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胜利油田采油事业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在黄河近代三角洲海岸建设黄河海港,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已建成的广利港、建设中的五号桩码头拉开了黄河海港建设的帷幕。黄河海港的性质、建设规模及发展前景是关系到黄河三角洲开发、石油开采乃至东营市总体规划等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就自己对黄河近代三角洲沿岸的发育、黄河入海流路变迁等一些与港口建设密切相关因素的认识,对黄河海港建设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一、黄河海港建设现状  相似文献   

2.
朋友!你见过黄河吗?你见过黄河那从上游滚滚而来,又从眼前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吗?如果你亲眼见过黄河,除了会被黄河浊浪排空的气概和日夜奔腾不息的湍流所引发的感叹之外。另外一种印象肯定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里,那就是黄河水的含沙量可真大啊!是的,要不怎么会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民谚呢!请不要忘记,正是象黄河这样的河流千百年来的不停“搬运”,才形成了今日这美丽富饶的华北大平  相似文献   

3.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油气开发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海上油气开发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对流域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更是巨大。黄河断流对整个流域海上开发环境的影响深远,解决起来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从1999年的情况看,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和措施得当,黄河断流的状况已得到很大缓解,黄河断流已由先前百天以上减少到1999年只断流41d(利津站)。2000年至今,黄河尚未发生过断流。本文从许多学者的研究资料入手,讨论黄河断流对三角洲油气开发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NOAA卫星图象,分析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形态。经研究后发现,黄河入海口位置不同,入海泥沙的扩散形态亦不同。1976年后,黄河在清水沟附近入海,此处黄河泥沙的扩散形态有明显的扩散边界,绝大部分入海泥沙沉降在边界以内,黄河口南北两侧,不存在强烈的沿岸泥沙流,所以目前黄河泥沙对河北、山东沿岸港口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五号桩海区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部分,为1972~1976年黄河自神仙沟、刁口河行水入海的区段,其位置在现代黄河入海口西北约40km处,距东营市约100km。该段岸线向海突出,0~15m等深线距密集,坡降较邻近区段最大,是目前黄河三角洲遭受强烈冲刷后退的区段。这种状态与东南部的现代黄河入海口处的迅速向海淤进,及西部的黄河故道以西套儿河口附近趋于平衡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本文以1986~1987年实测资料为主,结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口段与海河河口段沉积物碳酸盐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艳君  金秉福 《海洋科学》2017,41(7):94-104
利用筛析-沉降法对黄河系及海河系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特征分析,黄河系沉积物以极细砂-粗粉砂为主,分选性中等,粒度分布正偏,峰态曲线尖窄;海河系沉积物以细粉砂为主,分选性较差,粒度分布正偏,峰态曲线较平缓。测定黄河系及海河系沉积物碳酸盐的粒度百分含量及碳酸盐加权粒度百分含量,结果表明:黄河系沉积物碳酸盐粒度百分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1.36%,细砂碳酸盐粒度百分含量较高(15.24%),随粒度越细波动式降低后逐步增加,并在黏土富集,达20.67%;海河系沉积物中碳酸盐粒度百分含量加权平均值为15.05%,比黄河系略高,呈两端高中间低不对称鞍形粒度分布。黄河系与海河系碳酸盐粒度百分含量受粒度控制,对全样碳酸盐贡献最大的粒度黄河系为粗粉砂,海河系为细粉砂。黄河系全岩碳酸盐平均粒度百分含量与马兰黄土相近,与黄渤海泥质区相当,表明黄河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马兰黄土,黄河在沉积物搬运过程中对黄土碳酸盐没有明显改造,黄河沉积物黏土组分是黄渤海泥质区沉积物高碳酸盐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贵德盆地黄河出现的古地磁年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其形成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关系,因此,黄河上游的形成演化,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黄河水利的开发利用等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其最上部的一套湖相沉积代表了黄河出现之前的最后沉积。古地磁测年表明这套地层的结束时代约为1.8Ma,指示黄河在本区大约同时出现,是青藏运动C幕的产物,此后至今黄河已净下切了约940m,指示本区高原的快速隆起,不支持青藏高原在中新世达到最大高度然后垮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河口三角洲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 ,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之一 ,但黄河水资源的可供水量有限 ,尤其是近年来深受黄河断流影响之苦。研究黄河河口三角洲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水土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研究了河口地区的来水量 ,在此基础上 ,对河口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了研究。文中建议河口地区的黄河可供水量为 7.8× 1 0 8m3/ a,此量既可以满足河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 ,又可以保证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所需输沙入海水量。  相似文献   

