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热液铀矿床稀土元素的研究,发现岩浆热液矿床、变质热液矿床及地下水热液矿床中铀的矿化作用,伴随有稀土元素,特别是重稀土元素的富集现象,主要是二者的迁移形式相同,富集条件类似。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的形式迁移,CO_2是主要成分。迁移形式相同的铀、重稀土元素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因络合物分解而共同沉淀富集,故重稀土的富集现象是热液铀成矿良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2.
某地区泥盆系铀矿床特征及其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自立 《广西地质》1999,12(2):9-15
文章应用地洼成矿理论和构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某地区F1等成矿断裂带的构造地球化学特点和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铀不断累增富集成矿的作用过程。在形成泥盆系富铀地层的基础上,经历了后期构造-岩浆活化作用的改造,形成预富矿化场-动力改造热液成矿,形成构造热液型铀矿化-表生淋积,形成叠生富矿段,使之“发展成为具有层控、岩控、构控和时控等特点的多因复成型铀矿床,从而为本区进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该铀矿床位于我国西南。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矿物包裹体研究,进一步查明该铀矿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并探讨矿床成因。加里东晚期,志留系形成含铀地层,它是本铀矿的矿源层。燕山期和喜山期,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下,矿源层中铀被迁移而后富集成矿。主要成矿阶段的温度为166~195℃,压力是100—200巴。成矿溶液的pH=6.5~6.8,盐度为5.6~16.7%。矿物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结果,δD=-4.75~-8.99‰(SMOW),δ~(18)O_(H2O)=3.14~7.11‰(SMOW),说明成矿溶液为被加热的大气降水。本铀矿床属低温浅成地下热水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达拉松金矿床位于俄罗斯东亚地区,是世界驰名的超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床形成具有经历过多个大地构造成矿阶段、多种成因成矿和多种金来源的特征。主成矿作用是中低温热液作用,成矿热液和成矿驱动力与中生代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化有密切关系。成矿热液中的金来自地槽阶段海西期花岗岩内的金再造和地洼阶段的深部金源。热液成矿后矿区地壳继续隆起,导致风化剥蚀作用强烈发育,在达拉松河谷阶地内形成沉积砂金矿化。因而,该矿床的形成类似于层控金矿床原理,只是矿源层在该区应为矿源岩体。矿区内既有内生金成矿富集,又有外生砂金成矿富集,共同组成一个超大型金矿床。据此将该矿床列为多因复成金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5.
围岩与热液所发生的的置换作用称为交代作用,顾名思义碱交代作用就是钾、钠碱金属性化学物质参与交代作用。碱金属(钾、钠)带进热液蚀变岩称为碱交代岩。所以碱交代作用主要是以热液作用为主体,对金属元素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成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诠释了热液作用是成矿物质富集的驱动力。碱交代岩是竹山下铀矿床主要的蚀变类型之一。通过对竹山下碱交代型铀矿床的钻孔20-1碱交代岩进行野外踏勘采集样品、室内岩相学分析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确定了竹山下地区碱交代作用对铀矿床的实质为钾交代作用,碱交代作用使得富铀岩石中的惰性铀成为活性铀,从而被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6.
铀的地球化学性质与成矿——以华南铀成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铀是强不相容元素,随着岩浆演化而不断富集,在岩浆演化末期受结构氧增加影响进入独居石、磷钇矿等副矿物中。岩浆演化通常无法直接形成达到工业品位的铀矿床。铀是对氧逸度敏感的变价元素。在表生风化过程中岩体(层)中的铀被氧化为UO_2~(2+)而极易溶解进入水体中,并可在还原环境沉淀而富集成矿,氧化还原界面是找矿的理想选区。大气水可通过断裂构造系统进入一定深度,并受热源作用形成高氧逸度的热液而萃取出岩体(层)中的铀在还原位置沉淀富集形成矿床。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以及Marinoan冰期结束使得表生风化过程中更多的U进入水体;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易在沉积盆地底部形成还原环境,有利于U的沉淀富集。受上述三方面因素控制,在华南形成了广泛分布的富铀黑色页岩层,并被之后的沉积物覆盖,成为华南各型铀矿床的铀源层。印支期构造运动使部分富铀黑色页岩层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富铀的S型花岗岩,该类岩石亦是之后铀成矿作用的铀源岩。燕山运动后期华南发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岩浆热事件为以大气水为主的高氧逸度热液的形成并作用于铀源岩(层)提供了有利条件,促使华南各类型铀矿床开始在白垩纪集中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地洼成矿理论和构造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区内 F_1成矿断裂等的构造特征和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及铀等成矿元素的不断累增富集的成矿作用过程.区内钠矿床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铀的预富成岩(形成铀源地质体)→断裂动力改造热液(热水)成矿→表生淋积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具有层控特征的多因复成铀矿床,从而为本区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
