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介绍了鲁15井及附近的矿井塌陷地震概况,利用鲁15井水位对矿井塌陷地震响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鲁15井水位的塌陷地震前兆.指出大塌陷前的∑△H-t和No-△t曲线都有异常变化,而且这一变化出现在大塌陷前一个月左右,因此有可能利用鲁15井的塌陷地震前兆对较大塌陷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2.
煤矿塌陷,即顶板冒落,是煤矿工业在采掘过程中的严重灾害之—。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冒落,伴随着出现的高速气流,速度可达100m/秒以上,它压坏和掩埋坑下设备,摧毁工作面,威胁坑下工作人员的生命。顶板冒落,在地表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陷落区,在陷落区内出现塌方和裂缝,裂缝最长的达数百米,最宽处达数米,对地面建筑物也造成破坏。解放前因大面积的顶板冒落,不少煤矿被报废,不少阶级兄弟的生命被夺去。解放后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辛勤劳动的煤矿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了多采煤,快采煤,优质高产,安全生产,不断改革采煤方式,加强了顶板的管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同时也开展了顶  相似文献   

3.
2019年8月2日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某矿井区发生ML2.4巷道塌陷,基于塌陷周边台站观测到的短周期瑞雷波,提取面波基阶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利用迭代反演方法得到研究区域地下10 km深度范围内的一维剪切波速度结构,用于精定位分析。速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浅表剪切波速度约为2.46 km/s;深度为2 km时,塌陷周边存在小范围的低速区,速度约为2.57 km/s;深度约为4 km时,剪切波速度达3.47 km/s;深度为5~9 km时,唐山东部沉积盆地内存在1个剪切波低速层。精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增加浅层速度模型有助于提高深度较小的地震定位精度;塌陷周边的低速区向下延伸近20 km,为地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4.
短期地震预报需要灵敏的仪器,用以测量震前微小的应力、应变的异常变化。业已证实,设置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的仪器,对于所要测量的异常来说,噪声太大。目前公认,即使有一种可靠地进行地震预报的仪器,但为了将背景干扰降低到预期的前兆信息以下,需要把仪器放在足够深的钻孔中。为了在钻孔中得到最大的信噪比,我们进行了试验。在加利福尼亚州Hi Vista附近莫哈维沙漠中一口592米深的钻孔里,我们观测到了固体潮引起的幅度大于10厘米的水位变化。消去气压和固体潮应力的影响,得到的日体积应变率的灵敏度为10~(-9)到10(-10)。假如震前应变信息确实存在,那么进一步改进是有可能的。显然,用设置在各钻孔约1000米深处的仪器系列,可以成功地预报地震。  相似文献   

5.
云南大理上关—潘曲一带存在历史地震破裂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苍山东麓上关—潘曲一带存在历史地震断层和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从上关向南延伸到潘曲附近,长约20余公里,地震最大位移约2m,已测的14C样品年代显示,这可能是1514或1515年大理地震的地表破裂遗迹  相似文献   

6.
黄子洞地电台位于广东省新丰江水库以东约5公里处,台站附近地势比较平坦,地表为老第三纪红层,厚约300米左右。 台站建于1968年,目前共有5道测线,它们分别垂直或平行于河源断裂,其中第四道测线布设在河源断层的东南侧,并与断层垂直,线路长1000米。 由于该台位于我国南方,空气湿度大,雨季  相似文献   

7.
老窑塌陷采空区造成的透水事故严重威胁着大型矿井的生产与安全,探测出塌陷采空区已成为当前三维地震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针对老窑采空区不同的塌陷类型,建立多种不同内部结构的塌陷采空区地质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技术对其进行正演模拟,分析出不同塌陷采空区在生成时间剖面上的波场特征.结合一些典型的工程实例,总结出塌陷采空区在地震资料上的判别标志以及识别特征,为矿井提供出准确的塌陷采空区位置.  相似文献   

8.
依兰-伊通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闵伟  焦德成  周本刚  盛俭  陈涛 《地震地质》2011,33(1):141-150
郯庐断裂带东北段依兰-伊通断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一般认为是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在该断裂多个段落发现断错河流Ⅰ级阶地等全新世地貌面、高1~2m的地表陡坎.其中,在通河县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70km,舒兰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10km.分别对黑龙江通河县...  相似文献   

9.
汶川M_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域。结果显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发震断层附近的非相干区域显示此次地震地表主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可以追踪出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km。在发震断层西南段汶川至茂县一带,非相干条带的宽度明显大于其它段落,这与彭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的都江堰—安县段地表破裂段密切相关,地表破裂带长约70km。在远离发震断层的区域,西北盘总体表现为抬升,东南盘表现为沉降。但在发震断层附近,断层两侧均表现为局部抬升,且沿断层形变量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分段性,显示出发震断层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异来看,也反映出  相似文献   

10.
1991年5月29日上午7时左右,山东省蒙阴县高都乡洪沟村西南庄稼地里,突然出现大面积的塌陷,形成圆形下陷坑,数量之多,令人震惊。大者直径达10—15米,小者也有一米左右,深达7—8米,在600×80米范围内遍地可见。现场景观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由于临沂地区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区之一,国家地震局曾于1991年初有过中期预报意见,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对地震都比较敏感。洪沟村大面积农田塌陷的现象,使许多人很快联想到,这是否地震前兆。它轰动了全区从地、县到乡、村各级领导和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地面塌陷与其它形式的异常相比,更为明显地能引起人们的震惊,在许多人的心里是个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是岩溶地面塌陷问题的主要诱导因素,其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域地质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已塌陷区域、未塌陷不稳定区域两个方面入手,结合检测、控制渗漏、坍塌坑处理、控制抽水等岩溶地面塌陷区域地质灾害的治理原则,提出了动力压深夯实、灌浆法、清除添堵法等多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以便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效果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 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 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 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 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 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相似文献   

