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福州市6宗典型居住用途宗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用地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率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模糊数学法、专家咨询法等对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确定每宗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等级,得出福州市居住用地总体容积率偏高、建筑密度偏大的结论,提出在今后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应当适当下调容积率或建筑密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居住质量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福州市6宗典型居住用途宗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用地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率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模糊数学法、专家咨询法等对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确定每宗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等级,得出福州市居住用地总体容积率偏高、建筑密度偏大的结论,提出在今后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应当适当下调容积率或建筑密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居住质量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集约利用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是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技术.从农用地分等成果入手,用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系数对其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界定了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内涵,阐述了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系数的概念,提出了利用产能潜力系数和效益潜力系数计算集约利用潜力系数的方法.利用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系数,对临沂市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4.
吴文恒  史海金  杨毕红  许玉婷  李研 《地理学报》2021,76(10):2391-2406
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是践行集约利用空间与城市更新、可持续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对认识城市土地利用、居住空间转型与治理意义重大,包括面积更新潜力与集约利用潜力。从社区土地面积、空间集约利用和两者关联性3个维度出发,采用企业社区兴趣点、兴趣面数据与建筑基底数据,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区位熵、重要性—绩效分析等方法,构建城市企业社区用地更新潜力分析框架,探究用地更新潜力特征,以西安市为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① 企业社区总更新潜力933.56 hm2,平均面积1.63 hm2。小型企业社区(0.07~1.18 hm2)居多(62.87%),面积更新潜力较小(19.42%),相对集聚于内部市区,桃园路、土门、长乐中路等街道。面积大的数量少,分散在外围市区,洪庆、纺织城、鱼化寨等街道;② 绝大多数企业社区(93.01%)在立体空间上有集约利用潜力,整体呈东西两头稍高、内城中间低的略“U”型分异,以及南部向中北部地区近线性增加趋势;③ 集约利用潜力大的企业社区(A型)占20.63%,平均楼层高度3.31层,以土门、桃园路、纺织城、韩森寨等街道为主。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的企业社区(B型)占55.94%,平均5.24层,小集聚、大分散,长乐中路、纺织城、电子城、桃园路等街道分布多;④ 面积更新潜力与集约利用潜力大的高—高型企业社区占13.46%(77个),主要在中心城区外围,纺织城、电子城、枣园、韩森寨等街道;面积更新潜力小集约利用潜力大的低—高型企业社区占30.07%(172个),土门、纺织城、桃园路、电子城等街道为主;需要重点关注高—高型和低—高型企业社区更新改造与未来发展建设。应用过程与分析框架匹配,结果与现实较吻合,体现方法架构的逻辑性。研究有助于深化内城居住空间演替理论、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更新理论。  相似文献   

5.
当前城市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土地短缺与土地浪费兼有,城市建设用地特别是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是盘活存量土地、挖掘土地潜力的必要环节。以2014年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划分了6大功能区,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综合评价法、从中观尺度测算分析了各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结果表明: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以中度利用和集约利用为主,中度利用以下建设用地占评价功能区总面积的67.74%,挖掘潜力较大,挖潜空间主要集中于居住功能区及商业功能区。针对中心城区用地状况判定结果,为提高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开展高等学校保留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整合的基础。提出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思路,即老校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应在对校区土地开发强度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学校主体搬迁后学校实体建筑和无形资产利用等变化的评价,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实地调研法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包括学校土地开发强度、实体建筑利用程度和综合影响力3个指标层16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控制搬迁后老校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建议明确完善老校区功能定位,进行资源优化重组,提高校区综合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结合社会经济数据,从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产出及生态效益层面构建了评价指标;运用组合赋权法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06—2016年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分值进行计算;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因子进行诊断。结果显示:(1) 2006—2016年间上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始终保持高度集约状态。天津、武汉始终保持中度集约状态;北京、广州、成都、郑州、重庆变化较大,北京、广州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由中度集约上升到高度集约,成都、郑州由低度集约转化成中度集约,重庆由粗放利用转化为低度集约。(2)影响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准则层主要障碍因子为土地利用程度及土地产出,说明我国中心城市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无法满足可持续用地需求;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地均GDP、人均绿地面积及建成区路网密度等。  相似文献   

8.
叶茹罕 《西部资源》2014,(4):141-143
本文在分析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规程》相关规定及满洲里边境经济合作区实际出发,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理想值和权重值,进行了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进而得出合作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土地供应率高、尚可供应土地相对较小,开发区工业用地容积率较低、建筑系数较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大、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小等结论。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过快对土地持续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势在必行。该文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内涵界定和集约利用分区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以县为评价单元,对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综合评价分值高低将18个评价单元划分为集约利用潜力很大、较大、较小3个级别。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探索建设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及挖潜能力可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潜力、改进方向及挖潜路径。在玉溪市中心城区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基础上,从全面改造和现实条件改造两个角度进行规模潜力和经济潜力测算,划分潜力分区,配置挖潜时序,并为后续土地利用及挖潜方向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玉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挖潜空间较大,基于全面改造的绝对规模潜力为1 213. 63 hm2,经济潜力为6 435 914. 89万元,基于现实条件改造下的绝对规模潜力为113. 96 hm2,经济潜力为540 229. 18万元,可节地率为2. 94%;各功能区挖掘潜力差异过大,居住功能区可挖掘规模潜力及经济潜力在6类功能区中居绝对主导地位,根据潜力时序配置方案应优先在居住功能区分阶段开展挖潜工作。  相似文献   

