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沙群岛刚毛藻科海藻11种,其中10种属于刚毛藻属Cladophora,1种属于硬毛藻属Chactomorpha。它们在本地区均为新记录。其中有6种在我国是首次报道。 本文所用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分类组赴西沙群岛调查队的郑树栋等同志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采集的。全部标本共14号。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西沙群岛的海产蓝藻中,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的种类相当丰富。作者在本文第1部分已报道了其中十一个种,在此基础上,本文报道该科的十六个种,隶于六属,全部为西沙群岛地区新记录。其中除艳绿颤藻Oscicillatoria laetevirens Crouan、中附鞘丝藻L. nordgaardii wille和粘状水鞘藻Hydrocoleum cantharidosmum (Motagne) Gomont等三种已有报道外,其余十三种,即:细丝螺旋藻Spirulina tenerrima Kuetzing、短丝颤藻Oscillatoria brevis Kuetzing、凿形颤藻O. subuliformis Kuetzing、钢色颤藻O.chalybea Mertens、庞氏颤藻Bonnemaisonii Crouan、墨绿颤藻O.nigro- viridis Thwaites、珊瑚颤藻O.Corallinae (Kuetzing) Gomont、刷状席藻Phormidium penicillatum Gomont、短直鞘丝藻Lyngbya kuetzingii Schmidle、基附鞘丝藻L. infixa Fremy、杆状鞘丝藻L. baculum Gomont、半丰满鞘丝藻L.semiplena (C. Agardh)J. Agardh和水栖裂须藻Schizothrix lacustris A. Braun等为我国海产蓝藻的新记录。各种的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沙群岛海产蓝藻类的种类极为丰富。但迄今为止除黎尚豪报导过西沙群岛永兴岛的陆生习性的27种蓝藻外,尚未见过任何报告。本文为西沙群岛海产蓝藻类研究的第一部分。根据的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5年和1976年在西沙群岛采集的,计127号。本文仅报道11种,隶于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的6属,其中4种在我国为海产蓝藻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4.
本文继续报道西沙群岛海产绿藻6种,全隶属于仙掌藻属(Halimeda Lamx.,1812),其中5种是西沙群岛的新记录(种名有*号者),包括一个新种。这六种如下: (1)*盘状仙掌藻Halimeda discoidea Decaisne,(2)*带状仙掌藻H. taenicola Taylor,(3)*未氏仙掌藻H.velasquezii Taylor,(4)仙掌藻H.opuntia (Linn.) Lamouroux,(5)*西沙仙掌藻(新种) H. xishaensis Tseng et M. L. Dong,sp.nov,(6)*大叶仙掌藻H. macroloba Decaisne。  相似文献   

5.
本文继续报道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梨形葡萄藻[Botryocladia pyriformis (Boergesen) Kylin],聚集腔节藻(Coelarthrum coactum Okam. et Segawa),渐狭下舌藻(Hypoglossum attenuatum Gardner),棍棒内管藻[Endosiphonia clavigera (Wolny) Falkenberg],匍甸软骨藻(Chondria repens Boergesen)和扩展软骨藻(Chondria expansa Okam.)等六种为我国新记录;西沙软骨藻(Chondria xishaensis sp. nov.)为一新种;矮孔果藻和梨形葡萄藻的四分孢子囊均为首次记述。  相似文献   

6.
西沙群岛红藻的研究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续报告我国西沙群岛产的九种红藻,其中,缠结拟石花Gelidiopsis intricate (Ag.) Vickers、全缘隐蜘藻 Cryptarachne okamurai ( Yamada et Segawa) Zhang et Xia,comb.nov.和柔毛绒线藻Dasya mollis Harvey等三种及紫杉状海门冬的孢子体世代Falkenbergia hillebrandii ( Bornet) Falkenberg均为我国新记录,小隐丝藻Cryptonemia parva sp.nov.为一新种,柔毛绒线藻的精子囊托为首次记述。 所有研究标本,包括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本文继续报告了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十种红藻,其中的光辉软毛藻[Wrangelia argus(Mont.) Mont.],粗枝软毛藻[W. tagoi (Okam.) Okam. et Segawa]和猩红斜网藻(Vanvoorstia coccinea J. Ag.)等三种为我国新记录;多孢毡藻(Haloplegma polyspora sp. nov.)为一新种;粗枝软毛藻和球枝藻[Tolypiocladia glomerulata (Ag.) Schmitz]的四分孢子囊以及猩红斜网藻的精子囊均为首次记述。此外,通过对国内外产的一些软毛藻属种类的研究对分类依据的皮层概念进行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皮层的特征建议把软毛藻属分作三个组。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的绿藻类,已报道了26种,其中20种隶属于管枝藻目,6种隶属于管藻目。所报道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是,有8种是新种,占已报导种类的30%,比例相当大,可见这个地区海产绿藻类是相当丰富的。 本文所报导的14种,都是这个地区的新记录,其中7种是我国的新记录,包括一个新种——中华绿毛藻(Chlorodesmis sinensis sp.now.),其他我国的新记录是:锯叶蕨藻(Caulerpa brachypus Harvey),瘤枝藻(Tydemania expeditions Weber-van Bosse),卵形松藻(Codium ovale Zanardini),密岛仙掌藻(Halimeda micronesica Yamada),棒形伞藻(Acetabularia clavata Yamada),梨形伞藻(A. tsengiana Egerod)。此外,还有在我国已有报导而在西沙群岛是首次记录的绿藻:针叶蕨藻(Caulerpa sertularioides (Gmelin)Howe),杉叶蕨藻(C. tarifolia (vahl.)C.Ag.),齿形蕨藻(C. serrulata (Forssk.) J.Ag. emend Boerg.)绒毛蕨藻(C. webbiana Mont.),小钙扇藻(Udotea javensis (Mont.) A.et E.S.Gepp)环蠕藻(Neomeris annulata Dickie),小伞藻(Acetabularia m?bii Solms-Laubach)。  相似文献   

