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根据区域化探成果,对大兴安岭弧盆系的4个Ⅲ级构造单元及主要构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了各构造单元的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划分了4个异常带。研究表明:地层、岩性及构造对元素的分布控制较为明显。通过对4个Ⅲ级构造单元含矿性的对比,发现呼玛弧后盆地成矿元素以Au、Zn及铁族元素为主;多宝山岛弧成矿元素以Au、Cu、Mo及铁族元素为主;嫩江—黑河构造混杂岩成矿元素以Au为主;剌尔滨河岩浆弧成矿元素以Au、Ag、W、Mo为主。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境内的东昆仑中段地区,地质研究程度低,根据已经完成的1∶50万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结合地质背景,对该区构造单元和深大断裂带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从元素特征参数值入手,总结出各构造单元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该地区地壳演化的基本规律,并将本区划分为7个地球化学异常区带。研究表明,昆中断裂带具有中高温元素矿化,昆南断裂带具有低温元素矿化,而且沿其断裂带两侧分别形成金—铜与金—锑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区带。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含矿性对比,指出由北向南形成由Cu、Cd、Fe、Au、Pb、Zn、Ag、W、Sn—Au、As、Sb、Cu(Co)、Pb、Zn—Au、Sb、As、Hg(Cu、W、Sn)的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3.
对奔都-汤满地区16个元素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贫乏元素有Sn、Bi、Mo、W;正常元素有Pb、Ag、Hg、Au;富集元素有Zn、Cr、Sb、As;强富集的元素有Cu、Ni、Co、Cd。通过各元素时空分布研究,对主要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推断解释,指出区内蛇绿混杂岩带、冈达概组二段是寻找Cu、Pb、Zn、Au、Ag等多金属矿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4.
针对矿区地表及井下四个中段共采集地层和构造蚀变岩样品194件,分析Ti、V、Cr、Mn、Co、Ni、Au、Ag、Cu、Pb、Zn、W、Sn、Mo、Bi、As、Sb、Hg等18种微量元素含量,编制各元素地球化学0号勘探线横剖面图,综合利用地球化学图件分析法与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元素的轴向分带序列。通过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可知,石英闪长岩、构造蚀变岩中Cu、Ag、As、Au、Mo、Sn元素含量高,变异系数大,表明这些元素参与成矿蚀变作用。矿区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Zn、Cr1、Hg1、Ni、As)→(Pb、V、Mn、W、Cr_2、Ti)→(Hg_2、Sb、Co、Bi、Sn、Ag、Au、Mo、Cu),根据元素地球化学横剖面图中主成矿元素异常高值带向下延伸未封闭、矿体向下未尖灭、特征前缘晕元素Hg、成矿晕元素Cu出现矿尾晕等特征,说明矿体向下仍有一定的延伸,预示着深部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翁城调查区的地质特征和元素组合分布规律,将该区划分为49个综合异常区,并根据异常分布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异常查证结果,将其归纳为3个找矿远景区:Ⅰ以W、Sn、Cu、Pb、Zn、Au、Ag、Sb为主,Ⅱ以W、Sn、Mo为主,Ⅲ为采矿污染区,有待进一步查证。  相似文献   

