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地球重力场的海潮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负荷影响,海潮负荷对重力场的影响在某些台站(例如大洋中的岛屿以及沿海岸地区)可达微伽的量级,因此在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的研究中必须加以改正.从理论和方法上研究了海洋负荷潮汐对地球重力场的影响,在推导过程中回避了将点负荷密度展开为球谐函数,而是直接以负荷引力位为基础,并将海潮潮高引入表达式中,推导出了海潮对地球重力场影响的有关公式,同时探讨了在毫微伽精度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简要说明了天文地球动力学范畴内所研究的潮汐现象,包括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固体潮、海洋潮、大气潮和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极移引起的极潮,以及这些潮汐对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的测量产生的效应。重点阐述中国天文学界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机制,也就是各种潮汐效应与极移、自转速率变化和章动的关系,包括构建这类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潮汐对它们的影响,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计算弹性或滞弹地球的洛夫数,依据某一地球模型计算潮汐效应或章动序列等等。研究也涉及在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不同技术中各种潮汐效应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其改正,并涉及与潮汐有关的观测方法的优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改进。最后介绍了中国学者所发现的脉冲星的周期和周期变率测量中的潮汐效应,尽管它们的量级甚微,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供一种新方法、以求某天体的引力红移、速度红移和质量,只要事先知道它的红移观测值和偏转角观测值(指的是它的发射线掠过折射天体如太阳所弯曲的角度或者引力透镜中的有关数据)。 所要用的基本公式如下:(一)光线弯曲与光谱频移关系式式中φ为偏转角,GM/c~2R为折射天体无量纲表面引力势,z_(v1)和z_(v2)分别为射线掠过折射天体之前和之后的引力红移。(二)引力红移相加法则 z_v=z_(v1) z_(v2) z_(v1)·z_(v2)。式中Z_r为总的引力红移。(三)引力红移变换式△c/c=z_λ z_v z_λ·z_v。式中△c/c为光速变化率,只要它为已知,则引力红移的两种表示式z_λ和z_v可以相互交换得到。通过这种变换,式(二)可以变成z_λ=z_(λ1) z_(λ2) z_(λ1)·z_(λ2),而形式完全相同.我们叫它为引力红移相加法则是变换不变的。(四)光速变化率。它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公式c=c_0(1-2U)(1 2U)~(-1)推得的。式中c_0为真空中光速,c_A、c_C和U_A、U_C分别为场中A、C两点的光速和无量纲引力势。(五)引力红移和速度红移相加法则。Z_λ=z_(λ0) z_λ z_(λ0)·z_λ 式中z_(λ0)为速度红移,Z_λ为红移观测值。我认为波λ和频率v在描述自然规律方面应有同等作用,即通过类似的红移变换,此红移相加法则的形式仍然不变。  相似文献   

4.
反常折射引起的地面天文观测残差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布锡 《天文学报》1994,35(1):93-97
我国光学天文观测有相当长历史,观测精度也较高,但是与国际系统相比。无论是测时还是测纬,所有仪器残差都有类似的周年变化,本文作者认为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季节变化引起的大气等密度层倾斜,从而产生的反常折射所引起的,文中对反常折射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导出了由于气象参数变化而引起的反常折射公式,并与测时,测纬的残差周年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反常折射可以部分地解释我国天文观测残差的周年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在尘层沉降后期的一些动力学过程。假定在沉降后期由于湍流的阻碍而出现缓慢沉降(准平衡),求出了开始产生径向引力不稳定性的临界厚度,并给出三种尺度之间的确定的数值关系 <|Z|>_c:h_*:λ_r=0.02107:0.1592:1,其中<|Z|>_c为开始产生径向引力不稳定时尘粒的平均高度,h_*的定义是:当半厚度等于h_*时,在Z=h_*处尘层自引力恰等于太阳引力的Z分量,λ_r则为尘层发生环形不稳定扰动的最大波长。本文并计算了尘层成环所需的时间尺度,结果表明,成环时间远远短于沉降时间。  相似文献   

6.