矿化剂元素硫(S)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化剂元素硫(S)是绝大多数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矿物中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其对矿床形成的直接控制作用不言而喻。在目前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有关S的研究多集中在示踪成矿流体来源方面,而关于地质体中S初始富集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活动特性对成矿的控制却少有涉及。本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在40多个矿床上对矿化剂元素S与成矿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热液成因矿床均产出在富S地质体中,地质体中S的富集与赋矿围岩同期形成,而且伴生有成矿元素的富集,构成初始矿源,奠定成矿物质基础。热液活动期间,初始矿源中矿化剂元素S及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迁移和再富集,是控制成矿的直接因素。青海野马泉铁多金属矿研究结果证实,试验区灰岩中S的富集与灰岩同期形成,同时伴生有Pb、Zn、Ag、Cu等富集,构成矿源层。后期热液作用主导矿源层中S与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和再富集是成矿的必要条件,矿源层的沉积环境具有其特殊性。此项研究成果对矿床形成机制研究和矿床地球化学勘查均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中南铀矿地质志》、《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南卷铀矿》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湖南铀矿勘查和科研成果,总结了湖南铀矿成矿规律。将湖南铀矿床划分为热液型、海相沉积型、陆相沉积型等3大类4类10个亚类。总结了铀矿时空分布特点,成矿地质背景和同位素年龄表明,控岩控盆控矿构造与岩浆、火山和热液活动集中发生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主成矿期为晚白垩世;重要铀矿床均分布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周边及盆地中,区域上铀成矿受铀独特的地球化学性质和统一的区域构造演化特定时期陆内裂谷阶段或区域断陷盆地阶段的制约,反映了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厘定了湖南省内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共划分2个成矿系列组合,7个成矿系列,8个成矿亚系列;衡阳盆地以铀为特色的矿床成矿系列的复合,是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有助于揭示铀区域成矿作用内在的时空统一性;分析了铀成矿演化特征,构建了铀成矿谱系。近年来,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在重点铀成矿区开展找铀和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取得重要找矿成果,建立了金银寨式、鹿井式等13个铀矿矿床式。提出在重点铀成矿区主攻热液型中大型铀矿床的同时,要重视大吨位岩体型铀矿(斑岩型、白岗岩型、花岗伟晶岩型)的找矿探索工作以及铀成矿区关键矿产的综合找矿和第二找矿空间的探索,在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可关注白岗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在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结合带可重点探索斑岩型铀矿和火山岩型铀矿。以上成果有利于深化对铀、关键矿产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为今后铀矿勘查、综合找矿和科研工作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甘肃龙首山207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7铀矿床位于龙首山成矿带西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出露下元古界龙首山群变质岩和中条期伟晶状白岗岩。区域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矿床铀矿化主要受岩体和断裂构造控制。铀矿化具有明显的多期次特点。铀矿化年龄是1750Ma,显示了相当小的矿岩时差。矿床具有花岗岩型铀矿床的一般特征。文章在阐述207铀矿床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及成矿物质迁移途径,建立了矿床铀成矿模式。认为207矿床铀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区域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成矿溶液源自岩浆水,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迁移的载体,铀成矿模式强调了花岗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礼岷金矿带成矿构造及其控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烈 《甘肃地质》1997,(Z1):58-64
礼岷金矿带控矿规律涉及地层中的矿源物质、岩体的热动力条件和多期次的构造变形活动等多种因素,其中构造变形作用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该区早期以纵向构造置换为特征的挤压变形促使成矿元素活化,后期脆性变形产生的张性构造破碎带,有利于矿液萃取和循环,并且提供了矿液沉淀的空间。构造控制的岩浆活动形成巨大的热源,促进建造水、大气降水形成不断的热液环流,沿变形岩石裂隙发生热液对流,并从矿源层中不断萃取金元素成为成矿溶液,最后在低压区沉淀,富集成矿。可以说,构造活动是控制该区金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该区的控矿规律,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构造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12.
302铀矿床方解石C-O同位素组成与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302铀矿床规模大,垂幅深(达1000多米),是我国华南主要产铀花岗岩型铀矿床之一。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方解石是经大气降水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后的流体去气沉淀的;矿化剂∑CO2主要源自受控于岩石圈伸展导致的地幔去气,对铀成矿的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加入到贫矿化剂的地下水中以便铀元素迁移,另一方面表现在从成矿流体中逸出,改变热液络离子组成,导致铀沉淀成矿;印支碰撞运动使华南地壳叠加增厚,部分熔融含铀结晶基底,为产铀岩体提供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白垩纪-古近纪地壳拉张、岩石圈伸展所形成的深大断裂等不仅是矿化剂∑CO2主要通道,而且还是控制铀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陶勇 《新疆地质》2004,22(4):382-385
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万良 《地质论评》1989,35(4):355-358
层控矿床是一种产于一定地层层位中的非岩浆热液矿床。矿源层的存在是层控矿床形成的内因,后期的构造活动、地热增温是层控矿床形成的外因。构造活动、地热增温使矿源层中的地下水更加活跃起来,并萃取其中之矿质而富集成矿。文中还讨论了层控矿床与沉积矿床和其它成因的热液矿床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5.
