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吴凤鸣 《地球》2019,(9):32-33
2019年是浙江义乌城西街道“五水共治”工作提升的一年,也是生态环境改善、全域旅游打造等方面开花结果的一年。随着“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五水共治示范村创建、美丽河湖生态廊道等具体工作的无死角推进,义乌城西街道“五水共治”工作助力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交出了一张令人振奋的成绩单。  相似文献   

2.
金星宇 《地球》2014,(7):48-51
“五水共治”正在浙江省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一场关于水的综合整治行动中,有哪些外国经验可以给我们借鉴,有哪些先进的方法可以为我所用,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国外的“五水”治理的宝贵经验。 在国外虽然没有“五水共治”这样一个整体的范畴,但是细化到“五水”的各个方面还是有许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4,(7)
正治水好不好,关键在领导!推进"五水共治"的成效,就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考核。把治水一抓到底,不仅需要有直面矛盾、问题的勇气,更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的魄力和敢于碰硬的实干精神。重拳治水的社会共识已经达成,当以重整河山之雄心,扎扎实实调研,科学合理规划,保障项目落实,强化责任监管,全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真抓实干,取信于民。五水共治是为了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蓝颖春 《地球》2014,(7):40-43
治水就是生态,就是民生,就是转型。打赢“五水共治”攻坚战,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不断扩展与自然生态日益萎缩的发展矛盾,也是切实改善民生保障、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让群众乐享品质生活,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姚鹏飞 《地球》2014,(7):44-47
去年“菲特”强台风使余姚“水漫金山”、各地市民“悬赏”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等事件,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也给浙江省带来了深刻教训和反思。当今,浙江同时面临几大水问题:“水多了”——洪涝灾害频发,防洪排涝问题不容乐观;“水脏了”——水污染严重;“水少了”——水资源短缺。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基于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水共治”重大决策。“五水共治”事关当前,关乎子孙,功在千秋。  相似文献   

6.
正"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近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将工作重心转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来。"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在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在传统社会,治水关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兴亡;在现代社会,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紧密相关,管子有言: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正因为治水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社会又被称为"治水社会",治水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塑造产生了深  相似文献   

8.
李金贵 《地球》2011,(5):72-74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把水利发展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苏德辰 《地球》2009,(2):65-67
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他治水有方。采用“疏理”之法,三过家门而不入,八年治九河。被拥戴为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第一位国君。大禹的诞生地就在北川,因此。北川有大禹故里之美称。  相似文献   

10.
段雯娟 《地球》2014,(7):24-27
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在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  相似文献   

11.
毛振培 《湖泊科学》1990,2(2):66-70
太湖地区水患多于早,史称“水患为东南之大害”,故历代均以解决洪涝出路为治理太湖之重点。自北宋以来,环绕太湖的泄洪排涝,出现了种种治理主张,涌现出不少治水人物,初期有影响者就有北宋名臣范仲淹。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文官任至参知政事,武官任至枢密副使,邦“忠义满朝廷,事业潇边隅,功名满天下”。他的文治武功固然主要体现在变革朝政,捍御边隅方面,而对家乡为害于民的土袒灾贪之关注和治理,同样反映出不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言者,也是力行者。其治理太湖的主张与治迹可见于景祜元年之治水和庆历年间的“条陈”。  相似文献   

12.
我们大同一中地震测报组是一九七三年成立的。近五年来,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认真贯彻执行“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的我国地震工作方针,顶着“四人帮”刮起的阵阵妖风,以大庆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坚持“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使用土地电、土地磁、土地应力、地倾斜、地温、地声等多种手段,连续观测记录,努力探索地震预测预报的规律,在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1,(2):9-10
政策焦点〉〉 中央一号文件“给力”水利建设 1月11日水利部部长陈雷透露,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将发布,主题将首次聚焦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综合性文件。据了解,这也将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8年关注“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4.
确定历史地震震级的方法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将各地地震记载视为各地震台站的记录资料,对照谢毓寿教授的“新的中国烈度表”和李善邦教授的“历史地震烈度五条补充规定”,确定各地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度——烈度,用现今地震所造成的烈度分布(影响场)特点进行类比,反推历史地震震级等参数。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科协支持下,天地生综合研究联络组发起的地球表层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4月16日至6月11日期间在北京分五次举行。从事天文、空间科学、气象、地理、地质、地球物理、古生物、生态、系统工程、水利、环境科学、自然科学史和经济学等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宣读40余篇论文。 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作了《区分地球科学和地球表层学》的重要发言。他指出地球表层学是一门综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问,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要加以研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众多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施工,在水利界逐步出现了“水库触发地震”之说。“水库诱发地震”和“水库触发地震”,虽只是一字之差,但涉及到水库地震的成因机制、水库地震预测等根本问题。统计了中外水库地震(Ms≥4.5)震例的3种地震响应时间△T1(水库蓄水至初震时间)、△T2(水库蓄水至主震时间)和△T3(初震至主震时间)的概率分布;并介绍了近几年现代大地测量学在监测水库蓄水环境变化和数字地震观测在揭示水库地震震源力学状态所取得的新进展。综合研究后认为水库蓄水局部改变了自然环境和地震孕育环境;在自然环境、地震孕育环境和地震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反馈机制,导致大约数年后具有更高震级的主震发生。因此,“水库诱发地震”是正确的,并非仅存在“触发地震”。  相似文献   

17.
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是水生态系统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水环境管理政策开始强调生态保护,重视流域水生态质量,先后开展了以水生生物为核心的河流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计划。然而我国目前流域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主要以传统的理化监测指标为主,缺乏指示水生态变化的水生生物指标,单一的水质改善无法反映水生态环境好转这一长远目标,不能满足“十四五”水生态环境管理由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转变的总体要求。本研究系统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水生态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与业务化运行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梳理我国水生态监测与评价试点已有的工作基础,分析制约我国当前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关键问题,从保护目标、管理模式、监测网络、科学研究和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提出开展我国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体系构建和业务化运行的有关建议,为准确评估和预测流域水生态质量状况的变化、开展保护修复成效评估提供决策支持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攀枝花红格地震台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案例介绍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受到的威胁日益严重。本文介绍了2005年2月进行攀枝花红格地震台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以及所形成的“同生存、共发展”的良好局面及其影响。认为,要做好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工作,一要切实提高职工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意识,二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三要依法保护地震观测环境,四要做好协商沟通工作找好切入点,五要积极寻求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太湖流域水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继昌 《湖泊科学》2005,17(4):289-293
系统回顾了太湖流域自古以来的治水历史和经验教训,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太湖治理进展和取得成就,分析 了当前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指出流域仍存在防洪减灾能力偏低、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和水环境 承载能力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成为今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流域水资源调控体系、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流域现代化管理和调度体系 等四大体系的对策,实现太湖流域水资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的目标,以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 和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水库区地壳稳定性与地震预测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库地震预测的研究从以往的“现象描述-定性评价”逐渐进入“模式机制研究-定量评价”阶段。其重点是深入研究库区各种新构造运动的现象;地壳运动方式所决定的形变场与应力场和水载荷的作用等。具体作法较多,本文仅就水库区地质环境、水库规模、蓄水位、孔隙压和地形变与地震关系进行讨论。后两种方法是作者近期承担湖北省科委下达的有关课题研究时完成的。这些方法虽出于对水库区不同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