建立在子午—卯酉交替观测原理基础上的低纬子午环(LowLati-tudeMeridianCircle)即将出厂投入调试及试运行阶段,进一步研究天文蒙气差修正将是低纬子午环进行高精度观测的重要保证之一。作为对天文蒙气差修正的初步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天文蒙气差的主要气象因素,对蒙气差随各种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推算了大气平面平行层模型以及同心球层模型下的蒙气差值,论述了蒙气差表的编制方法,进而对各种蒙气差理论公式计算所得的修正值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理论计算蒙气差值精度的不足,本文着重阐述了利用低纬子午环(LLMC)进行大气蒙气差实测的方法、原理,较为详尽的说明传统的方法不能满足实测大气折射的要求,而低纬子午环由于自身一些新的特点,能够满足Teleki所提出的四个要求;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实测大气等密度倾斜的方法,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精度估计,就如何建立一个适合于观测点的实用的实测大气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作者在从事天文因子与天气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大量事实:当日、月、地,或大行星、月、地三个天体成直线时(视赤经相等或相差180°,其中必须有月亮或太阳),存在着一系列的气象上的效应和其他地球物理效应。这些效应严格地由上述三星一线的发生时刻所决定,难以用目前经典引力理论加以解释。本文简要介绍这方面的统计事实,以及日全食引力异常观测的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三星一线时引力可能存在瞬时局部放大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天文国介一般都从地球大气的局部运动来解释天文时纬残差波动的原因,但长期得不出确定的结论。本文从残差波动异常同台站周围强震活动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地下物质运动与构造活动也是产生天文时纬波动异常的可能原因,其中的关键是地方铅垂线的变化。作者认为,天文时纬仪器的特长是能检测铅垂线的连续变化,若经改进,它即能铅垂线的变化,又能对地震预测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天文潮汐与地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天文潮汐与地震关纱的研究,内容包括,日、月、地球的相对位置与地震,天文潮汐的周期,相位与地震,天文潮汐应力与地震,日、月、地球的相对位置与地震和天文潮汐周期与地城的研究均属于从体积力的角度考虑问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揭示地震发生时的日月位置分布有何规律性,揭示地震发生时间丛集在潮汐周期变化过程中的相位或时段以及地城牟潮汐周期,天文潮汐应力与震的研究从引潮力在地震内部地震源处产生的潮汐应力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不同类型性质的发震断层与潮汐应力触发的关系,从物理意义上讲,该研究较深 次地切入了问题的实质,分析了采用某些方法和样本研究结果不一致性的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与去年有些类似,今年7月也将因日全食的发生而带动又一轮天文热潮。遗憾的是,本次日食在我国境内观测不到,而且全食带覆盖的绝大多数地区是海洋,尽管如此,世界各地的许多天文爱好者依然会前去观测。此外,7月虽然没有较大流量的流星雨活动,但除水星外的几颗行星观测条件都还不错,其中金星、火星和土星日落时出现在西南方天空中,且彼此角距离在逐渐减小。木星于晚22时从东方升起,后半夜的观测条件较佳。  相似文献   

11.
安装在夏威夷的凯克Ⅱ望远镜在木卫一上观测到太阳系中迄今最大的火山爆发。 木星周围的强引力场的潮汐效应延伸并影响到木卫一,使它的内部加热,致使表面之下的岩石熔化。木卫一的表面引力很弱,使得火山羽状物能将物质带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日新月异、广义相对论的1PN近似方法在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有必要在1PN框架中严格而细致地重新审查天文常数系统。在相对论框架里,太阳系天体的质量应当定义为BD质量,它们的相对变化不超过10^-19,可视为守恒量;引力势满足的方程不再是Poisson方程而与坐标规范的选择有关,引力势也不再能用传统的球谐函数展开。应当选定一种规范,并且以BD多极矩作为天文常数。黄赤交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许多大中学校建立了天文台,很多天文爱好者也都购买了望远镜,怎样才能开展经常性的天文观测活动呢?我向大家推荐目视双星的观测,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且对提高观测技能又卓有成效的观测活动。双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彼此之间有着物理联系的恒星系统,称为物理双星。如果两颗星看起来在天空中靠得很近,但它们之间没有相互的引力作用,则将它们称为几何双星,本文不讨论几何双星。双星系统中,两颗成员星都称为双星的子星,较亮的那颗叫主星,较暗的叫伴星。通过双星的研究不仅可以直接测定恒星质量,还可为我们提供双星轨道要素和恒星大小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热海王星系统HD 106315轨道迁移中的近2:1平运动共振捕获机制以及潮汐作用下的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在轨道迁移阶段,初始轨道半长径、初始偏心率以及行星c的偏心率衰减系数K会对系统轨道构型产生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初始轨道半长径分别为ab~0.4 au、ac~0.8 au,偏心率eb和ec均小于0.03时, HD 106315b和HD 106315c在中央恒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原行星盘粘滞作用下向内迁移, 65000 yr左右两颗行星均可迁移至当前观测位置附近并形成近2:1平运动共振捕获.此外,中央恒星的潮汐效应也可能会对行星系统共振构型产生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当行星潮汐耗散系数Q=100时,潮汐效应造成的轨道半长径衰减使系统轨道周期比发生的变化可能是系统脱离共振构型的原因.数值模拟结果显示, HD 106315系统内两颗行星Q103时,来自中央恒星的潮汐效应并不会使行星系统产生明显的偏心率和轨道半长径衰减,不足以使HD 106315行星系统在剩余寿命内脱离2:1平运动共振轨道构型.  相似文献   

15.
