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层体圈闭     
断层体的孔渗性往往比围岩要好,尤其是张性断层带.当一个具有一定孔渗性的断层体四周和顶部被其他地质体封闭时,它就具备了圈闭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断层圈闭油气藏受断层控制, 其放射性异常形式有特殊性。通过对断层圈闭油藏上放射性异常形成机理的探讨, 提出断层圈闭油气藏上放射性异常的形式, 并对延吉盆地油藏测量剖面上放射性异常特征进行分析, 总结出断层圈闭油藏上放射性异常模式。  相似文献   

3.
川东地区石炭系为层状碳酸盐岩孔隙性储层,底界超覆在加里东期志留系剥蚀面不同层位之上,顶界受海西期云南运动影响,遭到不同程度的剥蚀,残存厚度0~80m。在印支期-燕山期的古隆起附近,存在有由石炭上倾缺失而形成的印支期-喜马拉雅期地层圈闭和地层-构造圈闭,共中,地层圈闭是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勘探效益十分显著,这些继承性古今复合圈闭,为烃类的液相-气相运移和聚集,提供了动力和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4.
对川东石炭纪非背斜圈闭气藏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东地区石炭纪的构造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完整背斜很少,气藏一般赋存在背斜圈闭内。根据历年对川东石炭纪天然气的勘探所取得的大量地质、地震和测试资料分析,结合断裂、褶皱与储气层关系,本文对非背斜圈团气藏进行分类。这类圈闭在本区分布十分广泛,但其中以断层圈闭和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对天然气的聚集前景最好,其次为溶蚀岩性圈闭、岩性圈闭和残丘圈闭。  相似文献   

5.
陈宗清 《地质论评》1995,41(4):320-327
川东地区石炭纪的构造褶皱强烈,断裂发育,完整背斜很少,气藏一般赋存在背斜圈闭内。根据历年对川东石炭纪天然气的勘探所取得的大量地质、地震和测试资料分析,结合断裂、褶皱与储气层关系,本文对非背斜圈团气藏进行分类。这类圈闭在本区分布十分广泛,但其中以断层圈闭和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对天然气的聚集前景最好,其次为溶蚀岩性圈闭、岩性圈闭和残丘圈闭。  相似文献   

6.
钻探断层圈闭的风险比钻探简单的四面下倾闭合(four-way-dipclosures)更大,正确评价圈闭风险需要作补充分析,准确绘制断层乃是断层圈闭良好评价的开始。  相似文献   

7.
《岩土力学》2017,(Z1):189-194
采用土工离心机试验,研究正断层和逆断层错动引起上覆饱和黏土层在20步连续断层错动作用下的变形特性以及裂缝扩展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正断层错动后地表呈现多条且平行断层面的张拉裂缝,随着错动量的增大,正断层破裂逐渐偏离基岩断层的错动方向,偏向上盘一侧,裂缝逐渐向上盘的方向开裂,裂缝主要发生在断层延长线附近;逆断层错动后地表裂缝均分布在上盘,而且离断层尖端延长线较远,产生的裂缝较细、数量较少,随着断层错动量的增大,地表位移增大,靠近断层下盘一侧的地表受断层错动影响较小,位于断层上盘一侧的地表则随着断层错动显著移动;随着断层错动量的增大,最大地表坡度随之增大,正断层引起的最大坡度的位置逐渐向上盘方向移动,逆断层引起的最大坡度的位置逐渐向下盘方向移动,逆断层的影响范围比正断层的影响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8.
断层圈闭是斜坡区重要的构造圈闭类型,为了识别斜坡区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及其形成时期,基于断层生长机制,分析斜坡区顺向断层圈闭和反向断层圈闭形成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顺向断层圈闭形成于断层"硬连接"阶段,发育在断层下降盘分段生长部位;反向断层圈闭形成于断层开始活动时期,发育在断层上升盘位移最大部位。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详细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断距-距离曲线、相干体切片、断层分段生长时期定量表征以及断距回剥等技术,建立了斜坡区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及形成时期的识别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典型断层圈闭发育部位及形成时期的识别,研究结果与实际油气分布吻合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 “储渗体”是指岩层中由具备储存能力的孔隙层和具备渗透能力的裂缝相互叠加,组成彼此连通的有效储集岩体,其外被非渗透性的致密岩石所包围。这样的储渗体就是一个圈闭,即储渗体圈闭。这种圈闭的特征为:(1)内部具储渗性;(2)一般为非层状;(3)周围主要由致密岩石封堵。这种圈闭  相似文献   

