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藏罗布莎铁族元素金属互化物矿物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中的铁族元素金属及金属互化物矿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其归属于镍纹石、自然铁、钴铁矿及铁镍矿4种矿物。它们与超高压矿物方铁矿、铂族元素矿物等连生,形成于深部的高还原环境,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地核十分相近,故认为它们可能来自于地幔及地核。  相似文献   

2.
西藏蛇绿岩中不寻常的地幔矿物群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铬铁矿中,首次发现由100余种(亚种)矿物组成的地幔矿物群,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合金,氧化物,硫(砷)化物和硅酸盐。根据实验资料,其中一部分是超高压成因矿物。可能来自地球核-幔边界,是地球外核与下地幔底部硅酸盐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另一部分矿物可能来自下地幔,过渡带和上地幔。西藏地幔矿物群,无论在矿物学和地球动力学上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来自蛇绿岩地幔的硫(砷)化物矿物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罗布莎蛇绿岩块的地幔豆荚状铬铁矿中发现一个包括金刚石、柯石英、自然元素、合金、氧化物以及硫(砷)化物组成的地幔矿物群。该矿物群的硫(砷)化物具有特殊化学成分并呈包裹体分布在贱金属(BM)和铂族元素(PGE)或它们的合金中,大量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们主要由下列元素组成:S、As、Te、Fe、Ni、Co、Cu、Pt、Pd、Ru、Rh、Os、Ir、Mn和Ti。根据化学成分可辨别出约30种硫(砷)化物矿物:FeS、NiS、(Ni,Fe)S、Fe3S2、Ni3S2、(Ru,Os,Ir)S2、Rh7As3、Rh5Ni(Cu)As4、Pd4Rh3As3、Pd8As2、Pd3TeAs、Pd7Te3、RuAs、PtAs2、Ni4Rh3As3、Rh(As,S)2、(Rh,Ir)(As,S)2、Ir(As,S)2、MnS、Ti7S3、Ti7N3、Rh3.5Se3.5CuS2、RhS、Ir2S3、(Ir,Cu)2、S3(Co,Ni,Fe)2(As,S)3、(Ir,Pt)(As,S)2、Ru3(As,S)7以及(BM)x(PGE)yS10-(x y)等,其中包括已定名和未定名的矿物。由于矿物粒度小(<25μm),缺乏X射线分析资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闫金禹  熊发挥  徐向珍  杨经绥 《地质学报》2023,97(11):3802-3824
向着地球深部进军是未来地质科学研究的战略目标之一,微区则是探寻深部地幔元素迁移和物质循环的关键。分子、原子级矿物的分析研究将在解密深部地幔物理化学条件、物质组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蛇绿岩中豆荚状铬铁矿是微米级矿物的主要载体之一。近年来,随着单晶衍射仪、微区衍射和透射电镜等实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豆荚状铬铁矿中发现了一系列微米级矿物,为揭示地幔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铬铁矿中发现新矿物的矿床包括中国西藏的罗布莎铬铁矿矿床和希腊中部Othrys矿床。其中,罗布莎铬铁矿矿床中发现包括罗布莎矿、林芝矿、那曲矿、藏布矿、雅鲁矿、曲松矿、自然钛、青松矿、巴登珠矿、志琴矿、经绥矿、康金拉矿及文吉矿在内的13种新矿物;Othrys蛇绿岩的Agios Stefanos矿床发现的新矿物有arsenotu? ekite、eliopoulosite、tsikourasite和grammatikopoulosite。这些新矿物以过渡族元素(Fe、Cr、Ni、Mo、V等)、钛的硅化物、碳化物、镍的磷化物等自然元素及金属化合物为主。它们多以矿物发现地或为地学研究做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名字命名。微米级矿物的发现拓展...  相似文献   

