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降雨量地面观测数据空间探索与插值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孔云峰  仝文伟 《地理研究》2008,27(5):1097-1108
空间插值方法广泛应用于气象数据产品的制作,其精度与气象要素的空间变异特征、气象观测站分布和插值方法选择有关。选择美国得州599个地面观测站30年平均降雨量记录,设计了27个观测站样本方案,选择全年、1月和8月数据,利用空间统计、空间自相关、半变异函数等方法探索降雨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采用5种常规方法进行空间插值,比较和解释插值结果,在此基础上讨论基于知识的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案例研究发现:①降雨量地面观测数据通常具有明显的空间趋势、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和较稳定的空间变异规律,但针对不同时段或采样方案,其空间自相关强度和半变异函数模型会有一定的差异。②增加气象观测站数,空间插值误差有减小的趋势;但观测站数目达到一定数值后,增加观测站数,插值精度提高并不明显。③在观测站较少时,不同插值方法间的精度差异较大,而在观测站充足的情况下,其差异有减小的趋势。④探讨气象要素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获得定量化的先验知识,开发基于知识的空间插值模型,是高精度气象要素插值的关键;线性加权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的初步试验验证了这一思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落叶松林生产力的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金屯 《山地学报》2004,22(3):298-302
落叶松林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其空间差异也比较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我国落叶松林生产力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种群和群落地理替代作用明显;落叶松林生产力空间异质性较大。其变化与空间尺度密切相关;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是影响落叶松林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天然落叶松林的管理和保护以及人工落叶松林的发展上应考虑其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建新  彭保发  陈端吕 《地理研究》2013,32(11):2031-2040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以及百分位数和变异系数,基于Arc GIS 和Geo DA软件支撑,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空间格局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和相对差异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空间格局上,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从西南向东北大体上呈现“W”型(较高—低—高—低—较高)空间格局,倒“U”型的县域差异特征显著。② 空间关联上,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分布呈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出现相似县域之间的空间集聚,全局Moran’s Ⅰ值相差不大,空间聚集程度比较稳定,趋于围绕某一偏低集聚度出现小范围内波动;局部空间自相关的LISA 集聚类型出现HH型、HL型和LH型3 种类型,依次集中分布在洞庭湖区的中部、西南部和东北部,局部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聚类特征显现出稍微变化的迹象。③ 相对差异演变上,2001-2010 年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相对差异演变整体上呈现一定的差异性。2001-2003 年相对差异较小,趋于稳定;2005 年前后相对差异较大;相比2001-2003 年,2005 年以来相对差异明显扩大且这种较大的空间相对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小幅波动趋势。  相似文献   

4.
零售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其空间布局对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决定了产业发展环境,影响产业布局.该文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郑州市零售业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不同城市空间对零售业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1)零售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存在空间尺度效应,随距离增加,空间集聚性先增加后减小;2)零售业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距市中心10 km范围内;3)5种城市空间对零售业整体空间布局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休闲娱乐和交通空间对郑州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影响较大,因子解释力分别为0.675、0.656,其次为居住、公共和商业空间,影响程度接近;4)不同城市空间对不同零售业态空间布局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居住和公共空间对医药及医疗器材零售布局影响较大,交通空间对综合零售布局影响较大,而商业和休闲娱乐空间对文化、体育用品及器材零售布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细归  吴清  刘大均 《热带地理》2014,34(3):422-428
农业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与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等分析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圈层分布格局较为明显;2)其总体上属于集聚型分布,但不同区域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分布类型差异显著;3)其在空间分布形态上呈“片状与点状”并存的格局,不同区域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分布格局差异较大;4)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受城市等级、交通、河流以及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影响的差异性较大,高速公路对农业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的作用突出。最后,结合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35个城镇为研究对象,选取表征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12项指标和4个时间截面,运用主成分分析、ESD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空间动态的角度对城镇密集区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自1995年以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总体经济空间差异还较大,但有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集聚经济指向的空间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瀚辰  周麟  沈体雁 《地理研究》2019,38(2):273-284