6.
<正>驱龙矿床距川藏公路(G318)南侧约20 km,向西距拉萨市80 km。成矿区带划分上位于Ⅲ级成矿区带南冈底斯-念青唐古拉Cu、Au、Mo、Fe、Pb、Zn、Sb成矿带,IV级成矿区带南冈底斯Cu、Mo、Pb、Zn、Au、Ag、Fe、W成矿亚带(陈毓川等,2006a)。本文拟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进行总结,为探讨该矿床成因及成矿机理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疆昆仑山东段布喀达坂峰-依吞布拉克一带区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长城系富集W、Pb;奥陶系富集Au;二叠系富集Cu、Zn、Hg、Sb;三叠系富集Zn、Pb、Ag;三叠纪石英斑岩富集Cu、Zn、Hg、Sb.元素区域分布规律表明:与全国高寒山区平均水平相比,工作区相对富集Ba、Hg、Pb、Sn、Mo元素,贫化铁族元素;工作区可分为北、中、南3个地球化学带.北带形成了富集Au、Ag、Sb、Hg、Cu、Zn、Pb、Mo、Mg及铁族元素,贫化Cr、Co、Ni、Li、Be、Bi元素地球化学带;中带富集Cu、Pb、Zn、Ag、W、Sn、Mo、U、Th,贫化Hg、Li及铁族元素,形成了有色、稀有稀土、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带;南带富集Au、As、Sb、Hg、Cu、Zn,形成了贵重、有色元素地球化学带.石英斑岩富集Cu、Zn、Hg、Sb元素.祁漫塔格带元素组合与斑岩型铜钼矿、层控型Pb、Zn矿和夕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元素组合相似.第四系元素含量均一,不存在元素大面积区域性富集与贫化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8.
莫坝-希拉沟地区16个元素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贫乏元素有Au、Hg、Mo;正常元素有Cu、Pb、Zn、Co、Mn、W、Sn、Bi;富集元素有As、Sb、Ag、Fe、Ni;无强富集的元素。通过各元素空间分布研究,对主要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推断解释,指出三叠系地层、尤其与喷出岩有关的地区是寻找Cu、Pb、Zn、Au、Ag等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青海冷龙岭地区位于北祁连成矿段的东段,是形成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及岩浆热液型矿床的有利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的基础上,对青海冷龙岭地区Au、Cu、Pb、Zn等17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本区Ag、Pb、Zn、W、Sn、Bi、Mo、Ba、Cd等元素丰度明显高于青海省及祁连地区水系沉积物的平均丰度值;元素分布特征显示下奥陶统阴沟群除Hg、La、Ce相对贫化外,各元素都呈现不同程度的浓集,加里东期侵入岩中Ag、Cu、Pb、Zn、W、Au、Sn、Bi等元素富集程度较高,海西期正长岩内Ba、La、Ce等元素富集程度较为显著;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显示区内的主要成矿元素组合为Cu Pb Ag Mo Ba La Ce,Au具有独立成矿的潜力。结合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及富集离散特征,认为本区Au、Ag、Cu、Pb、Zn、Mo、La、Ce等元素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本次工作共圈定8个综合异常。根据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异常特征及查证成果,与该区域内浪力克铜矿床和青分岭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后,优选出干沙河和三道路圈—倒阳河2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
冯亮  李冰 《江苏地质》2022,46(4):398-404
广东紫金风门坳矿区富集Sn、W、Pb、Zn、Cu、Mo、Au、Ag、As等元素,但分布不均匀,具有叠加富集特征。通过在风门坳矿区开展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圈定了2处矿致综合异常,结合各矿床(点)成矿特征,认为风门坳矿区成矿元素自北西向南东依次为Sn、W、Pb、Zn、Cu、Mo→Sn、Cu、Au→Pb、Ag、Zn,呈规律性水平分带。结合矿区3号勘探线矿化(体)特征,认为矿床成矿元素在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分带为Sn、W、Pb、Zn→Cu、Zn、Ag→Sn、Zn。上述规律可为今后在该区继续开展扩大扩深找矿工作提供有利线索。  相似文献   

11.
甘炳艳 《江苏地质》2021,45(4):411-419
广东紫金风门坳矿区富集Sn、W、Pb、Zn、Cu、Mo、Au、Ag、As等元素,但分布不均匀,具有叠加富集特征。通过在风门坳矿区开展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圈定了2处矿致综合异常,结合各矿床(点)成矿特征,认为风门坳矿区成矿元素自北西向南东依次为Sn、W、Pb、Zn、Cu、Mo→Sn、Cu、Au→Pb、Ag、Zn,呈规律性水平分带。结合矿区3号勘探线矿化(体)特征,认为矿床成矿元素在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分带为Sn、W、Pb、Zn→Cu、Zn、Ag→Sn、Zn。上述规律可为今后在该区继续开展扩大扩深找矿工作提供有利线索。  相似文献   

12.
利用广西云开地区1∶20万化探扫面成果,研究该区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并选择了主要成矿元素Ag、Au、Pb、Zn、W、Mo、Sn进行讨论,研究它们在空间、时间上的分散、富集规律,为区域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提出Ⅰ级找矿远景区8个,Ⅱ级远景区5个,Ⅲ级远景区3个,作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的靶区。  相似文献   

13.
东秦岭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东段,该区是一典型的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球物理梯度交叉区,壳幔富含Cu、Pb、Zn、Au、Ag、W、Mo元素,为一元古宙一古生代裂陷槽,熊耳群、宽坪群、二郎坪群、耀岭河组火山岩系中的火山喷发Cu、Pb、Zn、Ag、Au矿(化)层.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使区内Cu、Pb、Zn、Ag、Au、W、Mo叠加富集体成矿,从而使东秦岭地区铜矿床在区域分布、成矿空间、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并找矿标志明显.  相似文献   