9.
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稀土元素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区分黄、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来自长江和黄河源的有效替代性指标,从长江和黄河河口区各取3个沉积物样品作为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端元样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中RE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5.49~256.77μg/g和121.22~135.56μg/g,随粒度由细变粗分别呈下倾的"双峰"型分布和倒"S"型分布;长江沉积物中REE约为黄河的1.5倍,最低值比黄河的最高值高出20%;8~16μm和2~4μm是凸显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稀土元素差异的敏感粒级,REE、LREE/HREE和(La/Yb)n等稀土元素特征参数在这两个粒级组分中差异明显。本次实验结果大幅度地提高了两条河流REE差异的灵敏度和可信度,为建立区分长江与黄河入海沉积物物源实用的有效指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黄河口的变迁对黄河冲淡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津站的水文资料显示,黄河流入渤海的平均年径流量为4.93×1010m3,输人海中的平均年输沙量为1.34×1012kg(钱意颖等,1993)。黄河的年径流量仅为长江的二十分之一,但其年输沙量却为长江的2.26倍,如此大量的泥沙流入海中,不仅造成了河口区的严重淤积,而且也对口门外滨海大陆架区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黄河尾闾不同流路时期黄河冲淡水的分布与变化将有助于了解河口外余流场的分布变化及泥沙运行机制。研究表明,黄河冲淡水的分布变化除了取决于其径流量的变化外,还受到黄河口门变迁的影响。要了解黄河冲淡水分布的变化规律,需要对1855年以来不同流路多年逐月的滨海大陆架区的水文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文仅分析钓口河流路和清水沟流路时期黄河冲淡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其形成和演化对中国地貌格局的演化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19世纪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黄河在沿三门峡入海之前曾由河套盆地向东经由永定河入海的猜想,这一假想的河流可称为“北黄河”。这一猜想在地理学领域有较广泛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却鲜有证据明确证实或证伪这一猜想。本文综合新近发表的华北平原钻孔物源证据、汾渭盆地沉积和三门峡地区的地貌证据对这一猜想进行了探讨。这些证据表明,在约1.6 MaBP之前,位于永定河冲积扇及渤海湾沿岸的所有钻孔均未接收到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表明此阶段三门峡和北黄河都未开通;而在约1.6 MaBP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开始进入渤海湾,但永定河冲积扇仍缺乏来自黄河上游和中游的物质。结合汾渭盆地三门组在约1.6 Ma快速结束并转变为黄土沉积的证据判断:黄河在约1.6 Ma以前尚未贯通,在约1.6 Ma以后经由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东流入海,即黄河从未经由永定河入海。  相似文献   

12.
杨玉珍 《海岸工程》1992,11(3):54-60
黄河尾间摆动改道的主要根源是泥沙。黄河所到之处,泥沙无处不在,并在黄河入海的各个节点造成梗阻,这些节点之间又互相影响,促使河道加快淤积和衰亡。这就是河口的自然改道形态。只有以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设计,重点施工,分别破除各节点的梗阻状态,才能使流路稳定、水沙畅顺入海。这就是河口的人工治理形态。本文分别对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的八项工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提出了积极促进黄河尾间由自然改道形态向人工治理形态转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古代诗人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优美诗句伟人毛泽东提出“黄河上了天怎么办”的历史发问今日人们引发出“黄河之水何处去?”的疑惑  相似文献   