集聚经济指向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特征,同时企业的选址决策通常受到集聚经济的空间效应影响。因此,尝试使用空间泊松模型探讨中国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集聚经济指向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但空间效应的作用要弱于本地效应。②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空间效应是不同的,前者存在溢出效应,后者则为阴影效应。③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正向影响尺度也存在差异,前者正向影响尺度较大,而后者正向影响仅限于本地。④ 集聚经济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存在行业差异,其强度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城乡之间的较大尺度上的空间差异研究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但对经济发展迅猛的特大城市(如北京、重庆、上海等)内部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因此,正确认识特大城市内部的经济差异及演变趋势,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北京市18区/县的人均GDP作为评估标准,分析了北京市18区(县)在2001-2007年,即2008年奥运会筹备期间的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人均GDP的空间分布自2005年后开始有向负的空间自相关性发展的趋势,暗示北京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局部分异正在逐渐拉大,并显示由过去的南低北高的经济发展差异格局逐步转变为中心高周边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外资分布的地域差异是导致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利用外资的时空差异特征,根据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将广东省利用外资的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特点。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各市利用外资的空间集聚和差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广东省外资由分散分布逐渐趋向于集聚分布;外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聚的同时,逐渐表现出向粤北地区扩散的趋势,粤北地区将有可能成为广东另一个外资集聚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79,自引:10,他引:79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江苏省1978~2002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江苏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首先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化,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其次,江苏省县域局部空间差异不断缩小,特别是苏南和苏北县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同步发展态势。再者,苏南地区对全省的极化效应明显大于其扩散效应。大致自1992年以来,苏南和苏北地区内部分别形成了与周边地区显著相似的区域。最后,江苏省县域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缩小并不是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而是南北空间分异的表现。在循环累积因果机制作用下,南北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1.
李国栋  张元明 《中国沙漠》2014,34(3):725-731
生物土壤结皮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维管植物种子萌发与群落建成,种子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如种子附属物等)对萌发也存在一定影响。本研究选取古尔班通古特沙漠4种常见的具有不同形态附属物的藜科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粗枝猪毛菜(Salsola subcrassa )、心叶驼绒藜(Ceratoides ewersmanniana )和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 ))种子,设置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裸沙3种土壤基质,通过去除或保留种子附属物,对比研究了生物土壤结皮与种子附属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枝猪毛菜和梭梭的苞片显著抑制了种子萌发(p <0.05),心叶驼绒藜的柔毛和角果藜的刺状附属物对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p >0.05)。与裸沙相比,苔藓结皮显著抑制了4种植物种子的萌发(p <0.05),地衣结皮显著抑制了粗枝猪毛菜种子的萌发(p <0.01),而对其他3种植物种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p >0.05)。同时,附属物与结皮对粗枝猪毛菜种子的萌发还具有交互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种子萌发(p <0.01)。可见,生物土壤结皮对具有不同附属物的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具有不同的影响,进而造成维管植物种子萌发的空间异质性,影响维管植物分布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Household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family change dur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Existing literature ha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between various factors and household structure, but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se relationships has not been examined. Using the 2010 Chinese population census data and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model,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ree-generation lineal households, a functionally important household type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re was significant heterogene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ree-generation lineal households. Socio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cultural factor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roportion of three-generation lineal households, but the relationships are place-specific in terms of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household structure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a single framework of family modernization theory but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rplay of various local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population migration plays an equally important role in affecting household structure th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work contributes to the family literature by highlighting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impact of varying factors on household structure. Beyond the classic modernization theory, it sets a contextualized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ow Chinese household change in response to the rap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In arid rangelands, soil seed bank characteristics vary with rainfall patterns, livestock pressure and habitat heterogeneity. We investigated this issue by assess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in soil seed bank density and richness in a degraded (heavy grazing) and non-degraded (light grazing) Nama Karoo ecosystem. To account for variation in seed distribution, different microsites were compared, and the effect of diaspore size