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嘉峪关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效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地震局电磁学科制定的<地电台站观测效能评估方案>,评估了嘉峪关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效能,得到:嘉峪关地震台台址结构条件、电磁环境、台站观测系统符合地电阻率台站建设规范、观测方法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数字化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不低于3‰测值,保证了准确测量不低于1%地电阻率异常的指标需求;该台地电阻率观测对本区及附近中等以上地震有一定监测能力,并记录了对应远距离大震的1年尺度地电阻率异常,其观测数据在本区及附近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及相关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榆树地电阻率台观测效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地震局电磁学科制定的《地电台站观测效能评估方案》,评估了榆树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效能。评估结果如下:榆树台台址结构条件、电磁环境、台站观测系统符合地电阻率台站建设规范、观测方法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数字化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不低于3‰测值,保证了准确测量不低于1%地电阻率异常的指标需求;该台地电阻率观测对本区及附近中等以上地震有一定监测能力,并记录了对应深源地震及邻区中强地震的1年尺度地电阻率异常,其观测数据在本区及附近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及相关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分析北京延庆台1988年以来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讨论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用以处理该台地电阻率长程观测数据;结合北京及邻近地区近三十年来发生的7次中强地震,研究该台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对附近的中等以上地震和远距离大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该台附近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提供中、短期预测预报参考依据;同时该台在中国大陆及周边远距离大震前也观测到了时间上对应的地电阻率异常。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地震局电磁学科技术管理组制定的《地电台站观测效能评估方案》,对宝鸡台地电阻率观测效能进行全面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宝鸡地震台地电阻率的台址结构条件、电磁环境、台站观测系统等均符合地电阻率台站建设规范要求;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不低于3‰测值,保证了准确测量不低于1%地电阻率异常的指标需求。宝鸡地震台地电阻率对本区及附近地区中等以上地震有一定监测能力,其观测数据在本区及附近地区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及相关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地震地电阻率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总结了消除地电阻率现测资料中干扰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地震地电阻率异常的判定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可为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系统分析处理提供参考,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地电阻率观测来为地震监测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6.
地震的地电阻率统计概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玉林  钱复业 《地震学报》1992,14(3):343-350
自1967年开展地电阻率地震前兆探索以来,积累了大量的震例和统计预报经验.为了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给出概率预报方法,首先根据统计得到的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之间的经验公式及其标准偏差,给出所观测的地电阻率趋势异常估计某区在某时段内发生某种震级地震的概率方法,并引出一次预报的自然寿命和多台出现异常可提高报警级别的概念:然后根据异常检测范围与震级的统计公式,给出一组地电组率台网出现异常的情况,圈划未来地震震中区域的新方法;最后给出唐山、澜沧地震对地电统计概率预报(GSP)法的内符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武威地电台的台址、观测仪器、测项布设及观测环境等进行了简述。基于该台1983年以来的地电阻率观测结果,对甘肃及邻区(部分)MS≥5.0以上地震的临震异常特征与地质构造、电性结构、映震效果进行剖析,可为祁连山中西段地震前的预测预报提供较为可靠的地震三要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观测和实验结果表明,在强震和大型地质灾害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地电阻率及其各向异性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电阻率一直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使用的重要参量之一,在近50年来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震例研究表明,在某些强震前,利用目前地震电阻率观测中仅有4个固定电极的对称四极测量系统,即使在离震中很近的台站,并不是所有测向上都能记录到明显的地电阻率异常变化,这可能导致地震异常误判的几率。因此,探索新的地震电阻率观测方式,可以为目前地震电阻率观测系统提  相似文献   

9.
地电阻率仪观测系统故障分析及诊断系统的初步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陕西省地震前兆台网5个地震台站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对不同型号地电阻率仪器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地电阻率观测系统中各种典型故障的判别和维修经验,提出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建设的优选方案,建立一个初步的故障诊断系统,为地震预报人员使用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地震分析预报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三个震例的分析,笔者得到了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发生前出现的一些异常变化。其具体表现为:1在汶川地震发生前,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缓慢下降,幅度为1.0%—3.9%,从异常变化出现至发震的时间间隔为1月左右。2在芦山地震和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前,从2011年9月开始,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在三个测向的日均值都呈显著下降且幅度较大。其中,芦山地震发生在异常变化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从出现异常到发震的间隔为16个月;而岷县漳县地震也发生在异常恢复(上升)的过程中,但从异常出现到发震的间隔为19个月。表明周至台地电阻率观测能较好地反映出地震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映震能力,这对陕西及相邻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电阻率1年尺度异常时空丛集现象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学彬  谭大诚 《中国地震》2000,16(3):283-292
研究了我国23°~47°N、86°~127°E范围内92个地电台、207个测道自建台至1997年的地电阻率变化,得到以下认识(1)1976、1980~1981、1985~1986、1988、1991、1994年和1997年全国范围45.0%~58.0%的地电台显示1年尺度地电阻率异常(以下简称"异常高潮期").异常高潮期与大陆及周边Ms≥7.1强震活动,Ms≥5.0地震丛集活动、地球自转加速年份和减速过程中明显趋于加速的年份相对应;西北、西南和华北-东北各区异常高潮期主要集中在上述年份,与各区内Ms≥5.0地震丛集活动的年份明显对应.这表明地电阻率异常确实反应了地壳力学状态变化,地电阻率观测在地震预报中有实际意义.(2)1974~1997年的24年中,映震异常占异常总数的38.27%,无震异常占61.73%,表明地电阻率观测场兆相当丰富.(3)地球自转加速年份和减速过程中明显趋于加速年份中大陆边界动力加强,促成了地电阻率异常高潮期、Ms≥7.1强震活动、Ms≥5.0地震丛集活动年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国大陆及区域性应力、构造、介质等条件对显示异常、强震活动、Ms≥5.0地震丛集活动起了积极作用.(4)地电阻率异常高潮期与地震活动性、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明显对应;强震周围异常"时空强"演化与活动构造和发震机制有一定关系.这两方面结果有助于认识异常时空强演化的复杂性.(5)全国范围地电阻率异常高潮年份中,我国大陆西部地震活动水平明显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2.
