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内蒙古1999年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高温酷暑和冬季多雪的环流背景与物理成因。结果表明,内蒙古的异常气候与极地冰雪覆盖和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是它们造成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偏北,偏东。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又决定着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特点。指出头一年远东地区的冰雪覆盖与第二年内蒙古地区的冬雪有密切有连带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东部盛夏旱涝天气气候除受太阳辐射、下垫面和日———地关系影响有关外 ,主要还与西风急流、南亚高压、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东亚季风等大气环流影响有关 ,它们的强度、位置的变化和异常表现 ,都会引起天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因此 ,环流分析 ,可以为我们掌握和预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提供背景标料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东部盛夏旱涝天气气候除受太阳辐射、下垫面和日- - 地关系影响有关外,主要还与西风急流、南亚高压、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东亚季风等大气环流影响有关,它们的强度、位置的变化和异常表现,都会引起天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因此,环流分析,可以为我们掌握和预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提供背景标料.  相似文献   

4.
201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事件的环流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夏扬  徐海明 《气象科学》2017,37(1):60-69
采用ERA-interim和NCEP CFS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长江中下游29个测站的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2013年7月23日-8月1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异常高温的特点、环流特征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高温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大范围异常下沉运动产生的大气绝热加热是高温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与强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联系的异常强大反气旋环流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的水汽向东北方向大量输出,导致了该区域水汽含量的减少,致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加,这是高温形成的又一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2013年夏季海洋性大陆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偏强,该地区大气热源的异常增强可能是导致2013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996年7月桂北、桂中异常气候的大气环流特征,提出:500hPa极涡偏强、中高度经向度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100hPa南亚高压偏强偏西、以及低空西南季风活跃是形成1996年7月桂北、桂中异常气候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受热带多个关键海区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调控, 但彼此间的因果关联和影响机制尚不清楚。为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内在关联特性, 定义了三个关键海区以及赤道纬向西风区的特征指数, 并分别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脊线指数进行了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分析。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显著的2~3年和准5年的周期振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 由于暖池区海温及赤道纬向西风区的Hadley环流强迫加强, 致使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的2~3年周期振荡加强; 从位相关系看, 先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南撤导致纬向西风加强, 其后影响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 同时暖水向东传, 使赤道中太平洋以及暖池区海温逐渐升高, 在Hadley环流作用下使副高加强北抬。基于上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相关性诊断研究, 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影响机理和因果关联, 为揭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率与热带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的相关性做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1997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气候特征,并讨论了产生高温干旱的大气环流特点,指出东北半球冷空气势力偏弱且偏北东移,副热带高压强大,并且控制东亚中纬度地区,是造成1997年夏季高温干旱的显著环流特征。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北进快速南退则是形成陕西省高温干旱,特别是关中地区严重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四川气象》1999,19(4):17-20
川东、达州盛夏旱涝天气气候的变化与太阳辐射、下垫面和日—地关系影响有关外,主要还与西风急流、东亚季风、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影响有关,它们的强度、位置的变化和异常表现,都会引起天气气候的变化和反映。因此,环流分析,可以为我们掌握和预测天气气候的变化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9.
2006年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向外长波辐射OLR(outgoinglongwave radiation)资料和所计算的热源资料,分析了2006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并研究了热力异常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较常年偏弱;西太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脊线位置明显偏北,川渝地区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中高纬环流场则表现为乌拉尔山地区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南亚高压比常年偏北偏强,持续控制川渝地区;2006年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偏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热源偏强,是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川渝地区夏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变化有密切关系,川渝地区夏季干旱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并且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原因与2006年类似。  相似文献   

10.
