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概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我国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1:100万高精度航磁测量的完成填补了我国大陆航磁的最大一块空白区,采用的方法技术和获得的地质解释成果为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矿产资源勘查部署提供了目前最为完整的区域性地球物理资料,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同时也促进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概查取得重要成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扼要介绍了我国新近完成的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1:1000万高精度航磁测量方法技术和地质解释成果,该项上填补了我国大陆航磁的最大一块空白区,为我国西部地区地质调查,能源与固体矿产勘查以及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等提供了目前为上最为完整的区域性地球物理资料和具有重要价值的调查成果,同时促进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中西部板块缝合带航磁特征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几条板块缝合带,均能见到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的蛇绿岩分布,它们中的多数在青藏高原中西部1:100万航磁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按其分布特征大致可分为3类,供鉴别缝合带参考。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中部北北东向深部负磁异常带的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根据最新测量获得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异常图 ,经不同高度向上延拓后 ,发现在测区东部 ,即青藏高原中部自柴达木向西南延伸的广大地区 ,出现一条极为明显的北北东向负磁异常带。从对航磁区域场的分析 ,并结合人工地震、重力计算莫霍面深度、热水活动、最新火山岩活动、地貌特征和天然地震活动等多种资料的解释 ,认为负异常带是由于深部热流沿北北东向上升引起局部岩浆熔融 ,使上地壳下部具有较高的地温 ,导致磁性层底部消磁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加快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 ,为高原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新测量获得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异常图,经不同高度向上延拓后,发现在测区东部,即青藏高原中部自柴达木向西南延伸的广大地区,出现一条极为明显的北北东向负磁异常带。从对航磁区域场的分析,并结合人工地震、重力计算莫霍面深度、热水活动、最新火山岩活动、地貌特征和天然地震活动等多种资料的解释,认为负异常带是由于深部热流沿北北东向上升引起局部岩浆熔融,使上地壳下部具有较高的地温,导致磁性层底部消磁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也加快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幅度,为高原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质情报》2000,(1):26-26
中国地质调查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中西部1:100万航磁概查》,已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完成并取得初步成果。在5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项目初步成果汇报与咨询会上,与会专家对该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项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陆地航空磁测的最大空白区,而且为西部开发和中外地学界研究青藏高原基础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解释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国胜  王绳祖 《地质科学》1997,32(4):455-464
地表地质研究及中国航磁异常表明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具以下3种类型:沉积盖层区(深浅层结果反映正常构造层序)、构造盖层区(地表及浅层为外来推覆山系,与深部构成异常构造层序)和航磁异常地质历史时期各期沉积-构造事件叠加的记录。按郯庐断裂两侧华北、扬子地台区航磁-构造异常带的可比性,郯庐断裂总位移可达500km.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分区为:Ⅰ光蒙区、Ⅱ华北区、Ⅲ哈萨克斯坦区、Ⅳ塔里木区、Ⅴ青藏高原区、Ⅵ扬子区、Ⅶ华夏——台湾区。  相似文献   

8.
地表地质研究及中国航磁异常表明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具以下3种类型:沉积盖层区(深浅层结果反映正常构造层序)、构造盖层区(地表及浅层为外来推覆山系,与深部构成异常构造层序)和航磁异常地质历史时期各期沉积-构造事件叠加的记录。按郯庐断裂两侧华北、扬子地台区航磁-构造异常带的可比性,郯庐断裂总位移可达500km。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分区为:Ⅰ光蒙区、Ⅱ华北区、Ⅲ哈萨克斯坦区、Ⅳ塔里木区、Ⅴ青藏高原区、Ⅵ扬子区、Ⅶ华夏-台湾区。  相似文献   

9.