范瑜  冒蔚 《天文学报》1993,34(4):405-410
本文简述了大气等密度层倾斜对天体测量观测结果的影响,根据低纬子午环绝对测定瞬时大气折射的原理,提出了利用子午方向和卯酉方向交替观测,测定大气等密层倾斜的方法推导了解算倾斜量的公式,并对测定精度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是参加过5次日食观测的天文科普工作者,曾多次带领青少年天文爱好者进行观测。具有丰富的实际观测经验,作者根据多次观测的经验体会及青少年天文爱好者进行观测时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提示,相信定会对首次进行日食观测的老师和同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昆明凤凰山天文气象条件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云南天文台的选址任务、我们对原昆明天文站(昆明东效凤凰山)的天文气象条件进行了一些调研和实际观测。主要数据和结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天文折射中包含有显著的光谱型效应。本文从有效波长的角度,讨论了光谱型效应的复杂性,不同的仪器采用不同的接受器、以及在不同的天顶距观测,都有不同的光谱型差。提出在低纬子午环上,对不同光谱型的天体测定出天文折射,以提高星位测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海洋潮汐和大气、海洋、海冰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它对地球气候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海潮对流经大陆沿岸或大陆架的洋流有很强烈的作用。潮汐流产生混合湍动;潮汐耗散和内潮波效应对海洋环流的传输和循环也有一定的影响。1995年前后,使用TOPEX/POSEIDON测高卫星资料。建立了十多个海潮模型。研究表明,1994-1996年期间发展起来的正压波海潮模型在深海的精度为2—3cm,空间分辨率为50km量级,在浅海区域的精度显著下降。近年来运用更加成熟精细的流体动力学理论模型,在数据同化技术中使用时间跨度更长的测高资料,已经建立了一些改进的海潮模型。该文使用验潮站潮汐常数、测高资料以及交叉点资料,评估了6个海潮模型在浅海区域(包括中国海海域)的表现,以应用于今后对海平面的研究。初步分析表明,浅海区域的海平面高度的误差仍然相当显著。要发展海洋潮汐模型需要进一步减小潮汐混淆效应,提高长周期潮汐的精度,尤其在浅海区域。模型的改进必将增进对潮汐现象的认识,促进学科间进行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研究(例如潮汐摩擦引起的月球自转的长期缓慢减速、地球内部结构的物理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丽江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China Lijiang Integral Field Unit,简称CHILI)是中国第一台用于夜天文观测的科学级积分视场光纤光谱仪,安装在丽江天文观测站2.4 m光学望远镜上。CHILI运输到中国前,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进行了实验室测试。本次实验主要针对CHILI的蓝端,主要测试内容有本底、平场、暗场和波长定标。为了明确知道谱线在像素位置上的精准波长和CHILI探测器的分辨能力,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波长定标和光谱分辨能力的计算。结果显示,CHILI蓝端的波长范围约为3 500~5 300,在此波长范围内,光谱分辨本领FW H M■5,其对应的光谱分辨率R=λ/?λ约为600~1 000,符合CHILI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