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10年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遥感影像的获取将走向多种传感器、多分辨率、多谱段和多时相。各国计划发射的对地观测卫星将使我们能够同时获取大量的、不同分辨率的、多谱段的可见光、红外、微波辐射和侧视雷达的数据。从而构成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防治的多层次遥感影像金字塔。为了能够及时地、充分地利用这些对地观测数据来回答地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时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遥感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巨大潜力,必须从技术上建立一个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鉴于目前应用滞后于发射,软件落后于硬件的现实情况,本文简要叙述建立自动化和智能化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建立该系统的主要目标和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并希望国家集中各有关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来共同攻关,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地球科学信息系统,提高综合研究与深入分析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快速发展,对地观测系统由最初的单星模式发展为现在的轻小型卫星组建星座,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全方位的对地精细化观测。未来将对地观测卫星星座与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飞机等空间节点通过动态组网,建立天基空间信息网络,以实现智能化空天信息的实时服务。为了进一步增强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系统感知、认知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本文提出未来空间信息网络环境下对地观测脑(earth observation brain,EOB)的概念,对地观测脑是基于事件感知的智能化对地观测系统。详细介绍了对地观测脑的概念模型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举例说明了对地观测脑初级阶段的感知、认知过程。将来对地观测脑可以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 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 change),并在规定的时间(right time)和地点(right place)把这些正确的信息(right information)推送给需要的人(right people)的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全球用户可实时获得所需的任何数据、信息和知识。  相似文献   

3.
《国土资源遥感》2005,(1):40-40
2020年前,我困将发射100多颗卫星,它们将和其他国家卫星一起织成一张“天网”——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对地球进行监测。这是记者从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第18届全会上获悉的消息。中方有关人士表示,我国在2020年前发射100多颗卫星,涉及国土资源、测绘、水利、森林、农业和城市建设等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它们不仅将形成我国自己的对地观测网,还将和其他国家的对地观测平台一起,组成全球对地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4.
江碧涛 《测绘学报》2022,51(7):1153-1159
经过50余年发展,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等巨大跨域,已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为把握技术发展脉络,推动“十四五”我国空间对地观测领域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国际竞争、国内需求和技术革新等方面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展望了巨型星座建设、海量数据处理、智能融合应用等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太空时代开始以来,美国就在地球观测卫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军用方面,“科罗纳”(CORONA)侦察卫星项目使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占据了先机。民用方面,美国在1960年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即“泰罗斯”红外观测卫星(TIROS)系列的第一颗;  相似文献   

6.
宁津生 《四川测绘》2008,31(5):196-197
本文分析了灾区基础测绘设施的现状,提出了利用先进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实现测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提高测绘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灾后快速恢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多颗偏振遥感器搭载发射,偏振遥感成为对地观测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以及研究热点。由于大气散射具有较强的偏振效应,大气与地表偏振信号的分离是偏振对地进行有效观测和应用的一个现实问题与难点问题。本文利用晴空中有规律的偏振分布以及大气偏振中性点的性质,对利用大气中性点的偏振效应进行地表—大气偏振信息分离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大气中性点在辐射传输过程性质的计算,得出Babinet大气中性点区域的偏振效应以及基于Babinet中性点区域进行偏振对地观测的基本方法,研究重点阐述了从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两个层面对如何将大气中性点应用于遥感观测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Babinet中性点相比于其他两个中性点,更适合于偏振遥感对地观测中地—气偏振参量分离;(2)航空遥感搭载偏振传感器在Babinet中性点区域进行地表探测可以消除大气偏振,突出地物偏振信息,有效进行地—气偏振参量分离;(3)在太阳同步轨道的卫星遥感影像上能够有效识别偏振中性点区域;研究成果有效分离高分辨率偏振遥感地物反演中的大气偏振耦合效应,实现地表偏振反射信息最大化,对于偏振遥感的大气校正以及定量化水平的提升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21世纪遥感与GIS的发展   总被引:72,自引:9,他引:72  
在 2 0世纪 ,人类的一大进步是实现了太空对地观测 ,即可以从空中和太空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通过非接触传感器的遥感进行观测 ,并将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短短的 3 0年中 ,遥感和GIS作为一个边缘交叉学科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体。本文深入地论述了 2 1世纪中遥感的 6大发展趋势和GIS的 5个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9.
《遥感学报》2012,(4):881
以"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观测新时代"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将于2012年10月24日-2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与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共同承办。会议将重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建设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旭东 《遥感学报》2016,20(5):775-780
中国从"十一五"末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全面建设具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精度观测能力的自主、先进的对地观测体系,加强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构建稳定的运行系统,并积极满足中国资源环境、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强化各行业和区域应用能力,促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广泛应用,推动中国空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为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有效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建设国家对地观测体系,构筑"数字地球"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论述了“数字地球”的特征与重要意义,指出对地观测是“数字地球”的核心内容之一。建议中国不失时机地组织建设国家对地观测体系。该体系可在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3个层面上构建,并提出近期中国对地观测应优先发展的领域,以持续地为“数字地球”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12.
对地观测与抗震救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5月12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相关涉灾部门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为汶川地震救灾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在灾害应急响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对地观测以及地震救灾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两个方面,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救灾中的作用。为今后空间信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自然灾害救助,提出了中国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对地观测微小卫星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任享  尹明 《测绘通报》1999,(12):20-22,33
本文对现代微步卫星的基本概念及其技术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对地观测微小卫星的 2和应用前景,并对发展我国自己的对地观测微小卫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日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介绍,我国确立的空间科学发展目标是: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包括陆地、海洋、气象、环境等系列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运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多种观测手段,形成精确、近实时、不间断、全天候的观测.实现多种遥感信息的融合与集成.实现空间系统的综合利用;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相似文献   

