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十三五"规划中,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分散式风电开发成为一大重点,按照"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发挥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和应用灵活的特点,在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十四五"期间,预计全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50GW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风电机组叶片覆冰问题已成为制约重冰区风电场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1]。风能资源的测量和评估是风电场开发利用的重要技术前提。风电场的发电量评估是否准确,与采集的测风数据准确与否有很大关系。测风塔通常在野外工作,要面临大风、暴雨、太阳直射、低温、结冰以及雷击等恶劣气象条件。测风塔在测风过程中,会由于仪器损坏、数据传输故障、结冰等原因,导致部分传感器输出的数据出现缺失或异常。在重冰区工作的测风塔往往由于受到覆冰的影响而导致测风塔风速和风向通道产生长时间不同程度的测量偏差,严重的甚至引发倒塔事故,对后续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风能资源观测评估是风电开发建设的前提基础,海上风电投资成本巨大,更需准确评估风能资源以减少风电投资风险。从传统气象站观测到多平台遥感探测,从简单数理统计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观测数据的丰富和技术方法的成熟,使得海上风能资源评估的可靠性越来越高。站位资料匮乏、遥感资料丰富是海上风场观测数据特点。运用多尺度耦合模式,同化多源遥感探测资料和站位观测资料,以多方式技术融合形式开展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是区域风能资源评估方法的主流发展方向。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应着重注意观测数据质量、数据插补订正、重现期风速推算及风能参数长年代修正等方式方法的选择,这些因素可直接影响未来风电场运行效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山东省风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加和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风电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日益显现。风力发电是一种特殊的电力,它以自然风为原动力,风资源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决定了风电机组的输出特性也是波动和间歇的。本文通过对风电有功功率的波动特性及功率特性进行分析,仿真了不同容量风电入网对电网有功功率平衡的影响,总结了山东地区风电入网后电网有功功率呈现的特点,这对指导大规模风电入网运行的发电计划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南方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地区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人们多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一般较低。在阐述了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局部地区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并指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风电是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随着风能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大规模风电场的部署及运行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通过调研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了风电场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风机的架设改变了原有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高度,加强了下垫面对湍流的阻挡作用,直接影响边界层湍流运动,改变原有陆地表面和近地层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和水分交换的强弱程度和模式,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另一方面由于风力涡轮机将一部分风动能转化为电能,产生风机尾流效应,改变了边界层中大尺度运动动能的收支模式与时空分布,导致大气各种通量(热量通量和水汽通量等)的变化,对温度、降水和风速等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风电场对近地面的增温或降温效应与大气的层结稳定性有关。尽管如此,在全球气候模式中的模拟结果表明,风电场对全球气候的平均影响很小,其影响远远小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预期变化和自然气候的年际变化。风电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和污染物,与其他传统能源相比,减少水资源消耗,同时可能破坏动物栖息地、鸟类碰撞和产生噪声视觉等一些消极生态影响,但是可以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来减缓这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1,(1)
运行期间风力发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低,其对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于风电场建设时期。风电场建设带来的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风电场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典型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风电场建设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希望为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控及其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风电场分布式接入电网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无源配电网接入分布式风电成为有源电网后的保护配置原则和方案,解决了分布式风电的有功功率控制和无功功率调节的难题,提出了分布式风电的风功率预测与应用方案,为解决风电的大规模并网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某山区风电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工程实例,基于现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并结合山区场地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拟建项目的特点,确定地质灾害类型,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与建议,同时探讨了在山区开展风电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的燃煤发电相比,海上风电利用海上风能资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本文介绍了浅地层剖面探测方法在海上风电场工程勘查中的应用,主要针对唐山市两港(京唐港、曹妃甸港)之间乐亭县海域风电场区域内的海底石油管道进行了探测,并使用配套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了处理和解释,准确定位了管道的位置和走向,为风电场的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彦华  杨晓军  袁超 《江苏地质》2019,43(4):619-626
海洋物探方法是海洋调查的主要方法,在海上风电地质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勘察中,通过浅地层剖面结合单道地震,查明了场区覆盖层厚度,绘制了基岩埋深图;采用多波束测深和侧扫声呐,并结合浅地层剖面探测和钻探取样成果查明了海底障碍物分布;通过浅地层剖面,初步查明了研究区浅层气分布范围;将海洋磁法成果绘制成研究区磁场等值线图。根据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海洋磁法、浅地层剖面和单道地震等海洋物探方法特点,通过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展示了应用海洋物探技术在海上风电勘察领域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大唐国际东营风电一期工程拟建风电场场区位于东营市东部沿海区域,拟建场地上覆第四系地层,结构松散,厚度较大,工程性质较差,地基强度较低,不能满足重要建(构)筑物对其强度及变形的要求,且场地内的饱和粉土及砂土在地震影响烈度达Ⅶ度时将可能产生液化现象,因此需进行地基处理。根据现场岩土条件,拟采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需进行桩基原体试验。主要介绍了桩基原体试验施工过程、检测方法及试验成果等。  相似文献   

