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据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将于近日访问日本,访问期间将与日本政府达成稀土生产和出口相关合作意向。日本将有望首次从印度进口稀土,从而减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在日印两国政府的主导下,两国相关企业将于9月中旬签署稀土生产协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印度对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开发现状及计划,分析其开发对上下游国家的影响,发现印度在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已建水电工程8座,在建1座,拟建19座,并且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印度的连通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JTF(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和MSTG(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工程分别占印度北部水系连通计划总体投资的12.04%和14.53%。这些开发计划使中印的边界问题更加复杂,并且当中国开发雅鲁藏布江时,将会对印度的水利工程的运作带来影响;印度为了缓解能源问题以及调节印度境内的水电工程,在不丹境内建造了大量的水电工程,这使不丹更加依赖印度,并给不丹带来生态灾难;孟加拉国位于印度的下游,上游过多的水电工程使其旱季供水不足影响农田灌溉,改变河流水文条件影响其渔业,并使海水倒灌至使土地盐碱化。  相似文献   

3.
中印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城镇体系空间演化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发展历程较为相似,但发展路径和模式差异较大。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发展环境等的显著差异已经吸引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重点关注两国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过程。以人口普查和联合国城市人口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等多种方法,对中印两国城镇化和城镇体系的空间特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由南北差异转变为沿海—内部差异,而印度南北差异的格局则基本稳定;② 从省(邦)级空间尺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当城镇化率超过50%后,两者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口密度与城镇化率的相关性不断增强,而印度则呈现降低的趋势;③ 现阶段中印两国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的特征,但是经济改革对于两个国家城镇体系空间演化的影响差异明显,改革使得中国城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地理历史因素向经济系统空间结构转变,而印度城镇发展的驱动力始终是地理历史因素,经济改革甚至降低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余珍鑫  胡志丁  张喆 《地理学报》2024,(4):991-1006
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学界往往从殖民、历史、安全、第三方介入等因素解释中印边界争端的原因,忽视边界可作为资源被国内外多方行为体复杂权力斗争所利用,进而制造边界争端的事实。本文援引批判地缘政治的理念与分析方法,从多方行为体协同作用的角度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并划分地缘政治想象类型,进而提出理解边界争端的新分析框架,以解读2020年5月—2021年2月的中印边界争端。研究表明:(1)边界争端可以看作不同行为体利用的工具或资源,即多方行为体协同对边界争端进行话语与地缘政治想象的建构,以达成其目的或利益。(2)基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印度主流媒体报道,印度国内的印人党、国大党、军队、外交部、企业社会精英等将中印边界争端作为谋取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利益的工具,通过话语建构偏执风格式、亲密隐喻式或道德抵制式的地缘政治想象,制造或加剧边界争端形势。(3)边界争端可被认为是印方行为体制造利用而持续发生的过程,即当其目的还未达成时,班公湖对峙等争端事件再次发生或持续,而当其目的基本达成后才趋于缓和或平息。对此,中国须理性认识近年来中印边界争端呈现的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并适时发挥...  相似文献   

5.
尼泊尔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和印度包围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经济、政治、军事等长期受到制约。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印近年来领土和国际政治问题的冲突与分歧,尼泊尔正在成为中印新的角力场。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地缘影响力模型进行演变格局分析与趋势预测,并加入世界环境和区域环境两方面影响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预测中、尼、印三国未来战略行动方向。综合以上分析发现:1)2000年—2016年,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较于印度对于尼泊尔地缘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预计在2022年至2023年中、印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达到平衡。2)硬实力是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上升的关键因素;软实力和交流互动力是未来中国增强在尼泊尔地缘影响力的发展因素;地理环境是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发展的制约因素。3)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性合作战略,印度形成对中国遏制性防范战略,尼泊尔维持被动性中印平衡战略。  相似文献   

