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赵圣菊  周朝东   《气象》1985,11(2):35-35
研究表明:粘虫远距离迁飞的方向和高空气流的走向是一致的。因此,在预测中常根据虫情调查及迁出期高空天气图上气流的走向,来判断其降落地区和迁入期。为了推动病虫测报工作向数学模式化发展,更好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建立“最优”回归方程为目的,对我国东北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期与一代幼虫发生程度以及一代成虫迁出期和高空风向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二代粘虫发生区一代成虫迁入期的预测模式,结果较好。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粘虫 (一)二代粘虫 1.一代成虫迁飞降落与天气系统关系依20年蛾峰观测结果,前2天至当天有降水27次,占93.1%;无降水2次,占6.9%.从850hPa,等压面图分析,一代成虫常在盛行偏南气流引导下北迁,而在锋面条件下降落.这是因为:夏季锋面气旋移到本地时,常有降水天气出现,由于雨滴的拖带对成虫飞行不利,加之锋面后部有较强的下沉气流,迫使粘虫蛾降落.为了弄清粘虫在我县活动高峰的时间,我们从1983-1984年6月期间共观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高原山地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机制,该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山地条件为背景,对2001—2010年稻纵卷叶螟迁入资料与高空流场及天气系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5月下旬—6月上旬是迁入高峰集中期;2夜间降雨与迁入关系密切,中雨以上强度降雨导致成虫大量迁入;3迁入高原山地的稻纵卷叶螟除了具有水平流场迁飞外,还存在异层面垂直迁飞;4昆虫在晨昏朦影起飞除高温和短日照剌激外,趋光性起着诱导作用;5大气环流为昆虫迁飞架起了"立体通道",其迁入量取决于迁出地虫源量、高空流场流线密集度、辐合强度和迁入地降雨强度。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稻飞虱在大连地区的危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因此,研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是目前大连地区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稻飞虱属热带昆虫,具有迁飞特性。在我国北方每年所发生稻飞虱的虫源都是由南方逐次迁飞而来的。稻飞虱的迁飞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其起飞、高空飞行、降落等过程,必须依赖于地面上升气流、高空气流、当地的下沉气流或降水来完成。因此,本文从气象角度来研究稻飞虱的高空飞行及降落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找出相应的气象指标。1稻飞虱迁入的气候规律1…  相似文献   

5.
根据1959 ̄1988年的降水资料及1971 ̄1987年的天气图资料,分析了江西省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面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相似分析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个描写气象因子场与大暴雨关系的特征量,并用1983 ̄1987年5 ̄6月的资料进行了特征量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2008年我国稻纵卷叶螟时空发生规律特点的基础上,选取典型迁飞过程并对迁飞的大气背景进行分析,利用F LEXPART-WRF模式,对典型迁飞过程的路径进行逆推,以此明确大气背景对迁飞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8年稻纵卷叶螟发生峰型主要以双峰型为主,发生范围最广、程度最严重的北迁过程是7月15—18日过程。(2)通过FLEXPART计算逆推代表站,江苏淮阴的迁飞虫源来源于浙江中部至安徽中西部一线。(3)气压场上天气系统的分布、移动和强度变化对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和降落有重要作用;850 hPa风场上的盛行偏南风对稻纵卷叶螟的北迁有利;该高度上的反气旋环流对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降落十分有利;气旋性切变对稻纵卷叶螟的迁出有利。(4)稻纵卷叶螟迁飞路径上的降水对稻纵卷叶螟的降落有动力迫降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常规天气图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5月10日出现在克州境内的一次区域性强降水进行分析,认为,本次降水是以区域混合型降水为主,伴随有局地强对流降水的天气过程。反射率因子很好的反映出了影响此次降水的涡旋云系及外围云系上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径向速度反映出涡旋云系上更小尺度系统的存在,垂直风廓线较好的反应了各层气流和风向风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2019—2021年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跨区域迁飞的大气环流形势和低层风动力条件, 并选取北迁进入长江流域、北迁进入东北地区、秋季向南回迁以及冬季在冬繁区扩散4次典型天气过程, 利用改进的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actory)模型模拟其迁飞轨迹和落点。结果表明:由于每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位置和西伸程度不同, 西南气流强度也不同, 影响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北迁进程, 使其经过迁飞过渡区和到达北方玉米主产区的时间存在差异。选取4次天气过程模拟草地贪夜蛾的迁飞, 其中3次过程模拟的草地贪夜蛾迁飞轨迹和降落区域得到实况监测的验证, 但模型对2022年1月26—28日西南急流天气过程下草地贪夜蛾迁飞轨迹和降落区域的模拟在贵州西部和南部、福建出现错报。HYSPLIT模型对迁飞轨迹的模拟效果较好, 但对迁飞距离、时长、落点的模拟上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未来需进一步结合雷达监测等手段改进优化模型, 提高模拟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有关天气图资料,对2002年8月24日和2003年3月21日发生在鄂西南的两次典型冰雹天气的热力不稳定、风的垂直切变等环境因子特点以及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风暴的发展与热力不稳定程度、风的垂直切变强度密切相关;强烈发展的多单体风暴大多具有特殊的反射率特征和风暴垂直结构;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发展与气流的辐合辐散及气流的旋转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实现客观、精细化预报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常规填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PPI资料,对2003年9月18日针对西北区域气象中心10周年庆典的气象保障服务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在气象资料无时间连续性的现实条件下,常规天气图分析预报方法对此次过程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预报的失效性,而应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速度图资料,通过分析径向风场的特征可预测该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During recent years, numerous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Buenos Aires urban climate,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rge-scale weather conditions and the Buenos Aires urban heat island (UHI) intensity has not been studied.