11.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我国城镇土地利用从外延扩展走向内涵挖潜、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利用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实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剖析,提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概念,明晰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影响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因素,构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GIS建立一套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技术方法、流程和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对其土地利用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天河区345个评价单元中,适度利用、过度利用、低度利用和不均衡利用等4种潜力类型的土地单元个数分别占总评价单元的44.9%,15.9%,35.7%和3.5%,可供挖掘的潜力很大,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对广州市天河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的评价,不仅为天河区的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提供依据,也为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首先明确提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原则,完善节约和集约用地的评价指标结构层,特别是农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评价指标,建立区域和土地利用分区的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湖南省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农用地集约利用的效益,最后利用加权求和的综合方法,计算出湖南省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秦萧  李民健  甄峰 《地理科学》2023,(9):1548-1558
从行为偏好视角来看,为获得更好的居住条件、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居民选择住房时通常优先考虑环境品质高或靠近高流动性城市公共中心的小区居住。这导致不同居住用地之上的居住活力产生差异,具有不同流动性强度的公共中心吸引居住活动集聚的能力也产生差异,进而影响城市居住用地利用效果。研究跳出传统根据人口静态分布配置居住用地的思路,从活力和流动性两个维度解读居民实际居住需求,并利用多源大数据和聚类分析、耦合模型、引力模型探讨居住用地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从活力维度分析,认为居住活力与用地承载力耦合关系能够反映居民实际用地利用情况,活力偏高小区集中在老城及河西片区,外围片区活力整体偏低但也存在局部耦合现象;(2)从流动性维度分析,认为公共中心流动性对居民就近居住有较大影响,商业中心吸引效果趋同、能够提炼一般配比规模,而交通和文体中心吸引规律不明显。研究得到“以耦合度引导片区优化方向”和“以配比均值推算新增用地规模”两种居住用地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技术效率测算的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向东  刘小茜  裴韬  王振波 《地理学报》2019,74(9):1853-1865
现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存在依据不充分、结果不可比、难反映动态变化等缺陷。针对此,基于集约潜力和技术效率的概念联系,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定义为是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效率的潜在提升所可能带来的土地节约量或产出增加量,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潜力和产出增长潜力定量评价模型,测算和分析了京津冀2006-2015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节约潜力和产出增长潜力的规模与占比情况。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土地节约潜力规模10年均值为709.80 km 2、净增量达543.96 km 2,产出增长潜力规模(2005年不变价)10年均值为4207.57亿元、净增量达3428.55亿元;② 京津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占比很高且持续提升,土地节约潜力占比10年均值为21.80%、净提高10.56个百分点,产出增长潜力占比10年均值为26.12%、净提高14.73个百分点;③ 京津冀13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排名很稳定,且差距在扩大,显示出越发达城市集约挖潜越困难、越落后城市集约挖潜越容易的一般规律,以及集约挖潜容易者更加容易、困难者更加困难的马太效应。研究能够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实践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有利于推进集约评价和效率测算研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直接反映小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文章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的方法有益的探索,构建了一套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得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F,并通过比较分析探讨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从而达到定量衡量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目的。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的研究表明,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由用地结构、用地强度、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4个子目标层、9个因素层组成的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Bayes判别法,对湖北省9个工业行业的365家典型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度进行判别分析,并对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可挖掘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365家企业中,集约利用企业共82家,占企业总数的22.47%,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共215家,占企业总数的58.90%;集约利用企业比例较大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度和低度利用企业比例较大的是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中度和低度企业集约利用潜力总面积为865.70ha,占企业批准用地总面积的42.38%,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福州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地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状态、土地利用强度、用地投入产出效益4个层面选取9个指标建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州市14个国家、省级开发区为评价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开发区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探讨各开发区集约利用水平,并在评价基础上将福州市开发区分为3种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集约利用是国家确定的土地利用新要求,耕地集约利用是国家实现粮食和建设保障的条件。利用规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运用该评价体系分析了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耕地集约利用受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投入等因素直接影响,在区域分异上表现为渝西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渝东北片区低于渝东南片区。针对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变化规律,从树立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判观念、认清耕地集约利用短板、优化耕地集约利用空间、挖掘耕地农业利用价值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农用地和其他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05,自引:15,他引:105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研究》2001,20(6):669-678
1985到1995年间,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30%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确认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用地争夺的焦点区域和城市扩张的前沿阵地,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促进其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保障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至关重要。但由于城乡结合部土地权属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难点。通过分析传统的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弊端,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重点在于考虑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潜力挖掘,进而构建"规土融合"的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结合城市规划边界、规划管理单元和规划地块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单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提出包括人口、经济和生态承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通过"规土融合"思想在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的融入,达到以评价促规划、以规划管控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