6.
<正>据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将于近日访问日本,访问期间将与日本政府达成稀土生产和出口相关合作意向。日本将有望首次从印度进口稀土,从而减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在日印两国政府的主导下,两国相关企业将于9月中旬签署稀土生产协议。合作项目的稀土年产量在2,000至2,300吨之间,约占日本年间总需求的15%,这些稀土将优先向日本输出。报道称,日本从中国进口稀土的比重一度超过九成,2010年撞船事件发生后,中国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减少,日本不得不寻找更多的替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一直牵动着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格局,研究其贸易关系对推进双边关系、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贸易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中印贸易关系发展态势,探讨中印贸易商品结构及敏感行业,评估中印贸易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以期为中印关系演变提供有利支撑。研究发现:(1)2001—2017年中国与印度的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但印度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提升较慢;(2)东部沿海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与印度的贸易联系相对较弱;(3)中、印双方均未能识别出明显的敏感行业,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商品为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而中国出口印度的商品逐渐转为技术密集型商品;(4)机械设备、化学制品业的出口拉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而非金属矿物制品、矿物的出口拉动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高;(5)出口印度对东部沿海贸易大省的经济拉动比较明显,对于印度毗邻的西藏、新疆两个自治区的拉动也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8.
多尺度视角下的印度地缘环境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和印度共同崛起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向西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印度的地缘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对印度地缘环境解构有助于中国更好地识别地缘风险和制定有效的地缘策略。本文从地理环境、国家的地缘政治想象、地缘关系环境三个方面,从全球、区域和国家内部三个尺度来解构印度的地缘环境,并论证了印度如何在其地缘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国的地缘战略:(1)在全球尺度上,凭借印度洋的地缘优势,印度建构了以印度洋为基础的全球地缘战略,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2)在区域尺度上,印度凭借地理结构、体量、权力和影响力的优势,构建了邻国优先和防止域外大国干涉的区域战略,谋求南亚领导地位;(3)在国家内部尺度上,印度的国家实力被内部的多样性(包括种姓制度、宗教矛盾、地方主义、党派斗争等)所肢解,如何加强统一的国家认同是印度面临的极大挑战。根据印度地缘环境的特点和中印的权力对比情况,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中国作为权力弱势方,应该加强与印度的利益共同体建构、加强区域内合作、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内的话语权和合法性;在中印边境区,中国作为权力的强势方,应该加强边境管理、防止域外势力干涉。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指出民族宗教问题是科索沃危机产生的诱因,认为西藏问题与科索沃问题有其相似性,是我国周边安全中的最大隐患。文章同时深入阐明了西藏的地缘局势及西藏中印边界问题、主权问题、人权问题等当代西藏地缘政治中的焦点问题。最后,提出我国处理西藏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物医药产业、信息软件产业和钢铁产业一起位列印度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印度在全球仿制药市场享有“世界药房”声誉,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分析中印两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4个方面对比中印的产业政策,发现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要优于与其国情和产业发展基础相似的中国。通过分析印度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对该国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以及结合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得出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建议包括:中国应重视对大型企业的培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做好产业集群内的信息交流和基础设施服务,采取重点突破的原则对生物医药研发进行支持,提高中国医药专利的申请标准,提升专利质量。  相似文献   

11.
科学认识印度的边境战略对中国制定合理的对印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难以解释在中印综合实力悬殊条件下,印度为何一直在中印边境地区挑衅和蚕食,很难为未来中国调整对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构建国家边境投射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选取乾隆时期、清代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2000年以后的近期为时间节点,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解释不同时期喜马拉雅山脉两侧主要政治实体的边境战略行为,以史为鉴,为中国调整对印边境战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国家边境投射力是政治实体选择边境战略的重要依据,综合国力、牵制力量、地缘距离和经贸往来是影响国家边境投射力的主要因素。(2)中国综合国力强盛,没有受到牵制力量的羁绊时,国家边境投射力投射强度增加,成为喜马拉雅地区边境战略行为中的强势方;反之,则会成为弱势方。(3)基于国家边境投射力分析框架,提出中国对印边境战略调整的方向,即评估中印两国的国家边境投射力变化、重视外部牵制力量、加强中国国家边境投射力的投射强度、推动边境贸易等。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12,(3):62-63
全球人口已经达到70亿。虽然人类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运用各种新兴技术解决生存问题,但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印度是个经济新兴国家,如今人口已经超过ll亿,不久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印度正为人口的快速增长而忧虑。印度的国家资源亚不富有,石油、天然气需要大量进口,煤的储存量也不多。更为严峻的是,对今天的印度来说,最缺的资源还是水。  相似文献   

