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在分析鄂尔多斯高原地表水、地下水与黄河流域水资源转化关系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内流区与闭流区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对内流区与闭流区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可划分为3个内流区和4个闭流区:内流区内虽然地表水与黄河及其支流无直接的水力联系,但地下水与黄河及其支流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应将其划入黄河流域;闭流区内无论地表水还是地下水,与黄河及其支流均无水力联系,不属于黄河流域;闭流区的总面积为31225km2,与1977年<黄河流域特征值资料>中划分的闭流区面积(42296 km2)相比减少了11071 km2,即黄河流域集水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应增加11071 km2.  相似文献   

2.
某傍河研究区的地下水化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常见地表污染源对地下水造成的影响,开展了某傍河区域的研究。在对傍河研究区开展野外调查、钻探取样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从水化学角度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内污染河水与地下水并没有明显的水力联系,深、浅含水层水力联系微弱;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以溶滤作用为主,并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易受到地表污染源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深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主要受到大区域水文地质环境演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俊辉 《地下水》2022,(1):85-86
矿井透水越来越成为威胁煤矿安全的重要因素,掌握矿区水文地质特征是保证和预防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依据.本文以新疆昌吉市孔萨拉煤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含(隔)水层划分、含(隔)水层的特征、地表水、地下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进行分析,得出了研究区总体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中等的结论.分析结论可为研究区煤...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1987~2006年兰州断陷盆地典型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监测资料基础上,通过2007年10月环境地质补充调查采集地下水样品11组、地表水1组,综合分析了断陷盆地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黄河条带状为补给区的地下水与开采降落漏斗的水质演变关系。根据多年开采过程中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阐明了水化学组分与地下水位的密切关系;利用开采量水质时空变化对比资料,得出地下水位下降排泄区与傍河区地下水存在的水力联系。依据本次环境地质调查结果和水样实测数据,进一步论证了傍河区地下水受黄河激发补给因素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羌塘内流区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内流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其湖泊水系结构与水量的演变,开展内流区流域调查并科学估算其水资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内流区流域划分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高程-面积联合阈值,以解决由气候变化与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等因素引起的洼地单元提取难题。基于已监测的羌塘内流区流域重组与湖泊水位的变动幅度,确定了高程-面积联合阈值分别为10 m和50 km2,并对洼地单元进行划分,共识别出163个具有合理集水面积、永久性分水岭的封闭内流区洼地单元。引入多个相关数据集及已有算法评估本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大尺度内流区洼地单元提取,提取精度优于现有算法及数据产品;依据洼地单元间水力连通特征,将全区163个洼地单元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其中以“上下游互通型”(Ⅱ型)、“高山型”(Ⅳ型)洼地单元为主,“凹陷型”(Ⅴ型)洼地单元则多与其他类型复合存在,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干、支流对地壳抬升反应速率的差异,导致具有不同排泄作用的河谷广泛组合,形成多级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作为岩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多级水流系统的空间耦合影响岩溶发育分布规律。文章首先根据中梁山背斜南段岩溶槽谷横向沟谷的发育特征,将岩溶槽谷划分为渗流区、分流区、外流区;结合横向沟谷控排作用与地形指数,分析多级水流系统耦合的空间分异特征。其次通过隧道建设背景下地表水漏失、隧道涌水情况及隧道施工揭露岩溶现象验证在多级水流系统耦合效应下深部岩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渗流区以区域水流系统为主,隧道涌水量巨大,水流通道连通性良好,地表水基本干涸,深部岩溶发育强烈;分流区除了近河谷地带以局部水流系统为主、深部岩溶发育较弱以外,宽缓分水岭地带的地下水流动仍然以区域性流动为主,深部岩溶较发育,隧道涌水量较大,地表水与深部岩溶地下水水力联系较好,隧道建设对地表水影响严重;外流区以局部浅循环为主,深部岩溶发育程度弱,深部岩溶水与地表水水力联系较弱,地表水漏失程度一般。本研究不但拓宽了托特多级水流系统的应用领域,为岩溶发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为深埋岩溶隧道建设的危险性评价及引发的环境负效应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张修田 《地下水》2008,30(4):24-26
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水动力特征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将豫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分为:漳卫河地下水系统和黄河地下水系统,并进一步划分为7个地下水亚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各地下水系统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生态分区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生态环境是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清植被生态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植被演替的自然驱动因素,将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生态划分为基岩台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盖基岩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和滩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结果表明,气象和地形地貌控制着区内植被生态的总体分布格局,包气带和地下水因素控制着植被生态的演替,沙地植被生态和滩地植被生态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是地下水开发时保护植被生态的靶区。  相似文献   

9.
黄勇  周志芳 《江苏地质》2002,26(1):36-39
分析了糯扎渡水电站坝址区地下水化学成分、水质特征和形成机制,并应用图示法和聚类分析法,探讨了坝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规律。认为坝址区各水体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黄河河源区干、支流水文站实测同步系列年径流资料,对黄河河源区进行水文分区。根据线性内插精度理论和径流递增率理论计算出黄河河源区干流应布设水文站的下限、上限数,根据相邻区域代表站所控制区域间径流递变率的要求及内插水文特征值精度的要求计算出河源区应布设区域代表站的下限、上限数。提出布设黄河河源区干流与支流区域代表站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e water leakage in the urban areas causes a continuous rise in the water table, with harmful effects. An experimental drainage system, based on horizontal well technology,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a populated area. Groundwater flow modeling was used to assess the hydrodynamic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through drain conductance parameter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顶板高位定向钻孔在采空区及上隅角瓦斯治理的效果,提出了高位定向钻孔分层布孔方案,在曙光煤矿开展现场试验,对不同层位高位定向钻孔瓦斯抽采数据和高位定向钻孔整个瓦斯抽采周期内瓦斯抽采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位定向钻孔在整个抽采周期内瓦斯抽采效果总体呈波动状态,中间孔段由于处于顶板裂隙带内,瓦斯抽采效果较稳定,两端孔段由于处于钻孔造斜孔段未进入顶板裂隙带内及受前后钻场钻孔搭接影响,瓦斯抽采效果波动较大。为提高高位定向钻孔瓦斯抽采效果,可采用大角度开孔或大角度螺杆马达造斜以降低造斜孔段长度,并增加相邻两钻场钻孔搭接长度,从而降低两端孔段比例,提高中间孔段比例。  相似文献   

