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张晓明 《地理学报》2006,61(10):1025-1036
巨型城市区的概念于1999年由P. Hall提出,是中心大城市向新的或临近的较小城市极度扩散后所形成的,是21世纪初正在出现的新城市模式,其概念强调区域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认为城市间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联系与区域的多中心结构相关联。近年来,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上海依托长三角腹地建设全球城市成为共识,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带正在向巨型城市区演变。在介绍巨型城市区的概念的基础上,从多中心、功能性和网络性三个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2.
上海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关系之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城市化的多项要素指标,系统考察了上海1985—2005年期间城市化的发展对其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影响关系,发现城市化的发展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和加剧的主要原因.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作为一种常态因素,通过常态作用"加温"中心城区,提高中心城区气温的平均状态,从而形成和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是考察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关系的一个很有价值的综合性指标,城市热岛效应不仅与人口规模有关,亦与人口密度有关;上海在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0 km2、建成区人口规模达到600万人、实质人均GDP超过5 000元以后,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提升作用呈明显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3.
西安城区餐饮老字号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餐饮老字号在西安餐饮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调查西安城区餐饮老字号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餐饮老字号的总体分布特征,并从菜系口味及消费档次两个视角分析了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餐饮老字号在西安城区形成了一核多极,中心聚集外围分散的圈层结构模式,核心区位于莲湖区的北院门处,整体上在二环内发展比较成熟,这里老字号的品牌种类多、餐饮密度大、消费水平层次多,而外围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发展相对缓慢。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区域经济条件、交通便利程度、国家政策、城市发展格局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并形成了目前餐饮老字号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山地城市地形特殊、灾害类型众多、灾种关联性强,极易引发次生灾害等连锁反应,进行多灾种综合防治尤为重要。以恩施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精准高效、共建联防"的综合防灾规划思路,形成恩施市中心城区"灾前—灾时—灾后"全过程关注和"规划—建设—管理"多层次应对的综合防灾指导方案:(1)综合中心城区地理条件和行政管辖功能划定防灾分区;(2)根据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对象保障规模和现有设施情况建设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急服务设施;(3)对各分区内防灾设施进行"四线"管控和使用管理。以此提高中心城区灾害适应性和应急能力,达到城市安全的综合防灾效果。恩施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实践丰富了山地城市防灾理论体系,并可为相关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战略的实施对中心城市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与桂林和张家界的比较,指出宜昌城市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消除旅游交通瓶颈,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加强旅游市场运作,促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宜昌城市旅游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打造旅游精品,加快交通建设,创新节庆活动.其中,建设游憩商务区,营造城市滨水区,打造中心旅游区和升级"两坝一峡"旅游产业带,实施生态文化旅游精品战略,是促进宜昌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强  王士君  梅林 《地理科学》2013,(5):553-561
以长春市中心城区1998~2011年大型超市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等方法,研究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和机理。研究表明,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超市的空间布局演变遵循"随机-集中-分散"规律,存在整体日益分散,局部优势区域集中;空间分布不均衡,区际间差异较大;圈层发展日趋均匀,但南北方向分异明显;空间演变格局与城市发展方向一致,连锁超市布局日趋整体化等特征。研究认为消费者因素、企业自身因素、市场因素、城市发展因素是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7.
