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自然固结压实过程及其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黄河三角洲及下伏沉积物的压实量和压实过程及其引起的地面沉降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认为,在厚度为15 m的新淤积的黄河三角洲沉积重压下,前三角洲粘土和下伏海相粘土总固结量可达约1.35 m,海湾或烂泥湾及前三角洲和海相粘土总压缩量为1.48 m。这些粘土层在亚三角洲建设时期就开始受压固结,但是在亚三角洲废弃后,仍要经过几十年自然固结才会基本完成。除去前10年的固结量,前三角洲粘土与下伏海相粘土叠加形成的14 m厚粘土在随后的27年内可能会压缩50 cm;而海湾或烂泥湾及前三角洲和海相粘土叠加成的20 m厚粘土在50年内可能会压缩86 cm,两者的年平均压缩速率都超过17 mm/a。固结量和速率与上负沉积物重量成正比,而亚三角洲沉积厚度从沉积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少,所以下伏粘土固结量和速率也向周围逐渐降低。但从亚三角洲沉积厚度分布情况看,在大范围内,下伏粘土固结引起的地面沉降在几十年内都将比较明显,从而可能加重三角洲地区风暴潮和海岸侵蚀灾害,降低已有灾害防治工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珠江水下三角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镇国  张伟强 《地理学报》1995,50(3):206-214
根据海底地形,陆架残留沉和残留地貌,第四系厚度分布,断裂分布等综合分析,认为珠江口外的陆架只有1个水下古三洲。按照陆架第四纪地层及其分布,沉积旋回的更替,推断水下古三角洲经历过4个发育期的演变而与陆上珠江三角洲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3.
华南与中南半岛三角洲发育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江、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三角洲同处东亚季风热带。河流丰水少沙,径流强劲, 洪枯流量比值大,洪泛平原和湿地发育,有珊瑚礁和红树林堆积,平原推进速率较大,出海口门多,这些都是热带三角洲的特色。各三角洲的构造基础都是断陷盆地,由于断陷的幅度和时代不相同,故而第四系的厚度和年龄差异很大。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末次冰期以来,各三角洲经历了相似的沉积过程,发育3期三角洲。所处位置(湾内或湾外)、滨外陆架坡度、海洋动力等条件,使各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地面高程、平原推进速率、水下三角洲、水动力类型等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编制了珠江三角洲番禺台地东缘第四纪堆积阶地、陆域钻孔及海域地震探测等一系列联合剖面,分析了抬升区、下沉区和海陆之间的沉积差异和控制因素,剖析了地动型和水动型海平面变化对三角洲形成演化的影响,厘清了各组断裂的活动及其对三角洲沉积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2组断裂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它们共轭联动,控制着珠江三角洲沉积的格局和水道的变迁,尤其是北东东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滨海断裂系的组成部分。相比而言,陆域断裂活动性较弱,以缓慢蠕动和断块的差异升降和掀斜为主,海域断裂活动性较强,滨海断裂带是危险性很高的活动大断裂。三角洲其他方向的断裂更新世以来无明显活动。  相似文献   

5.
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栓科 《地理研究》1989,8(4):45-55
本文论述了近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数量特征、粒度特征及共分布、结构与构造特征,认为:1.各期亚三角洲的淤积厚度、速率和陆地淤积率都与亚三角洲的建造历时及废止方式有关,淤积厚度有共最大限度;2.沉积颗粒均细于0.25mm级,粉砂粘土占优势,无推移质段。Mz(φ)值与δf成正比,与Kg成反比;3.沉积构造与沉积水动力及颗粒大小有关,沉积物的分布与结构反映了三角洲建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分析黄河口钓口河亚三角洲不同时期泥沙沉积速率和水沙条件变化,发现来沙输沙率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随输沙率增加三角洲泥沙沉积速率增大.来水流量和来沙粒度组成变化对沉积速率的影响不明显.还发现来水含沙量与三角洲泥沙淤积占来沙的比例(沉积比)之间为双值关系,在某一含沙量时沉积比达最大值.