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徐霞客对我国古代岩溶洞穴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文衡 《中国岩溶》1983,2(2):137-145
<正> 岩溶洞穴是大自然在千百万年中形成的产物,是一种地下自然景观。历史时期,我国人民开展了对此类洞穴的考察研究,为洞穴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特别是明朝末年的徐霞客,对我国古代岩溶洞穴的研究更是别开生面,开创了新途径,令人钦佩。 一、徐霞客以前我国岩溶洞穴研究概况 我国最早记述洞穴情况的著作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五藏山经》。   相似文献   

2.
鞠继武 《中国岩溶》1995,(Z1):96-106
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毕生献身地理考察。考察地区之广、洞穴之多,洞穴调研项目之全,内容之深入,不愧为我国洞穴学的先驱,为我国洞穴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初论生物成因的洞穴叠层石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提出岩溶洞穴石灰华沉积物中的生物成因及洞穴叠层石的存在以来,引起了岩溶洞穴学家的兴趣和关注。本文从沉积岩石学的角度,用生物成因观点,对岩溶洞穴叠层石的形成条件进行分类和论述。将其基本条件划分为物质条件(即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即外在因素) ,论述了它们在洞穴叠层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英联合洞穴探险及冠岩地下河系的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洞穴探险是指使用某些专门的探洞装备和技术,考察一般情况下人们不能进入或不容易进入的洞穴。近十多年来,英、美等一些国家已利用洞穴探险技术,为洞穴学研究服务。他们的探洞技术发展很快,装备也不断更新。在洞穴测绘、洞穴摄影、洞穴潜水、攀登技术、洞内安全措施以及洞内生活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取得了大量洞穴学研究的资料和成果。我国的岩溶区面积和洞穴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洞穴考察程度还很低,尤其在南方岩溶峰丛山区,发育有较多危险的天窗、竖井、落水洞,以及一些充水的洞穴。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岩溶洞穴十分发育,洞穴测量不仅是岩溶与洞穴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而且对于洞穴开发而言,也是一项具有经济意义的工作。本文简述了洞穴测量的意义,并对洞穴测量方法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国外洞穴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福星 《中国岩溶》1990,9(4):366-370
<正> 洞穴是可溶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岩溶现象,它是最广泛,最深入研究的岩溶形态之一。其研究范畴几乎包括了岩溶学的全部领域,它的独特特征和重要的学术及实际意义使它在岩溶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洞穴研究已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洞穴学,且派生出一些分枝,如生物洞穴学等。   相似文献   

7.
岩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寿越  袁道先 《地质论评》1982,28(3):281-285
我国岩溶类型众多,分布广泛。在古代典籍中曾有许多关于岩溶的记载。系统记载岩溶的科学著述当属17世纪中叶明代的《徐霞客游记》,其内容包括岩溶形态、岩溶地貌、岩溶水文、洞穴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岩溶》2005,24(4):28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创刊于20世纪60年代,由国际洞穴联合会主办,在意大利出版,是国际知名的有关洞穴和岩溶学研究的专业杂志,其宗旨是展现当前岩溶与洞穴科学的高水平、前瞻性研究成果,包括岩溶地质基础理论、岩溶地貌与洞穴发育、洞穴沉积物、洞穴生物、岩溶勘测技术、岩溶生态-环境地质、岩溶气候记录、岩溶与农业等方面的原创论文,也欢迎专家们对某一岩溶学或洞穴学分支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作综合评述。该杂志现任主编是意大利的Jo De Waele博士。从2006年起,杂志的编辑部和编委会将做大幅度的增补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云南以岩溶地貌 ,特别是石林、峰丛、峰林 ,而闻名。路南石林地下洞穴的发育与石林的形成有关密切的关系。大部分从石林渗透的水都流经这些洞穴 ,这些流水导致了洞穴的形成 ,对洞穴成因的研究深化了对石林和岩溶发育的认识。笔者对路南石林附近 4个洞穴进行了洞穴学、地貌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 ;对丘北普者黑的峰林、峰丛和洞穴也进行了洞穴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并对研究区内所有洞穴沉积物做了古地磁分析。滇东南的岩溶洞穴可能大大老于洞穴沉积物的年龄 (<78万年 )。研究区位于小江断裂和红河断裂附近。这两条活动断裂影响了路南石林附近的洞…  相似文献   

10.
全充型复活溶洞—宜兴慕蠡洞洞穴发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慕蠡洞洞穴是继宜兴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之后开发的又一个旅游洞穴,从该洞的洞穴发育分区,形成原因,岩溶现象以及溶洞堆积物质及其环境变化等特征分析,该洞为堆积物充填后重新活动的一个全充型复活溶洞(指全部被堆积物充填以后重新活动的溶洞),对它的研究不仅丰富和充实了洞穴学的内容,而且为这类溶洞地区寻找岩溶地下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