13.
山东西南部南四湖流域环境地质综合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论述了水体污染、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环境异常、南四湖淤积、地球化学环境与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探讨了煤炭开采对南四湖湖容演变的积极影响。湖体及主要人湖河流污染严重;流域内煤炭资源开发引起的矿山环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地面塌陷面积达112.395km^2;各种固体废弃物积存总量6412.68万t;矿井排水对矿区地下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地方病以地氟病和克山病为主。在对流域内环境地质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流域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DEM提取流域水系时洼地与平地的处理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坡面流提取流域水系特征过程中,对洼地和平地的处理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现有方法对复杂地形DEM中平地、洼地及其复合情形处理效率和效果的不佳,提出了洼地的分类与归并、有效填洼、平地的分类、基于出流代价的河谷平地排水流向构建等新的处理方法,并在开发的软件系统中得到实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对复杂洼地进行有效处理,构建的河谷平地水流流向在顾及周边地形的同时向可能形成的河道收敛,避免了平行河道、伪河道等奇异河道的产生,由此提取的流域水系与实际自然水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图们江流域中更新世火山泥石流仅分布在残留的Ⅲ阶地上,碎屑物的粒级范围很广,具正粒序层理,分选差,是在冰川作用或冰雪融化作用下快速搬运、沉积形成的,具有浊积岩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以新疆叶尔羌河流域为例,在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深度D、~(18)O和T值的变化分析地下水补给来源.解决了传统研究方法很难解决的问题.为干旱地区地下水起源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不是来自大气降水的直接入渗,而是地表水渗漏补给。(2)流域分为两个独立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分别接受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河水补给。(3)潜水和承压水的起源相同,属统一的地下水系统。(4)地下水径流表现为倾斜平原区径流强烈,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细土平原区地下水径流迟缓,地下水以垂直蒸发运动为主.径流方向与地表水流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柳林泉域滞流区低温岩溶热水的年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柳林泉域西部滞流区低温岩溶热水的年龄,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及野外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以滞流区横沟自流井的岩溶热水为例,利用δ2H(‰)、δ18O(‰)、3H(TU)和14C(pMC)同位素测年技术分析、计算并校核了该区岩溶水的滞留时间。通过分析岩溶水中3H和14C的关系及其δ2H、δ18O值,表明横沟岩溶水属于古岩溶水,其年龄应在10 000 a以上;利用14C计算并校核后的岩溶水年龄也印证了这一点,横沟1#和2#井岩溶水的14C年龄分别为12 908 a和9 090 a。因此,横沟附近岩溶热水应属于末次冰期盛冰期内补给的古岩溶水。   相似文献   

18.
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野外调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现代水补给,35%来自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补给,其他是降水和冰雪融水在山前戈壁带入渗补给,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深层承压水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性补给,与现代水循环有联系;中游区人类活动是造成下游区地下水补给能力减弱、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中游区人类活动的科学调控,是实现黑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下游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土壤碳库是全球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小幅度的碳源汇变化就可以较显著的影响大气碳库。本文选择长江流域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覆盖区,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计算了土壤碳密度及储量,对比了20年来土壤碳库变化趋势,并分析土壤碳源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增加,尤其成都平原西部的龙门山地区、雅安南侧地区和贵阳周边地区,其增加量约为312.38 TgC。导致研究区土壤碳库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林地草地等植被恢复性生长、农业耕作水平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对研究区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较小,土壤侵蚀因素对研究区的水田基本没有影响,但对旱地影响比较明显,而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土壤碳库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流域上游基岩与下游冲积平原土壤化学组成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清华  马生明 《地质通报》2008,27(2):188-195
对海河水系流域、鄱阳湖水系流域上游的基岩与下游的冲积平原土壤之间化学组成的对比研究显示,下游冲积物土壤的化学组成明显地受源岩成分、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的影响。流域上游基岩的一些特征元素在冲积物土壤中被明显地继承,如海河流域基岩和土壤中的CO2、CaO、MgO、FeO、Sr,鄱阳湖流域基岩和土壤中的W、Sn、Bi、U、Th、Pb、Rb、Tl、As、Sb、Se、Hg、Nb、Ta、Hf、B、Be、Ge、Pt、Pd、Y。受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的影响,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下的海河流域冲积平原土壤以极富集CO2、CaO、Na2O、Cl,显著富集MgO、FeO、Sr,富集P、S为特征;而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下的鄱阳湖流域冲积平原土壤则以显著富集Hg、Se和富集Al2O3、Fe2O3H2O^+、W、Sn、Bi、Mo、U、Th、Pb、Rb、Cs、Tl、Li、Be、B、Ga、Ge、Nb、Ta、Zr、Hf、As、Sb、Co、Cr、Ti、V、Zn、Pt、Pd、REE、Y为特征。无论是海河流域还是鄱阳湖流域的冲积平原土壤,均富集As、Sb、Hg、B、Cl、W、Sn、Bi、Pb、Se、Ge、Li、Cs、Cu、Au、Fe2O3、V、Cr、Ni、Zr、Hf、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