C7航磁异常是高精度航磁测量发现的一个典型磁异常,对它进行了地面高精度磁测的查证.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诸多方面的论述,对该异常区及铁矿带的找矿远景做出预测,认为该矿带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
张大莲 《地质与勘探》2016,52(5):992-1000
高精度航磁测量相对简单,获得的信息丰富,是开展大面积成矿预测的有利工具。澳大利亚艾萨山选区地质资料较少,地面物探工作开展较难。利用高精度航磁资料,对该地区航磁数据进行了处理与解释,推断出断裂构造及岩体分布。结合区域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和金属矿床时空分布特点,识别出成矿有利地区的航磁异常特征,划分了有利航磁异常分布带。在航磁有利异常分布图的基础上,结合矿床、矿点位置情况,进一步圈定出成矿远景区,为该地区成矿预测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振军 《物探与化探》2001,25(3):161-168
层次分析是一种将难于定量化的复杂问题,逐层分解为一系列可定量化的简单问题,进而进行求解的数学方法。在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概查研究工作中,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局部异常,划分找矿远景区,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西藏松多古特提斯洋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研究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冈底斯中部松多地区因榴辉岩带的发现,使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地区之一。为了更好认识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初步讨论了唐加-松多地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时代。研究表明,西藏冈底斯中部唐加-松多地区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与古特提斯洋演化以及洋陆转换密切相关的混杂岩,是恢复和反演古特提斯洋演化的理想靶区。松多古特提斯洋洋壳及其消亡的地质记录主要包括晚古生代唐加-松多蛇绿岩、中二叠世洋岛残片、高压变质带、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磨拉石建造。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松多古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这些地质记录对恢复和反演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鄂北地区推覆构造重磁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区域重磁资料,对鄂北推覆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定性、半定量的分析与研究,解决了鄂北复杂地质问题,拓宽了区域重力调查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航空磁测精度的提高,磁场信息量的增加,磁场规律性更为突出。航磁在研究区域深断裂构造的地质效果比较显著,特别是通过对航磁异常进行垂向导数、方向滤波等项数据处理,使航磁异常在断裂上显示更加清晰。本文通过航磁推测深断裂的研究,来探讨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聊考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聊考断裂带地质背景、历史地震状况、地质构造状况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鲁西地区航磁异常的研究分析,并将结果与浅层地震调查探测、土壤氡汞气联合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得出构造带隐伏断裂的存在并具有活动性。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形成与演化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在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地球物理资料,1980-1982年中法合作又在西藏得到丰富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青藏高原是一个整体.它的构造活动可以分为南、北、中三个带.中部是整体隆升,且已达到均衡.南北两缘受到强烈挤压、叠覆,是差异隆升,但未达到均衡.它的构造作用形式,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上地壳)以叠覆为主,中层(下地壳)以挤压为主,下层(异常地幔)以隆升为主.在上下地壳之间有一壳内低速低阻层,是一个主要的滑曳面.它的地质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印度板块与西藏板块未碰撞前,异常地幔使高原缓慢隆升.在碰撞后,地壳加厚,重力均衡使高原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中国南部某地利用斜导数方法处理航磁数据时遇到的问题,由于受到浅源磁干扰场的影响,用斜导数方法处理后的航磁数据异常形态复杂,从而影响地质解释效果。为此提出了向上延拓与斜导数方法联合使用的改进办法,通过实例阐述了应用斜导数方法处理航磁数据应注意的问题。改进后的方法,能充分体现航磁资料在地质解释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耿涛 《物探与化探》2007,31(5):391-398
利用最新取得的区域重力资料,参考航磁、遥感、区域地质资料,对青藏高原狮泉河-康西瓦地区重力场分区、断裂构造体系、构造单元、局部异常、深部构造、成矿远景区(带)等进行了研究.对阿尔金走滑断裂西南端的走向和延伸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讨论了2条重力低值带的成因;推断了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下部莫霍面隆起的高度,从重力角度提出了对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认识;认为青藏块体在拼合后地壳有2个加厚中心;新圈定了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合地质、矿产、航磁等资料,初步划分出4个成矿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