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主持召开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首次世界性大型会议(关于会议概况详见本刊1979年第8期的有关报道)。会议组织委员会评选了16个国家的82篇论文,其中72篇在大会宣读讨论。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于1979年1月31日编印了《提交的论文文摘》专辑初稿(编号:SC—79/Conf.801/Col.2),内分七个专题,计:一、“地震前兆”25篇,二、“震源物理过程、实验和理论”11篇,三、“地震预报的方法”12篇,四、“个人和集体的反应”7篇,五、“地震预报的经济意义”10篇,六、“组织机构的作用”11篇,七、“预报和警报的传播”6篇。现从大会讨论过的前三个专题论文,即“自然科学部分”中选译出27篇文摘登在本期(按原文顺序),以后拟再从其余专题,即“社会科学部分”中选译有关文摘,陆续在本刊登载。  相似文献   

2.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首次世界性大型会议(关于会议概况详见本刊1979年第8期的有关报道)。会议组织委员会评选了16个国家的82篇论文,其中77篇在大会宣读讨论,分为7个专题。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于1979年1月31日编印了《提交的论文文摘》专辑,其中属自然科学的三个专题的48篇论文文摘,已选译出27篇刊登在本刊1979年第9期,现再将属社会科学的四个专题(四~七)的33篇论文文摘译载如下(按原文编排顺序):  相似文献   

3.
会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北京召开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VNEAC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救灾署(UNDRO)、国际地震及地球内部物理协会(IASPEI)及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发起并主持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于今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4.
深部过程与大陆裂谷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9月9日至13日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受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委托和支持下召开的。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陈宗基教授、程裕祺教授、马杏垣教授和刘东生教授曾召集多次会议,成立了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筹备·会议由陈宗基教授和F.C.Froidevaux教授(法国)主持召集。参加这次会议有14个国家55名外国学者和150余名中国学者。会议期间的大会报告、小会报告及张贴的论文约130余篇。其中,中国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多年对裂谷、断陷、盆地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77篇,包括了中国的攀西裂谷、汾渭地堑、东部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的大力协助下,由中国地震学会和日本地震学会共同发起和组织的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28—31日在北京香山召开。出席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共187人,其中日方代表67名,中方代表120名。为使更多年轻地震学者有机会参加交流,会议还吸收了近60名的旁听代表。这次讨论会共收到涉及地震学研究各个领域的学术论文171篇,其中日方64篇,中方107篇。这些论文反映出近年来两国地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教授和傅承义教授、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颙教授、中国科协国际部卢景霆部长等应邀出席了大会开幕式或闭幕式。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主持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国际讨论会”于1985年9月3—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模糊数学用于地震研究方面的首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中、美、日、民主德国和新西兰等国的52个单位90名代表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会议交流了大约70篇论文,其中在大会上宣读了52篇,宣读的论文包括以下五个专题:1.综述报告;2.模糊数学在地震工程与土木工程中的应用;3.模糊数学在地震危险性估计和地震预报中的应用;4.应用模糊数学;5.相关研究。本文除对这次讨论会概况和各专题分别扼要介绍外,并述及在讨论会的闭幕式上,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会议程序委员会包括三项建议的倡议书。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会前编印了会议的部分论文的论文集,现正在编辑续集,不日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7.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由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苏联共同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加的“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8日至14日在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首府杜尚别举行。近百名苏联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以及来自其它31个国家的42名地震学家和地震工程师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涉及了地震预报和减轻地震损失,地震危险性评定和地震灾害控制,地震预报的科学基础,地震预报和地震灾害的杜会、经济及组织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地震预报的实例以及地震预报实验场诸问题。与会专家共宣读了43篇论文、报告,研讨了地震预报和减轻震害工作的现状,对于正在一些国家中进行的国际或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会议举办了小型书展,安排了与会者参观塔吉克抗震建筑与地震研究所、杜尚别地震台和努列克水电站大坝抗震工程。  相似文献   

9.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79年4 月在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的专家会议上提出的,后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赞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地震学会共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7月3~9日在苏州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263人,列席15人。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翁文波、付承义、方俊等出席了大会。会上选举了理事69名,常务理事18名,顾功叙继续当选为理事长。大会收到学术论文341篇,汇编了论文摘要,其中在会上报告并讨论的论文共141篇。这  相似文献   

11.
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2月16日至21日在上海联合召开地震活动图象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地震局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共96人.会议共收到120余篇学术论文.经会议组织委员会审定收入论文摘要汇编的有106篇.在大会上宣读71篇,其中包括与地震预报有关的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括介绍了将由我国主持于1985年9月3日至6日在北京召开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的宗旨是为从事地震学、地震工程学以及模糊数学等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以交流模糊数学在地震预报、地震工程、震害估计和土木建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应用模糊数学的新方法,新技术,促进其在地震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除东道国中国的代表外,将有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民主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的代表应邀参加。本文介绍了会议的四个专题及其涉及的内容,以及四篇综合报告和50多篇论文题目。会议的大部分论文拟收入将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论文集。  相似文献   

13.
计算地球物理进展学术讨论会于1984.11.5—11.9在福州举行,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福建省地震学会联合举办的,有31个单位72人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傅承义教授和常务理事曾融生教授参加了会议并作了报告,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宠教授也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大会收到论文53篇,其中33篇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4.
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批准,由上海市地震局,上海市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际地磁学与高空大气物理学协会(IAGA)联合发起的国际地磁学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4月17—20日在上海召开。来自苏联、美国、日本、芬兰、中国(包括台湾省)及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约90人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教授和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章立,以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夏克强与上海市地震局局长王明球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这次国际地磁学学术讨论会共收到12个国家60多位学者的论文摘要91篇,论文49篇。其  相似文献   

15.
1981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在苏州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会上交流了论文40余篇,反映了我国近几年地震前兆研究的一批成果,为我国参加明年将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的准备工作推荐了部  相似文献   

16.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举行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共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名代表参加。会议分七个专题讨论组:(1)地震前兆;(2)震源物理过程、实验与理论;(3)地震预报的方法;(4)地震预报的个人和团体反应;(5)地震预报的经济后果;(6)组织机构的作用;(7)预报和警报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陈鑫连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83,5(1):126-127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暑、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组织联合发起和资助,并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   相似文献   

18.
1990年9月11日至14日在泰安市召开了煤田物探专业的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主任赵文津主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顾功叙、傅承义与理事长翁文波、副理事长夏国治、蒋宏耀分别向大会作书面发言或送来贺信。理事刘光鼎和孙文涛在会上发言并作大会的总结报告。中国煤田地质局副局长曲宝林也在会上讲了话。 来自全国7个部门的12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01篇,宣读了97篇,其中重磁8  相似文献   

19.
1979年6月1日至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附近召开了一次“震源物理与地震预报问题”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是由欧洲地震委员会的震源物理分会及理论解释分会共同组织召开的。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回顾近些年来震源物理及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并讨论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着重研究的课题。欧洲一些著名的地震学者,如波兰的泰赛尔教授、西德的贝克黑默教授、苏联的科斯特罗夫博士、法国的马达里亚加教授和西班牙的乌迪亚斯教授等均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课题是当前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通过这次会议可以看出当前欧洲地震预报研究的动向。关于这次讨论会上提出的论文,现尚未正式发表,这里仅根据波兰德莫斯卡博士所赠的抽印本,将会上宣读的部分论文摘要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简况。参加此次讨论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共73篇,其中包括中国的28篇。此次讨论会充分地反映了近年来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