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关于太阳的神话,比月亮的神话要多得多,月亮的神话主要集中在月面的月宫、嫦娥等故事上,太阳的神话则涉及太阳的出升降落、运行、人们对太阳的崇拜等许多话题,体现了人们在现实需要上对太阳更多的关注。反映在古代诗歌上,太阳神话的内容也丰富多彩,粗略整理一下,主要有两个线索:一是在太阳运行路线及其标志物方面,一是在有关的神话人物方面。本讲就以这两部分为话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起源甚早。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上之所以取得过辉煌成就,是和天文仪器的发明与改进分不开的。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在世界科技史和天文学史中古有重要地位。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  相似文献   

3.
题解与句注:①壬辰,今年的干支历是壬辰。②毕宿,出现金星凌日时,所在天空位置,按中国古代星区是在28宿中的毕宿。③羲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此指太阳。④少皓,也叫少昊,五帝之一,对应行星是金星。⑤暗膜,指巴德膜,可以滤光,可做太阳观察镜。深硅,指深色玻璃镜片。  相似文献   

4.
考古天文学的一百年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诺曼·洛克耶尔写了一本叫《天文学的起源》的书,副标题是“古埃及神庙及其神话的研究”、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认为古埃及的神庙和金字塔的建造与星座有严格的联系,并猜测这些建筑的中轴线的细微差异是由于岁差引起的恒星方位...  相似文献   

5.
月球的起源     
月亮是夜空中最为明显的天体,自人类文明之初,它就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大多数古代文明都相信,月亮是由神放置在天空中的。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人们以更现实的方式考察月球的起源。今天最广为接受的理论认为,地球在年轻时曾与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相撞,而月球正晕场大冲撞溅出的碎片凝聚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白天夜晚,当抬头遥望浩渺的太空时,可能都会发出这样的设想:如果能上天遨游一番,体验一下飞天的感觉,该是怎样?今天,人类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武装下,可以通过造价高昂、耗能巨大的宇宙飞船来实现这一梦想,而在古代,这种梦想则只能寄托于神话和幻想了。古代关于飞天的幻想非常多,这里只讲两个与牛郎织女有关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圣经》中的“创世”说 神话对宇宙起源的解释通常发端于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最早的神话思维也是从仰望星空开始,然后回到地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以一个或几个神来解释世界的诞生。至迟在公元前2-3世纪出现的犹太教《圣经》(即《圣经·旧约》),第一篇就是大名鼎鼎的《创世纪》(创世的记录),它以神创天地为开篇。  相似文献   

8.
金星,它的英文名称源自罗马神话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最早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用他们神话中掌管爱和美的女神——伊斯妲尔的芳名来为它命名,因为夜空中几乎没有一颗恒星可以与之媲美。后来,古希腊人又把伊斯妲尔改称为阿佛洛狄忒——希腊神话中专司爱和美的女神。罗马人又从希腊人那里借用同样的命名方案,把这颗行星叫作维纳斯(Venus)。中国古代称金星为太白。  相似文献   

9.
1957年9月北京天文馆建成时,老馆大厅的天顶绘有我国著名美术大师吴作人、艾中信先生创作的大型天顶壁画《中国古代天文神话》。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壁画被毁,没能成为文物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0.
星座、神话、古典星图和与希腊星座神话有关的艺术品是我的最爱。我由喜爱星空而喜欢上了星座神话;因感兴趣星座的演变过程而喜欢上了古典星图;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说星座文化。我开始接触西方艺术,尤其是美术中与此有关的艺术品。我逐渐体会到上述这几项内容正是天文学与文化艺术之间的桥梁,也是探索和研究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最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上画着一轮红日,中间蹲着一只乌鸦。据考证,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所说的“日中乌”(见题图右图)。《淮南子·精神训》中有“日中有蹲鸟”的记载,可以说这幅帛画是我国古代画家对太阳黑子的艺术描述。近几年来,在有关单位组织领导下,我国天文学工作者,从公元前781~公元1918年约两千七百年的历史典籍中,查出了数百条有关黑子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内容是观测研究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位置、运动、分布、结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起源演化规律等。中国古代人们就对天文和宇宙有了一定的认识,从古人对字宣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可以看出字宙包含了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而现代天文学的主要分支包括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流星雨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从十八世纪发现流星群与彗星的关系以来,研究流星群特别是其辐射点位置来探索太阳系起源问题的途径,巳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彗星与小行星的关系、彗核结构和流星群的关系、以至星际吸光、高层大气结构与流星的关系等问题,更引起天文学界的重视。但是由于流星群毕竟不常出现,有些需要几十以至几百年才回归一次,有些现在可能已完全“失踪”,因此,借助于历史资料来协助研究就成为重要的事。中国古代流星雨记录很早就受到人们的注意,我国朱文鑫、陈遵妫及国外不少  相似文献   

