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山港、三门湾软相潮间带底栖动物数量的水平分布与港湾的屏蔽性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生物量是三门湾(180.95g/m2)高于象山港(94.47g/m2),生物密度是象山港(816个/m2)高于三门湾(347个/m2)。决定所面生物数量变化的主要底栖动物种类数随着港湾屏蔽性程度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潮汐作用的影响,以中潮区为最高。生物量以6月份最大,密度是4月份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查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9/m~2,平均栖息密度为 1239个/m~2,生物量以藻类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岩石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相似文献   

3.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9,18(4):365-371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39个/m^2,生物量以藻在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相似文献   

4.
首次对浙北潮下带(0~-5m)水域生物学调查表明:共鉴定底栖生物222种,隶属103科170属;该区生物数量较高(生物量为80.88g/m2,栖息密度为655个/m2),以软体动物为主要类群;群落结构可划分为五个类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水域盐度、温度、底质性质、海湾屏蔽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潮间带生物数量比其它河口湾偏低,这与该湾粉砂质底质及强烈的水冲刷作用导致的不稳定生境密切相关,从湾底向湾口,生物数量逐步增多,湾性分布明显;就垂直分布而言,中潮区的生物数量为最大;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栖息密度以夏季为最高,而生物量以秋季为最大,数量的低值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2512.94g/m2)高于沙质潮间带(47.64g/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2.36g/m2),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987.2个/m2)高于泥沙质潮间带(281.2个/m2)高于沙质潮间带(20.0个/m2)。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相似文献   

7.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6,15(3):293-298
本文报道了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276种,其中藻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占总数的65.21%,夏季和冬季平均生物量为1365.0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0个/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运动居第二位;栖息密度以本动物居首位,甲壳动物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8.
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7年2、5、8、11月调查资料,研究了厦门港岩相潮间带多毛类的种类组成、种类与数量的垂直分布、季节变化,并与大亚湾多毛类生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调查区域有多毛类47种。平均栖息密度60个/m^2,平均生物量1.78g/m^2,潮汐作用影响多毛类的种数、密度、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多毛类数量的季节变化不甚明显,但冬季的栖息密度和春季的生物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2009—2012年泉州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比分析了4年间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有103种,其中多毛类48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动物18种,棘皮动物6种和其他动物6种。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8.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7.77 g/m2,平均栖息密度76个/m2;数量组成,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2.40 g/m2;栖息密度以多毛类占第一位38个/m2。泉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生物量、栖息密度、生物多样性均为湾中部及湾外较好,湾顶较差;从2009—2012年际变化来看,生物种类数、平均生物量、平均栖息密度均为2009年最好,2012年相对较差,生物多样性年际变化不大,说明泉州湾的大型底栖生物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4):368-375
本文根据1995年的调查,报道了九龙江口外浯屿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组成以多毛类,甲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为主。底栖生物数量较大,平均栖息密度为300个/m^2,平均生物量为31.03g/m^3,数量分布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1.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4,13(3):290-296
本文研究了福建长乐国际机场附近漳港沙滩潮间带的生态。结果表明,该区生物60种。其中,多毛类动物19种,软体动物24种,甲壳动物11种,棘皮动物2种,其他动物4种;种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种占优势。平均生物量4.34g/m^2,平均栖息密度15个/m^2。数量以中潮区较大。群落结构不大稳定,初步认为与沙滩特殊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张志峰 《海洋通报》1994,13(2):50-54
对青岛东风盐场东半区底栖动物的各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获得底栖动物28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9种,甲壳动物7种,昆虫幼虫2种,鱼类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68.47g/m^2;总栖息密度为5048个/m^2。生物量组成以软体动物 为主要类群,占总生物量的50.9%,栖息密度组成以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占95.33%;底栖动物分布不均,高生物量和高栖息密度均集中在2号站,且该站底栖动物种类也相对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张雅芝  胡家财 《台湾海峡》1997,16(4):441-448
本文分析了东山湾潮一带底栖生物种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区系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等生态特点。共鉴定了247种,大多数种类为热带,亚热带暖水肿和广温性种类平均总生物量为213.0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6.8个/m^2。底栖生物的分布与沉积物等环境因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厦门黄厝文昌鱼保护区监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曾国寿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6,15(2):174-181
本文报道了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厦门黄厝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结果。表明该区文昌鱼的数量较大,(平均密度142尾/m^2,平均生物量8.10g/m^2),体长组成以11-40mm为多,其性成熟主要在4月上、中旬,生殖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文昌鱼栖息地义南类型以粗中砂为主,有机质含量较低,平均0.14(m/m);区内底栖生物58种,种类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数量则以棘皮动物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分别为1015.6g/m^2和1041ind/m^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南麂岛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报道南麂岛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规律,调查海域共获底栖生物199种,其中,多毛类占39%,软体动物占23%,种类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年平均生物量为45.04g/m2,秋季高于春季;平均密度为384个/m2,春季高于秋季,南麂岛西北面有一个高生物量区。本文还应用群落特征指数及多维调节(MDS)方法分析了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探讨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可分出代表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的沿岸区外,尚可再分出4个特殊的区域,各区有自己特有的优势种;各区的群落结构与水深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广东海门湾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7,16(2):217-222
海门湾大型底栖生物已鉴定193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79.79%。两季平均生物量为133.2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543个/m^2。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和多维排序尺度可划分为三个群落:I短吻Yi虫-长腿三强蟹-奇异鳃稚虫-彩虹明樱蛤群落;Ⅱ奇异鳃稚虫-鸟啄小脆蛤-艾氏活额寄居蟹-短吻Yi虫群落;Ⅲ棒锥螺-纵肋织纹螺-弯六足蟹群落。应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和部  相似文献   