on the patterning analyzed. Long-term heavy grazing increased seed densities and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soil seed bank by favoring small-seeded and tiny-seeded annual species. The spatial patterning of the soil seed bank was, however, similar to that found under sustainable grazing. The overall seed distribution was dictated by the small-scale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which interacted with diaspore siz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graded environment is still efficient in controlling secondary dispersal and retaining seeds. This is through low stature barriers like surface rocks, which replace the function of grazing-sensitive perennial grasses in trapping and storing small diaspores. Soil seed banks were persistent and accumulated readily-germinable seeds over time. Observed temporal pattern across the study sites indicates that both condition and sequence of preceding rainfall seasons are likely t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soil seed banks of subsequent years.  相似文献   

14.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全林  马晓冬  沈一 《地理研究》2012,31(1):144-154
基于苏北地区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插值、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分析了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具有"南密北疏"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出现高值簇的空间集聚,其主要集中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等地,总体上呈现"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较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则较为显著。从不同方向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其中东南-西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自东南向西北,聚落形态具体表现为由带状、长矩形、矩形到方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的渐进性演变。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细根(≤2 mm)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不同土层细根化学计量的认识非常有限.本研究在福建省三明陈大国有林场内对米槠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不同土层细根养分含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杉木人工林0~10 cm、60~80 cm土层0~1 mm细根碳浓度显著高于米槠次生林,10...  相似文献   

16.
将杉木、楠木凋落叶及以二者不同比例混合的凋落叶置于果园林内进行分解和P、K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和楠木凋落叶混合处理的分解速率均大于单独分解的纯杉木和纯楠木凋落叶.各凋落叶分解过程中,P浓度略有增加,而K浓度基本呈下降趋势.纯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P、K残留率均比纯楠木叶的低.杉楠混合分解的P、K释放率基本上大于单独的纯楠木叶.杉木与楠木凋落叶混合分解对其P和K的释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姜海宁  张文忠  许树辉  陈秋羽 《地理科学》2018,38(12):1943-1951
以《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为基础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核密度估计法、L函数和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2006~2015年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园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集聚特征显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多中心趋势明显,集聚规模迅速增大,集聚强度呈“先升后降,但总体增大”趋势;主要集聚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等地区,尤以前两者最显著,且三大集聚区的集聚强度与集聚规模差异明显,其中长三角留创园的集聚规模最大,京津冀集聚强度最高,而珠三角则比较复杂,其在很小空间尺度范围内服从集聚分布,而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则服从随机分布;基于不同主导产业的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依然集中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等地区,其主导产业分布格局则差异显著,规律性不强。  相似文献   

18.
坡向和微地形对大型土壤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刘继亮  李锋瑞 《中国沙漠》2008,28(6):1104-1112
尽管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对土壤动物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已较多,但在小尺度上对局部微生境条件如何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还很少。以典型温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系统调查了林地阴坡和阳坡4个不同地形部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密度,并测定了不同地形部位的生境条件。采用三因子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坡向和地形部位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在采集到的160个土壤样品中共检测到动物个体4 148个,分别隶属于26个不同的土壤动物类群;②坡向和地形部位对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的影响,但不同土壤动物类群对坡向和地形部位的响应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不同土壤动物类群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其结论是:在小尺度上,林地的坡向和微地形条件主要通过影响局部小生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组合特征而对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乡村国土空间安全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等数据,定量评价了临洮县18个乡镇323个行政村的国土空间安全,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了影响乡村国土空间安全的因素。结果表明:(1)临洮县乡村国土空间安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表现为:生活空间安全水平>生产空间安全水平>生态空间安全水平。安全水平较高的乡村(69.73%)主要分布在洮河川区灌溉农业区,而低等安全水平的乡村(30.27%)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与东部丘陵山地的旱作农业区。(2)临洮县乡村国土空间安全空间分布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分布以高-高(18.52%)、低-高(0.62%)、低-低(9.26%)这3种类型为主,且集聚分布特征明显。(3)地形地势、人口规模、政府投入及区位联系对临洮县的乡村国土空间安全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乡镇其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