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根据黏弹性阻尼器的特点和抗震规范的要求,分别提出了用于黏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抗震分析的弹性及弹塑性需求谱,前者是基于黏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等效阻尼比的简化计算公式及规范规定的反应谱;后者是基于修正的V id icRμ-μ-T关系。在此基础上,借助模态推覆分析,提出了可以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黏弹性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的能力谱分析方法,并对一8层钢筋混凝土消能减震框架结构进行了"中震不坏,大震可修"性能水准下的抗震分析。算例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分析黏弹性阻尼器减震结构体系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现有能力谱分析方法未考虑结构地震作用下产生的累计损伤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以现;有的能力谱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损伤延性增大系数,引入对结构损伤影响考虑的方法。并通过一幢20层框架结构顶点变形能力的能力谱分析结果与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的对比,说明了该改进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结构动力灵敏度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构动力灵敏度分析是进行抗震结构优化设计和考虑参数不确定性进行动力可靠性分析的基本步骤。本文就结构动力分析中几个常用的计算过程进行灵敏度分析研究,给出了Choleskey分解矩阵及其它常用数学变换的灵敏度计算表达,分析了振型灵敏度的传递作用,指出对于一般的剪切型结构可以不考虑振型及振型参与系数的灵敏度,从而使问题大为简化。本文还讨论了结构动力反应与各基本参数的灵敏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直接通过结构地震反应得到灵敏度谱的设想。作者认为,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工程上实用的地震反应灵敏度谱。  相似文献   

4.
结构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及高阶振型影响   总被引:52,自引:8,他引:44  
Pushover分析方法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估结构抗震性能的简化方法,已被引入我国新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侧向力分布的选取是结构Pushover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尤其高阶振型影响显著时其选取直接影响Pushover分析的结果。本文通过拟合规范反应谱,挑选了适用Ⅱ类场地的4条地震动记录和4条人工波,对比了典型地震动下非线性时程分析和采用5种不同侧向力分布的Pushover分析的5层、10层和1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不同地震动强度时的反应。通过结构振型参与系数量化了各个结构的高阶振型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结构层数的增加和地震动强度的增加高阶振型的影响变大,侧向力的选取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对在高阶振型影响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中侧向力的选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震多点激励结构随机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多点地震激励简化为平稳向量随机过程,地对其时-空相关特性,采用两步相关谱展开,使相关向量随机过程转化为正交向量随机过程,通过结构振型分解法直接求得结构随机响应;进一步可计算各种响应功率谱密度。本文方法不仅考虑了结构的多点激励及行波效应,而且考虑了结构振型之间的相关性,计算过程简单,是结构随机振动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应谱原理计算结构物地震荷载时,首先必须求得结构的自振周期,振型及阻尼。十分明显,结构的前几个自振型对地震荷载的影响是主要的,尤其是基本振型作用是决定性的。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8规定对于高度超过150米的高柔构筑物,当计算地震荷载产生的结构内力(弯距、剪力或轴向力)时,一般只须考虑前1~3个振型。但是,高振型的影响应如何考虑,计算高耸结构物地震荷载时仅计算前三个振型是否足够准确,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现今土建设计日益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是可以把上述问题弄清楚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振型分解法,并考虑阻尼的影响,推导出了一种轻钢增层结构增层部分底部抗震剪力的计算公式,为轻钢增层结构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一种较为精确的简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基于能力的设计原理引入转换层结构设计,提出了“强转换弱上部”思想,给出了转换构件的能力设计公式。考虑了转换结构刚度和质量变化以及抗震设防烈度和转换层设置高度的不同对转换结构所受罕遇地震作用的影响,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给出适用各类转换形式的能力设计简化公式,给出转换层结构能力设计的具体步骤。通过工程算例,对运用能力设计方法、我国现行规范方法以及在工程界应用的水平地震作用增大系数法(G βE)进行对比,并对转换层结构的能力设计方法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Benchmark模型的抑制屈曲支撑耗能减振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制屈曲支撑可在拉压循环荷载作用下均达到屈服,拉压承载力基本一致,滞回曲线稳定饱满,耗能能力强。基于Benchmark模型对安装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基于ANSYS的数值分析表明,抑制屈曲支撑不仅可使结构在小震时的抗侧刚度有所提高,同时在大震时通过其往复滞回变形发挥耗能减振作用,大大地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响应,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分析表明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能力谱分析方法是一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规则型隔震房屋的自振特性和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文中根据规则型隔震房屋的刚度、质量和阻尼分布的特点,改进了阻尼比的简化计算表达式。此外还归纳给出了自振周期、振型和地震反应计算公式。文中还将我们提出的隔震结构振型阻尼比公式与Kelly的相应公式进行了数值比较,两式的复杂程度虽几无差异,但文中的公式更为精确。文中提出的简化计算公式可以方便地在一般房屋结构隔震方案设计和地震反应的振型叠加分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RC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过程中遇到的几种情况及其产生原因,指出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从框架结构的侧移模式出发,导出结构一定性能水平的目标顶点位移,建立结构目标顶点位移与等效位移的关系式,根据位移反应谱,由等效位移推出框架结构在各性能水平的目标周期。然后,由pushover曲线确定结构刚度退化机理,导出结构各性能水平相应的自振周期比例关系,根据结构各性能水平自振周期与目标周期的关系确定结构最优设计方案。通过例题加以验证,说明了此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饶力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4):671-677
传统的动力弹塑性分析法在研究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时,忽略了对剪力墙转换结构关键结点的有效分析,导致建筑抗震性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提出剪力墙转换结构关键结点对建筑抗震性能影响的分析方法。塑造剪力墙转换结构平面布置图,确定剪力墙转换结构关键结点,分析剪力墙转换结构关键结点的层间位移与位移角和关键结点处的楼层剪力,关键结点位置上升使得最大楼层的位移减小、位移角也逐渐变小。根据关键结点处于不同楼层时层间位移、位移角以及受力作用的不同,获取建筑结构上下层刚度的波动。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能够高精度、高效的对建筑抗震性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瑞利波高阶模式反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超声实验研究了沿分层介质,特别是含有低速层的分层介质传播的瑞利波频散特征. 分别对有机玻璃/钢构成的两层速度递增的半空间和铝/有机玻璃/钢构成的含有低速层的三层半空间进行了超声探测实验,采用频率波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多模式的瑞利波频散曲线,对于速度递增的两层半空间,得到了第一和第二个模式的频散曲线; 对于含有低速层的三层介质,实验得到的频散曲线在不同频段对应不同的模式,从而在模式之间产生跳跃, 分析表明模式跳跃是由各个模式在表面位移幅度的不同分布引起的. 文中明确指出了低速层存在时,反演研究不仅要考虑各模式的频散特性,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模式在表面的位移分布情况,给出了低速层存在时的反演方法,避免了模式的误判. 利用遗传算法对两种实验模型的介质参数进行了反演,得到了和实际参数吻合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14.
结构在强震作用下进入非线性阶段会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位移或残余变形,结构残余位移是震后结构抗震性能和地震损失评估的重要参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为了深入分析残余位移的研究现状,为面向性态抗震设计和抗震韧性评估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提供参考,全面和系统分析了国内外结构残余位移相关文献,介绍了残余位移的定义,重点论述了影响结构残余位移的主要因素,总结归纳了残余位移计算模型、残余位移控制方法及考虑残余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最后讨论了残余位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Structural strain modes are able to detect changes in local structural performance, but errors are inevitably intermixed in the measured data. In this paper, strain modal parameters are considered as random variables, and their uncertainty is analyzed by a Bayesian method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 (FRF). The estimates of strain modal parameters with maximal posterior probability are determined. Several independent measurements of the FRF of a four-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al model were perform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stiffness change in a concrete column using the strain mode was verified. It is shown that the uncertainty of the natural frequency is very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displacement mode shape, the variations of strain mode shapes at each point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damping ratios are more affected by the types of test systems. Except for the case where a high order strain mode does not identify local damage, the first order strain mode can provide an exact indication of the damage location.  相似文献   

