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的近海放射虫》的古环境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浩若 《地质科学》2000,35(4):507-507
现代海洋中放射虫种数达7000以上,化石在前寒武纪即有报道,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越来越繁盛,是最重要的微体古生物类别之一,并在生物地层学方面占有独特的位置。放射虫还是重要的造岩生物,放射虫硅岩与蛇绿岩密切共生,有重要地质意义。近年来,放射虫在我国造山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随之而来的是对其古环境意义的争议,即放射虫硅岩代表深海环境还是浅海环境?在国际学术界,对放射虫的古生态和古地理研究也还处于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2.
石自明 《地质科学》1960,3(1):39-44
一、武安煤田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武安煤田在构造上位于太行山隆起的东緣,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相邻,是一不稳定地带。长期以来,频繁的构造运动,在区內留下了鲜明的遺跡,一直到第四紀时期甚至現代构造运动亦并未停止。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的地貌現象,在本区是非常发育的。区內不仅有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发生的大小断裂和緩慢的升降运动,并且在某些地区,地层的变形及地震活动,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藻磷块岩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类化石过去在碳酸岩中发现较多,藻磷块岩在过去文献中则尚无报导。今年五月,在南方进行磷块岩矿床研究时,我们在两个地区的震旦系中,首次发现了层位稳定、延伸甚远的藻磷块岩。在该两地区內,藻磷块岩主要产于自南南西向北北东烦伏的背斜东翼。产出的层位有二(见图1):其一,位于南沱组灰绿色海绿石石英砂岩之上,陡山沱组磷块岩层的中、上部(以下简称下层);其二,产于灯影组下部碳酸岩和上部碳酸岩之间的磷块岩层中(以下简称上层)。  相似文献   

4.
热流的折射和再分配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陆地大地热流的测量大多在1-2公里深的钻孔中进行,测量结果除受地形变化、气候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构造形态变化的影响。一般隆起区的浅部热流和地温梯度高于拗陷区的热流和地温梯度。有时在隆起的最高部位的地表热流值可高于平均热流值的30%-40%,从而形成局部的异常区。隆起区的地表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值高于拗陷区的原因是由于在热流扰动区内,热流产生折射和再分配的结果。为此,我们采用数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构造形态和岩层热导率条件下,热流折射和再分配对区域热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长石族矿物广泛分布在各种工艺岩石,尤其是高炉渣中,它在高炉渣中的分布量可与长石类矿物在天然岩石中的情况相比拟。黄长石有时也出现在富钙的碱性岩中,因此,黄长石的研究对岩石学和工艺岩石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冰期成因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钦琦 《地质科学》1979,14(3):252-263
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两期都是全球性的,时间也比较确定。它们是第四纪大冰期(发生在近二百万年)和晚古生代大冰期(距今约2-3亿年)。在每一次大冰期中,又可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在大冰期之间是非冰期。关于气候变迁的原因或冰期的成因问题,在科学界至今还是一个“谜”。虽然前人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但是正如李四光(1972)和施瓦茨巴克(Schwarzbach,1974)等所指出的:这些论点都不足以说明气候变迁的原因或冰期的成因问题。近几十年来,大量新的科学资料的积累,尤其在海洋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7.
林卓然  陈丰 《地质科学》1965,6(1):86-94
引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压电材料的数量和特性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人们在探求新的压电材料方面进行着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想找到新的可用压电材料,另一方面想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探讨压电晶体化学规律。晶体的压电性不仅依赖于宏观对称的必要条件还取决于晶体中自发偶极子(spontaneous dipoles)的存在及其微观对称的充分条件。影响其压电特性的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在理论上尚不能加以預计。  相似文献   

8.
含锶的矿物,在某地上新统、更新统的沉积岩系中,分布相当普遍。在有些地区,则富集而形成矿床。这里,对其中一个天青石(SrSO4)矿床,作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对在其它地区寻找同类矿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确定流变岩体的参数及地应力的位移反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隧道设计和施工中,工程师需要确定岩体的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场。对于软弱地层,我们还将遇到流变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在作工程设计前就需要确定地应力分量、岩体的弹性模量以及反映岩体流变特性的粘滞系数等重要参数。一般而言,这需要在野外作相应的岩体力学试验来确定。  相似文献   

