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9月11至12日,以"区域气象灾害监测与共同防御"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在南宁召开,重点围绕区域气象灾害特点,分享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研讨如何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灾害联合监测与防御的机制。自治区主席陈武参观指导中国—东盟博览会气象装备和服务展。  相似文献   

2.
江门市气象灾害防御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门市在防御机制、防御模式、防御能力、社区防御试点等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如村镇、社区基层单位防御意识薄弱、组织机构不健全、防御技术培训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应建立自然灾害防御信息的综合共享预测预警平台、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科学规范社区灾害防御组织管理、实现防御设施和救灾物资的共享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薛峰  刘磊  罗兵  李伟  刘小魏 《气象科技》2013,41(6):1043-1048
气象灾害灾情共享系统设计用于实时、历史气象灾害灾情数据的收集、上报、传输、处理、应用和管理。系统分为采集传输、数据逻辑和应用服务3层,由灾情直报客户端、数据传输分系统、灾情预处理和入库分系统、气象灾害灾情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网站、气象灾害灾情综合数据库组成。重点介绍构建气象灾害灾情系统的灾情数据规范化收集、质量控制和空间化分析等关键技术。在国家级气象部门的业务应用表明,系统实现了干旱、暴雨、台风、高温、低温等气象灾害灾情收集、处理、分析和共享,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需求,并对各级气象部门构建气象灾害灾情共享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问卷,采用聚类分析、交叉统计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印江县旅游气象服务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公众对气象信息感知和气象服务感知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气候资源论证、灾害风险评估、气象指数预报等特色气象服务产品的研究,丰富气象服务产品,深化部门合作共享,建立完善的旅游气象服务机制,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信息传输时效与载体的多样性、主动性,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与普及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200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章国材 《气象》2006,32(3):3-5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中国自然灾害的70%以上,平均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中国GDP的3%0~6%。做好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工作,必须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警报和预警信息的发布,一手抓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双管齐下,才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内蒙古公路交通气象灾害以及服务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了道路积雪、路面结冰、强降水、低能见度、大雾和沙尘是主要的公路交通气象灾害,其中降雪和低温是主要的致灾因子。近年来,内蒙古公路交通气象服务在交通气象专业监测、灾害天气预报、预警以及交通气象服务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此同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内蒙古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的对策建议:第一,尽可能的加密专业气象观测网站建设,保障预报数据来源丰富;第二,加强需求调研,开发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气象预报预警产品;第三,加强气象、交通、公安三部门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高对公路交通恶劣天气的联合防范与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系统是针对于气象预警和气象产品对外发布的平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系统主要对现有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以下简称国突)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业务对接,实现了收音机手段信息发布的全程监控,可一键在多平台发布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和气象服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系统除涉及与终端通信外,还可实现国家级,省、市、县等各级通信,同步预警相关信息及设备信息。  相似文献   

8.
将韶关气象和旅游信息融合,建设韶关旅游气象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将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和统计方法结合,并依托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监测手段,开发精细至景区的逐时至1周天气预报、旅游气象指数、气候景观观赏期预测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系列化专业性旅游气象服务产品,通过网站和手机app方式为游客、景区和旅游管理部门、社会公众等提供更加方便、准确的旅游气象服务信息。  相似文献   

9.
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即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短信、互联网、警报器等载体,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确保公众及时获得气象信息。通过研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及关键技术,为气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共享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荆江航运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投入运行该系统由荆州市气象局和荆州海事局联合开发,整合了共享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简称AIS)、水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Closed-circuit television,简称CCTV)、海巡艇CCTV、气象雷达、精细化网格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等多个平台及系统,通过将航运信息与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实时叠加,能面向具体船只提供精准及时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细网格预报叠加层提供各气象要素的中短期精细化网格预报,集合了各类数值预报模式,预报产品时间分辨率为3 h,空间分辨率为5 km,能实现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预报。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背景和现实需求,从县预警发布中心建设、乡镇防灾减灾系统建设、科普宣教工作、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从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提高部门信息共享、推动网络在线管理、加强气象科普宣教等方面建设遂溪县气象防灾减灾"大应急"体系;为创新机制体制,减少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2.
重大气象灾害天气过程新媒体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武  陈玥熤 《广东气象》2015,37(3):66-68
通过研究重大灾害天气过程新媒体服务手段、渠道及效益,期望探索气象部门与互联网企业在重大气象灾害天气服务过程高效无缝的常态化合作模式,实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机制,有效扩大灾害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达到提速扩面,高效、快速将气象灾害信息传送给社会公众,以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3.
对山东省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素香 《山东气象》2009,29(3):52-53
通过阐述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山东省气象信息共享及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山东省气象信息共享及建设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对象、发布渠道、发布数量等要素,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的客观化评价指标体系。定义了公众服务发布能力指数、决策服务发布能力指数、基层服务发布能力指数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完整性指数,提出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综合指数。并根据2020年江西省、市、县现有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发布渠道等信息,计算得到江西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综合指数为81%。农村基层单位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低于城市,网格员和气象信息员的基层服务发布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播技术气象预警发布系统实现及服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气象预警专业接收机自动接收特定的灾害预警信息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广播技术,与广播电台相同覆盖面用户进行灾害预警发布、紧急求助用途多样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扩大了预警信息的覆盖面,提高了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  相似文献   

16.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技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即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短信、互联网、警报器等载体,及时发布气象预报、预警,确保公众及时获得气象信息。通过研究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及关键技术,为气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共享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的工作安排,中国气象学会气象软科学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等单位将共同主办2009年全国气象软科学“公共气象服务与灾害管理”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将在2009年5月上旬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建立信息管理体系,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使之成为地球观测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战略举措,本文在对有关省局研讨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有关情况。重点总结了气象行业资源、信息共享方面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加强气象行业资源、信息共享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济宁历年灾害资料的研究,结合实时气象信息,建立了灾害预报预警数学模型。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开发了“济宁市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互动系统”。该系统依托现代化的气象网络通信业务环境,实现了后台程序定时进行多种气象资料的采集与处理、数学模型计算、产品制作与传输、网络信息监测与多途径发布等综合性过程的自动化运行。并应用Internet网络技术结合数据库、建立了济宁气象灾害资料库,通过Web服务器交互平台,提供灾害性天气动态监测预警信息及灾害资料查询等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以承办第2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为例,简述做好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安保工作的一些思路与措施,以期为国际论坛安保工作提供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