10.
塔中地区基本特征是由三条逆冲大断裂控制的背斜隆起构造。纵向上发育多期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有多种类型的非构造圈闭。主要可归纳出古潜山圈闭、地层圈闭及岩性圈闭三大类,并可细分出九种亚类。潜山圈闭,一般都是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体,本身处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包围之中,有“近水楼台”之优势;地层圈闭包括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削截尖灭圈闭、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尖灭圈闭及古风化壳圈闭,它们与大的不整合面相伴生,有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穆通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岩性圈闭包括生物丘(礁)、碳酸盐岩隆(异常体)、岩性透镜体、滑塌浊积体、火成岩等,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只要有油气通道,是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场所。因此所述各类非构造圈闭均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塔中地区基本特征是由三条逆冲大断裂控制的背斜隆起构造。纵向上发育多期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下形成有多种类型的非构造圈闭。主要可归纳出古潜山圈闭、地层圈闭及岩性圈闭三大类,并可细分出九种亚类。潜山圈闭,一般都是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集体,本身处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包围之中,有“近水楼台”之优势;地层圈闭包括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削截尖灭圈闭、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尖灭圈闭及古风化壳圈闭,它们与大的不整合面相伴生,有断层和不整合面作为油气运移通道,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岩性圈闭包括生物丘(礁)、碳酸盐岩隆(异常体)、岩性透镜体、滑塌浊积体、火成岩等,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只要有油气通道,是优先捕获油气的有利场所。因此所述各类非构造圈闭均具有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是当前的油气勘探热点。当前对鄂尔多斯盆地不同构造区的潜在碳酸盐岩储层及圈闭仍认识不清,阻碍了勘探目标优选。本文通过构造-沉积分异特征分析,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台地的构造-沉积分异演化过程及其后期构造改造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受中央古隆起和陆表海环境的控制,盆地南缘以发育镶边礁滩相储层为特征,西缘以发育层状弱镶边礁滩储层为特征,内克拉通则以局限的台地潮坪白云岩储层为特征;三个不同构造-沉积分异区的碳酸盐岩建造都具备成藏条件,但遭受的构造形变具有显著差异,可分为西缘压性构造区、南缘张性构造区和内克拉通稳定构造区;西缘陆内前陆盆地的破碎褶皱带的有利圈闭包括逆掩断层遮挡圈闭和向斜中的次级背斜圈闭;南缘受渭北地堑影响形成的张性构造带发育基底潜山相关圈闭;内克拉通的伊陕斜坡带为一长期保持构造稳定的弱改造的大型单斜构造,以发育岩性圈闭型为特征,岩性圈闭的沉积相分布主要受陆表海旋转潮汐流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喀什凹陷与叶城凹陷之间的齐姆根凸起上,由3个与盆地边缘大体平行的次级逆冲构造带组成,即阿尔塔什推覆构造带、科克然达坂-希根纳孜吉勒嘎推覆构造带、库斯拉甫推覆构造带。3个次级逆冲构造带分别将石炭系—二叠系推覆在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系—新近系之上,将泥盆系推覆在石炭系—二叠系之上,将元古宙变质岩及古生代花岗岩逆冲在泥盆系及泥盆系之上不整合覆盖的侏罗系之上。根据推覆体地层的叠置关系及逆冲断层的发育特征,齐姆根逆冲推覆构造带是由北向南演化的、后展式发展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其间发育横向调节的走滑断层。逆冲推覆体系的主体断裂沟通了源岩与储层,推覆体下盘发育的大型背斜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运聚条件的合理配置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黔西北五指山地区加里东期盲冲断层的厘定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北五指山地区位于上扬子板块中南部。在早古生代期间,受加里东构造运动(都匀运动)的控制与影响,在五指山地区发育了近东西向褶皱(五指山背斜)与东西向断层。钻孔与物探资料显示,在五指山北部矿区发育一条大型隐伏(盲)断层,断层面北倾,断层破碎带发育脆性破碎角砾岩,垂向厚度达28 m,断层上下盘以发育震旦系-寒武系白云岩为特点。通过断层上下盘地层、岩性对比,尤其是通过上下盘岩石地球化学成分分析,并将其与已知地层化学成分对比,确认了上盘白云岩为震旦系,下盘为寒武系,由此厘定了该隐伏断层为一条断面北倾向南逆冲的断层,逆冲断距达300 m。断层的发育与黔中隆起关系密切,在都匀运动期间南北向持续挤压背景下,在震旦系下部软弱层最先发生顺层滑动,然后为切层滑动,最后发展为大规模逆冲。现已查明,出露地表的近东西向断层在燕山期再次活动,对铅锌矿成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条大型盲冲断层的厘定,将会给黔西北五指山地区找矿带来新的启示与突破。  相似文献   

