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对波动、振动和尾波的特征分析,提出以足够大的力冲击桩顶,在桩顶附近记录综合波列图,利用其振幅衰减、周期变化和反射波震相等判断桩身成型质量:波列周期均匀且较小,同时波列振幅衰减较快,而又未见明显反射波震相者桩身成型良好;而有缺陷如断裂、缩径等时波列振幅衰减变慢,反射波震相明显,且有大周期出现.它对桩的浅部(特别是桩顶下5米以内的)缺陷检测特别有效.另外利用动态PS曲线也可判断桩身成型质量:曲线较平滑者,桩身成型良好;曲线出现弯折者桩身存在缺陷,缺陷程度可参照承载力受影响大小确定.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锚杆锚固质量弹性波检测理论研究工作欠缺的问题,开展了锚杆锚固体系条件下弹性波传播的正演问题研究.论文编写了二维弹性波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程序,并在围岩、砂浆及缺陷等各种因素变化的条件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获得了两个重要结论:1)围岩及砂浆的波速变化不会影响锚杆杆底反射波的波至时间,但其频率会随之有所降低;2)砂浆缺陷的大小会影响锚杆杆底反射波的振幅.砂浆缺陷越大,钢筋底部反射波的振幅越大.论文指出:上述结论可能会为锚杆锚固体系砂浆饱满度的求取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采用LX岩土工程质量检测分析仪,应用声频应力波法,对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锚杆进行无损检测,这对各类锚杆的锚固质量检测和分级是可行和有效的,由于在公路系统锚杆锚固工程锚杆无损检测属首次应用,一些锚杆的锚固体系的无损检测条件不太理想.今后,随着应用的增多,锚杆的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接近无损检测条件,相信声频应力波法对锚杆锚固质量的无损检测及高速公路的建设会提供更好的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4.
应力波理论在动测锚杆锚固质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应力波理论,分析了不同锚固质量的锚杆在瞬态冲击下的响应规律,包括锚固质量优的、中等的、劣的对锚杆中应力波的影响规律。这些规律都将会对实际锚杆锚固质量的无损检测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工程锚杆锚固质量动测技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结合锚固体系的锚杆动力学及弹性波运动学理论,分析和评述了锚固体系的振动特征和锚固体系中弹性波传播的能量衰减规律,以及锚杆锚固质量检测的方法、技术与特点;并通过工程检测实例进一步说明,锚杆锚固质量动测技术是一种方便易行,测试精度能满足现场技术要求的方法,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接地电阻作为评价钢筋锚杆锚固质量的标准.当锚杆、砂浆、围岩三者接触不密实、不均匀时必然会引起锚杆接地电阻的变化.因此将锚杆接地电阻的理论计算值作为评价锚固状态的参照,利用实际测量值与之作比较,从而对锚杆质量进行分级评价.在利用此方法评价锚杆质量时,准确测量锚杆的接地电阻则尤为重要,采用6极法可以消弱由于大地的各相异性对于接地电阻测量带来的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7.
2011年1月19日发生的安庆MS4.8地震,在较远范围引起了明显震感.通过仔细辨认此次地震不同频段的波形记录,发现在一些台站记录到了清晰的SmS震相.采用CAP方法反演了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理论地震图与实际观测数据对比进一步确认了SmS震相的存在.结合已有实验结果,推断在人类有感频率(1Hz至几Hz)范围内,震中距70——200 km内SmS震相往往是振幅最大的震相,是引起远距离有感的主要原因.利用理论地震图研究了震源深度对SmS震相的影响. 结果表明,震源深度可改变SmS震相发育的临界震中距,震源越深对应的临界震中距越小.进一步通过对比SmS与S的振幅比,定性讨论了震源机制解中倾角、滑动角和地壳浅层衰减等因素对SmS震相的影响.结果表明,倾角和滑动角对其振幅比影响呈现比较复杂的关系,而SmS与S振幅比随地壳浅层衰减的增大而减小,说明浅层衰减对SmS震相影响较大.综合分析认为,除当地地壳速度结构的影响外,SmS震相的发育受到震源机制解的倾角、滑动角,震源深度以及地壳浅层衰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最近葛焕称等测定了中国东部苏豫皖冀浙六省地区约1HzLg波的衰减,得出波的衰减系数,对于Lg波埃里相,γlg=0.00435±0.00010km~(-1):对于lg波非埃里相(MAX相),γmax=0.00305±0.00010km~(-1)。陈培善和秦嘉政(1983)用残差法测定了云南地区短周期仪器记录S波最大振幅的震级校准函数R_3(Δ)。若利用Lg波MAX相的地动振幅A随震中距Δ的衰减模式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台网的近震震相自动识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提出了数字化台网对于近震震相自动识别的“波形变化值增长”算法和“无后续震相”判据 .前者根据波形变化值来描述近震波形的变化 ,用该值的增长捕捉地震波振幅或频率的突变 ;后者在识别到初动后考察后续波形的变化情况 ,如果没有其它震相 ,初动识别无效 .该判据使算法在初动震相振幅过小识别不清时 ,不会误将后续振幅较大的震相识别为初动震相 .该方法经实例检验表明精度符合地震速报的要求 ,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  相似文献   

10.
对太原台长周期与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79个地震、180张典型震例进行了对比。发现同一地区地震的体波与面波震相(包括长、短周期面波)不同仪器的记录形态有很大差异,长周期仪对各类长、短周期震相均不明显记录。而中长周期仪有时记录不清极远震的初至波Pdif,而对可以明显反映地球分层特征的地核穿透波PKHKP,长周期面波G,两种仪器均有不同记录。实践表明,对有不同频率特征的仪器所记录的地震波形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测震分析的质量及提高测定震源时空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水文研究》2004,18(11):2191-2191
  相似文献   

16.
《水文研究》2001,15(5):899-900
  相似文献   

17.
《水文研究》2002,16(3):749-750
  相似文献   

18.
《水文研究》2002,16(13):2711-2712
  相似文献   

19.
《水文研究》2002,16(12):2489-2490
  相似文献   

20.
《水文研究》2002,16(9):1883-18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