14.
老挝中部、北部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大致处于北西向长山岩浆—构造带和北东向琅布拉邦岩浆—构造带的交汇部位。该区域地表土壤测量分析表明,Cu与Pb、Zn、Ag、Sn、Mo、Sb、Hg、As、Cd、Co、B i总体呈共消长关系,为最佳元素组合。本区Cu、Pb、Zn等主要成矿元素沿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分布,Cu、Pb、Zn相关性不大并具有明显的分带性,Cu分布于接触带靠近花岗岩一侧,Pb、Zn分布于接触带靠近灰岩一侧,共伴生组分Mo、Sn、B i、Ag、Cd等异常明显。本区的元素组合可划分为5类:①Cu与Ag;②Pb与B i;③Zn与Cd;④Sn与Mo;⑤Sb与Hg、As。从元素分布特征看,本区具有矽卡岩的成矿特征,同时又可能有斑岩成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贾伟  田茂生  金川  刘戈 《吉林地质》2010,29(4):92-94,102
在黑龙江某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测区内可能富集成矿的Bi、Cu、Hg、W、As、Au、Mo、Zn、Sb、Ag、Pb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极有可能成矿的元素是Bi、Hg、Cu、Zn、W、Mo。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吉林汪清刺猬沟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以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确定了Au、Cu、Pb、Zn、Ag、As、Sb、Hg、W、Sn、Bi、Mo等具有明显找矿意义的指示元素。同时根据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和地球化学指标,初步建立起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7.
五龙金矿是辽东地区大型岩浆热液型金矿床,163矿脉是矿区内目前发现的最大含矿构造。为进一步探测深部找矿潜力,近几年矿山对163矿脉进行了大量的探采工程,其中在-762 m坑道实施了600 m钻孔。本文在详细编录该钻孔的基础上,对全孔样品进行成矿元素测试工作,利用SPSS软件对所得测试数据进行元素相关性、聚类、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元素主要为Bi、W、Cu、Ag、Au和As、Sb、Sn、Zn两组;Mo元素与Sn、Ag、Cu、Bi、W、Sb地素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Pb元素与Cu、Mo、Au、W元素呈显著负相关性,Hg元素与其它元素相关性不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型聚类在类的距离为5的水平上,这些元素明显可分为3组:Hg、Cu、Pb、Zn、Sn、Mo、As、W;Ag、Au、Sb、Bi。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因子可以反映出12个元素变量64.42%的地球化学信息,F1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Sn、Ag、As、Zn、Sb, F2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Au、W、Bi、-Pb, F3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Hg。根据成矿元素随深度变化特征,结合前人构造叠加晕研究成果,推测该钻孔深部还...  相似文献   

18.
郭敏 《吉林地质》2013,(1):113-119
大金山地区富集W、Sn、Bi、Mo、Pb、Zn、Ag、Au,但分布不均匀,具有叠加富集特征,按个元素异常下限进行异常划分,获得综合异常规模较大,呈环状分布,出现多个浓集中心。结合各矿床(点)成矿特征,认为大金山地区以"穹隆"为中心,成矿元素自内向外依次形成有规律的水平分带:W、Sn、Bi→Sn→Sn、Pb、Zn、Ag→Ag、Pb、Zn(Au)→Au。上述规律为该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的成矿与含眼球状石英斑晶的角闪石英闪长玢岩有关,并至少受3个玢岩岩枝控制。主成矿元素为Cu,伴生元素为Au、Ag、Zn、Pb,其他微量元素Mo、As、Ba、Bi、Cd、Co、Mn、Ni、Sb含量较高。元素在垂向上具有分带特征,即从矿体中心向外可依次划分为Cu、Au、Ag、As、Sb、(Bi)→Co、Ni→Mo→Mn→Ba→Pb、Zn、Cd、Bi、(Sb),上述元素的异常和组合是寻找和评价该类矿床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早期Cu—Au—Ag成矿和晚期Zn—Pb—Cu—Au—Ag成矿两个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形成了Cu—Au—Ag主矿体,晚期叠加Zn—Pb—Cu—Au—Ag矿化。Cu与Au、Ag呈显著的正相关,Cu主要呈独立矿物黄铜矿产出,Au、Ag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矿石的K/Na值为6.9、Rb/Sr值为0.8,显示出矿床矿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而Au(平均品位0.6×10-6)0.4×10-6、Au(0.6×10-6)/Cu(0.4%)1和n(Cu)/n(Au)(为20678)40000以及Mo(19.7×10-6),说明该矿床富金而贫钼。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与偏中性的斑岩有关,元素组合特征,异常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主成矿阶段的Cu—Au—Ag矿化和晚期叠加的Zn—Pb—Cu—Au—Ag矿化,富Cu、Au、Ag和贫Mo的成矿元素组合及富K、Sr和贫Na、Rb的成矿环境,均表明矿床具有产于岛弧或类似岛弧环境的斑岩型铜金矿床的特征且叠加斑岩成矿系统晚期呈脉状产出的浅成低温热液型Zn—Pb—Cu—Au—Ag矿化。  相似文献   

20.
宽甸万宝源斑岩型钼矿近年找矿工作取得了突破,已由小型矿山转化为中型矿山,成为辽东地区最主要的钼矿生产基地.通过对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夕卡岩和大理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将其按照相关富集程度通过R型聚类分析划分为5类:①Au、Bi、Cu;②Pb、As、Sn、Sb、Ag;③Co、Ni、Mn、Cr;④Mo、W;⑤Zn、Hg.因子分析也验证了以上分类的正确性.结合区域地质及矿床特征,夕卡岩中富集Au、Cu成矿元素,花岗闪长岩和石英斑岩富集Mo成矿元素,①④分类可作为寻找这些矿产资源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