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东海陆坡及邻近槽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分析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西太平洋边缘海中,东海是唯一没有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边缘海。利用已有的地震资料、海底温度资料等,从沉积物来源、沉积地层厚度、烃源岩条件、沉积速率、海底温度—压力条件等方面对东海水合物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冲绳海槽沉积物源丰富,沉积厚度大,且发育烃源岩地层。冲绳海槽较高的沉积速率主要分布于冲绳海槽槽底沉积中心,以及西部陆坡连接海底峡谷底部的三角洲区域。根据冲绳海槽实测的海底温度数据,整个冲绳海槽地区600m以深的范围都能够满足水合物发育的温度、压力条件。以温度梯度为30℃/km计算,冲绳海槽中水合物稳定域的最大厚度为650m。冲绳海槽盆地中普遍发育的底辟构造、背斜构造等局部构造,以及网格状断裂系统,为烃类气流体的向上及侧向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有利区带。根据已经发现的BSR特征来看,东海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东海冲绳海槽是一个年轻弧后盆地,发育高沉积速率、富有机质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其高热流值和多构造裂隙环境有利于烃类转化和运移,适合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相关地质构造分析、底层水温实测以及地球物理调查等工作表明,冲绳海槽具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范德江和杨作升,2004;方银霞等,2005;陈建文,2014)。相对于在海槽中部和南部发现了反映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BSR(拟海底反射层)地震反射特征(唐勇等,2003;2005),冲绳海槽北部缺乏天然气水合物的详细实测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3.
东海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所获得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西侧槽坡附近以及海槽内部发育有一系列泥火山(底辟)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泥火山地貌,在穿过泥火山的地震剖面上,表现出典型的泥底辟构造。对穿过泥底辟构造的DMS01-5地震剖面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发现,泥底辟构造顶部存在明显的似海底反射(BSR),其与海底反射波组极性相反,在BSR之上存在振幅空白带,在速度谱上出现速度异常,指示存在与泥火山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从世界广泛发现的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来看,天然气水合物既可以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成藏,也可以在其外围的海底沉积物中产出。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附近,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制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低温热液的形成;在泥底辟构造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其形成过程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交代形成机制。冲绳海槽泥底辟构造的发育与很高的沉积速率和槽坡的活动断层有关。在冰期期间,长江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直接输送到大陆坡地区,沉积速率达300 m/Ma,产生异常高压,同时张性断层极为发育,为流体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异常压力以及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大量流体向上运移,从而发育大量的泥底辟构造。富含甲烷的流体易在其外围及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  相似文献   

4.
南沙海槽的构造和沉积受控于南海的构造运动和加里曼丹西北大陆边缘的演化,具有适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物源基础、温压条件、输导系统和储藏场所。似海底反射层(BSR)出现在水深650~2 800 m、海底下65~350 m深的晚中新世沉积物中,与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穹窿构造有关;沉积物中的甲烷含量和孔隙水的SO24-含量表现出异常变化特征,硫酸盐-甲烷界面(SMI)深度仅为8~11 m;表层沉积的自生石膏和黄铁矿的成岩环境与甲烷流体排溢引起的厌氧甲烷氧化(AOM)有关,这些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指标均指示南沙海槽发育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表明,南沙海槽沉积物的甲烷以二氧化碳还原型微生物成因为主,少量为混合气,海槽东南部可能是最有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远景区。  相似文献   

5.