13.
中印两国国情相似,但土地制度迥异,本文对两国的土地制度进行了简单介绍,对两国土地制度的效能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中国需要坚持和完善土地公有制的结论,并且参照印度土地管理和土地征收的经验对改进我国土地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访问法国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访问法国根据中国地理学会与法国地理学会全国委员会的科学合作协议,我会以理事长吴传钧院士为团长的中国地理学会访法代表团一行15人于1996年8月10日至19日在法国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访问考察活动。中心议题为“地...  相似文献   

15.
喜马拉雅地区传统贸易通道是突破喜马拉雅山脉天然屏障、连接中国与南亚腹地两大市场的关键,对于南亚大通道建设和跨喜马拉雅互联互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喜马拉雅山脉断裂河谷为出发点,综合历史文献、实地调查及GIS技术手段,分析通道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① 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贸易通道主要有21条,其中中尼通道6条,中不通道4条,中印通道11条,在空间上形成了“一横多纵”的空间格局。② 传统贸易通道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7世纪以前)、形成期(7世纪—842年)、发展期(842—1959年)、衰落期(1959—1962年)和恢复期(1962年至今)的演变过程。③ 货物交换和佛教传播促进了通道的萌芽和形成,西藏及中原地方政权稳定和边贸政策、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商业利益推动了通道的发展,印度的战略误判和前进政策导致了通道的衰落,中国的战略需求将推动通道的恢复和建设。④ 战略互信和边界问题是通道恢复和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未来需要加强对通道的多视角调查和研究,制定通道的建设和管控策略,充分发挥通道的商贸、旅游和文化交流功能,积极服务于南亚大通道建设,促进西藏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健  吴康  杨宇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6):1240-1250
随着全球原油贸易关系的复杂化和亚洲原油需求的上升,全球能源市场的“亚洲溢价”现象成为需要关注的议题。本文基于全球石油贸易网络复杂性视角,选取1993—2018年国际原油贸易数据进行样本数据考察,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和潜在竞争指数,对全球原油贸易网络中的亚洲溢价现象和中日印韩四国潜在竞争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原油贸易集团分化交融,中日印韩呈现出贸易集团化的趋势。从全球原油贸易网络指标来看,中日印韩四国在全球原油贸易网络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全球原油消费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潜在竞争指数表明,中国与日本、印度、韩国的潜在原油竞争关系呈现出不同特征,中日表现出“先强后弱”的特点,而中印、中韩表现为整体持续增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1956年1月9—16日,国际地理学讨论会在印度阿里迦伊斯兰教大学举行,中国地理代表团一行6人,应邀参加。会后,代表团在印度若干  相似文献   

18.
1956年1月9—16日,国际地理学讨论会在印度阿里迦伊斯兰教大学举行,中国地理代表团一行6人,应邀参加。会后,代表团在印度若干  相似文献   

19.
论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分析,具体阐述了地缘政治关系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和区域经济合作对地缘政治关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合作的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喜爱《中国地名》,因为我曾经为她的诞生和成长出过力,流过辛苦的汗水,做过有益的工作。今后,我虽不在直接扶持她成长,但我愿做她的可靠朋友和忠实的读者。 《中国地名》包括她的前身《地名丛刊》,从1984年开始创办到现在,已经整整12个年头了。12年来,她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