5.
西藏蛇绿岩地幔中的主要自然金属矿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罗布莎蛇绿岩块的豆荚状铬铁矿床中 ,揭示出一个由 70~ 80种矿物组成的地幔矿物群 ,包括自然金属、合金、硫 (砷 )化物、氧化物和硅酸盐等。这些矿物呈包裹体或脉石产于铬铁矿石中 ,经人工重砂分析 ,自然元素矿物有自然硅、自然铁、自然锌、自然铅、自然铝、自然铬、自然锡、自然镍、自然钨、自然钛、自然锇、自然铱、自然钌、自然钯、石墨、金刚石、自然金和自然银等。文中选择一些自然元素矿物 ,探索这些地幔矿物特点以及蛇绿岩和铬铁矿的形成机制。根据共生矿物群以及罗布莎地幔橄榄岩为新鲜的未蛇纹石化的岩石 ,认为罗布莎自然元素矿物与蛇纹石化作用无关。它们可能是在地核形成时期滞留于地幔中的成核物质 ,抑或是核幔之间化学反应的产物 ,后来被铬铁矿矿浆捕获 ,并同铬铁矿一起由地幔柱作用和板块作用侵位于浅部并仰冲出露于地表。  相似文献   

6.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段,出露罗布莎蛇绿岩块和豆荚状铬铁矿床。从豆荚状铬铁矿石中查明60-70种伴生矿物,其中包含FeO、Fe、FeSi、Si和SiO2组合。根据超高压-高温实验,该组合应形成于地球外核与下地幔之间的D“层,是地球外核的液态铁与镁硅酸盐钙钛矿(MgSiO3)相互化学反应的产物。西藏该超高压矿物组合揭示了蛇绿岩地幔活动可能深达地球外核。罗布莎蛇绿岩的该矿物组合可能是地幔-外地核之间的产物,或者是被对流作用,亦是被起源于D“层的地幔柱活动带到上地幔的。铬铁矿在地幔中结晶,并捕获了该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秦岭驾鹿金矿区发现了16个类型40种含氧金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Au、Pb、Fe、Te和O.虽与前苏联发现的别斯麦特矿、毕利宾矿、博格丹诺夫矿以及我国东坪金矿床发现的金的碲酸盐矿物有类似之处,但因其普遍含不等的Mn,Ca或Al,As,Co,Ni等而又有所不同,因此很可能存在新的矿物种或新(亚)种金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大部分的晶体结构可能是由Au,Ag,Cu,Fe或Pb等金属互化物组成的假立方晶格与一个由β-TeO2(可能包括PbO或CaO)组成的斜方晶格的混晶,但不排除它们是含金氧化物的可能性;还有些可能是玻璃质或纳米级矿物,少部分则呈现准晶态物质的特征.这40种含氧金矿物主体与黄铁矿,碲金矿和石英共生,显然属于内生热液成因.依据金的地球化学行为,以及区内含氧金矿物富含Te(10%~20%)和含不等量Mn的成分特征,分析认为该矿床成矿元素(Au)主要是在碲酸及硫酸溶液中并有氧化剂MnO2存在的条件下迁移,富集成矿的.  相似文献   

8.
地壳中矿床分布极不均匀,这与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地球演化的早期,在引力收缩和热力膨胀的统一作用下,放射性、卤族、稀有、稀土元素及碱金属等轻质元素向上迁移,而铁族、铂族、有色金属、贵金属等比重较大的元素则逐渐沉向地核,以至于铁、镍、金、银等元素主要聚集在地核之中。但是,在地球形成圈层结构的同时,由于地球内、外温度差、压力差、粘度差的存在,导致地球发生以地幔热柱多级演化为主要形式的垂向物质运动,两者互为依存,并构成幔壳运动的原动力。地幔热柱多级演化沟通了深部矿质的迁移通道,聚集在地核及核幔界面上的金、银等元素呈气态随地幔热柱热物质流,以反重力运移至岩石圈,并以气-液混合态向近地表迁移,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聚集成矿。这可能是金银铅锌铜等多种元素的重要成矿  相似文献   