15.
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包括航天和航空对地观测体系、地面卫星数据接收体系和遥感空间数据处理。涉及机载POS、三维激光扫描与成像、遥感成像机理与定量化反演、高光谱卫星影像处理、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处理、多时相多传感器卫星影像处理、雷达影像处理与雷达干涉测量等技术。  相似文献   

16.
正高分一号卫星是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配置了2台2m分辨率全色和8m分辨率多光谱相机以及4台16m分辨率多光谱宽幅相机,具有高、中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和大幅宽成像结合的特点,其2m分辨率全色和8m分辨率多光谱图像组合幅宽优于60km,16m分辨率多光谱图像组合幅宽优于800km,为国际同类卫星观测幅宽的最高水平,大幅提升了观测能力,对大尺度地表观测和环境监测具有独特优势。封面图片是高分  相似文献   

17.
发刊词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遥感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它与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融合、渗透和统一,形成了新型的对地观测系统,为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导致了地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变化,标志着地学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方法的一场革命。二十多年来,遥感科学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航天、航空遥感信息获取、信息提取与处理、遥感信息应用一套完整的遥感科学技术体系。我国遥感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遥感科学技术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用户对地观测需求包括区域调查、区域目标监视、海上动目标观测等复杂任务类型。采用基于层级任务网络(HTN)技术建立多用户对地观测需求预处理模型,分析各用户对观测目标区域、观测时限、传感器空间分辨率及光谱要求,将复合任务分解成元任务。将面向需求的局部规划与面向任务的全局规划相结合,便于发挥人机交互决策优势,同时提高用户需求的满足度与对地观测系统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数据爆炸增长的时代,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急需增强地球空间信息学数据处理的时效性与智能化水平。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地球空间信息学,提升地球空间信息处理的感知认知能力,实现地球空间信息学对所获取的数据快速处理、提取有用信息和驱动相应应用的过程。因此,从地球空间的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研究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集成,分别提出对地观测脑、智慧城市脑和智能手机脑3个高度智能化系统的概念。详细介绍了对地观测脑、智慧城市脑和智能手机脑3个智能化系统的概念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并举例说明了对地观测脑、智慧城市脑和智能手机脑初级阶段感知、认知及驱动应用的过程。不久的将来,对地观测脑、智慧城市脑和智能手机脑可以回答何时(when)、何地(where)、何目标(what object)发生了何种变化(what change),并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和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把正确的数据、信息、知识(right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推送给需要的人(right person),实现4W信息实时推送给4R用户的地球空间信息服务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20.
随着5G/6G、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时代。本文探讨万物互联时代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五大特点:定位技术从GNSS和地面测量走向无所不在的定位导航定时(PNT)服务体系;遥感技术从孤立的遥感卫星走向空天地传感网络;地理信息服务从地图数据库为主走向真三维实景和数字孪生;3S集成从移动测量发展到智能机器人服务;学科研究范围从对地观测走向物联监测和对人类活动的感知。笔者基于这些特点进一步剖析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新时代地球空间信息学发展亟待解决的三大科学技术问题:测绘学科如何服务人与机器人的共同需求?遥感影像解译的机理是什么和如何突破实现技术的瓶颈?如何利用时空大数据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空间感知走向空间认知?万物互联时代的地球空间信息学,必须且完全可能为万物互联的数字地球和智慧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