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apply an objective synoptic climatological method to identify homogeneous air masses or weather types affecting Buenos Aires during winter, and to relate the results to the UHI intensity. A K-means clustering method was used to define six different air masses considering the 03:00, 09:00, 15:00 and 21:00 LT surface observations of dry bulb temperature, dew point, cloud cover,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wind direction and velocity at Ezeiza, the most rural meteorological station of the Buenos Aires metropolitan area (Fig. 1).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UHI intensity is at its maximum (2.8 °C) a few hours before sunrise when conditions are dominated by cold air masses associated with cold-core anticyclones, weak winds and low cloud cover. Inverse heat islands are found during the afternoon for all air masses indicating that surface processes are not dominant at that time. The relatively infrequent and warmest air mass is the only one that presents a mean negative urban-rur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0.1 °C) during the afternoon with the smallest diurnal cycle of the UHI intensity probably due to the prevailing high humidity and cloudy sky conditions. The paper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Buenos Aires urban–rur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under a variety of winter weather types and results could be useful to improve local daily temperature forecasts for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Buenos Aires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forecasts of weather types. Received October 24, 2001; revised June 12, 2002; accepted October 10, 2002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灰霾气象要素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宏  冯宏芳  隋平  余永江 《气象科技》2009,37(6):670-675
利用1988-2007年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图5、00 hPa高空图资料,分析了福州市灰霾的时间分布,冬、夏半年霾日气象要素场和稳定度因子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灰霾年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月分布呈单峰型,高发期在12、1月;冬半年14:00,夏半年08:00灰霾发生几率最高。冬半年灰霾多出现在冷空气减弱后,地面气压持续下降,温度不断上升,风速弱,湿度大,充分回暖后的天气下,对应地面天气形势有变性高压后部和底部、锋前暖区、地面倒槽;少数出现在冷空气入侵,地面气压上升,温度下降,湿度较小的天气下,对应地面天气形势为大陆冷高压。夏半年灰霾多出现在高温、干燥、大气层结稳定的清晨,对应500 hPa天气形势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边缘、地面弱倒槽,以及少量台风外围控制下干热的下沉气流里。  相似文献   

13.
吴胜男  江志红 《气象科学》2019,39(5):588-598
利用欧洲中心1979—2015年夏季6—8月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CN05.1格点化降水观测数据集,引入基于自组织映射SOM(Self-Organizing Maps)方法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海平面气压空间距平场的客观分型,得到该地区25种地面天气型及其系统演变特征,发现天气型的稳定、转移与天气系统强弱有关。高低压系统越强,天气型停滞频率越高,天气型越稳定;反之,天气型越不稳定。基于SOM天气型转移概率,发现三条与局地降水联系的系统演变路径,其中1号路径暖空气势力强盛,副高北上,推动锋面北抬,产生江北降水型,多发生在7月;路径2反映冷空气势力强盛推动锋面南下的天气过程,产生沿江降水型,该天气型在6、7月均易发生;路径3表现为台风移动变化对长江下游江南地区降水的影响,为江南降水型,且集中在8月。通过引入SOM方法对逐日天气尺度环流进行分型,从气候态上捕捉与降水有关的天气系统的移动变化特征,体现SOM方法在模拟天气系统演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李华宏  曹杰  王曼  胡娟  闵颖 《气象科技》2014,42(5):823-831
为了改善低纬高原地区天气预报水平,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及其变分同化系统进行雷达VAD(Velocity Azimuth Display)反演风场资料同化试验。通过设计不同的试验方案,对2009年6月30日00:00至7月1日00:00发生在云南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化VAD反演风场资料后对区域模式的风矢量初始场有明显影响。同化系统能把雷达反演风场信息有效地引入模式初始场,改善强降水区域的水汽输送和风场辐合强度;同化VAD反演风场资料后对区域模式累计降水预报有一定改进作用。从长时间累计降水量定量检验结果看,具体表现为25mm以上量级的降水准确率明显提高、漏报率下降,预报偏差更趋合理。不同的同化试验方案之间的模拟结果差异较大。同化频率越高、同化持续时间越长,对区域模式初始场和预报场的影响越明显。但同化持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导致系统移速过快、降水强度偏大、空报率增加等异常。  相似文献   

15.
