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矿部海洋地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地矿部海洋地质工作会议暨全国海洋地质科技工作预备会,于1997年12月3—7日,在北京部十三陵培训中心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上海海洋石油地质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  相似文献   

2.
地质矿产部《海洋四号》调查船于1990年10月25日远航南极南大洋,参加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于5月3日回到广州,它标志着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海洋四号》调查船,在南极南大洋海区取得了地球物理剖面1.7万测线公里,做了地质站位43个,分别是原设计的166%和215%。在南极南设德兰群岛进行了地球物理调查,完成了339个地质点。返回途中还在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域进行了海洋地球物理综合考察,特别是在号称世界第二海沟的汤加海沟进行的地质和地形调查,是迄今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我国首次组队到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这次考察,是国务院于一九八四年六日二十五日正式批准的,因此也叫六·二五编队。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海军共同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一、在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实验基地,二、进行南大洋科学考察。由南极洲考察队执行第一项任务;由南大洋考察队主要执行第二项任务。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向阳红十号船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极考察队使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连续 7年进行大洋考察 ,圆满完成了“九五”国家极地科学考察项目。“十五”期间的南大洋海洋科学考察拟以贯彻集中一个重点海域、布设有限固定断面和站位、年年复测和逐步加强走航观测的科学战略。 2 0 0 1年 1 1月 1 5日“雪龙”号从上海启程 ,开始了第 1 8次南极考察 ,将继续进行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大洋碳循环等学科的考察。“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现已装备有较先进的海洋观测设备 :具有提升重量达 2 2 70 kg、缆长 60 0 0 m的 CTD水文绞车和提升重量达1 t、缆长 1 2 0…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海洋学组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中顾委委员、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罗如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6.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组织的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已于1987年5月17日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所水文、地质、生物室和器材处等单位共有5人参加。他们除参加扩建、完善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中心任务外,还进行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南大洋科学考察和试捕磷虾等项目。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系统项目之——“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计划讨论会于1991年5月20~21日在青岛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25人。  相似文献   

8.
参加我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及120余名船队员,在重点实施“一船三站”的南极考察任务中,与风浪搏斗,与冰山周旋,连续奋战146天,总航程22883海里,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港。 这次南极考察的南大洋考察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所和厦大等单位的13位科技人员组成。这支坚强的战斗集体不仅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速东海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和开发的步伐,适应海洋地质和石油地质工作由概查进入区域详查和井位调查,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的要求,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于一九八四年底在东海引进和建立了一套以阿戈和玛西兰为主的高精度无线电导航定位设施。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该系统成功地达到原设计的各项技术指标,可以基本上满足东海陆架海洋地球物理调查、三维地震调查、海洋地质调查、井位调查和钻井装置就位对定位的要求,同时可以开展对国内外需要高精度导航定位的各种船只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0.
2000年8月21日 ,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主持完成的“F50(汕头幅)1 :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与编图”成果在广州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终审。该项目坚持“以编为主、编测结合 ,海陆联编、以海为主”的原则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补充进行了陆区地质考察和海区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完成了陆地考察路线约300km、定点54个 ,采集标本样品90个 ,拍摄照片293张 ;海区海底沉积物取样86个站位 ,地层浅钻4个(总进尺152.8m),单道地震剖面560km ,浅层剖面293k…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1984年起,通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在南极相继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在北极建立了中国黄河站,成功地开展了19次南极考察和2次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为维护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权益,开展两极的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极地考察站的站务档案真实地记录着极地考察的历史和主要文件,具有最为完整的考察站日常管理信息,成为最重要的极地科学考察管理史料。本文将分析极地考察站务档案收集、积累和保管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提出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海洋地质前沿》1994,(9):F004-F004
据1994年7月4日《中国地质矿产报》报道:我国东海自营海区的油气勘探传来喜讯。日前,由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勘探三号”石油钻井平台钻探的东海“武北一井”获得工业油气流。这一情况表明,东海平北海区将成为东海第二个可供开发的油气区。  相似文献   

13.
东海海洋油气化探进程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海海洋油气化探进程及主要成果随着我国石油勘探事业由陆地走向海洋,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自70年代以来在东海开展了系统的油气普查勘探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同时,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也开展了比较系统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时我国...  相似文献   

14.
1993年7月18-24日,台湾大学地质系邓属予教授访问了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邓教授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和广州局研究所的科学家交换意见.讨论合作研究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地质的意向.经过充分讨论,双方一致认为,中国东南部燕山运动时期的大陆边缘地质是一个研究不多、研究程度甚低,  相似文献   

15.
地矿部在我国海域第一份较全面.系统的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报告——“东海西湖凹陷平湖地区迎翠轩地区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报告”,1994年6月在上海通过了由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地矿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合肥化探中心、物化探研究所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相似文献   

16.
《海洋地质前沿》1994,(7):F004-F004
地矿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科学调查船已于5月8日从广州启航再赴东太平洋海域,开始了“八五”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研究开发计划的第三个航次--DY85-3航次的航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出发,1985年4月10日凯旋,航程约十万里,(见图2)历史近五个月,完成了开辟航道、登陆建站与南大洋考察三大任务、南大洋考察是南极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大洋考察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科学考察。它包括生物、水文、化学、地质、气象与地球物理六个专业二十三个项目。  相似文献   

18.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10):66-69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已于2008年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改造建设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相似文献   

19.
1989~1990年南极第六次考察,极地轮实施“一船两站”和南大洋海洋考察运输任务,需过东北季风区,两次穿越热带辐合带、东南信风带和咆哮西风带,还需在极区外缘进行长时间航行,高、中低纬天气系统都曾遇到,气象条件复杂。本文仅就航线天气,大风过程和南大洋考察有利天气形势进行分析讨论,以求丰富南极和航行天气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举国欢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2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6次受派赴南、北极科学考察的中国极地考察队的老队员、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我的心情格外激动,20年前远渡重洋、登上冰洲、鏖战风雪、建站升旗、扬我国威的艰辛岁月至今仍历历在目。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越冬队的八名队员,听从祖国的召唤,南极的需要,义无返顾地坚守在刚建成的、站区条件还十分简陋的长城站,勇克第一冬的重重困难,度过了茫茫极夜的诸多艰辛,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我们中国首次南极越冬考察的重任,并于1985年12月7日,安全地回到了祖国。在首都机场受到了国家海洋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局等部、委、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在杭州火车站,又受到了浙江省、杭州市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领导的热烈欢迎和接见。我们深深感到,这是祖国人民对我们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莫大鞭策。首次南极越冬考察为我国赢得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并从此取得了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