的天然气成藏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220~190 Ma(T3中期-J1中期)、190~150 Ma(J1中期-J2中期)、150~130 Ma(J2中期-J2末期)、130~113 Ma(J2末期-K1中早期)、113~98 Ma(K1中早期-K1中晚期)、98~72 Ma(K1中晚期-K1末期),并认为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末期、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末期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  相似文献   
7.
Current oil saturation in the Moxizhuang (莫西庄) Oil Field in central Janggar (准噶尔) basin was evaluated by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measured on core samples, and the paleo-oil saturation in both the pay zones and water zones was investigated by graln-containing-oil inclusion (GOI) analysis.The pay zones in this field have low oil saturation and display low resistivity and small contrast between pay zones and water zones, and are classified as low-porosity, low oil saturation, and low resistivity reservoirs. Both the current low oil-saturation pay zones and the water zones above 4 365 m have high GOI values (up to 38%), suggesting high paleo-oil saturation.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urrent oil saturation from both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core sample measurement and paleo-oil saturation indicated by GOI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is low oil-saturation field evolved from a high oil-saturation pool. Lateral re-migration and spill of formally trapped oil owing to changes in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since Neogene was the most plausible mechanism for oil loss in the Moxizhuang Oil Field.The combined effects of differential accumulation in the charge phase and the differential re-migration and spill of accumulated oil in Neogen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omplicated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and porosity/permeability of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ow oil-saturation pay zones and paleo-oil zones (current water zones).  相似文献   
8.
泥化弱胶结软岩地层中矩形巷道的变形破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廷春  卢振  刘建章 《岩土力学》2014,35(4):1077-1083
在西部地区,一定数量的矿区处于泥化弱胶结软岩地层,此类软岩胶结性差、强度低、遇水泥化。矩形是采区巷道的常用型式,但其断面受力不均、稳定性差。在上述软岩地层中的矩形巷道承载力低、变形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困难。以内蒙古新上海一号煤矿皮带顺槽矩形巷道为背景,运用FLAC3D软件中的Cvisc黏弹塑性模型,对矩形巷道的变形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巷道开挖支护后,受断面形状影响,矩形巷道四角出现压应力集中和顶板受拉区,巷道顶板下沉量大,底板底臌严重,两帮向巷道挤出;受围岩岩性影响,围岩进入塑性的时间快短、范围大,塑性区超出了支护体的作用范围,造成锚杆(索)的锚固效果难以完全发挥,围岩出现整体滑动的现象;巷道变形呈现出流变变形的特性,变形量随时间持续增加,持续的蠕变变形超出了支护体的可控范围,最终引起巷道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9.
莺歌海—琼东南盆地超压层系油气聚散机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讨论了超压层系天然气成藏的特殊性、超压圈闭油气聚散机理和油气成藏的超压强度上限。根据压力、应力状态和含油气性,将超压圈闭划分为充满型、部分充注型、未聚集型或油气散失型。通过钻孔证实,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的天然气聚散过程和含气性均与超压密切相关,其中DF13-1气田为充满型超压气藏,而YA21-1构造的储层水相压力已达到盖层破裂压力,盖层发生了周期性破裂并引起了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属于未聚集或天然气散失型。超压圈闭天然气的聚散受最小水平应力、水相超压强度和盖层岩石力学性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封闭性断层的开启压力低于地层的破裂压力,断层和底辟控制的砂体中天然气更易于散失。砂岩上倾尖灭点(岩性圈闭的顶点)的埋深对储层的压力状态和含气性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有效的压力、应力预测和盖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是降低深层超压层系天然气勘探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流变理论的数字、物理模拟以及生产实测数据分析均表明,异常流体压力条件下的应力莫尔圆在位移过程中存在直径(差异应力)的耦合变化,即最小水平应力自常压条件向超压条件逐渐增大。耦合规律显示,异常流体压力的保存明显受控于区域与局部异常流体压力间的差异性。厚层泥岩中流体压力的增高相对均一,区域性异常流体压力达到或超过垂向应力则易产生流化作用或水平张裂缝。倾斜砂岩顶点可存在较强的局部异常流体压力,该顶点处破裂压力会伴随区域流体压力的增高而增大,破裂压力可明显超过负载压力;且区域异常流体压力增高过程中的破裂方式(裂缝倾角)也存在明显变化。耦合机制下,异常流体压力的保存或泄放状态突破了传统预测值,也为相关异常地质过程成因探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