9.
深部地球中的结构水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一系列地球化学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根据近年来地球内部含水性研究的进展,对地幔的储水能力进行估算,得出上地幔平均含水0.03%,其储水能力约为海洋水的0.12倍。水在地幔过渡带矿物中的溶解度较高(约1.53%),使得地幔过渡带储水能力约为海洋水的4~5倍,下地幔矿物的含水性研究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高温高压水溶性实验、理论计算以及地球物理方法等均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限制。现阶段已有的研究数据表明,下地幔矿物的含水量相对较低(约0.13%),但由于下地幔庞大的体积和质量,使得其储水能力是海洋水的2~3倍,整个地幔平均含水约0.26%,其储水能力约为海洋水的6~8倍。为了估算整个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储水能力,本文基于Murakami关于地球起源于碳质球粒陨石,其含水量约2%的结论,估算得出地核的储水能力约为海洋水的76.8倍,进而推断地核中可能含有0.6%左右的氢元素。  相似文献   

10.
地壳中矿床分布极不均匀 ,这与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在地球演化的早期 ,由于在引力收缩和热力膨胀的统一作用支配下 ,放射性、卤族、稀有、稀土元素及碱金属向上迁移 ,而贵金属、有色、铁族、铂族等密度较大的元素则有逐渐向地核聚集的趋势 ,以至于铁、镍、金等元素主要聚集在地核之中。但是 ,在地球形成圈层结构的同时 ,由于地球内外温度差、压力差、粘度差等的存在 ,导致地球发生以地幔热柱多级演化为主要形式的垂向物质运动 ,两者互为依存 ,并构成幔壳运动的原动力。地幔热柱多级演化沟通了深部矿质的迁移通道 ,聚集在地核及核幔界面上的气态金等重元素得以作为地幔热柱的热物质流 ,呈反重力迁移至岩石圈 ,并进而以气 液态向近地表迁移 ,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聚集成矿。这可能是金银铜铅锌等多种元素的重要成矿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地球深部金属碳化物的晶体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属碳化物的矿物十分稀少,但人工合成物则在化学成分及晶体结构两方面分布均较为丰富,可分成两种结构类型,即填隙结构型及复杂化合物型,其形成机理与碳原子与金属原子的半径比(Rc/Rm)有关。金属碳化物是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床地幔矿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举了在该地区已发现的若干金属碳化物种属。探讨了该类矿物的形成机理以及该类矿物中的某些种属表征其形成的温度、压力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邹平王家庄铜矿是山东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产于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中,矿石物质组分复杂,以富含硫砷铜矿为特征,并伴有金矿化。通过显微镜下详细的矿石物质组分研究,结合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测试技术,在矿石中新发现了铀矿物及铂族元素矿物(PGM)。测试结果表明,铀矿物为铜砷铀云母,与孔雀石等铜的氧化物一起分布于矿体氧化带中;PGM为碲钯矿、黄碲铋钯矿等钯的碲化物,包裹于针硫铋铅矿中,粒度较小,成分复杂。结合矿床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成矿物质来源及铂族元素(PGE)和U的迁移富集机制。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矿床成因与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及深断裂活动有关。岩浆期后产生的富含金属络合物的高盐度热液对PGE和U的迁移富集起重要作用,隐爆作用造成的剧烈温压降低及气体散失、络合物分解是矿质聚集沉淀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光源更为全面的应用、探测器及计算技术方面的发展X射线晶体学技术得到了利用电子藕合探测器技术(CCD)对矿物晶体包括对地幔矿物及具有调制结构的矿物晶体结构的测定.开发出电子藕合探测器技术中的甘道菲(Gandolfi)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对单晶样品进行德拜环的测定,而且可大量应用于难以取得单晶颗粒的样品的XRD研究.从而使得处于单晶(具有严格单一的晶体学取向)及粉晶(具有完全随机的晶体学取向)之间过渡类型的晶体的XRD研究成为可能。该方法与粉末衍射图谱的全谱拟合(Rietveld method)法相结合可解决粉晶结构解析和精修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家山铅锌(金银)矿床位于蚌埠隆起东部。通过矿石微观矿物分析、主要金属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及硫化物硫、铅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中家山铅锌(金银)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初步分析了其成矿机制。研究表明,中家山铅锌(金银)矿床黄铁矿接近变质成因类型,Ag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并可能包含银黝铜矿等独立银矿物,闪锌矿具有层控型特征;硫化物δ(34S)值介于4.2×10-3~6.1×10-3之间,正向偏离陨石硫,显示多源的特征。矿床的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地幔或围岩;铅同位素μ值为9.23~9.39,说明矿石铅来源于深部地壳或者上地幔,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有关,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特征。矿床的形成可能与中高温热液作用有关,岩体岩浆源区为古老的下地壳物质,强烈的壳幔作用会有幔源物质底侵,成矿元素丰度较高的变质基底地层(五河群)部分熔融和幔源物质的加入。  相似文献   