盛夏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除存在强大又稳定的太陆青藏高压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是对流层大气中深厚的高压实体. 这是两个既独立又有紧密联系的高压系统. 本文研究指出,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个环流调整,促使两个高压相向或相背而行,调整到一个位置或者分离在一定波长范围内;另一种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存在,副热带地区环流作新的调整,大陆青藏高压东移与副高合并. 本文还分析太平洋中部槽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指出两者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其制约关系如何,有特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2006年冬季异常偏暖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分析了2006年黑龙江省冬季异常偏暖是在气候变暖的年代际变化趋势背景下形成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东亚大槽偏弱、亚洲极涡面积指数偏小和北半球500 hPa大气环流异常等是造成黑龙江省2006年冬季气温持续偏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ENSO事件与青藏高原积雪和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联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1951 ~1998 年的北太平洋高温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及1961 ~1993 年的青藏高原积雪等资料,分析了ENSO事件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亚洲季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可能联系,分析表明ENSO事件与青藏高原积雪和东亚大气环流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由春向夏的季节转换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尺度环流和温度场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4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表现出向东移动特征,6月份它与向西移动的北美副高在东太平洋120~160 (W区域合并.这一期间,沿15~20 (N之间的纬圈环流同时表现出向东移动特征,该纬圈环流的上升支位于南海-西太平洋暖池一带,下沉支主要位于东太平洋180 (~120 (W区域.伴随上述变化,位于北半球太平洋的局地Hadley环流在纬向随时间表现出东强西弱变化特点.西太平洋副高向东移动与15~20 (N之间的纬圈环流和130 (W东太平洋局地Hadley环流在15~25 (N上空交汇、下沉密切相关.在由春向夏季节转换中,大气和海表温度关于赤道季节转换速率沿纬向表现出东慢西快差异,上述变化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向东移动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IAP GCM)模式大气5~9月平均环流(本文称为背景环流)。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一系列重要系统(南方涛动、瓦克环流、哈德莱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及大范围降水均发生明显异常;北半球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是环流异常的主要区域。它们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论证了该模式在低纬环流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夏旱是铜仁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对农业生产威胁较大。本文从大气环流背景入手,分析夏旱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1 夏旱成因 东亚中纬大气环流的规律性运动和异常变化,是形成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影响系统:一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西伸,稳定控制本区;二是青藏高压东移,稳定控制本区。三是青藏高压东移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合并形成强大的高压坝,稳定控制本区。受上述天气系统控制时,在本区上空盛行偏南气流,堵塞北方冷空气南下,易形成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从而导致干旱。 梵净山自东北向西南贯穿铜仁全境,不仅对来自北方的冷空气起阻挡作用,同时对副热带高压西伸同样具有一定影响,形成降雨西少东多的格局,由于全区降水过于集中,形成汛期大量弃水,非汛期水量缺乏。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夏季重庆高温伏旱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OLR资料和SST资料对2006年夏季重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过程的天气特征、环流背景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重庆持续异常高温伏旱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而它与南亚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异常、极涡和副热带急流的变化、西太平洋暖池偏暖等因子都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去除全球变暖等压面抬升的影响、客观地反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真实变化,本研究使用了1951~2017年NCEP/NCAR的月平均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6~8月的大气环流指数,基于去除全球变暖影响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表征线,研究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研究表明,去除全球变暖影响前(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面积指数增大(减小)、强度指数增强(减弱)和西伸脊点指数西伸(东退)的演变特征。可见,全球变暖可能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强度和东西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文中在 10a际尺度上详细分析了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 ,得出 :过去 5 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显著 ,区域差异大 ,呈现出整体移动和东西、南北相异波动的特征。 2 0世纪 6 0~ 70年代中国干湿气候存在一次突变 ,由较湿润变为干旱 ,但各地干旱程度不同。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具有显著的年代际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界线波动的可能原因 ,中国干湿气候界线的波动与气候的干湿变化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位置导致的东南季风、孟加拉湾暖流所导致的西南季风以及高原季风、中纬度西风环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各地区干湿位相变化不一致 ,区域差异大 ,是不同环流以及环流的不同强弱组合所致。东南季风、西南季风、高原季风、中纬度西风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是过去 5 0a中国干湿气候界线波动与气候干湿变化年代际变化的根本原因。 2 0世纪 6 0~ 70年代的干湿突变 ,是整个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相关分析对大气环流特征量做因子普选,发现锡林郭勒盟冬季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具有相关性,通过距平相关和周期演变分析,最终选用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月平均特征量为预报因子,利用指标法预报锡林郭勒盟冬季降水,对50多年的样本个例进行拟合分析,拟合率都在70%以上,表明利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预报锡林郭勒盟冬季降水具有较好稳定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北太平洋中纬度负海温异常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T42L9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中纬度地区负距平海温异常对其南侧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脊线位置都有影响,负距平海温异常试验的500hPa副热带高压的形态明显比气候平均海温试验更接近于NCEP资料实况,对流层中下层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平均位置也比气候平均海温试验要偏南,与实况比也更接近了;(2)在500hPa上,北太平洋中纬度负距平海温异常在其南侧产生的高度扰动使副热带高压向南偏移,而在其北侧产生的高度扰动则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北美中高纬度、北大西洋和欧洲南部以及地中海和北非地区的大圆路径传播,并影响和改变整个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1993年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异常的低海温可能是该年盛夏6、7月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南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