13.
针对代表年常规方法的局限性,采用风速年景划分法对风场风资源代表年进行订正。该方法弥补了常规方法的不足,且计算简单,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4.
赵厚舜  田颖 《江苏地质》2019,43(4):627-631
根据我国近海海域地貌及地层组合,将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场地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区,即基岩覆盖厚(松散层厚度≥100 m)、基岩覆盖中等(松散层厚度为50~100 m)及基岩覆盖薄(松散层厚度≤50 m)的工程地质区。从区域稳定性、场地稳定性及地基稳定性3个方面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指出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大部分区段20 m以浅均有可液化砂性土,已构成风电场基础设计中需要防范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在风电场基础设计时,对于基岩覆盖厚及覆盖中等的工程地质区,应选择更新统硬塑状黏性土或中密实的砂砾层为桩基持力层,而基岩覆盖薄的工程地质区可利用中风化岩作为桩基持力层。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山区风电场建设管理质量,基于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的山区风电场工程岩土勘测实践,将山区风电场工程岩土勘测划分为工程规划阶段、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四个阶段,并明确各阶段的勘测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来宾县小平阳岩溶生态试验工作取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来宾县小平阳岩溶生态试验场初建于1992年,是我国南方岩溶地区首座生态试验站.1992-1995年配合地矿部"八五"攻关项目"广西来宾、柳江峰林平原大农业开发示范研究"开展生态环境监测.1996-2000年又配合广西自治区科委组织的中日技术合作项目"小平阳岩溶综合治旱示范"开展工作.建有简易气象站1处、生态监测场点3处,引进在华北盐碱化地区研究水盐运移的设备对南方岩溶地区土壤生态系统运行机制进行定位监测与研究.监测工作配合地下水开发和土壤改良进行,全部工作将于2001年结束.  相似文献   

17.
刘青枰  赵元艺  刘春花 《地质通报》2019,38(8):1386-1395
格陵兰地处北极,是全球最大的岛屿,经历了约40亿年的地质构造演化,矿产资源极丰富,尤其是以重稀土元素为特色的稀土矿资源。前人主要集中研究格陵兰岛黑色和多金属矿产资源,较少涉及稀土资源。通过研究,为保护中国有限的稀土资源,给中方企业和地勘单位实施"走出去"政策在格陵兰寻找潜在稀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收集资料发现,格陵兰岛的稀土矿床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南部、中东部、中西部,其类型有碳酸岩型、碱性岩型、古砂矿型,可能有IOCG型。格陵兰岛稀土矿资源潜力巨大,通过分析格陵兰岛地质资料确定了4个远景区,由2个Ⅰ级、1个Ⅱ级和1个Ⅲ级组成。下一步重点关注格陵兰岛南部和西南部的2个Ⅰ级远景区,其次关注中东部和中西部Ⅱ级和Ⅲ级远景区。从多方面考虑,格陵兰岛稀土矿资源可利用性评价良好,格陵兰岛的稀土元素矿床值得中国企业关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岸线具有无法替代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功能。本文以南昌市为例,选取岸线稳定性、生态敏感度、交通便利度、夜间灯光指数等12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赣江南昌段的城市岸线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城市岸线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利用策略。结果表明:赣江南昌段岸线资源中,自然岸线约占81.08%,人工岸线约占18.92%;岸线资源开发高潜力区面积约为12.43 km2,较高潜力区面积约为157.98 km2,中潜力区面积约为128.83 km2,较低潜力区面积约为117.24 km2,低潜力区面积约为65.16 km2;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存在岸线利用程度总体较低、部分岸线利用不合理、岸线开发保护冲突等问题。据此建议从丰富岸线利用类型、优化开发利用方式、保护岸线生态、加强修复治理等方面对南昌市城市岸线资源的利用方式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9.
姜光辉  刘凡  王奇岗  郭芳 《中国岩溶》2022,41(2):165-173
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石漠化、饮水困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高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低影响开发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规范开发行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石漠化和地下河污染风险。根据水文条件和开发方式岩溶洼地空间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敏感区、表层岩溶泉水源地敏感区和落水洞污染输入敏感区。低影响开发模式总体是在3类敏感区实现5个管理目标。坡耕地敏感区的低影响开发目标设置为降低农田耗水量和减少水土流失,开发途径是减少蒸发和调控坡面洪水径流。表层岩溶泉敏感区的管理目标是降雨-径流资源化利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通过实施雨水收集回用工程和设置水源地保护区来实现。落水洞敏感区需要通过设置径流缓冲区和沉淀过滤池来预防污染物进入。我国南方石漠化地区探索和总结出以表层岩溶带降雨-径流管理为特征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该模式要求峰丛顶部留置生态保护区涵养水源。岩溶洼地底部为落水洞排洪预留缓冲区,利用岩溶裂缝设置下凹式绿地,实现自然渗透和净化。“峰”、“洼”之间过渡区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同时设法增加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补充生态和生活缺水量。低影响开发模式也适用于峰丛洼地发育的东南亚和中美洲等地区。   相似文献   

20.
利用2.5°×2.5° NCEP/NCAR月平均资料、1°×1° FNL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1951年至2016年1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和西伸脊点两项环流指数,从事件实况(降水、气温和冰冻灾害)、环流条件、能量条件、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几个方面出发,对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和2016年1月20至25日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0801南方雪灾"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降水范围大、过程持续时间长、灾害重;2016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降水范围小、过程持续时间短、灾害轻。"0801南方雪灾"冷空气强度不如2016年1月强。(2)造成"0801南方雪灾"的亚欧大环流背景为"北脊南槽"型,2016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的亚欧环流形势中低纬同位相,从西伯利亚到伊朗为脊,中蒙由低涡控制。(3)与"0801南方雪灾"相比,2016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期间我国南方对流层中下部10°~20° N的温差较强。(4)"0801南方雪灾"水汽输送偏北(到达34° N)且更高(到达300 hPa),2016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期间水汽输送偏南(到达28° N)且较低(到达400 hPa)。(5)"0801南方雪灾"水汽输送轨迹在5 000 m、3 000 m和1 500 m高度均以西南路径为主,2016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期间水汽输送轨迹在5 000 m、3 000 m和1 500 m高度均以西北路径为主,冷空气沿着低压底部从西北移至南方变性增湿。(6)2008年1月26至28日整层垂直运动弱,但向上扩展高(至200 hPa);2016年1月22日至24日垂直运动强,但扩展高度低(500 hPa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