14.
黄河每年输入大量的沉积物进入渤海,入海沉积物的扩散和影响范围对该区的现代沉积作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工程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使用ICP-MS分析方法对渤海中部典型断面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的测试,阐明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发育特征,结合渤海周边主要河流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黄河现代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渤海湾北部沿岸地区沉积物与滦河沉积物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主要受到滦河物质输入影响;研究区南部稀土元素含量特征与黄河相近,主要接收黄河沉积物沉积;中间部分沉积物应为黄河、海河与滦河沉积物混合,使其稀土元素显示出与各河流不同的特征。现代黄河沉积物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渤海南部海域。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与黄河河口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及其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长江现行主河道和黄河入海口处的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参数的测量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的磁性载体主要是亚铁磁性物质,亚铁磁性矿物晶粒以假单畴-多畴为主,同时亦有超顺磁晶粒的存在;长江河口沉积物的磁性明显强于黄河河口沉积物,特别是质量磁化率、非磁滞剩磁及饱和等温剩磁,两者相对偏差在40%以上;在粗粒级沉积物(>0.063 mm)中,长江河口沉积物的磁化率与全样磁化率平均值差别较小,在4%左右;黄河河口沉积物差别很大,可达34%.两者的差别反映了长江和黄河沉积物中磁性矿物赋存方式的差异;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差异与两者粒度特征对比明显.长江和黄河河口沉积物的这些磁学方面的差别是源岩特征和气候环境差异上的反映,可以作为判别两者物源的有效示踪剂.  相似文献   

16.
侯国本  丁东 《海岸工程》1996,15(2):15-18
根据黄河下游水量逐年减少,断流时间逐年增加,河口形态已经消失等现状,认为黄河已经出现死亡象征。指出“调水调沙”“束水攻沙,攻沙入海”治黄方案应作科学论证。提出了筑平原大水库,引黄河洪水,静态放淤,向华北调水治理黄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X射线物相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矿物颗粒形态特征及不同粒级的碳酸盐矿物百分含量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的碳酸盐矿物含量均在9%左右,差异不大。长江碳酸盐矿物含量在粗粒级较高,随着粒度变细波动式降低,黄河碳酸盐矿物含量则随粒度变细而逐步增加;黄河方解石含量高而白云石低,长江的情况正好相反。长江和黄河入海沉积物中的白云石颗粒大多比较完整,侵蚀沿完全解理面发生,菱面体形态明显。长江白云石上可以见到大量的磨蚀和溶蚀形态。黄河白云石保存较好,侵蚀程度较低,磨蚀和碰撞形态明显,溶蚀形态很少,发现典型的马鞍状白云石颗粒。长江和黄河的方解石均遭受强烈侵蚀。长江方解石溶蚀特征特别明显,深入矿物颗粒内部。黄河方解石侵蚀深度相对浅表,侵蚀形态多为磨蚀、碰撞和溶蚀等物理和化学综合侵蚀特征。长江某些方解石表面布满细小鲕状方解石颗粒,似为局部自由空间的胶体-陈化成因特征。黄河方解石呈现多个次生微晶集合体,显示其黄土粘粒空隙胶结物成因形态。碳酸盐矿物的菱面体形态和菱面体完全解理所特有的60°和120°交角,是其电镜下的最佳识别特征。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物源、流域风化强度以及矿物晶体结构本身的特...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计算黄河淡水在渤海内部的水龄变化,能够进一步了解由黄河口排出的溶解性污染物在渤海中的输运时间和分布规律。利用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数值模型,加入了基于CART(the constituent-oriented age and residence time theory)方法计算水龄的模块,用于计算黄河淡水水龄在渤海的分布以及长期变化规律。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渤海物理场以及黄河淡水水龄在渤海中的分布。模拟结果显示水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很大,莱州湾平均水龄为700天,而辽东湾则高达1760天。渤海中部与辽东湾水龄时空分布表现出季节变化,冬季辽东湾水龄西低东高,高龄水自辽东湾东侧入侵渤海中部;夏季辽东湾水龄西高东低,渤海中部低龄水占优。黄河淡水水龄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1998—2003年黄河淡水水龄较高且存在上升趋势,而2003—2007年则迅速下降,此变化主要由黄河入海径流量的改变导致;径流量增大会使淡水水龄降低,反之则会使水龄升高。黄河径流量对黄河淡水水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目标区域黄河淡水浓度和低龄淡水质点在水团中所占的比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张士华 《海洋科学》2003,27(9):54-57
黄河三角洲的治理,其关键是对河口泥沙的治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环境的日益恶化,1970年以来,黄河的断流使黄河的治理和开发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黄河断流造成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河道淤积严重及过洪能力降低。黄河口治理开发应加强河口拦门沙的疏浚,整治下游河道,防御大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上述工程的综合运用,使黄河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变迁概况据历史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黄河直入渤海,按照史籍记载,从公元前132年起,黄河开始南侵淮河流域,直到185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北徙山东入渤海为止,其历史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