10.
沉积岩中有机碳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言在沉积岩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成岩过程中,有机质在促进各种元素的迁移、富集和使它们从一种矿物转变为另一种矿物上,有着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不仅在可燃性有机岩方面有很大的进展,而且在沉积非金属和金属矿床,特别是在稀有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矿床的研究中,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在一般沉积岩中常或多或少的含有有机质,但目前还没有直接测定其总含量的简便完善的方法。由于碳是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因此普通采用岩石中的有机碳含量作为有机质总含量的标志。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对测定有机碳的湿烧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在测定方法上作了一些改进。现将该方法报导如下,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西藏南部拉孜-江孜一带的白垩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垩纪,在西藏南部地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发生了剧烈的火山喷发、岩浆侵入以及褶皱运动。沿雅鲁藏布江一线,以大规模的超基性岩带为标志,又是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被称为“断块缝合线”或“板块缝合线”,近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超基性岩带两侧,拉孜-江孜一带,最广泛发育的是白垩纪地层,厚度巨大,岩相极其复杂,而且含有可采煤层。因此,对这一带白垩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宙所有系级界线中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西藏南部出露有良好的侏罗-白垩纪地层,本次工作在喜马拉雅地层区的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开展了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研究。江孜地区的界线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浪卡子地区的甲不拉组之下发育一套含大量火山岩层的火山-沉积地层,被称为桑秀组。该地层分区的地层系统由下至上为:维美组浅灰色厚层状粗-细粒石英砂岩;桑秀组黑色页岩、安山岩和玄武岩;以及甲不拉组黑色页岩、硅质泥页岩夹砂岩和砂质灰岩。维美组中含化石稀少,仅在江孜地区发现零星菊石Haplophylloceras、Himalayites等。桑秀组下部页岩和粉砂岩中找到少量菊石化石,属于Spiticeras、Berriasella、Haplophylloceras的一些种,和富集成层的双壳类Inoceramus everesti等。江孜甲不拉组下部化石丰富,划分为Spiticeras-Berriasella下组合和Himalayaites-Haplophylloceras上组合。本研究区的生物地层可与聂拉木地区的菊石化石组合对比。通过生物地层学对比,江孜-浪卡子地区的维美组时代为晚侏罗世Tithonian期,江孜地区甲不拉组下部和浪卡子地区的桑秀组均属于下白垩统。桑秀组下部的页岩段与江孜甲不拉组的最下部地层相当,上部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33 Ma。据此,桑秀组的时代为Berriasian至Hauterivian期,侏罗系/白垩系的界线位于该组之底,以Virgatosphinctes、Aulocosphinctes的消失和Spiticeras的出现为标志。侏罗纪末期西藏特提斯海区普遍形成大规模海退,表现为维美组和门卡墩组顶部砂岩的同期沉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相序的分析,结合岩石化学测试数据和粒度分析结果,将西藏南部的晚侏罗世一白垩纪地层划分为5个沉积区,从南往北依次为:喜马拉雅陆棚-外陆棚沉积区;拉轨岗日斜坡沉积区;雅鲁藏布深海盆地沉积区;日喀则弧前盆地沉积区;拉萨弧间盆地沉积区。进一步确定了西藏南部沉积与构造演化的时空关系。  相似文献   