水管仪与垂直摆均是通过观测地倾斜变化来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定点形变仪器, 但因工作原理和观测频段不同, 其观测结果和异常形态具有一定差异性。 因此, 对两种仪器的不同异常形态进行预报效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异常自动化处理软件, 提取黔江台倾斜仪各测项趋势转折、 速率变化、 破年变和潮汐因子等常见异常, 并结合区域范围内的地震, 对不同异常进行R值评分, 评估不同测项的预报效能。 结果显示: 垂直摆NS分量预报效能最高, 其趋势转折异常和M2潮汐因子异常均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两套仪器的EW分量分别在破年变和速率变化预报效能较高; 而水管仪NS分量预报效能最差, 可能与该测项仪器故障频繁有关。 此外, 不同测项的异常对应的地震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地电阻率观测最早始于1977年,目前有3个台站进行地电阻率观测,已积累了二三十年的观测资料,为地震监测预报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同时,吉林省属于少震省份,省内自1960年榆树土桥5.8级地震、1966年怀德范家屯5.2级地震后,直至2006年乾安、前郭5.2级地震发生,5级以上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跨度达到40年之久,这为地电阻率震兆异常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偶极电测深法预报地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现场仪器观测资料,总结了1982年以来,用偶极电测深法预报地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震前测区内不同深度的岩石电阻率确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映,并具深部岩石电阻率异常幅度较其浅部岩石电阻率异常幅度大之特点,最大幅度可达24%。实验表明,利用偶极电测深法观测到的中等深度(2~6km)的电阻率(ρ_s)异常要比四极对称法测到的浅层(几百米)电阻率(ρ_s)异常幅度大。该深度与郭增建提出的地下前兆优显层的深度大体相等。  相似文献   

15.
1 研究背景 地电阻率法是通过观测地球介质的电学性质随时间的变化,进而预报地震的方法.在地电台网运行期间,多次大震前记录到明显的地电阻率异常(杜学彬,201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地电观测场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给资料分析带来一定困难.按照干扰源性质,外界干扰源主要分2类:具有电流源性质的干扰和存在影响电性结构的干扰.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地电阻率干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河北省地电阻率观测资料整理、干扰源调研及时序分析,总结各类干扰源表现形态及干扰机制,并提出排除干扰的方法,为有效识别地电阻率干扰、异常判定及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表与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君  杜学彬  陈军营  王建军  范莹莹 《地震》2015,35(1):112-122
本文介绍了目前中国运行时间超过2年以上的4个同场地地表和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基本情况, 通过分析观测曲线动态变化、 观测精度以及映震能力, 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①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对风、 降雨以及杂散电流干扰的抑制能力要优于地表观测; ②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年变化与地表有较大的差别, 且井下观测大大削弱了年变化幅度; ③ 井下垂直方向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相对水平方向来说阶跃及突跳较频繁; ④ 天水、 河源、 海安台井下观测对其附近地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电阻率法的统计预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整理了全国台网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经预处理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影响后,研究了地电阻率变化与地震的对应情况。共提取了43次震例异常。研究了这些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预报地震3要素的统计结果,为地电阻率预报地震提供了较为实用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偶极接地线对地电阻率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富强  邵辉成  张国强  方炜 《地震学报》2014,36(6):1101-1112
针对我国地震监测预报中地电阻率定点连续观测中存在的偶极接地线的干扰问题, 本文将台站区域地层简化为3层均匀介质模型, 将接地线等效为偶极接地的电阻体, 建立了接地线干扰地电阻率观测的耦合物理模型.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分析不同电性断面情况下接地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 同时分析这种干扰的产生机理, 并结合实际观测中存在的干扰问题作了对比验证分析. 结果表明: ① 接地线使得供电电极产生的地下对称性电场分布发生局部调整, 从而影响地电阻率观测; ② 接地线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线缆的位置及方位角的大小; ③ 适当增大电极埋深可以减小其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 ④ 电性结构的差异性决定干扰变化幅度的大小. 本文结果对相关台站地电阻率观测异常分析落实及干扰源避让和观测系统改造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地电瞬时观测值突跳的角度,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后的地电观测资料,发现其突跳频度和幅度均有明显的异常显示,研究地电阻率的这一变化,对地震的短临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