对比显示,在河口河道畅通,沙嘴突出时期,三角洲泥沙沉积比反而比河口改道初期大,意味着集中水流入海可能降低海流带走泥沙的比例.另外,根据前三角洲的地形测量资料分析发现,进入远海的泥沙随距离增加呈指数递减.对黄河口这些独特的泥沙扩散规律发生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口门区近期演变与围垦远景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根据1986,1988,1992,1994,1996年5个年份的遥感数据处理和1966年地形资料,对珠江三角洲8大口门区自1966至1966年30年间土地围垦增长速率和海岸线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和测算,发现:珠江三角洲近期的演变是历史时期以来演变过程的延续,三角洲体因西北江输沙量大和西南向潮流流的作用而继续向西南方的增长。自1966年以来的30年间,整个珠江口区围垦成陆地面积为344km^2,平均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探讨珠江三角洲的沉积古环境和古气候历史,在三水市区获取了2个高取芯率的钻孔岩芯,进行了12个AMS 14C测年,并结合孢粉、硅藻等分析结果探讨三水地区全新世的海平面与河流水动力变化,以及古植被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钻孔所在区域全新世沉积总体从9 000 cal. a B.P.左右开始,呈现河流相―河湾相―河口湾相―潮坪相―河口湾相―河漫滩相的演变过程。三水区的早全新世沉积阶段年代最早为9 000 cal. a B.P.左右,表现为河口湾相的淤泥质粉砂沉积,硅藻以淡水种类为主,最高沉积速率为1.6 cm/a。海侵初始时间为8 700 cal. a B.P.左右,最高海平面时间为7 600 cal. a B.P.左右,此时海岸带发育红树林,丘陵山地发育较茂盛的亚常绿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晚全新世阶段(6 500―2 200 cal. a B.P.),以泥炭粉砂沉积为主,沉积速率为0.2~0.5 cm/a,河口区高潮线附近及河流弯道低洼滩地在5 000 cal. a B.P.前后形成淡水沼泽、河口三角洲边缘区洼地水松林发育。在晚全新世(2 200 cal. a B.P.左右)以来,陆相黏土质沉积指示河口泥沙快速堆积,三角洲平原迅速扩大,沉积速率高达1.7 cm/a。孢粉结果显示次生的芒箕孢子剧增,陆地植被稀疏,人类活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
师长兴 《地理研究》1989,8(1):99-100
本文在分析河口三角洲的沉积环境,河口河道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河口三角洲不同沉积相特性及三角洲沉积发育规律。主要的结论有:河口河道发展过程中,河床比降与河槽宽深比的变化及对比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其对比关系影响水流的挟沙力,同时也反映了河槽的冲淤变化;河口三角洲沉积发育规律与河口河道的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把河口三角洲的沉积发育过程概括为四个阶段;系统划分了黄河河口三角洲瓣沉积相;沉积物中大部分元素含量与粒度组成有很好的关系,Na、Sr、Ba、Ce含量在陆相及滨海相中存在明显差异,Sr/Ba比值的变化与其它河口三角洲相反,从陆向海减小,Sr/Ca、Ga/te比值以海相为大。  相似文献   

10.
藏南沉错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藏自治区沉错湖泊三角洲平原和湖内钻孔取芯 ,利用14 C和ESR测年方法建立了钻孔剖面的年代标尺。在岩芯描述、沉积物粒度分析和CaCO3含量分析基础上 ,对沉错湖泊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解释分析。 36 7m长的岩芯大致记录了 5 5万年以来的沉积历史。全孔平均沉积速率约为 0 6 6 7mm/a。 16 92 0aBP以来三角洲的沉积速率较大 ,平均为 1 2 7mm/a。由于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多源性导致CaCO3在剖面上的无规律性变化。但是 ,沉积物粒度和沉积序列变化指示全套沉积由底部的冲积扇相向上过渡为水下扇亚相和三角洲沉积相。在大约 175 0 0aBP~ 14 0 0 0aBP时期 ,沉错存在高湖面阶段。沉积序列中记录了末次冰期最盛期 (LastGlacialMaximum )和新仙女木事件 (YoungerDryas)。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受湖面涨缩变化所控制。而湖面升降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气候 ,尤其夏季风的强弱和冷事件  相似文献   

11.