9.
有关西沙群岛海产鱼类复殖吸虫方面的报道历来很少。1977年春季我们曾在西沙群岛进行海产鱼类吸虫类的采集,现将鉴定整理的一部分标本报告于后,计有10科(叶腺科系我国新记录)、20属、26种,其中有2新属、16个新种,其它已知种亦系地区新记录,多数系宿主新记录。 虫体与器官测量以毫米为单位。 模式标本与副模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在西沙群岛潮间带底栖硅藻的研究中发现了1个新种──三波胸隔藻Mastogloiatriundulatasp.nov.和5个新记录:楔形胸隔藻Mastogloiacuneata(Meister)Simonsen,红胸隔藻椭圆变种Mastogloiaerythraeavar.ellipticaVoigt,,红胸隔藻格鲁变种MastogloiaerythraeaVar.grunowiiFoged,缢缩棒杆藻小形变种Rhopalodiaconstrictavar.minorKrammer和具盖棒杆藻伸长变种Rhopalodiaoperculatavar.productaGrunow.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继续报道我国西沙群岛海产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 的十种蓝藻,隶于三科六属,有八种是我国海产蓝藻的新记录,它们是:铜锈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Kuetzing,小形色球藻 Chroococcus minor ( Kuetzing) Naegeli,湖沼色球藻盐泽变种 C. limneticus Lemm.var. subsalsus Lemm,易变色球藻 C.varius A.Braun,膜状色球藻C. membraninus ( Meneghini) Naegeli,圆胞束球藻 Gomphasphaeria aponina Kuetzing,附钙管鞘藻 Hormathonema epilithicum Ercegovic 和透明拟丝藻 Johannesbaptistia pellucida ( Dickie) Taylor at Drouet。其中透明拟丝藻形态特征独特,这对于蓝藻类的研究,特别是研究从色球藻目进化到丝状蓝藻类的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早已为藻类学家们所重视。该种也是我国海产蓝藻属的新记录。 迄今为止,藻类学家们一致认为色球藻目是蓝藻门 Cyanophyta 中最原始、最低级的类群,其植物体最简单,大都是单细胞或简单的群体,而且都十分微小,常被肥厚的胶质鞘所包埋,这就使该目蓝藻能适应复杂的自然环境。所以,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中它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有关该目海产种类的分类研究,我国仅有少数报道,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2.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东沙群岛一样,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坚决支持我国政府一再声明的这一严正立场。 西沙群岛红藻的研究始于樊恭炬和王永川(1974)发表的“我国西沙群岛海藻的研究I.殖丝藻属”。文中把世界上分布较广的暖水性海藻Liagora farinosa Lamx移至一新建立的殖丝藻属,名为Ganonema farinose (Lamx.) Fan et Wang.1975年,樊恭炬等在同一题目的第二篇“Ⅱ.海索面科(红藻门)的一些新种及新纪录”中报告了以下各种: 中国粉枝藻 Liagora sinensis Fan, Wang et Pan 鼓苞粉枝藻 L. setchellii Yamada 纤细粉枝藻 L. filiformis Fan et Li 单轴殖丝藻 Ganonema pinnatiramosa ( Yamada) Fan et Wang 疣枝果丝藻 Trichogloeopsis hawaiiana Abbott et Doty 1976年,张峻甫和夏邦美在“中国江蓠属海藻的分类研究”一文中报告了西沙群岛产的弓江蓠Gracilaria artcuata Zanard.和凤尾菜G. eucheumoides Harv.两种经济海藻。 根据上述三个报告,连同记载在待刊稿上的17种,西沙群岛的红藻迄今所知者共有25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57、1958、1975和1976年先后四次派出调查队到我国西沙群岛进行海藻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为了弄清这一岛群的资源情况、海藻种类和区系组成性质并进而探讨与邻近地区海藻区系的亲缘关系等。我们正在对部分红藻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将陆续整理发表。 本文报告了下列六种红藻,其中的三种为西沙群岛的新纪录,包括一种为我国新纪录。一种系新种,绝大部分为罕见的红藻。  相似文献   