14.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藏南洛扎地区侏罗、白垩纪处于印度板块被动边缘一侧,共划分9个沉积相带、9个沉积亚相.日当组由南而北,海水由浅变深,可划分3个相带;陆热组总体处于陆棚环境;遮拉组处于陆棚-深海盆地环境,沿绒布断裂以北,发育拉张环境下的中-基性火山岩,总体沿断裂-带呈中心式喷发,其沉积背景为深水盆地相,发育放射虫硅质岩等;维美组为深水背景,在硅质岩、泥质沉积的陆棚-盆地区,有浅水物质的夹层,发育深切河谷的水道沉积物与浊流沉积物共存现象,并对下伏地层产生强烈的下切;桑秀组区内再次表现为强烈的伸展拉张,绒布断裂可能初现,沿断层发育中心式的中-基性火山喷发,出现火山爆发角砾、枕状熔岩、柱状节理发育的安山岩,并在断裂北侧形成滑塌角砾岩,而南部相对平静,沉积-套陆棚相的泥质沉积物;甲不拉组显现“一隆两坳”的地貌单元,北侧绒布断裂以北为开阔海陆棚环境,洛扎以南为闭塞潟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比如盆地北部比如-那曲-索县地区碎屑岩储层发育于中下侏罗统希湖群、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下白垩统多尼组和上白垩统竞柱山组。通过储集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研究,认为比如盆地北部地区碎屑岩成岩作用较为强烈,多属于晚成岩期。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主要为微-细孔微喉型。储层的物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岩性和沉积相控制。竞柱山组物性较好,拉贡塘组次之,希湖群和多尼组的物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17.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白垩系的厘定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王成善  万晓樵 《地质学报》2000,74(2):97-107
文中对藏南江孜地区深海一次深海白垩纪地层层序、系统及厚度进行了厘定。建组剖面甲不热、维美等构造复杂,地层层序变化大,重复多。厘定后的岩石层单元有加不拉组、床得组和宗卓组。加不拉组是一套以黑色页岩为主的地层,跨不白垩统一上白垩统三冬阶,下分黑层段和白层段;床得组由紫红色页片状泥灰岩组成,各坎潘期早-中期;宗且即著名的“北家混杂堆积岩”,页岩中含大量外来岩块,时代为坎潘期晚期和马斯特里赫特期。白垩系厚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是国际地层年表中少有几个未定全球界线层型(GSSP)之一。传统上依据菊石类生物将Berriasian阶底界定义为白垩系的底界。国际上西北太平洋Shatsky Rise的Berriasian阶最底部玄武岩岩床的同位素年代学年龄为145 Ma,从而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提供了最接近的年龄估计值。在国际上,地层对比划分大都根据海相地层,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侏罗系/白垩系,难以与国际标准地层对比。中国四川盆地以陆相生物为标志的界线划分与国际年代地层对比困难,导致对四川盆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问题的认识长期未有更新。根据陆相生物对比结果的同时,结合考虑同位素测年、磁性地层和旋回地层,有望获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同位素测年数据和陆相生物对比分析,在遂宁组中发现了最年轻的~120 Ma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而且该套地层与国际对比的核心证据介形类的研究也有新的发现,表明遂宁组有可能属于白垩系而非原认为的侏罗系。将沙溪庙组和遂宁组作为侏罗系/白垩系过渡地层系统研究,有可能在该套地层内部发现界线标志。   相似文献   

19.
藏南江孜一带的侏罗纪—白垩纪海相地层被划分为维美组和甲不拉组。通过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发现甲不拉组黑色页岩中含有保存较为完好的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区的生物丰度和分异度偏低,经鉴定以椭圆球石科(Ellip-sagelosphaeraceae)生物群为主,数量相对丰富,但属种比较单调。超微化石指示甲不拉组为早白垩世沉积的产物。结合菊石和双壳类化石,认为甲不拉组地层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Berriasian-Valanginian)。这一发现标志着西藏特提斯东部早白垩世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存在。甲不拉组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该地区海相地层的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了新的资料,也为寻找海相侏罗纪—白垩纪地层界线指示了目标。  相似文献   

20.
浙闽赣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利民 《地质论评》1997,43(1):25-32
我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长期存在争议。最近黑龙江东部海相化石的检验使这一问题有所突破;根据与海相层交互的陆相层中各门类化石的对比,又使其它地区(包括浙闽赣地区)的问题也开始解决。众所周知,浙闽赣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就在建德群(或其相当地层)之中或其顶、底。本文依据与黑龙江东部的对比,并据本区近年来采用多种方法测得的,一批可靠性大的同位素年龄资料,提出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