18.
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109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9.90%,三者构成潮间带生物主要类群.断面间比较,Sch1断面的种数最少(42种),Sch3断面的种数最多(73种).种类季节变化,以春季种数(83种)大于秋季(59种).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12.4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68个/m^2.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7.34g/m^2),甲壳动物居第二位(2.55g/m^2);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196个/m^2),多毛类居第二位(154个/m^2).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以中潮区(15.20g/m^2)大于高潮区(12.37g/m^2)大于低潮区(9.78g/m^2);栖息密度以低潮区(563个/m^2)大于中潮区(483个/m^2)大于高潮区(56个/m^2).数量季节变化,生物量以春季(16.69g/m^2)大于秋季(8.21g/m^2);栖息密度以春季(677个/m2)大于秋季(58个/m^2).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按断面和所处的位置可分为3个群落:Sch1泥沙滩群落,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中潮区:中蚓虫-鸭嘴蛤-秀丽长方蟹带;低潮区:似蛰虫-焦河篮蛤-鸭嘴蛤带.Sch2泥沙滩群落,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中潮区:才女虫-鸭嘴蛤-淡水泥蟹带;低潮区:似蛰虫-侧底理蛤-鸭嘴蛤带.Sch3泥沙滩群落,高潮区:黑口滨螺-粗糙滨螺带;中潮区:才女虫-鸭嘴蛤-短拟沼螺-弧边招潮带;低潮区:不倒翁虫-侧底理蛤-齿腕拟盲蟹带.结果分析表明:春季Sch1和Sch2群落不稳定,秋季Sch1、Sch2群落和Sch3群落相对稳定,总体显示,三沙湾西北部滨海湿地潮间带生物群落发生扰动,初步分析认为与优势种鸭嘴蛤和优势种才女虫季节演替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3,12(2):171-179
本文研究了东山湾潮下带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生态。结果表明,该湾有前鳃类软体动物31科59属86种。其中,分布到黄、渤海的有18种,分布到东海的有59种,只在南海分布的有26种。广温广布种占20.93%,暖水种55.81%,热带种仅5.81%。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125.37g/m~2和16个/m~2,数量分布不均匀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该湾主要有三个群落:棒锥螺-浅缝骨螺-红带织纹螺群落、假(?)拟塔螺-线缝骨螺-细肋蕾螺群落、细肋蕾螺-假(?)拟塔螺-双带光螺群落。前鳃类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与底质环境关系密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底质中较高。  相似文献   

20.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软质海底多毛类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启泉 《台湾海峡》1993,12(4):324-334
本文根据1984-1985年4航次底栖生物调查资料,首次全面地研究了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多毛类404种,习见种191种,区系属亚热带性质;平均生物量4.33g/m^2,平均栖息密度68个/m^2;有沿岸性和外洋性两种明显不同的生态类型,前者位于沿岸水系常年控制海域,种类多,数量较大,后者位于南部粗粒沉积物分布区,种类较少;多毛类高数量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