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杨新军  马晓龙 《地理研究》2004,23(5):695-704
在西安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 ,对西安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域为单位进行划分。截取 1995、 1998、 2 0 0 1三年的旅游统计资料为断面 ,利用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 ,对不同时期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半径和空间吸引力指标进行量化计算 ,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距离衰减的基本规律和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力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 ,根据对 10个主要景点 2 0 0 0份抽样问卷的调查结果 ,分析了国内游客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空间选择模式和行为特征 ,提出了大西安旅游圈的概念和范围 ,根据西安地区的区位、资源和设施实际 ,提出大西安旅游圈构建思路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取西安国内游客为研究样本,运用合图法(co-plot)综合游客的特性和游客造访的景点(区)特征对西安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西安旅游资源划分成四大类,属于同一类的旅游资源在游客旅行特征和资源特性方面存在共性,各类之间的旅游资源在此两方面存在差异,并进一步构建了西安的游客旅游空间模型。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合图法在图形展示上具有传统多元统计方法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基于游客和资源的综合分析为旅游资源分类和旅游空间模型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旅游业的行为态度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体验,也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支持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亲旅游行为的概念,表达居民促进旅游业在当地更好发展的行为意向。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社区关系—效益感知—行为态度”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关系对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旅游效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旅游事件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区关系对目的地居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又对亲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居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感知在社区关系与亲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传统的中介模型低估了旅游效益感知的影响作用。旅游事件依恋正向调节了社区关系与旅游社会效益感知、环境效益感知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旅游介入情境下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目的地社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活美学时代,旅游与生活交织在一起,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正在从匆忙的景观凝视向多元的生活方式转变。生活风格是一种整体偏好,塑造个体的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旅游活动呈现强烈的情感消费特征。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以情绪评价理论为基础,选择西安大唐芙蓉园为案例地,探讨生活风格通过情感中介变量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生活风格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旅游仪式感和自我认同感的中介作用下,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产生重要间接影响。2)生活风格对游客的旅游仪式感、真实性感知和自我认同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仪式感、自我认同感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生活风格和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真实性感知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具有不显著正向影响,未在生活风格和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游记内容的西安旅游品牌个性历时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携程和马蜂窝在2009—2019年的7 815篇关于西安的网络游记进行文本分析,从游客感知角度识别西安旅游品牌个性,并以5年为界分析其历时性变化。对其旅游品牌个性和旅游要素进行相关性和对应分析,以此解释西安旅游品牌个性来源。研究发现:(1)游客对西安旅游品牌个性感知主要集中在“仁”“雅”“智”3个维度,但在不同阶段,游客感知到的品牌个性维度存在差异,表现为“仁”降“雅”“智”升,“智”“乐”词汇增加。(2)西安旅游品牌个性与旅游要素相关关系显著,游客对西安旅游品牌个性感知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社会旅游资源方面。  相似文献   

6.
搜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大陆游客赴欧洲旅游游记,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并刻画中国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安全感知事件数量分布差距明显,气候多变、被宰受骗和文化习俗差异为高频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内容。(2)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区域分布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乌克兰、法国和希腊是游客安全感知事件高重灾区,匈牙利、比利时则为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相对沉寂区。(3)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类型数量存在正相关趋势,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安全感知事件趋同性与异质性并存,遭遇抢劫、被宰受骗为普遍性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建议政府加强事件的事前预警与事后管控;企业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游客自身应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  相似文献   

7.
游客认知评价对旅游目的地发展有重要作用,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对古都西安国内游客认知评价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17项条款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西安国内游客认知评价四大主成分,分别为服务维度、设施维度、资源维度、环境维度,并以此构建西安国内游客认知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其次,对假设模型进行分析,四大维度因子对旅游认知因子影响程度依次为服务因子、环境因子、设施因子、资源因子;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认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加注重服务及环境条件,以便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这是游客消费方式由功能性消费向感情性消费转变的外在显现。分析结果中服务维度及环境维度因子对游客旅游认知程度较高,资源维度因子影响较低。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提升西安旅游服务水平、完善设施配置、促进西安旅游发展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我国入境和国内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入境旅游流整体网络密度较低,各省域间的入境旅游流联系强度较弱,旅游流各板块间交流频繁,溢出效应更明显,旅游流网络结构中心化程度较高,区域差异较大.2)国内旅游流整体网络密度接近1,各省域间几乎都有联系,且旅游流网络结构中心化程度较低,各省域发展较平衡,流量较大的国内旅游流主要产生在经济水平较高或旅游资源较丰富的省域之间.3)与国内游客相比,入境游客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发展水平高、国际知名度高的省域以及著名的旅游省域;与入境旅游流相比,国内旅游流网络中各省域的空间关联程度更高,旅游流网络中心度更低,发展更平衡.  相似文献   

9.
