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编写《中国海藻志》的需要, 在我国海藻学前辈们的一些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十年来国际上胶毛藻目海藻研究进展及其变动情况,并查阅部分相关文献,对中国黄渤海绿藻门胶毛藻目(Chaetophorales, Chlorophyta)海藻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学探讨。目前, 中国黄、渤海区此目包含1科(胶毛藻科Chaetophoraceae Greville), 3属:内枝藻属Entocladia Reinke、帕氏藻属Pringsheimiella H?hnel及笠帽藻属(新拟)Ulvella P. L. Crouan et H. M. Crouan,3种,即内枝藻Entocladia virid is Reinke、盾形帕氏藻Pringsheim iella scutata (Reinke) H?hnel ex Marchew ianka及盘形笠帽藻(新拟)Ulvella lens P. L. Crouan et H.M. Crouan,其中,第2第3种为中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
孙悦  李新正 《海洋与湖沼》2018,49(2):452-456
依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仙虫科标本,对中国海域仙虫属(Amphinome)物种进行了综述,共发现两个仙虫属物种,即仙虫Amphinome rostrata(Pallas,1766)和黑鳃仙虫Amphinome nigrobranchiata Horst,1912,其中,黑鳃仙虫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经过研究,《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华美仙虫Amphinome pulchra Horst,1912应是仙虫的幼年个体。本文对以上两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根据编写《中国海藻志》的需要,在我国海藻学前辈们的一些工作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近几十年来国际上胶毛藻目海藻研究进展及其变动情况,并查阅部分相关文献,对中国黄渤海绿藻门胶毛藻目(Chaetophorales,Chlorophyta)海藻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学探讨。目前,中国黄、渤海区此目包含1科(胶毛藻科Chaetophoraceae Greville),3属:内枝藻属EntocladiaReinke、帕氏藻属PringsheimiellaH hnel及笠帽藻属(新拟)Ul-vellaP.L.Crouan et H.M.Crouan,3种,即内枝藻Entocladia viridisReinke、盾形帕氏藻Pringsheimiella scutata(Reinke)H hnel ex M…  相似文献   

4.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关于中国绒扇藻属的研究,最早是C.K.Tseng(曾呈奎)于1938年在“海南岛海产绿藻研究Ⅱ”中首次报道了两种绒扇藻,即直立绒扇藻Avrainvillea erecta (Berkeley) A. Gepp et E.S.Gepp和裂片绒扇藻A.lacerata J. Agardh,而后在1983年,在曾呈奎主编的《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报道了上述种类,并将其产地扩大到西沙群岛。1991年,陆保仁等在“南沙群岛海区的褐藻和绿藻研究I”中,第三次报道了裂片绒扇藻,将其产地扩大到南沙群岛。最近,作者在研究中国绒扇藻属的标本时,除了己经报道的两种外,又发现该属的1个新种(西沙绒扇藻Avrainvillea xishaensis Tseng, Dong et Lu sp. nov.)和3个新记录[模糊绒扇藻A.obscura (C.Agardh)J. Agardh,和氏绒扇藻A.hollenbergii Trono,群栖绒扇藻A.amadelpha (Montagne)A. Gepp et E.S. Gepp。至今共发现了6个种,其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根据1957~1987年期间采自浙江和福建沿岸的仙菜科海藻标本,初步鉴定有7属14种。分两次报道,首先报道其中的5屑7种:复羽多孢藻Pleonosporiumvenustissimum、日本对丝藻Antithamnionnipponicum和卡洛绢丝藻Callithamnioncallophyllidicola为我国首次较全面描述和绘图记录;赫勒对丝藻Antithamnionhubbsii为浙、闽海域首次报道;而如下三个种纵胞藻Centrocerasclavulatum、日本凋毛藻Griffithsiajaponica和对公藻Antithammioncruciatum在浙、闽海区早有报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继续报道西沙群岛海产绿藻6种,全隶属于仙掌藻属(Halimeda Lamx.,1812),其中5种是西沙群岛的新记录(种名有*号者),包括一个新种。这六种如下: (1)*盘状仙掌藻Halimeda discoidea Decaisne,(2)*带状仙掌藻H. taenicola Taylor,(3)*未氏仙掌藻H.velasquezii Taylor,(4)仙掌藻H.opuntia (Linn.) Lamouroux,(5)*西沙仙掌藻(新种) H. xishaensis Tseng et M. L. Dong,sp.nov,(6)*大叶仙掌藻H. macroloba Decaisne。  相似文献   

7.
凹顶藻属(Laurencia)属于红藻门,真红藻纲,仙菜目,松节藻科,凹顶藻亚科。本属是松节藻科种类最多的少数几个属之一,目前世界上已知约85种左右,多生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本属的种类变异很大,在分类上被认为是很困难的一个属。 本文对我国西沙群岛产的凹顶藻属进行了分类研究,除因标本数量过少或因缺乏必要的生殖器官,有待将来调查采集补充标本后再行研究外,经鉴定共有下列11种,隶于两个亚属和6个组。  相似文献   