张景秋  陈叶龙  孙颖 《地理科学》2010,30(6):833-838
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6个行政区1037个写字楼实测点位数据和租金属性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克里格插值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北京市基准地价的综合地价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北京办公活动的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城区写字楼租金大体呈同心环状分布,与基准地价的综合地价在空间分布态势上基本吻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北京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即总体上呈现同心环状向心集聚,并沿交通干道和对外放射状道路延伸。北京城区写字楼租金的空间分布"高高"模式在办公集聚区和交通主干道附近呈现明显的集中分布态势,说明北京目前办公活动的空间趋势仍然以向心集聚为主,区位与交通条件是影响写字楼租金的重要因素。写字楼租金的空间偏向差异显著,"高高"聚集区主要位于北城,而"低低"模式在南城集聚明显,城区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揭示了北京城市内部经济格局失衡现象依旧显著。历史惯性、规划引导、事件推动以及办公活动自身对交通和区位条件的要求是导致北京城市办公活动经济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租金作为办公活动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衡量地价和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间接影响着城市内部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都市区化是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研究大都市区域城市扩张进程对理解其未来增长趋势、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都市区土地扩张及区域间的对比分析,以及都市区发育过程中城市扩张的一般化空间模式还未被深入理解。论文选取东京、纽约和上海3个大都市区,获取1990—2015年间3期Landsat影像数据,使用梯度和格网分析法,采用城市土地密度函数和城市扩张指数,从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及其时空分布、城市形态变化等方面,多角度对比分析各城市不同阶段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 大都市区边界仍在不断扩展,建设用地在研究期内持续增长;20多年间东京、纽约和上海的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63%、53%和233%;上海一直处于高强度扩张状态,而纽约的城市扩张在后期几近停滞。② 大都市区建设用地密度从中心向外呈圈层递减式分布,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半径的增长最明显;城市形态均趋向于紧凑。③ 新增建设用地时空异质性明显。东京的远郊新城不断建设,纽约一些尚有发展潜力的区域次中心仍在扩张但速率逐渐放缓,上海的核心区外围增长剧烈并逐渐向远城区推进。④ 大都市区域扩张先后经历高速期—缓慢期—停滞期,扩张进程表现为核心区膨胀—次中心及新城建设—逐步形成稳定的多中心结构。  相似文献   

9.
李欣 《地理科学》2021,41(6):1061-1068
以郑州市为例,基于居民依赖度和要素属性值对POI要素热点分析结果进行空间加权叠加,分析城市多中心空间静态结构;运用词向量和数据场理论,在表达居民出行偏好的基础上,利用轨迹数据分析城市多中心对动态目标的吸引强度,并挖掘多中心网络的动态交互关系。研究表明:① 城市静态要素呈中央集中、外围分散的圈层空间分布形态,部分多中心已形成了一定吸引聚集能力,而另一部分虽然规划前景广阔,但还远未形成副中心应有的分散疏解作用;② 城市多中心对动态目标的吸引强度不均衡,出租车和电动车轨迹显示的多中心吸引强度和空间交互关系虽有差异,但均体现出城市为典型的外溢型结构,核心城区仍然是空间交互的主要方向。因此,还需通过政策导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增强外围多中心的吸引聚集能力,实现城市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蔷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27-1236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正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研究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对促进城市产业升级转型、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宏观层面及城市层面揭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特点和模式。结果表明,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已成为大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初步形成了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及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外围、邻近高科技园和远郊县(区)四大空间布局模式。未来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着力将其培育成为城市经济的支柱;将创意人才培养作为发展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智力支撑;继续加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集群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发展基金,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建立国际文化创意城市联盟,加速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步伐。  相似文献   

11.
中国都市圈中运量型轻轨交通的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袁家冬  于宁 《地理科学》2007,27(1):24-30
从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和交通需求的特点分析入手,讨论了中运量型轻轨交通在都市圈公共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中国都市圈建设中有关轻轨公共交通发展的问题,指出发展以中运量型轻轨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是中国都市圈交通建设的重要方向,并对中国都市圈以中运量型轻轨交通为骨干的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京工业结构演化模式及其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东京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三产业,但东京发展成为世界顶尖的国际性大都市离不开工业化阶段积累起来的强大制造业基础。本文在对东京工业发展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京工业结构演化的一般模式,并对驱动工业结构演化的力量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了工业发展过程中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和政策的作用。这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大城市,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We used Longitudinal Employer Dynamics (LED) data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l workforce and job markets in Shelby County, Tennessee, which includes the city of Memphis. Memphis has earned the unique reputation in the US as America's Aerotropolis. However, the model has not yet received full attention by the urban geography communi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Memphis Aerotropolis (MA) defined as an economic hub extending outward from the Memphis International Airport into a surrounding area that specializes in 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ing. Our findings reveal polycentric pattern of employment which we grouped into centers, subcenters, and clusters. To understand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of job areas, we used location quotient analysis. The area around the airpor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erotropolis” concept, and attracts both jobs (it is the largest job concentration in the region) and housing. The area also has a greater share of higher-paying jobs, however female and minority workers benefit less than white male worker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aspects of racial, gender, and paying/earning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jobs and workers of a current-day metropolis. Availability of the LED data enables easy replication of the analysis of the local job and labor structure elsewhere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4.