冲绳海槽的晚第四纪浊流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的浊流沉积发育在海底斜坡带和坡折处静水环境,属阵发性纵向浊流。物质来源于海槽中心斜坡区的滑塌沉积物、岛坡、陆坡和台湾宜兰浇滩的碎屑沉积物。受控于海底地形、滞流环境和构造岩浆活动以及伴生的浅源地震。 冲绳海槽海底表层浊流沉积物,形成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最盛期、末次冰期末和冰后期三个阶段,以末次冰期最盛期阵发频繁,浊积物最发育,与气候寒冷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数据计算南海北部陆坡海底热流   总被引:24,自引:10,他引:14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的冰晶格架及其间吸附的气体分子(以甲烷为主)组成的固态化合物,地震剖面上的似海底反射BSR是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重要地球物理标志。相同气体成分水合物的相对稳定的温压关系是根据BSR的赋存深度计算海底热流的理论基础。选择南海北部陆坡有典型BSR反射的地震剖面,计算了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的压力、温度、地温梯度、热导率及热流等地热参数。通过计算热流值与实测热流值的对比可以大致推测,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底运用该方法计算的热流值误差可能在12%以内。本研究不仅可以为海底热流等理论研究提供一定信度的数据资料,而且通过实测热流值校正后的热流数据以及经验公式,可以反过来用于BSR深度的计算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建文 《地球学报》2014,35(6):726-732
冲绳海槽位于东海的东部,区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程度低。本文分析了冲绳海槽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现状,根据已有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地形地貌、水深、温度、热流值特征,地层、沉积、构造、气源等条件,以及区内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其他证据,在此基础上推测区内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存在4种可能的地质类型。即成岩型、断裂构造型、底劈构造型和滑塌型。研究认为,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海及邻近海域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气体水合物稳定存在的温度-压力条件,根据我国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海底温度、地壳热流和地温梯度的分布,指出了该海区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主要在东海陆坡即冲绳海槽的西坡、冲绳海槽的东坡、和琉球海沟的西坡、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盆。分析指出,目前并不能肯定东海陆架区不存在气体水合物稳定存在的区域。由于冲绳海槽的热流值较高,特别是冲绳海槽的中部轴区,那里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因而,海槽两坡的气体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南部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9.
南海西沙海槽S14站位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西沙海槽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并已发现与其有关的地球物理标志--模拟海底反射层(BSR)。通过对西沙海槽S14大型活塞站位的孔隙水和沉积物样品进行化学组分、酸解烃和热释光等方面的分析测试,结果发现在海底之下4~5 m区间存在着较明显的高盐高烃异常,其中酸解烃中的甲烷、乙烷、丙烷含量及其热释光值均有所增高,孔隙水中的绝大部分离子及其盐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升高,这一高盐高烃异常可能是下部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孔隙流体沿着断层向上迁移所致。这些地球化学异常以及模拟海底反射层等地球物理标志显示该站位之下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水合物是近年来国际上发现的一种新型能源,大量赋存在海底沉积物中。西沙海槽位于南海北部陆坡区,周边有多个大型深水油气田区。对该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沉积条件分析以及地球物理BSR分布表明,西沙海槽是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的一个有利远景区。文章主要研究了位于西沙海槽最大BSR区内的XS-01站位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该站位孔隙水阴阳离子浓度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变化显示出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明显地球化学异常,与国际上己发现有天然气水合物地区的异常相类似。因此,认为该站位是西沙海槽区最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值得进一步的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1.
Gas hydrates have received global attention as a possible alternative non-conventional energy resource. Hence, the detec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gas hydrate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evaluating the resource potential. Presence of gas hydrates in sediments above the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or BSR is associated with low attenuation or high quality factor (Q), whereas, free gas bearing sediments below the BSR exhibit high attenuation or low seismic Q. Here the logarithm spectral ratio (LSR) method is applied to marine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long two cross lines (18 and 46) in the Krishna-Godavari (KG) basin in eastern Indian margin, where gas hydrates have already been established by drilling/coring. The interval Qs is calculated for three sedimentary layers (A, B, and C) bounded by the seafloor, BSR, one reflector above and another reflector below the BSR at some common depth points (CDPs) to study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s across the BSR. The estimated average interval Q (160) for the hydrate bearing sediments (layer B)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interval Q (80) for both the loose clayey sediments (Layer A) and underlying free gas saturated sediments (layer C). This demonstrates that estimation of seismic quality factor Q can be used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gas hydrate reservoir.  相似文献   

12.
为寻找有资源前景的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及水合物储层的精细刻画方法,利用南海6次钻探发现的高饱和度水合物层的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数据,分析水合物富集层测井与地震异常特征.发现:(1)不同饱和度的孔隙与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层的测井和地震异常不同,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层具有各向异性;(2)受高通量流体运移的影响,在粉砂沉积物的水合物稳定带底界附近能形成中等饱和度的水合物层,识别标志为稳定带内极性与海底一致的强振幅反射,而非BSR和振幅空白;(3)裂隙充填型中等饱和度水合物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层上拱和弱-中等强度振幅反射.储层-疏导-气源的耦合控制着水合物的富集特征和分布,断层与流体运移控制着细粒粉砂质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富集与厚度.基于饱和度岩相的统计学反演,能识别3 m非水合物和低饱和度水合物层及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3.
