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地震学会设立的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 ,在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期间颁发。陈院士、陈运泰院士、马瑾院士、石耀霖院士为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奖励证书及奖金。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获奖论文及作者见表 1。许力生等 7位获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青年科技人员 ,是奋斗在我国地震科技工作岗位上许许多多青年科技人员的代表。他们这次获奖 ,是他们平时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工作的结果。中国地震学会对许力生等 7位青年科技人员获第三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表示热烈的祝贺 !…  相似文献   

2.
2012年6月26日,在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上,第8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候选人做了大会报告.根据《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简章》的有关条例,经过评审委员会成员:陈运泰、陈颙、张国民、张培震、陈晓非、郝记川、王兰民、吴忠良、张晓东、李小军、马胜利、金星、刘玉辰、石耀霖、孙柏涛等专家的评审,中国地震学会决定授予: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委员会”会议,于2 0 0 4年7月1 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期间召开。会议根据《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简章》的有关条例,对申请人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上所做的申请第四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大会报告进行了评审。经过论文评审和无记名投票,会议决定授予:论文“多分量地震记录P和SV波场的τ- p域分离方法”作者: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王彦宾  一等奖;论文“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变化与美国南加州地区地震趋势”作者:中国地震局分析…  相似文献   

4.
经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决定 :第四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评选工作 ,将于 2 0 0 4年7月中旬 (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期间进行。现将有关第四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征文事项通知如下。1 申请途径第四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候选人 ,由中国地震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推荐或由本人申请产生。2 申请条件及要求1 )申请人的年龄应在 4 0周岁以下 (含4 0周岁 )。时间界线以截止当年 6月 30日止不超过 4 0周岁为准。2 )已获国家级、部委级奖的论文 (指…  相似文献   

5.
我会设立的“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已于2009年11月25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登记批准。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的评比工作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25日,中国地震学会设立的“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的登记批准。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准予本奖项进行评奖活动。  相似文献   

7.
《国际地震动态》2010,(9):46-46
2010年9月8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届第9次常务理事会会议根据《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简章》的有关条例,经过评审,中国地震学会决定授予: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3日,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上,第六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候选人进行了大会报告,根据<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简章>的有关条例,经过评审委员会成员:张国民、陈颐、石耀霖、许绍燮、邓起东、陈晓非、王兰民、高孟潭、马胜利、李小军、石川有三(日)等专家的评审.  相似文献   

9.
第三届全国青年地震工作者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揭晓为加速培养和造就跨世纪地震科技人才,鼓励广大青年地震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地震科学事业,促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不断发展,国家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和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在总结前两届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鼓励广大青年地震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地震科技事业,同时也为地震科学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国家地震局学术委员会、科技监测司、震害防御司、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会和国家地震局团委于1991年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青年地震工作者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活动。本次评选活动共收到230多篇科技论文和摘要。评选活动办公室先后聘请了近50名专家担任评委,经过初审和复评,最终评出本届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委会付主任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我国著名的地震学家、一级研究员李善邦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年四月二十九日零时四十五分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八岁。李善邦教授于一九○二年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二五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解放前曾担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地震研究室主任,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六年,先后到过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德国波茨坦地球物理研究所、耶那地震研究所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考察和担任访问教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中国地震科技文献库(英文版)截止1995年8月收录的13104条文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震科学、地震预报研究的科技论文做了统计分析。它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地震科技工作近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3.
评介了中国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教授的遗著《中国地震》一书。  相似文献   

14.
15.
正当举国上下向“四化”进军的时候,也正当我国的地震科学飞跃发展的时候,我国地震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与世长辞了。终年七十九岁。李善邦先生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地震科学事业。在旧社会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在鹫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地震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八次常务理事会决定,将于2015年9月初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将在《国际地震动态》出版会议论文长摘要专集。学术大会征文如下。1大会主题:地震科学与社会安全2征文专题(A)断层相互作用、震源过程、地震活动性分析与地震危险性估计(地震学)  相似文献   

17.
地震工作者,由于工作需要,常常需要撰写一些文字材料,如实验报告、阶段报告、地震考察报告、工作总结,又如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学位论文,一般学术论文和供在学报一类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两种文字材料,就其内容和表达形式来看,其共同点都是研究地震工作结果的科学记录。不同之点是,学术论文一般只是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的科学记录,对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建设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不包括本专业读者所共创的知识。至于实验报告则是作为研究试验工作的如实记载,而考察报告则是实地考察地震震害、进行烈度评价及论述发震构造的文字记载。因此,所有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善邦教授(1902年—1980年),广东兴宁县人,是我国地震科学研究事业的开创者;五十多年来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作出了辉煌的成就。他的勤恳的治学精神给我们地震科研工作树立了光辉榜样。李教授1926年毕业于前南京东南大学(即南京大学)物理系,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找不到工作,即回广东兴宁县在中学教书,1929年原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要开展地震观测,请李教授主持这项工作;当时法国耶苏会在上海徐家汇设有一地震观测台,所里派李教  相似文献   

19.
著名的地震学家李善邦是我国地震事业的开创者。他从事地震科研50年,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从农家弟子到书生李善邦于1902年农历九月初一出生在广东省兴宁县田心村一个祖祖辈辈务农的家庭。他6岁开始读书,1920年考进了南京东南大学。他努力苦读,经常在煤油灯下钻研到深夜。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25年,李善邦在东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经多方托人谋事,终于在一所私立中学任教。那时南京城正处于混乱状态,很多学生不来上课,学校收不到学费,教员的工资也发不出。北伐军占领南京后,他的饭碗又被打破  相似文献   

20.
从1954年2月11日山丹地震(M_s=7(1/4))发生到现在已三十年了。这是我国解放后发生在有一定人口密度地区的第一个地震。当时有一定伤亡。这个地震发生时正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期。为了对我国各大建设工程地区提供抗震烈度,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李善邦先生、付承义先生和谢毓寿先生以及当时的赵九章所长都积极领导和组织地震工作者完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