东道主和游客是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旅游体验价值为中介,探讨乡村旅游主客互动对游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实地数据调研,运用SPSS,AMOS,BOOTSTRAP多元统计技术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主客互动中的社会互动维度和互动质量维度对游客公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体验价值在社会互动与游客公民行为之间以及互动质量与游客公民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服务互动对游客公民行为的驱动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西安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西安境外游客的实地抽样调查 ,利用VisualFoxPro软件 ,建立西安境外游客时间和空间变化数据库 ,经过统计分析 ,探讨西安境外游客市场结构特征 ,客流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与 11个旅游热点城市之间的空间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王朝辉  何欢  夏巧云  陆林 《地理研究》2013,32(6):1155-1164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处理,建立重大事件对举办地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测量模型,分析差异规律,建构SEM模型探索游客感知对其行为影响关系。结果表明:①重大事件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模型包括旅游便利影响、城市形象影响、城市功能影响、城市吸引影响等4个维度。②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显著,不同群体感知强度差异明显,女性群体高于男性,已婚群体高于未婚,参观过世博会的群体高于未参观过的群体,本地游客(居民)感知高于外地游客。③世博会对上海旅游形象影响的游客感知呈现一定空间分异规律,在旅游便利和旅游吸引影响维度上,客源空间距离越远游客感知值越小;而在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影响维度上,客源距离越远游客感知越显著。④游客感知的4个维度中,旅游吸引影响维度对旅游者(居民)行为影响显著,其他维度影响不显著。开展重大事件对旅游地形象影响研究,对重大事件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遗产地网站的旅游研究关注网站的设计和游客的行为,网站与游客之间的交流路径研究相对空白。针对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双中介沟通路径模型,探讨遗产旅游地网站与游客之间沟通交流程序。研究发现:①网站设计、网站信息、网站感知、遗产地感知、网站态度、后遗产地态度和旅游意向是模型的结构因子。②遗产地网站与游客之间存在双路径沟通,涉入因子影响游客路径选择。③对于不同涉入人群,网站设计和信息质量对网站感知和遗产地感知的影响不同。④遗产地营销商需要根据游客的涉入度制定相应的网络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基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从城市居民感知视角考察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从旅游偏好、旅游频率和空间分布等方面探讨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居民对各乡村旅游点开发水平的感知与其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印象与旅游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2010上海网络世博会为例,采用SPSS18.0和AMOS17.0数据分析软件,通过对网络浏览者调研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建立重大事件网络虚拟旅游消费者感知态度的测量模型,并进行测度研究,通过建构SEM模型探索网络虚拟游客消费感知态度及评价对行为意图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网络世博会虚拟旅游消费感知态度包括实用维度和享乐维度2个测量维度。②上海网络世博会游客旅游消费感知态度总体均值较高,10个测量指标均值均达到满意水平,网络游客对于实用维度的感知均值高于享乐维度;女性群体感知态度的均值在两个维度上均高于男性;未婚群体在实用维度上感知均值高于已婚群体;参观过世博会的旅游者的享乐维度感知均值高于未参观过世博会的群体。③感知评价满意度是网络游客感知态度影响行为意图的中介变量,网络游客感知态度通过对感知满意评价的显著影响而影响网络虚拟旅游者的网络行为和其世博旅游行为意图。④网络游客消费感知态度中的享乐维度对网络游客世博游览行为意向产生直接而显著影响,而实用维度的影响不显著。该研究有益拓展了游客消费行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领域与实证应用,对世博会等类同国际性重大事件的营销推广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葡萄酒消费在中国的增长,葡萄酒旅游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已有研究表明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受游客感知和满意的深刻影响。为全面理解游客感知与偏好对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过程及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方法,针对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从旅游者感知视角,在揭示当地葡萄酒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从设施与环境、服务认知、旅游功能、资源价值、资源保护等五个维度,分析了影响葡萄酒旅游开发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葡萄酒旅游作为特殊新兴体验产品,游客群体具有明显的收入水平、年龄结构、出游方式等差异化的市场特征;(2)葡萄酒旅游资源价值是影响游客感知的最重要因子,其旅游功能舒适性对游客感知也具有突出吸引力和价值,同时服务质量是支持葡萄酒旅游游客感知的重要因子;(3)尽管在葡萄酒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体系中,设施与环境感知、资源保护感知对葡萄酒旅游者的支持度影响不大,但其仍为目的地葡萄酒旅游开发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6.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SPSS 18.0和AMOS 17.0数据统计软件对周庄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进行了统计和处理,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以及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感知差异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显示:①周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总体上存在由利益关联、价值效能和情感眷恋组成的三维结构.