15.
云南禄丰鹅头厂铁铜矿床是滇中地区著名的元古宙含铜富铁矿床之一,矿床中除了铁、铜等资源外,还伴生少量的稀土组分。本文利用国际上矿物与地质行业前沿的矿物自动分析测试方法——矿物表征自动定量分析系统(AMICS),结合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显微结构原位分析技术,完成了常规岩矿鉴定手段难以完成的矿物定量识别和鉴定,首次在禄丰鹅头厂铁铜矿床中发现了氟碳钙铈矿、氟碳铈矿、褐钇铌矿等独立的稀土矿物。其中,氟碳钙铈矿主要富集在条纹条带状矿石中,分布极不均匀,局部富集,主要呈微细粒半自形至它形粒状晶体,多为微细粒的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与磁铁矿间隙中的方解石和绿泥石等脉石矿物紧密共生,在氟碳钙铈矿颗粒中普遍含有呈板状或柱状、片状、针状的微细粒氟碳铈矿;褐钇铌矿也主要富集在条纹条带状矿石中,呈细小的不规则粒状,与铁氧化物边缘缝隙中的绿泥石等脉石矿物紧密共生。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氟碳钙铈矿和氟碳铈矿富含轻稀土元素,以Ce、Nd、La为主,含量一般Ce La Nd,含少量Pr、Y等元素;褐钇铌矿中主要金属元素有Nb、Y、Ce、Nd、Fe、Ti、Mg、Ca、U等,其中Nb的含量较高,稀土元素以Y为主,并含少量Ce、Nd等。稀土矿物的发现,对探讨该矿床及整个滇中地区前寒武纪(中元古代)铁-铜(-稀土)矿床的成因有着一定的指示意义。根据矿床中稀土-铁氧化物的产出特征和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鹅头厂矿床中稀土-铁氧化物的形成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时的深部(地幔)岩浆活动有关,并受到多期次后期热液事件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6.
PLATINUM-GROUP ELEMENTS MINERALIZATION IN THE OPHIOLITES OF INDUS SUTURE ZONE, EASTERN LADAKH,THE HIMALAYA  相似文献   

17.
Utilizing theories of minerageny and prospecting mineralogy,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attitude, morphotyp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etallic minerals of pyrite, gold, chalcopyrite, galena and sphalerite, non-metallic minerals of quartz, carbonate, dolomite and rutile in the Puziwan gold deposit. The study shows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The mineral assemblage is complex and the species of sulfide are abundant with occurrences of sulfosalt minerals. (2) The composition in the minerals is complex and there rich micro elements, including As, Sb, Bi, Se, Te, Au, Ag, Cu, Pb, Zn, and Cr, Ni, V. The typomor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elements and their specific value suggest that gold mineraliz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hallow magmatic hydrothermal activity, the oreforming fluid is the mixture of abundant rising alkali magmatic water originating from the mantle or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descending acid atmospheric water. (3) Ankerite, Fe-rich sphalerite, granular Ti-rich rutile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hich indicate great denudation depths, high mineralization temperature. The deposit is found in the middle and shallow positions of the porphyry series. The deep layers are not favorable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4) Copper minerals are rich in the ores and sulfides have high content of copper, suggesting possible porphyry-type Cu (Au) mineralization in deep positions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s.  相似文献   

18.
杨学明  林文通 《地质科学》1989,34(4):323-337
本文在研究金口岭铜金矿床的围岩蚀变及其与矿化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包裹体矿物学、热力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理作了深入研究,论证了成岩成矿物质具同源性。本文强调石英闪长岩株下部发生钾蚀变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