Multichannel seismic (MCS) data from the Yaquina forearc basin off Peru reveal a complex distribution of gas and gas hydrate related reflections. Lateral variations of the reflection pattern at the assumed base of the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in terms of continuity, amplitude, and signal attenuation underneath are observed,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occurrence of paleo-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 (BSRs). Phase reversed reflections above the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point to free gas within the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GHSZ). To constra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bserved reflection pattern we calculated the velocity distribution along the MCS line from high-resolution ocean bottom hydrophone recordings with two independent methods. Heat flux values estim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velocity-depth functions increase with decreasing amplitude of the BSR and peak near chemoherms.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model of the Yaquina Basin where free gas is trapped under parts of the BSR, and within the GHSZ, particularly under the seafloor and under an erosional unconformity. The hypothesis of a paleo-BSR that reflects the uplift of the base of the hydrate stability zone caused by the deposition of a particular sediment sequence is supported by the estimated heat flux values.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热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热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热流与似海底反射层的关系,水合物稳定带的研究;水合物热物理参数的确定;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热状态;热导率的应用,指出了今后水合物的地热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相变过程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相变过程不仅对沉积层温度场产生影响,也会改变沉积层介电常数等物理性质,深入研究水合物相变过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对今后水合物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合物地质灾害控制评估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使用专门设计的水合物模拟实验装置,综合采用二维温度梯度和时域反射等方法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及分解过程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水合物合成过程中甲烷水合物合成受气源和过冷度等因素影响,当气源充足时,水合物优先在过冷度大的区域合成,否则水合物优先在气源充足的区域合成;水合物相变过程引起周围多孔介质介电常数发生改变,并可据此计算沉积层中水合物饱和度;水合物稳定性受热刺激影响明显,含水合物多孔介质传热效率与热源距离成二次函数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16.
伴生碳酸盐矿物在海底与天然气水合物伴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在陆上冻土区中报道较少。以近两年在祁连山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伴生的碳酸盐矿物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含碳酸盐样品的显微镜观察及矿物分析,确定了伴生碳酸盐的矿物种属及赋存状态。按碳酸盐矿物组成及地质产状的不同,其赋存状态分成4种类型,即白色薄层状、烟灰色菱形晶簇状、深灰色薄壳状、微细浸染状。根据不同赋存形态碳酸盐的C、O同位素特征,认为烟灰色菱形晶簇状方解石或呈(云烟状)微晶方解石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碳酸盐C、O同位素随深度变化特征表明在一定深度处可能存在着烃类物质的活动,即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导致碳酸盐的矿物生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成藏条件初探及其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于兴河  张志杰  苏新  陈芳  李杨 《地学前缘》2004,11(1):311-315
中国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 ,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根据沉积条件 (沉积速率、沉积相和含砂率等 )分析 ,综合多方面的地质条件 ,认为气水合物存在于水深30 0~ 35 0 0m的区域 ;陆坡和靠近沉积中心的高沉积速率的厚层沉积为天然气水合物聚集的有利部位 ,与BSR分布的吻合率在 6 0 %~ 80 %之间 ;等深流、重力流沉积和各类扇体 (如三角洲、扇三角洲、低位扇等 )的前缘为水合物沉积的有利相带 ,与BSR分布的吻合率在 5 0 %~ 75 %之间 ;赋存气水合物的沉积物的含砂率通常在 35 %~ 70 %之间。依据多方面资料的研究 ,在南海海域划分出 1 1个有利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远景区块 ,面积共 1 2 .5 (± 1 .5 )× 1 0 4km2 ,约占整个南海总面积的 3.6 %。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计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合物稳定带(HSZ)的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与分布规律以及资源评价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和相应的压力-温度方程,参照有关的身体算法,讨论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并根据稳定带厚度的理论计算方法,在Windows中文平台上编制了简单实用的程序,利用该程序对冲绳海槽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进行了计算,并讨论了冲绳海槽水合物稳定带厚度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钻孔资料和地震剖面显示主动大陆边缘的增生楔和被动大陆边缘的俯冲-增生楔、断裂-褶皱系、底辟构造或泥火山、滑塌构造、海底扇、"麻坑"构造和陆地多年冻土区等多种地质构造背景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场所,可形成构造圈闭型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这些地质构造背景一方面大多是深部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或混合成因气体或流体向上运移到海底的通道,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压环境改变,致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海底滑塌亦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所致,是潜在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