15.
川西坳陷圈闭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坳陷有着复杂的形成与演化历史,从而导致油气成藏、圈闭类型复杂的局面。通过对川西主要气藏圈闭分析,把圈闭成因作为分类的基础,圈闭形态及遮挡方式作为划分各大类中次一级亚类的依据。按形成油气圈闭的主导成因差异,将川西坳陷圈闭划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成岩圈闭三大类型。其中,岩性圈闭和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川西坳陷的优势圈闭。  相似文献   

16.
箕状断陷是中国东部陆架边缘盆地常见的洼陷样式,其陡坡带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之一。控洼边界断裂对于陡坡带油气成藏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内部结构导致下盘油气成藏模式不同于上盘。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洼控洼边界断裂(X断裂)为例,分析认为其为一条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大断层,发育完善的破碎带和断层核二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X断裂对下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上盘的差异。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评价认为,X断裂发育连续的致密断层岩,在主要目的层具有良好的侧向封闭性;导致两盘成藏差异的是断层垂向封闭性。X断裂下盘油气成藏的运移方式异于上盘,由于断层核的遮挡,油气并不是直接充注圈闭,而是通过断层末端或者转换带的连通砂体以类似于螺旋楼梯式的方式运移至下盘。综合认为,X洼下盘断圈构造具有勘探潜力并得到了钻井证实。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部油气区逆断层成因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东部油气区逆断层有四种成因类型:1.走滑断层诱导型逆断层;2.重力滑动型逆断层;3.先张后压转化型逆断层;4.流体推挤型逆断层。本文着重论述了各类逆断层的赋存状态、演化规律及形成机制,并认为与其变形相关的正牵引背斜、挤压断块等伴生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南堡凹陷断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统计法和地化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多个方面阐述了南堡凹陷断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根据断层的发育历史,将南堡凹陷断层划分为3类:长期活动型(Ⅰ类)、早期活动型(Ⅱ类)和晚期活动型(Ⅲ类)。其中Ⅰ类断层大多沟通油源,是油气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由于其多期活动,形成了南堡凹陷多套含油层系纵向上相互叠置的局面。断层活动的时期和强度控制油气纵向上的分配,而且油气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油源断层附近的断块圈闭中。断层封闭性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扮演输导和封堵双重角色。反向遮挡断层圈闭无论在油气藏数量还是在烃柱高度方面均明显好于顺向断层遮挡圈闭,是南堡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断层遮挡圈闭的储量规模受断层封闭性影响,准确评价遮挡断层的封闭能力对于提高钻探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位移关系对断层发育机制研究与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露头研究一般认为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呈幂律关系,但往往难以获得地下走滑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数据。在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基础上,结合断层破碎带的井—震响应分析,通过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10条走滑断裂带三维地震资料测量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与高差的分布及其相关关系,探讨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发育,破碎带宽度达3000 m,一般在100~700 m,不同地区与不同岩性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具有相似的宽度分布范围;② 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断层破碎带宽度/高差比值高达70,一般在3~16,回归分析同一条断层的破碎带宽度是高差的4~12倍;③ 大多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以幂律关系继承性发育,但其中部分快速生长,而另一部分减速生长,并造成数据的分散性。结果揭示:①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来预测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② 即便在相同的构造背景与岩性条件下,同一条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也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幂律关系,而是呈现多趋势或多阶段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袁敬一  邬光辉  万效国  邓卫  刘瑞东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16-67050016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位移关系对断层发育机制研究与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露头研究一般认为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呈幂律关系,但往往难以获得地下走滑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数据。在走滑断裂精细解析基础上,结合断层破碎带的井—震响应分析,通过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10条走滑断裂带三维地震资料测量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研究断层破碎带宽度与高差的分布及其相关关系,探讨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发育,破碎带宽度达3000 m,一般在100~700 m,不同地区与不同岩性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具有相似的宽度分布范围;② 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断层破碎带宽度/高差比值高达70,一般在3~16,回归分析同一条断层的破碎带宽度是高差的4~12倍;③ 大多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以幂律关系继承性发育,但其中部分快速生长,而另一部分减速生长,并造成数据的分散性。结果揭示:① 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高差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可以用来预测碳酸盐岩断层破碎带的分布;② 即便在相同的构造背景与岩性条件下,同一条断层破碎带的宽度与位移也可能不是简单的线性或幂律关系,而是呈现多趋势或多阶段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