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情景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为了科学支撑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研究,201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作为从社会经济变化视角构建的气候情景,SSPs促进了气候变化科学基础、影响、脆弱性、风险、适应和减缓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介绍了SSPs情景研发与应用过程;阐述了全球和中国的人口经济、土地利用、能源和碳排放的模拟和预估主要成果;探讨了全球和中国碳排放路径及其与“双碳”目标的关系;并展望了SSPs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对国内外的碳排放状况、中国减缓碳排放的技术潜力、中国减缓碳排放的宏观影响、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公平性与国际合作行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估。提出了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中国要积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及贸易格局变动的趋势,将减缓气候变化对策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之中,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机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度重视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实行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应对气候变化原则,已出台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总体来看,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法规制度缺位、监测评估不足、组织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挑战,适应气候变化政策的类型、数量和力度都明显弱于减缓。为完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机制的框架设计,文中梳理了相关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适应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及主要国家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闭环的适应气候变化核心决策流程及关键支撑机制,并重点从开展法制建设、制定适应战略(计划)、建立监测评估机制、构建协调机制和完善资金机制等五方面,归纳了主要国家的经验与启示,最终研究提出完善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机制框架设计的建议,包括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法制建设、加快构建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设计、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支撑能力建设、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4.
2019年8月7日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获得通过,报告涉及对基于土地应对气候变化不同措施的评估,取得一些新的认知,包括定量评估基于土地的40种综合措施对提高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能力、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增强粮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提出在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及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提高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能力的措施,评估了实施不同措施的风险、限制、障碍和保障政策等。在措施的分类、气候变化适应的主体对象,以及风险和政策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估报告结论将对我国建立基于土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促进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强粮食安全工作结合,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地方采取应对措施。根据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具体任务,通过分析论证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以及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提出了湖北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并分析了湖北省温室气体排放的3种情景。湖北省作为国家能源和经济格局的组成部分,需要协同国家战略及布局,不仅为湖北省自身,也要为国家的低碳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分析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地方采取应对措施。根据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具体任务,通过分析论证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以及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提出了湖北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应对方案,并分析了湖北省温室气体排放的3种情景。湖北省作为国家能源和经济格局的组成部分,需要协同国家战略及布局,不仅为湖北省自身,也要为国家的低碳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当前国际主要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并以国际能源署(IEA)、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能源技术战略计划(GTSP)、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欧盟(EU)、美国等国际组织、机构与国家发布或拟议中的有关气候变化减缓技术的报告为框架,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部署进行了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预期贡献。最后,对减排技术的效果、安全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的认可程度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2022年4月4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发布。报告全面评估了2010年以来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报告主要结论,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差异、减缓路径分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排放评估及CO去除技术评估等方面的亮点,文中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中,中国应坚定“双碳”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植根于社会发展愿景中实施减缓路径,并加快提升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核心科学技术的研发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是在世界经济、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全球气候治理等战略格局经历着深刻调整,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正在进行期间完成的。本文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的主线思路论争,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的概念体系构建,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趋势与动因,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的转型路径,支持路径转型的体制与政策选择和减缓气候变化知识体系与方法学发展等方面,对该报告进行了评述,并从中国低碳发展战略方向与政策取向、未来如何正确解读与应用该报告的科学信息和结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2008年4月在布达佩斯召开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8次全会上,决定由IPCC第三工作组组织编写《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候变化特别报告》(以下简称SRREN)①。全球120多位专家,先后举行6次会议,历时2年半,完成了SRREN的编写。2011年5月,IPCC第三工作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