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玉凤 《地球》2011,(12):93-95
博物馆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引用了荷兰社会学家努言的一句名言来解答:“博物馆是一个以特殊方式邀请人们对人类为追求真、善、美所做的努力进行反省和思索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正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就逐步走进公众的视野,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对于沉淀了数千年的庄严而厚重历史,人工智能又会做些什么?事实证明,如果艺术创作可以赋予历史文化新的表现形式,那么,AI技术可以赋予历史文化新的生命,甚至真的让国宝"开口说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AI的赋能下,《博物馆奇妙夜》的景象也会从电影变为现实。4月27日,GMIC大会的第二天聚焦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故宫博  相似文献   

3.
昝淑芹 《地球》2021,(2):25-31
曾经有一种海洋生物,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古生代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留下自己的印迹,成为古海洋中存活最久的生物。它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又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支撑自己跨越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直至二叠纪灭绝。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一古老、神秘的远古海洋生物——三叶虫。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了震惊全球的Ms8.0特大地震。汶川地震震前各种可识别的异常仅20多项,而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前可识别异常达1500多项。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么大的地震震前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常明显的背景异常?为什么这一地区地壳年应变积累率并不很高却能发生如此大的地震?是认识的问题还是监测手段的问题?还是地震根本就无法预报呢?  相似文献   

5.
吸引大地君的地球科学的魅力之一就是来到野外工作。在活火山前,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实际知识与课本所学的东西差距之大。地震之国日本也是火山之国,地震与火山有什么关系吗?谜底就在地球内部。  相似文献   

6.
日本地形变研究的展望田中寅夫日本的地形变研究将如何发展?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希望它怎样发展?日本研究的未来与世界有什么关系?应具有哪方面的特长等等,对上述问题人们会有所认识,但若归纳起来加以阐述却是非常困难的。不过,对于以观测为主,从地壳运动的极狭窄...  相似文献   

7.
在撰写科技学术论文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阐述哪些观点和论据?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针对的读者群是谁?准备投什么期刊?其又有何具体的文体方面的要求?以上问题都必须有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欧亚地区均衡残差大地水准面和上地幔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计算了欧亚地区均衡残差大地水准面.基于地幔热对流的内负荷理论和最新全球层析成像结果,探讨了欧亚地区中波长均衡残差大地水准面的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波长均衡残差大地水准面主要受上地幔粘滞度和岩石层强度的影响,进而得出欧亚地区一些古老地盾和构造稳定地区的上地幔与年轻山脉及构造活动地区的上地幔结构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占老地盾和构造稳定地区,如波罗的海地盾、中西伯利亚地台、东欧等区域,冷却的上地幔已穿透地幔较深,上地幔与岩石层之间耦合较好;而年轻山脉和构造活动区,如帕米尔、天山、贝加尔活动带、青藏高原、日本海周围地区,在上地幔可能存在着热物质即粘滞度很低的软流层,上地幔与岩石层耦合程度较差,甚至有可能解耦.从欧亚地区上地幔属性的差异,可以解释该地区的一些地球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的分布, 换算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分布规律;结合岩石类型, 地震及地壳相对运动进行综合分析, 探讨青藏高原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 并针对人们关注的问题(青藏高原隆起的驱动力是什么?它还会上升多高?它会不会突然下落?)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取之横穿东南芬诺斯堪的亚地盾深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的基础上,我们讨论了karelian和Svecofennian省的地壳构造的主要特征。这些资料显示出在古老的karelian地质区,地壳较薄(大约40km),平均速度较低(大约6.4km/s),且莫霍界面呈明显的不连续性,产生强反射。下地壳中的高速层,如果存在的话也很薄。在年轻的Svecofennian地质区,  相似文献   

11.
通过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的分布,换算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分布规律;结合岩石类型,地震及地壳相对运动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青藏高原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并针对人们关注的问题(青藏高原隆起的驱动力是什么?它还会上升多高?它会不会突然下落?)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佑一 《地球》2011,(7):110-110
那些背叛同伴的人,也一起毁灭了。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伊素 害虫有什么?你会想起很多,苍蝇、蚊子还有蟑螂,是的,它们让你恶心,对于农民而言。农作物是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他们恼恨害虫。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20,(4):64-69
两大文明的对视2014年6月21日,在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克里特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刚刚重新开馆的伊拉克利翁博物馆赠送一件三星堆出土文物复制品。跨越几千年历史的两大古老文明,以这种特独的方式“直视彼此的眼睛”。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7,(6)
鉴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态势,普通大众对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日渐增强,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既使博物馆在精神文化领域为社会大众带来丰厚的精神食粮,又能寓教于乐,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鼓励和智力支持,这些都是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应该努力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介绍博物馆组织结构与博物馆管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在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发展、建设如何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5.
3地震与地震动、震级与烈度 为了毕业研究来到地震、火山学的新堂研究室的大地,越学疑问越多。地震究竟是怎么回事?地面为什么会晃动?还有,每次发布地震发生信息时常贯于耳的“震级”、“烈度”、“活断层”这些词汇与地震究竟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百年春秋,是一首辉煌的史诗。百年来,"地博人"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旖旎多姿的画卷,每一个乐章都婉转缠绵而又蓬勃激昂,一代代"地博人"谱写着一章章美丽动听的音符,续写着一个个传奇故事。我是2009年5月由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转到中国地质博物馆工作的,从那时起,我开始从事专业地质摄影。几年来,我在博物馆参加了几百个参观团体的拍照,拍摄图片4万多张。特别是在拍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博物馆的照片,为博物馆留下了视察博物馆的精美瞬间。  相似文献   

17.
朱英姿  赵洪山图 《地球》2011,(7):104-105
沧海桑田,北京究竟经历过哪些地质变迁?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地质遗迹?40亿岁“高龄”的石头究竟是什么样儿……  相似文献   

18.
窦学宏 《地球》2011,(1):39-42
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稀土热”,“稀土”一词在媒体上出镜率甚高,很可能成为2010年度的一个新闻关键词。但对于许多人甚至许多业外的专家学者,“稀土”仍然是个感到陌生的词汇。人们常问:究竟什么是稀土?稀土有什么用途?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6,(8)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1916年7月,中国人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地质学子毕业时的"学生成绩展览会",孕育出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地质矿产陈列馆,历经百年风雨,未有一日中断,是中国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发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以及中国地学科普的开创者,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史上的传奇。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1,(11):32-32
《地质学》杂志日前发表的一篇最新研究报告称,研究发现火星上的小洼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相比于火星上那些古老的岩石,这些矿物质显得更年轻。这表明在火星相对较近的历史时期曾经有水,也即有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