②在感知次序上,呈现“利益关联→价值效能→情感眷恋”递减分异规律,本质上反映了深层结构是一种经济表层→社会感知→心理感知从外而内的感知规律.居民并未因具有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权能而表现出对旅游开发的全面认同,在社会认同感知和心理认同感知层面还未得到深入,反映的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感知结构.③不同职业和类型居民因参与旅游内容或程度不同对三维结构同样存在依次递减的分异规律,且每类群体间存在差异状态.研究认为,高质量的社会空间感知具有认知结构的全面性,居民社会空间感知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力提出新的诉求,提高居民空间参与程度和感知需要从有限参与→发展参与→充分参与的路径逐步改善.研究对周庄古镇旅游理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7.
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研究——基于风险放大效应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赴西藏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采用心理测量范式和双因素模型方法,分析游客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平均值和风险感知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游客对自然风险感知评价高于社会风险感知评价;(2)游前风险感知评价高于游后风险感知评价;(3)游客风险感知与目的地游客量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建立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放大效应理论模型,解释了旅游意愿与实际到访率之间存在巨大偏差的原因,为旅游风险感知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范式,对促进西藏旅游业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代兰海  薛东前 《干旱区地理》2022,45(4):1302-1312
旅游地感知是旅游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游客空间感知与地方想象研究对推动边疆生态旅游地品牌化建设,促进边疆“去边缘化”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额济纳绿洲为例,综合集成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与社会访谈法,探讨了边疆生态旅游地游客空间感知意象特征与地方想象建构过程。结果表明:(1) 绿洲景观生态与自然风貌是生态旅游地空间感知中最主要的部分,其中,胡杨林在游客空间感知意象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胡杨符号成为游客审美和消费偏好。(2) K-核分析发现,胡杨要素贯穿所有凝聚子群层次变化过程,胡杨景观及其延伸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游客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K-核级数增加,游客由着重关注绿洲胡杨森林景观向绿洲森林、地貌、水体等综合自然景观过渡,绿洲人文景观除黑城遗址和策克口岸外,其他较少受到游客青睐。(3) 基于边疆独特的景观符号、典型的地域符号和层累的文化符号,借助真实空间的具身体验和想象空间的文化建构,游客对额济纳绿洲展开丰富的生命想象、边塞想象与秘境想象,塑造出绿洲鲜明的地方意象。  相似文献   

19.
冰雪旅游是推动冰雪经济与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已成为文旅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旅游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文章以北京市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冰雪旅游情境中城市居民的气候变化感知、感知价值、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等变量间的影响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气候变化感知分为气候变化表征和气候变化风险两个维度,且两者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感知价值。同时,气候变化风险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2)冰雪旅游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冰雪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3)冰雪旅游意向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4)旅游经历在气候变化感知对冰雪旅游意向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对厘清冰雪旅游情境下气候变化感知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复杂影响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部门把握“后冬奥”黄金机遇,推动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孙小龙  郜捷 《热带地理》2016,36(2):245-252
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基于“刺激―机体―反应”分析范式的M-R理论模型,提出影响个体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外部环境因素和概念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影响游客商业化感知的先决变量及各变量间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旅游空间环境、居民社会形态与旅游产品附属对游客商业化感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作用,其中,旅游商业环境通过旅游空间环境间接对游客商业化感知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在实证分析基础上,从景区管理层面的商业化“刺激―反应”演变过程探讨其驱动机制及利益主体间的关系,认为产权配置不合理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民族村寨类景区过度商业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调控景区商业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