城乡关联发展评价模型系统构建——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战金艳  鲁奇  邓祥征 《地理研究》2003,22(4):495-502
本文分析了城乡关联水平的系统架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整体性、科学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城乡关联水平评价模型,通过对山东省的实证研究,得出了较有价值的结论。研究表明: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过程,是区域内城乡要素优化组合、城乡关联度、融合度日益提高的过程,其本质是城乡的联系程度,因此,运用城乡关联发展理念及其指标体系,就城乡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这对于实现城乡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空间表达、把握城乡协调的过程与阶段性、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乃至实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调控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民宿依托其个性化的服务以及温馨的住宿体验发展起来并走向成熟,其在空间上的集聚也推动着民宿产业向集群化和专业化发展。论文选取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和湖北省恩施州3个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途家网的民宿数据,运用全局自相关统计量和局域Getis-Ord Gi *指数分析三地民宿的集聚模式,并从区位、交通、旅游资源和区域品牌4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杭州、湖州、恩施民宿空间分布均出现集聚状态,其中杭州最大的热点区域以市中心为圆心向周围扩散,杭州民宿是依托城市区位的集聚模式;湖州民宿的热点区域远离市中心且以莫干山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湖州民宿是依托区域品牌的集聚模式;恩施民宿的热点区域由3个较小的热点区域构成,且均与恩施著名景点相连接,恩施民宿是依托自然景点的集聚模式。② 区位是城市民宿集聚的基础;区域品牌是民宿集聚的助推器;旅游资源是民宿集聚的早期动力;道路交通是民宿集聚和向外扩张的保障。研究结果为民宿的选址、空间优化布局和资源合理化配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企业区位选择是理解城镇化内在机制的重要微观视角。应用西方区位因素分析框架,探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企业区位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城镇化效应。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区位选择背离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中倾向于选择位于或接近大城市的预期,而呈现出以镇村行政区域为主以及“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同时,大多数企业没有过搬迁的经历,或属于近距离搬迁且迁移至开发区或大中城市的意愿并不强烈。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运费、技术成本、交易成本、集聚经济、劳动力、土地成本、资本因素、个人因素等),并揭示了导致该地区就地城镇化现象的微观机制,验证与完善了西方工业区位理论。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梁双波 《地理研究》2011,30(12):2199-2208
通过公路网络密度、综合交通可达性以及关键节点联系便捷性三要素的综合集成,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公路路网密度居于全国前列,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综合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单元相对集中于沪宁-沪杭-杭甬沿线地区,由此区域向南、向北可达性逐渐降低;各地域单元与关键节点的联系均较为便捷,上海及其临近地区...  相似文献   

18.
Shuttle Imaging Radar-A data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settlement, population and land use in the Baoding and Dezhou areas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By applying nearest neighbor and quadrat analyses, the settlements are found to exhibit a mixed random-clustering pattern which defied the application of Christaller's central place theory. The distinctly visible boundaries from the images permitte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population in both areas. The linear land use forms, notably transportation lines, could also be accurately mapped; the Chinese practice of lake reclamation was also revealed. It is concluded that SIR-A data are useful for much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与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水平高、城镇密集、交通发达、土地利用空间高度集约化,也是沿海地区城市化的重要特点。然而,每个城市的用地空间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非理性的扩展现象,甚至有些大城市地区用地失控的现象;使之城市边缘地区过度郊区化,无限制的蔓延扩展,开发区泛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非理性化的城市建设成本不断增加,社会与环境治理成本也不断加大。提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内,大都市用地空间理性扩展的5个原则与5种解决的办法,在中国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国情条件下,大都市建设做到用地空间理性扩展以及城市化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3个方面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指标,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河南省2003年和2008年县域单元的交通优势度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运用ESDA法对交通优势度及增长空间格局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河南各县市交通优势度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交通优势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中心与外围间、平原与山区间的交通优势度空间差异显著;高速公路网络的构建使中原城市群地区大多数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豫南和豫西南山区、盆地的相对增长率较高;最后指出,充分利用地区交通优势和规避交通劣势是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产业选择和空间结构优化需要考虑的基础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