水平螺旋度在沙尘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岩瑛  张强 《气象学报》2012,70(1):144-154
为了更准确地预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强度和范围,应用2002—2010年3—6月逐日08和20时高空流场资料、高空图资料和地面每3 h的天气图资料,计算近地面至500 hPa的水平螺旋度。结果表明,螺旋度负值中心值越大,辐合上升运动越强,风速越大,对应沙尘暴的强度就越强。螺旋度负值中心常常在河西走廊附近最强,沙尘暴发生在螺旋度负值中心附近或下游。在沙尘关键区(40°—48°N,84°—120°E)当出现螺旋度≤-600 m2/s2的负值中心时,6 h内该区或其下游将产生能见度低于500 m的强沙尘暴,螺旋度负值中心与下游沙尘暴发生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中国北方区域性强沙尘暴典型个例、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沙尘天气的对比分析,螺旋度有较强的日变化,白天强于夜间,对冬春季中国北方干旱区的冷锋型沙尘暴天气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6.
洪泽湖地区强雷暴天气气候特征与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翔  彭丽霞  高文亮  许波  赵畅  汤如茂 《气象》2011,37(9):1118-1125
利用洪泽站1980—2009年30年雷暴观测资料,结合2005-2009年天气实况资料和雷达回波图,对洪泽湖地区强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泽湖地区年均强雷暴日8.0 d,高发季节为6 8月,高发时段是04 06时和1 4 1 6时,年强雷暴日数年代际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统计表明强雷暴主要产生在低槽冷锋、北方冷涡、中低空切变(槽)线、副热带高压4种天气系统中,中、低空均存在西南暖湿急流,850 hPa温度露点差位于≤-3℃湿舌内。强雷暴回波特点是:回波前有较强的垂直风向、风速切变,VIL值长时间维持在35 kg·m^-2预示伴有暴雨灾害大气;出现大风前,VIL值常常有明显减小趋势。暴雨持续阶段其负闪密集区同40 dBz的强回波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d weather phenomena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Bohai region(China). Five categories of weather phenomena were screened(i.e., fine, cloudy,foggy, rainy and windy condi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observed at Oil Platform A during 2003-2010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in different weather phenomena were examined using the flux method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nd a formula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The results revealed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of-1.0 to +1.0 ℃, i.e., air temperature above the sea surface is subtracted from the SST in corresponding weather phenomena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Bohai region. Moreover,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emperature and SST, wind and shortwave radia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erms of the effects of SST on weather processes. In conclusion, the effects of SST on weather phenomena are manifest via the exchange of momentum and energy from sea to air. When the air temperature above the sea surface is lower than the SST, the SST helps develop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 within the synoptic system through moisture and sensible heat fluxes. When the air temperature above the sea surface is greater than the SST,synoptic systems transfer energy into the sea through heat flux, which affects SST variation. Moreover, a 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 will weaken if the synoptic system passes over a colder underlying surface.  相似文献   

18.
淮河下游暴雨和非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2003年6月21日到7月11日梅汛期12次暴雨和9次非暴雨过程,对其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合成平均对比分析;结合副热带高压脊线和地面锋面的位置,利用T213的20:00格点资料,计算和绘制了暴雨日和非暴雨日的合成平均物理量场,分析两类天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特征,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暴雨短期预报的概念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1-2008年强对流资料,分析福建省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和形成原因以及主导天气型。结果表明:3-6月是福建省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7-8月是次高发期;主要发生在14-20时,且多为孤立日,1-2个站次较为多见。不同季节强对流天气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差别,春季地域性强,内陆山区明显比沿海多,中北部地区明显比南部多,其他季节分布较为均匀。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强切变类天气形势下,主要出现在春季和秋冬季,其中66.5%的伴有低空西南急流,并以急流适中型和偏北型居多,≥3站次或≥10站次的主导天气形势为低槽型和低涡切变与高空槽配合型;弱切变类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7-9月,主导天气型为副热带高压边缘型和台风外围型。低层无西南急流,发生较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20.
周成  王宁  杨学斌  张园园 《山东气象》2018,38(3):128-136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7年5月4日浮尘和5月5日扬沙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3日20时—4日08时,蒙古气旋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迅速发展,配合冷锋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形成大范围的强沙尘天气;4日20时—5日08时沙尘通过高空气流输送到华北地区,在自身沉降和较强下沉气流的共同作用下,迅速沉降形成华北地区大范围的浮尘天气;5日08—14时由于西北路冷空气影响,横槽转竖,冷锋加速南下,将大量沙源地的沙尘输送到德州造成扬沙天气。通过HYSPLIT模式对本次过程中气团后向轨迹的模拟,证实以上两个阶段沙尘天气过程中的输送方式及路径。通过分析影响系统、物理量和气象要素发现,蒙古国、我国内蒙古中部沙源地天气系统强度、位置的变化直接影响沙尘天气的类型,高层气流变化与沙尘天气的类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