16.
海上风电工程基础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海上风电工程基础与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采用ANSYS程序建立了三种基础型式的风电塔架结构数值模型,先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了结构的地震响应,进而分别将传统地震动和最不利地震动作为输入地震动,分析了三种基础结构体系的最大地震响应。结果显示:风电结构属典型的长周期结构,基础型式对结构的振动周期影响明显,单立柱桩式结构振动周期最长,八桩承台结构振动周期最短。地震作用下,单立柱桩结构的顶端位移响应也最大;振型反应谱法与传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响应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规范的要求,但最不利地震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响应偏大,不满足规范对位移的相关规定;组合三桩结构底部基础与结构连接处是应力集中区。海上风电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应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7.
A new response-spectrum mode superposition method, entirely in real value form, is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maximum structural response under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for generally damped linear systems with repeated eigenvalues and defective eigenvectors. This algorithm has clear physical concepts and is similar to the complex 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 (CCQC) method previously established. Since it can consider the effect of repeated eigenvalues, it is called the CCQC-R method, in whic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high-order modal responses are enclosed in addition to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n the normal CCQC method. As a result, 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high-order modal responses are deduc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displacement, velocity and velocity-displace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order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covariance is derived to make the CCQC-R algorithm only relevant to the high-order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Finally, a practical step-by-step integration procedure for calculating high-order 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 is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nput, which i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it to the theory solution under the sine-wave input. The method derived here is suitable for generally linear systems with classical or non-classical damping.  相似文献   

18.
结构影响系数是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中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关键,也是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理论的基础。位移放大系数则是根据结构的弹性位移估算弹塑性位移的关键参数。本文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求解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并结合具体算例详细说明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求解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实施步骤。该方法能反映结构的动力特征,并能考虑高阶振型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靳晓燕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4):678-683,697
为了提高带钢避难建筑的抗震性能,对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建筑实施抗震设计。设置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所的抗震设防要求,给出不同地震情况下地震避难所设防加速度值以及地震避难所地震影响系数最高值,通过SAP2000分析软件对带钢地震避难建筑结构实施动力弹塑性时程研究,选择合理的塑性铰参数值,通过在建筑周围设置钢支撑的策略对带钢避难建筑实施设计,分析高强度地震下的带钢避难建筑的抗震性能。实验结果说明,采用所提设计方法下的带钢避难建筑在大震情况下的反应优,延性较强,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水平方向位移角满足抗震设防规范。  相似文献   

20.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对基于力的抗震设计方法的重大改进。按此方法进行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和相应的侧移模式。提出用框架梁节点截面屈服时的位移作为目标位移,并推导了层间屈服位移的计算公式;然后用结构近似的第一振型曲线作勾其侧移模式,对层间屈服位移进行修正。算例表明,本方法计算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