8.
甲藻(Dinophyta)凯伦藻科(Kareniaceae)的分类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伦藻科(Kareniaceae)是甲藻门中较新建立的一个科。凯伦藻科种类广泛分布于全球海域,目前已报道3属30个种。由于该科大部分种类频发藻华,严重威胁近海生态安全和水产养殖,因而备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沿岸也逐渐成为凯伦藻藻华的重灾区,凯伦藻曾引发我国最严重的几次藻华事件。本文对本科种类分类学特征进行详细描述,翻译其中文名,编制属、种分类检索表,以期为我国凯伦藻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凯伦藻藻华防治提供基础而必要的种源信息。  相似文献   

9.
通过PCR扩增基因片段的方法测定了红翎菜科琼枝属(Betaphycus)、卡帕藻属(Kappaphycus)和麒麟菜属(Eucheuma)4种海藻共19株个体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含5.8SrDNA)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基因大亚基(rbcL)全长基因序列。其中rbcL全长序列为首次测定,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红翎菜科分子系统进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琼枝属、卡帕藻属、麒麟菜属ITS序列长度分别为1 024、629~669、1 001bp,GC含量在45.6%~52%之间;rbcL序列长度均为1 467bp,GC含量在37.1%~37.6%之间。结合GenBank中现有的红翎菜科海藻ITS和rbcL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2个片段聚类结果均明显的将所有样品分为琼枝属、卡帕藻属和麒麟菜属3大分支,表现出明显的属间差异。本研究的11株长心卡帕藻根据ITS序列差异分成明显2种类型,推测这2种类型长心卡帕藻的ITS序列差异与其地理环境、无性繁殖时间(代数)和藻体颜色无关。  相似文献   

10.
在西藏那曲的错鄂和湖北武汉的紫阳湖采集到两株淡水绿色海绵。形态观察显示,两株海绵呈现绿色是由于其内共生有球状绿藻。基于形态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该球状绿藻为索囊藻属的寄生索囊藻(Choricystis parasitica(K.Brandt)Pr?scholdDarienko)。结果表明:(1)两株藻均为纺锤形或倒卵形,长1.2—2.8μm,宽0.8—1.5μm;具一个侧位片状色素体;(2)依据18S r DNA和rbc L cp DNA的进化分析显示这两株藻均位于胶球藻科(Coccomyxaceae),索囊藻属(Choricystis);(3)基于ITS2的二级结构分析显示这两株藻与寄生索囊藻具有相同的二级结构,表明这两株内共生的球状绿藻均为寄生索囊藻。寄生索囊藻为中国新纪录种,所在属索囊藻属为中国新纪录属。本研究以形态性状和分子性状描述了采自中国的寄生索囊藻标本,为今后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在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海域发现红皮藻科入侵种具孔斯帕林藻Sparlingia pertusa(Postels et Ruprecht)G.W.Saunders,I.M.Strachan et G.T.Kraft,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结构观察和分子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藻体直立;成熟藻体高0.2—0.8m;呈红色或暗红褐色;藻体表面分布着密集的孔洞;皮层由2—3层圆形细胞组成;髓部由3—5层椭圆形薄壁细胞组成。(2)rbc 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6个具孔斯帕林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产自日本的样本无碱基差异,与美国和加拿大产的样本之间的碱基序列差异为1bp(0.98%);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6个具孔斯帕林藻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与产自加拿大的样本之间无碱基差异。具孔斯帕林藻在我国海域首次发现为中国新纪录种,同时发现斯帕林藻属Sparlingia G.W.Saunders,I.W.Strachan et G.T.Kraft为中国新纪录属,认为海洋经济物种太平洋牡蛎和虾夷扇贝的引进、船舶压舱水以及海水的流动等是该种入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A few species in the genus Grateloupia (Halymeniaceae,Rhodophyt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detail with respect to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molecular analyses.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document the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of two new species of Grateloupia,G.dalianensis H.W.Wang et D.Zhao,sp.nov.and G.yinggehaiensis H.W.Wang et R.X.Luan,sp.nov.They both hav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that carpogonial ampullae and auxiliary cell ampullae are the simple Grateloupia-type.The two speci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species of the genus by their distinctiv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espectively.Based on 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bcL) gene sequences,the phylogenetic tree obtained in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y are both embedded within the Grateloupia clade.G.dalianensis clusters a subclade with G.asiatica,and G.yinggehaiensis forms a single monophyletic subclade with G.hawaiiana.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碱蓬属植物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军武 《海洋与湖沼》2018,49(6):1375-1379
本文对《中国植物志》藜科(Chenopodiaceae)碱蓬属(Suaeda Forsk. ex Scop.)长期存在的分类错误进行了纠正。将其中的高碱蓬S. altissima (L.) Pall.合并入碱蓬S. glauca (Bunge) Bunge,纵翅碱蓬S. pterantha (Kar. et Kir.) Bunge合并入刺毛碱蓬S. acuminata (C.A. Mey.) Moq.,同时增加了垦利碱蓬(新种)S. kenliensis J. W. Xing sp. nov。由此将中国碱蓬属(Suaeda)植物从原来的20种,变更为19种。并重新修订了中国碱蓬属(Suaeda)植物的分种检索表,使中国碱蓬属(Suaeda)植物的系统分类更趋于完善,为《中国植物志》的修订和碱蓬属(Suaeda)植物分类及其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晨  亓鲁  孔令锋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21,52(3):762-765
在对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滨螺科(Littorinidae)贝类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出隶属于豆滨螺属Peasiella的2个物种:波部豆滨螺Peasiella habei D. ReidMak, 1998和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 1885。标本采自中国山东省及海南省沿海区域,栖息于潮间带及浅海的礁石上。本文对2个物种的贝壳形态、齿舌特征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以及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齿舌数量及排列方式即齿式为该属物种区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张氏马蹄螺Trochus zhangi Dong,2002归于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1885的次异名。  相似文献   