13.
西沙群岛的网地藻科。迄今只见樊恭炬等在“金银岛及其附近几个岛礁的海藻名录”一文中报道5种,该文中的暗黑圈扇藻 Zonaria nigrescens Sonder实际上是匍扇藻 Lobophora variegate (Lamx.) Womersley的同物异名,应予撤销。因此,有效记录只是4种,即:叉开网地藻 Dictyota divaricata Lamx,脆弱网地藻 Dictyota friabilis Setch,南方团扇藻 Padina australis Hauck 和匍扇藻。 我们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1980年先后五次对西沙群岛进行海洋植物区系调查时采得的大量网地藻科标本,在本文报道12种其中有一个新种:西沙团扇藻 Padina xishaensis sp.nov,七种新记录:匍匐网翼藻 Dictyopteris repens (Okam.) Boerg.,鹿角网地藻 Dictyota cervicornis Kuetz.,刺叉网地藻 D. patens J.Ag,波利团扇藻 Padina boryana Thivy.,小团扇藻 P. minor Yamada,琼斯团扇藻 P. jonesii Tsuda和棕叶藻 Stypopodium zonale (Lamx.) Papenfuss。其中鹿角网地藻、琼氏团扇藻和棕叶藻是中国新记录。 研究用的标本,包括新种的模式标本都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继前文[2]之后继续报道了产于我国西沙群岛的四种珊瑚藻科藻类,其中除端胞片壳藻Fosliella farinosa外,其它三种即中叶藻Mesophyllum mesomorphum,小石孔藻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和三叉新角石藻Neogoniolithon trichotomum,在我国海区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记述目科2个种,其中1种新记录。标本采自我国西沙群岛。  相似文献   

16.
西沙群岛马尾藻种类较多,我们已在本刊12集上发表了“西沙群岛马尾藻科研究Ⅰ”,报道了五个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继续报道以下六种(其中包括四新种和两新记录),即:叶囊马尾藻S. phyllocystum sp. nov.,细囊马尾藻S. parvivesiculosum sp. nov.,西沙马尾藻S. xishaense sp. nov.,陀螺叶马尾藻S. turbinatifolium sp. nov.,粉叶马尾藻S. glaucescens J.Ag.,厚叶马尾藻S. crassifolium J. Ag.。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陈国蔚 《海洋与湖沼》1982,13(6):531-537
双管藻(Amphisolenia)是暖水性浮游甲藻,在我国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数量较多,其中尤以双齿双管藻(A.bidentata Schrōder)更为突出。本文以双齿双管藻为材料研究该属藻体甲板组成、形态及排列方式。标本于1974年12月用20号筛绢制作的小型浮游生物网采自我国西沙群岛银砾礁西南方海区,经福尔马林固定,用次亚氯酸钠漂白后进行分离解析。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沙群岛的褐藻研究,除了我们在参考文献[3]、[4]中报道了11种马尾藻外,在文献[5]也报道了10种褐藻。综合上述报道,西沙群岛褐藻迄今所知共有21种。 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7年4-5月,1958年3-6月,1975年5-6月,1976年1-4月先后四次在西沙群岛各岛礁调查采集所得的材料,对其中的褐藻进行了分类研究,所得结果,将陆续整理发表。 本文报道7种丝状褐藻,都是本地区的新记录,即:(1)短节水云Ectocarpus breviarticulatus J. Ag.(2)柱状褐茸藻Giffordia mitchellae (Harvey) Hamel(3)三角黑顶藻Sphacelaria tribuloides Menegh.(4)肩裂黑顶藻Sphacelaria novae-hollandiae Sonder(5)叉状黑顶藻Sphacelaria furcigera Kuetzing(6)三叉黑顶藻Sphacelaria fusca (Hudson) C. Ag.(7)小黑顶藻Sphacelaria carolinensis Trono,其中肩裂黑顶藻和三叉黑顶藻为中国新记录。研究所用的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多毛类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沙群岛是我们伟大祖国南海诸岛的一部分,位于广东省海南岛的东南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渔民的渔捞基地.为了进一步查清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生物资源,1956年-197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是根据1975-1976年在西沙群岛潮问带及潮下带采集的标本,以及1959年在西沙群岛西北水域,水深200米以内采到的标本进行研究,鉴定了68种多毛类,均系西沙群岛第一次发现,其中有47种在我国是新记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物压片技术,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对采自我国沿岸海洋的仙菜科红藻(Ceramiaceae,Rhodophyta)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了我国仙菜科新记录属——盖氏藻属(新拟名)Gayliella T.O.Cho,L.McIvor et S.M.Boo。该属目前在我国共有5个种,即短毛盖氏藻(新拟名)Gayliella pmbriatum (Setchell et N. L. Gardner). T. O. Cho et S. M. Boo、优美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βaccidum (Kützing) T. O. Cho et L. McIvor、泰式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taylorii (E. Y. Dawson) T. O.Cho et S. M. Boo、马沙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mazoyerae T. O. Cho, Fredericq et Hommersand和横轴盖氏藻(新拟名) Gayliella transversalis (Collins et Hervey) T. O. Cho et Fredericq,其中前3个种为由仙菜属Ceramium归并的物种,后2个为我国的新记录种。本文对此2个新记录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并讨论了它们与中国已报道的横列仙菜Ceramium gracillimum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海洋仙菜科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