根据研究区17口钻孔岩芯编录资料及相应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运用沉积学、岩石学、聚煤学等理论方法。详细分析该区龙潭组沉积环境类型及特征、追索沉积演化规律、总结聚煤模式。结果显示:龙潭组共识别出三角洲、有障壁海岸2种沉积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泻湖、潮坪4种沉积亚相。发育区域不整合面、区域海退面及区域海侵面三种层序界面类型,据此将龙潭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4个体系域。并提出三角洲平原及有障壁海岸成煤模式,认为三角洲平原是龙潭期最主要的成煤环境,在以后的找煤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沉积环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湿地沉积过程研究对于揭示区域环境演变与湿地发育过程具有重要作用。2011~2015年,在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进并利用地表高程测量仪(surface elevation table,SET),对4处沼泽湿地进行年际尺度表层沉积物累积厚度监测,计算表层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期间,4处沼泽湿地表层沉积物的累积厚度分别为(7.31±2.87)mm、(7.70±2.55)mm、(5.71±2.36)mm和(6.30±1.69)mm;表层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85±0.89)mm/a、(2.27±0.91)mm/a、(1.63±0.94)mm/a和(1.45±0.77)mm/a,4处沼泽湿地表层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港澳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基础 ;这种传播的过程是渐进的 ,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 ;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 ;港澳文化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断块型三角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珠江三角洲主要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组成,习惯以西江羚羊峡以下,北江芦苞以下,东江石龙以下的珠江平原作为三角洲的范围,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关于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前人做过不少工作;由于各自的研究重点不同,对三角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地貌学、年代学、沉积学、历史地理学等方法,讨论了东江三角洲的范围,分析了周边地貌和三角洲地貌的特征,研究了构造、气候、河流、海洋诸因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提出了地貌发育过程的5个阶段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6.
老挝万象平原含钾地层的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挝万象平原的钾镁盐矿主要赋存在塔贡组下段膏盐岩亚段(E1 tg1-1)中。经对6条实测剖面、53个钻孔的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岩石特征、地层厚度分析,塔贡组下段(E1 tg1)岩相古地理具如下特征:①含钾地层可划分为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滨湖亚相、湖泊三角洲亚相。滨湖亚相可进一步划分出内带和外带;②钾镁盐矿产于半深湖亚相、浅湖亚相、湖泊三角洲亚相中,前者厚度较大;③万象成钾盆地为东深西浅的不对称盆地,盆地的古地理特征与现在的万象平原较为相似;④在沉积过程中,盆地基底由持续下降到逐步趋于稳定,卤水由逐步浓缩到迅速淡化,古气候由持续干燥炎热到湿热多雨,水体由弱还原向弱氧化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孔南地区孔二段沉积相类型的分析研究,表明其沉积大环境应为欠补偿深湖环境;孔二段中北部属半深、深湖相重力流沉积,南部属三角洲前缘沉积;沧东凹陷西部舍女寺和孔店西斜坡探井取芯中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相序,东部枣园、王官屯地区岩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南部地区取芯上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部地区发育大套暗色泥、页岩,应为深湖相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18.
在<地理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发表的“全新世滦河三角洲相和沉积环境”一文,把滦河三角洲划分为五期亚三角洲沉积体;并根据砂体堆积形态、相的特征和冲淤动态,进而提出了各亚三角洲形成共同遵循的沉积模式。对弱潮汐河口,以河流和波浪因素为主的三角洲塑造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该文主要内容是在1978年野外工作基础上完成的。近年来,由于实际资料和实验数据日益丰富,对某些问题有必要重新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李元芳 《地理研究》1991,10(4):29-39
本文主要根据历史文献,论述1194~1855年的古黄河口泥沙堆积形式、速率及其沉积特点,并探讨了废黄河三角洲形成机理和类型,以及尾闾变迁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认为在黄河南流夺准入黄海过程中,河口和三角洲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后两期形成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前期为径流一潮汐型,后期转化为径流一波浪型;后期河口迅速延伸,河口基准面相对抬升所引起的溯源淤积可达河南境内。  相似文献   

20.
依据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超过24条河流、80处河流阶地、97个沉积物年龄等情况,可知本区第一级半埋藏阶地具有天然堤地貌和加积型特征,与全新世河漫滩组成冲积平原.山前半埋藏洪冲积阶地与全新世洪冲积扇组成山前倾斜平原.这两种平原地貌衔接过渡,沉积物同期异相,全新统通常是上更新统阶地面被蚀低后的补偿性沉积.多项证据显示新构造运动趋势:在中更新世以间歇性构造抬升为主,自晚更新世以来却变成间歇性下沉或稳定.自晚更新世以来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汇入的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起构造下沉,所以珠江三角洲不是断块型三角洲;横穿广从断裂和瘦狗岭断裂的众多小河河谷地貌在该断裂处无显著变化,显示自晚更新世这些小河河谷形成以来该两断裂无明显造貌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