论热液蚀变与铀成矿富集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章邦桐  吴俊奇 《地质论评》1990,36(3):238-244,T001
本文通过对华南部分花岗岩型和火山岩型热液铀矿床中蚀变围岩物理-力学性质、铀浸出率及诱发裂变径迹的研究,阐明了热液蚀变对铀成矿富集的重要作用。热液蚀变能使岩石的抗压强度降低,有效孔隙度增高。矿前期蚀变作用可改变铀在含矿岩石中的赋存状态,使铀浸出率提高,为成矿热液提供部分铀源。一些蚀变围岩为铀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核桃坪铅锌矿区容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下段、沙河厂组下段和保山组上段可能是Cu矿化的矿源层;核桃坪组中段和沙河厂组可能是Zn矿化的矿源层;核桃坪组中段可能是Pb矿化的矿源层.此外,上寒武统整体上以强烈富集(K≥5)Bi、B,富集(K≥1.2)Sb、As、W、Sn为特征;Bi、Sb、As、B等金属、半金属和非金属矿化剂元素在容矿地层中的普遍富集可能为在后期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捕获成矿元素、导致成矿物质巨量堆积,最终形成工业矿床奠定了基础.基性岩脉以强烈富集(K≥5)Au、Ag、Cu、Pb、Zn、W、As、Sb、Bi、F为特征,富集元素的种类和矿石具有一致性.综合各类控矿因素,并结合稳定同位素和成矿流体特征等认为,矿床是在晚寒武世特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矿源层和矿化剂的基础上,再经后期岩浆热液作用叠加,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的层控型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具多期、多阶段,成矿物质具多来源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7.
核桃坪铅锌矿区容矿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下段、沙河厂组下段和保山组上段可能是Cu矿化的矿源层;核桃坪组中段和沙河厂组可能是Zn矿化的矿源层;核桃坪组中段可能是Pb矿化的矿源层。此外,上寒武统整体上以强烈富集(K≥5)Bi、B,富集(K≥1.2)Sb、As、W、Sn为特征;Bi、Sb、As、B等金属、半金属和非金属矿化剂元素在容矿地层中的普遍富集可能为在后期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捕获成矿元素、导致成矿物质巨量堆积,最终形成工业矿床奠定了基础。基性岩脉以强烈富集(K≥5)Au、Ag、Cu、Pb、Zn、W、As、Sb、Bi、F为特征,富集元素的种类和矿石具有一致性。综合各类控矿因素,并结合稳定同位素和成矿流体特征等认为,矿床是在晚寒武世特定的沉积条件下形成矿源层和矿化剂的基础上,再经后期岩浆热液作用叠加,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的层控型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具多期、多阶段,成矿物质具多来源的特点。在上述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8.
华南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华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铀矿产区之一。按赋矿围岩的不同 ,该区主要产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3类铀矿床。铀矿区都分布有比铀成矿超前形成的富铀岩石 ;铀矿床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为大气成因地下水 ,成矿温度约为 1 2 0~ 2 5 0℃ ,成矿热液的δ1 3 C值主要为 - 4‰~ - 8‰ ,表明幔源CO2 参与了成矿作用 ;矿床的N(3 He) /N(4He)为 0 .1 0~ 2 .0 2Ra,显示成矿热液中大量幔源He的存在。这些铀矿床的成矿时代与赋矿围岩的岩性和时代无关 ,都集中在该区地壳受到强烈拉张因而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并伴有幔源基性岩浆活动 (基性脉岩、玄武岩 )的白垩—第三纪。研究表明 ,白垩—第三纪导致了地幔与地壳表层沟通的地壳拉张 ,把该区 3大类型的铀矿床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1 )地壳拉张通过控制向大气成因的贫CO2 热液提供铀成矿必不可少的幔源CO2 ,而与铀成矿发生联系 ;(2 )同一机制形成的富CO2 热液浸取同一或不同铀源岩石中的铀并在不同围岩中成矿 ,形成了按赋矿围岩划分的各种矿床类型 (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  相似文献   

19.
滇中小水井金矿成矿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水井金矿床形成,经历金元素初始富集形成矿源层、成岩期后剪切-逆冲推覆构造活动中的构造-热液作用富集成矿、中酸性岩浆沿剪切构造带及裂隙系统侵入活动形成含矿热液叠加富集成矿、表生氧化-淋滤再富集成矿等四个成矿期。将构造-热液期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石英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萤石-重晶石-碳酸盐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热液铀矿床是含铀热液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铀发生沉淀富集的产物。虽然在地质作用过程中不一定所有的含铀热液都能够形成热液铀矿床,但是,如果没有含铀热液存在这一先决条件,要形成热液铀矿床则是不可能的。因此,热液铀矿床的成因应主要反映在含铀热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