14.
双黑洞组成的近密双星系统并合是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等地基引力波探测器的主要探测对象。随着探测器灵敏度的提高,大量该类信号的探测将成为进一步研究黑洞物理的有效工具。但是目前对双黑洞系统的起源机制和内禀参数分布等物理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例如由引力波探测得到的黑洞质量分布与X射线双星观测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还未有很好的理论模型可解释该结果。目前普遍认为双黑洞系统主要有两种起源:大质量双星演化机制和动力学起源机制。基于这两类起源的双黑洞系统在质量、自旋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可在贝叶斯理论框架下,利用引力波信号携带的波源质量和自旋等信息,推断波源起源,计算不同起源的双黑洞系统所占比例,以及检验质量自旋等参数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彗星是太阳系中天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涉及到天体物理、化学、天体力学等多种领域。近年的研究表明,彗星可能是揭开太阳系起源和演化之谜的突破口,还可能与生命的起源有关.本文旨在对彗星动力学的发展情况作一简单的回顾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天体的起源和演化是天文学中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为例,自从康德在18世纪中叶提出第一个星云假说,二百多年来,至今已有多种假说问世,但仍没有一个较完整的、被普遍接受的学说。虽然,恒星的起源和演化的研...  相似文献   

17.
从知道某些天体具有磁场起,人们就对其磁场的起源提出种种解释,例如有电池说,转子说,化石说,发电机说等等。但由于这些学说都分别与某些观测事实相抵触而未被公认,因此星球磁场的起源一直是未能解决的命题。余先河先生提出,星球的磁场起源可能与所受的引力有关,行星的磁场强度正比于其所受卫星的引力;正比于卫星与行星的引力连线转动的相对角速度。本文对这两方面的命题分别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81和r=0.8425,它们都在a=0.01的信度水平上相关。结果表明余新河关于行星磁场起源的设想是有基础的。本文还对其统计结果和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火流星记录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古代火流星记录,按年统计,用功率谱这一数学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声音是衡量火流星起源的一个重要参数。有声音的火流星具有170.6±0.0,102.4±0.0,66.1±2.2,27.3±0.4,23.3±0.0,17.9±0.4,14.8±0.1,12.4±0.1,10.5±0.3年的可能周期。有声火流星与陨石坠落周期基本相同,是与陨石同源的,来自小行星带。我们认为影响有声火流星和陨石下落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引起的Yarkovsky效应和木星摄动。有声火流星的10.5±0.3,23.2±0.0,66.1±2.2年周期与Yarkovsky效应有关。12.4±0.1,17.9±0.4,102.4±0.0,170.6±0.0周期与木星摄动有关。至于14.8±0.1,27.3±0.4的周期,可能是木星摄动与Yarkovsky效应联合作用或其他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9.
西方有句古老的箴言:"没有太阳就没有一切"。的确,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长,都要靠太阳来哺育,正因为太阳对生命十分重要,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出了形形色色与太阳有关的神话。不要小看这些颇有点孩子气的神话,它们不仅给我们的祖先极大的欢愉,也推动了人类对我们所在星系的"主角"的观察与认识。不仅如此,这形形色色的太阳神话还映照出了不同天文文化的特色。作为中国人,自然首先要看我国的太阳神话。一提到中国的太阳神话,相当多的读者会马上想到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知道中国也有太阳神的人可就不多了,本世纪马王堆出土的帛画…  相似文献   

20.
1、对银河系结构的初步描绘 在夏季晴朗的夜晚,如果没有月亮,你遥望夜空,会看到有一条银白色的光带从东北方向伸向天穹的另一端,这宛若薄纱般的光带就是银河。在我国古代,人们把银河看作是天上的河流。我们的祖先给它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银河、长河、河汉、明河、秋河、银汉、天汉、星汉等不下二十几个。在西方,银河被称为“Milk Wal”,意即“奶路”,据古希腊神话,这横贯天空的奶白色银河,是天神的妻子——赫拉乳房中喷出的乳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