15.
采集自中国东海和南海的4个真虾物种,经研究发现为中国海域的新记录物种,即凯氏鞭腕虾(Lysmata kempi Chace,1997),利普克鞭腕虾(Lysmata lipkei Okuno&Fiedler,2010);透明近绿虾(Chlorocurtis jactans(Nobili,1904))和黑斑活额虾(Rhynchocinetes conspiciocellus Okuno&Takeda,1992)。本文描述了这四个物种的形态特征,编制了检索表,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棕囊藻属(Phaeocystis)分类学上位于定鞭藻门(Haptophyta)定鞭藻纲(Haptophyceae)棕囊藻目(Phaeocystales)棕囊藻科(Phaeocystaceae)。迄今在我国海域仅分离鉴定到一种棕囊藻属物种,即自1997年以来在我国海域频繁形成有害藻华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作者从中国南海分离到一个单细胞鞭毛类株系CNS01077,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基于1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冠状棕囊藻(Phaeocystis rex)。这是该棕囊藻物种在我国海域的首次报道。该研究构建了该物种的首个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和首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与球形棕囊藻和南极棕囊藻的细胞器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冠状棕囊藻的细胞器基因组发生了显著的结构重排和序列变异。该物种在我国海域的发现及细胞器基因组的构建,将为棕囊藻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和地理分布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竿虾虎鱼(Luciogobius guttatus)隶属于拟虾虎鱼亚科(Gobionellinae),已知分布于中国沿海、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岩基砾石质潮间带。日本学者发现竿虾虎鱼在日本沿海存在三个谱系,但在我国,针对竿虾虎鱼的研究仅限于形态测量和野外调查记录。基于线粒体DNA和核基因序列标记,本研究从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两个角度,揭示竿虾虎鱼在我国北方沿海的隐存多样性与群体历史。结果表明,与日本分布的竿虾虎鱼对比,我国北方沿海分布的竿虾虎鱼存在以崂山为潜在屏障的偏南、偏北两个谱系,分别对应于日本沿海的谱系A和谱系C,缺少谱系B。本研究推测,末次冰期对竿虾虎鱼的有效种群扩张和群体的分化及扩散起到关键作用,且不同谱系对冰期气候变化的反应并不一致。本研究初步查明了中国北方沿海竿虾虎鱼的隐存多样性现状,为我国竿虾虎鱼的保护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23,54(5):1395-1400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 (Steinberg, 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此外,测定了这两个标本的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将测得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针盘海牛属Diaulula的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针盘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欧氏针盘海牛在我国沿海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形态结构观察结合rbcL和COI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发现分布于海南省博鳌的台湾蜈蚣藻(Grateloupia taiwanensis S.M.Lin et H.Y.Liang)为海南新纪录种。结果表明:藻体直立,红色或紫红色,质地柔软黏滑,高6—18cm,宽2—3cm,叶片呈披针形,边缘长出的小育枝亦呈披针形,长5—25mm,宽1—5mm,固着器呈圆盘状;皮层由8—11层细胞构成,髓部非中空,髓丝纵走或相互交错;雌雄异体,精子囊由外皮层细胞形成,球形。果胞枝生殖枝丛主枝由6个细胞构成,辅助细胞生殖枝丛主枝由5个细胞构成(6cpb-5auxb型),均为典型的Grateloupia型。囊果散布于除固着器外的整个雌配子体的表面;四分孢子囊由四分孢子体的内皮层细胞产生,呈十字形分裂。rbcL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采自海南的样本与产自台湾南部的台湾蜈蚣藻之间无碱基序列差异;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个样本间无碱基差异,在蜈蚣藻属这一大的进化支中聚集成独立的小分支,区别于其他种。  相似文献   

20.
东海蛾螺属二新记录种(腹足纲,蛾螺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近年来东海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蛾螺属Buccinum Linnaeus,1758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1)白肋蛾螺Buccinum leucostoma Lischke,1872,采自于东海300—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2)古式蛾螺Buccinum koshikinum Okutani,1988采自于东海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文中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此外,文中还列出了中国海已报道的其他蛾螺属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