13.
高峰 《地球》2010,(5):14-15
地面塌陷往往会导致地面上出现一个大坑,人们称这些大坑为“天坑”。其实,从地质学的角度来讲,近期出现的大部分坑都是地陷洞,而非真正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  相似文献   

14.
基于SAR影像偏移量获取汶川地震二维形变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ALOS卫星PALSAR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强度图像偏移量方法获得的整个汶川地震地表二维形变场显示,整个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全长约240 km,从西南端的虹口往北东方向一直延伸到青川县附近,在虹口及北川县城所在地为两个形变量最大区域,偏移量可达4~6 m,局部更是达到了6~8 m.在高川乡附近出现一斜列拉分阶区,宽约8~10 km.在映秀-北川断层的地表破裂迹线南侧约12 km处还有一条汉旺-白鹿次级破裂带,从漩口镇一直延伸到秀水镇,长度大约100 km,在白鹿附近形变量较大,可达3~4 m.另外在小鱼洞附近可见一个NW 走向、长宽约10×5 km、形变幅度达3~4 m的连接以上两条破裂带的地表破裂带,性质为逆冲兼具左旋走滑.研究表明,利用SAR影像偏移量法能够获取近场几米量级的大形变量及客观揭示断层破裂迹线的真实形态和分段特征,可以成为野外观测、InSAR等手段的有益补充,综合以上几种观测手段,优势互补,我们可以构建更为真实的断层模型,进而对汶川地震的复杂破裂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松江国家风景区里有一个废弃的巨大深坑,位于现松江区佘山镇横山脚下,深达80多米,直径280米,约五个足球场大小,早年曾是采石场。经过7年论证和10年施工,不久前,这里终于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上海佘山世茂洲际酒店正式开幕。这是全球第一个建造在废石坑内的五星级酒店,是一处让所有人叹为观止、震撼世界的奇特建筑。它一反向天空发展的传统建筑理念,下探地表88米,依附深坑崖壁而建,被美国国家地理  相似文献   

16.
用速度和界面联合反演方法对海原深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重新处理. 通过迴折波以及断层面反射波的走时反演, 确定了深度为10 km以内海原断裂几何形态及断层内和围岩的速度结构. 观测资料表明, 桩号从37~39 km这两千米的范围内, 观测地震图的振幅大大衰减,表明断层在地下有相当的宽度. 结果表明,在海原断裂以北, 基底面由西南向东北隆起, 形成一个平缓的大单斜, 在西安州附近中生代褶皱基底深约3km, 向东北方向逐渐变浅. 在海原断裂以南, 在西华山和南华山之间的盆地内, 褶皱基底深约2 km, 向西南方向逐渐变浅. 断层在深度为3 km以内的倾角约70;在深度为3~10 km范围内的倾角约60. 从本文结果及其它多方面的引证, 我们认为海原断裂从地表到地壳10 km深处均处于陡立状态.   相似文献   

17.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在克孜勒苏河谷阶地上出现地表形变带,主要由地震陡坎、地震断层、地裂缝与挤压脊等形迹组成。长约15公里,最宽达800米。分布形态为一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形变带。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0°—210°,倾角30°左右,最大水平倾向断距约2米。正走滑断层走向340°—350°,倾向北东,倾角80°—88°,最大右旋水平位错为1.55米。走滑逆断层走向为280°—305°。倾向西南,倾角30°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1.25米。挤压脊多呈东西向分布,最大缩短距离为0.4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江西某核电站选址及附近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结合拟选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进行了地质灾害预测;重点是覆盖岩溶区地面塌陷的易发性研究,根据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地质条件和诱发影响因素,采用了定性-半定量判别法评价岩溶地面塌陷的易发性;并针对核电站工程建设布局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为工程建设选址提供地质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通过InSAR观测到青川县木鱼镇附近存在一个长约为15 km、宽约为10 km、地表位移数十厘米的局部形变区。前人分析认为,该形变区是由MS6.4的青川强余震造成的,但拟合地表形变数据所采用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与地震学反演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本文利用远震体波和瑞雷波振幅谱进一步测定了青川强余震的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计算了此次事件造成的地表位移场,认为青川强余震并非造成木鱼镇地区局部形变的直接原因,并讨论该局部形变区可能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我们利用区域宽频带数据反演得到了2014年8月3日鲁甸MS6.5级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为北北西向,破裂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位移主要发生在震源左上方,最大滑动量为0.7 m,模型显示断层破裂可能接近地表,破裂长度约10 km.此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1.97×1018 N·m,相当于矩震级为Mw 6.1,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5 s释放.鲁甸地震有四个显著的特点:(1)位移主要集中在浅部,从11 km起破点开始迅速向上传播,大部分位于10 km以上且最大位移位于深度3 km处,从模型来看,破裂可能接近地表,因此地表震动较为强烈;(2)应力降比较大,计算显示释放的同震静态应力降约为2.8 MPa;(3)破裂速度较快,在地表附近超过了2.5 km·s-1;(4)主震可能发生在一个共轭断层系上.这四个特点可能是导致此次地震造成如此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